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意的
二、判断简析题1. 课程标准是中小学试题命制的主要依据。
(1)这种说法是正确的。(2)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是课程计划的分学科展开。它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
2. 班集体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教育的主体。
(1)这种说法是正确的。(2)班集体不仅是教育的对象,而且是教育的巨大力量。经验证明,进行班主任工作必先注意培养班集体。因为班集体一旦形成,它便能成为教育的主体,具有巨大的教育力量。它能向其成员提出要求,指出努力方向,并通过集体的活动、纪律与舆论来培养其成员的品德。它能紧密地配合班主任开展工作,成为班主任依靠的一个重要力量。
3. 采用反复朗读与试图回忆相结合的方式比采用单纯的反复阅读的复习效果好。
(1)这种说法是正确的。(2)反复阅读与尝试回忆相结合的方法,能使学习者及时了解到识记的成绩,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激起进一步学习的动机。同时,在每次回忆后,学习者可以及时检查记忆效果,在重新阅读时就会有针对性地集中精力攻克难点,纠正错误,不至于平均用力。
4. 学习迁移是学习过程中常见的现象,它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起促进作用。
(1)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2)学习迁移不仅可能对学习起促进作用(正迁移),也可能起阻碍作用(负迁移),还可能不起作用(零迁移)。
5. 流体智力属于人类的基本能力,它受文化教育的影响较大。
(1)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2)流体智力是一种以生理为基础的认知能力。它受先天遗传因素的影响较大,主要表现为对新奇事物的快速辨认、记忆、理解等,如记忆广度,在性质上即属流体智力。流体智力的特征是:对不熟悉的事物,能以迅速准确的反应来判断其彼此间的关系。流体智力的发展与年龄有密切的关系。一般人在20岁以后,流体智力的发展达到顶峰,30岁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降低。此外,心理学家们还发现,流体智力属于人类的基本能力,受教育文化的影响较小。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10分)
1. 从多元智力理论的角度,谈谈对“多一把尺子,就多一批好学生”的理解。
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认为,人的智力结构中存在着七种相对独立的智力,这七种智力在每个人身上的组合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每个人在不同领域的智力发展水平是不同步的。有人可能在某一两个方面是天才,而在其余方面却是蠢材;有人可能每种智力都很一般,但如果他所拥有的各种智力被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则可能在解决某些问题时会显得很出色。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对传统的智力观念提出了新的诠释,为我国新课程改革“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与支持。多元智力理论对我国当前教学改革的启示如下:(1)积极乐观的学生观。加德纳认为,每个学生的智力都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有自己的智力强项和学习风格。因此,我们应对所有的学生都抱有热切的成长希望,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智力特点,使教学真正成为愉快教学、成功教学,而不是把学生区分为三六九等。(2)科学的智力观。根据多元智力理论,我们必须认识到学生智力的多样性、广泛性和差异性,把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3)因材施教的教学观。由于每个学生的智力都是多元的,其作用方式也是有差异的,因此,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智力特点进行教学。(4)多样化的人才观和成才观。根据多元智力理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智力优势,只要这一优势智力得到合理的发展,就有可能成为优秀人才,成才的道路应该是多样化的。
五、分析说明题(本大题共10分)
1. 一位家长在星期一发现儿子上学时磨磨蹭蹭,遂追问是怎么回事,孩子犹豫了半天才道出实情。原来在上个星期二早上,班主任召开全班同学会议,用无记名的方式评选出3名“坏学生”,因有两名同学最近违反了学校纪律,无可争议地成了“坏学生”;而经过一番评选,第三顶“坏学生”的帽子便落在儿子头上。这个9岁的小男孩,居然被同学选出了18条“罪状”。当天下午年级组长召集评选出来的“坏学生”开会,对这3个孩子进行批评和警告,要求他们写一份检查,将自己干的坏事都写出来,让家长签字,星期一交到年级组长手中。
该家长当着孩子的面,没有表示什么,签了字便打发孩子去上学了。随后,她打通班主任的电话,询问到底是怎么回事,班主任说:“你的孩子是班上最坏的孩子,这是同学们用无记名投票的方式选出来的。”当她质疑这种方法会挫伤孩子的自尊心时,班主任却回答:“自尊心是自己树立的,不是别人给的。”并说他不认为这有什么不对,其目的也是为了孩子好。
自从这个9岁的孩子被评选为“坏学生”后,情绪一直非常低落,总是想方设法找借口逃学。
请用德育原则的相关内容对该班主任的做法进行评价。
(1)该班主任的做法违背了德育原则中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该原则是指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既要尊重信任学生,又要对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把严和爱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教育者的合理要求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该班主任用无记名方式评选了3名“坏学生”,其用意是想严格要求学生,让学生引以为戒,以此对学生进行教育,但是没有做到尊重信任学生,反而达不到期望的效果。
(2)该班主任的做法违背了德育的疏导原则。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案例中,该班主任没有对违反纪律和做错事的学生讲明道理、疏通思想,没有做到以表扬、激励为主,而是直接批评,使学生对学习失去了兴趣和信心,这是错误的行为。
(3)该班主任的做法违背了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德育工作既要正面引导,说服教育,启发自觉,调动学生接受教育的内在动力,又要辅之以必要的纪律约束,并使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案例中的班主任没有对班级里的“坏学生”做到正面教育,没有以先进的榜样和表扬鼓励为主的方法教育和引导学生,不能启发学生的自觉,而是对学生进行侮辱性的惩罚,这不符合德育的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
(4)班主任的做法违背了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案例中的班主任对待“坏学生”的教育问题,没有主动与家长联系、沟通,没有协调好多方面的教育力量。在德育工作中,教育者应主动协调多方面教育力量,统一认识和步调,有计划、有系统、前后连贯地教育学生,发挥教育的整体功能,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