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判断题1. “教学做合一”是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中的教学方法论。
对 错
A
[解析] 陶行知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他把自己的一生奉献于中国乡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创立了许多精辟的教育新理论、新观点和新方法。“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
2. 从广义说,凡是增进人们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对 错
A
[解析] 广义的教育: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和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3. 负迁移是指一种知识技能对另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产生积极的影响,即起促进作用。
对 错
B
[解析] 负迁移是指两种学习之间相互干扰、阻碍,即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消极影响。
4. 高原期即高原现象,指在动作技能形成、练习中期往往出现进步的暂时停顿的现象。
对 错
A
[解析] 高原现象就是练习的进度是先快后慢的,到中期出现暂时停顿现象,即练习成绩保持一定的水平不再上升甚至呈下降的趋势。
5.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确立了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对 错
B
[解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总则中提到:“教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国家保障教育事业优先发展。”
6. 活动与交往是形成学生思想品德的源泉和基础。
对 错
A
[解析] 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活动和交往是德育过程的基础;学生在活动中,必定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其中既有校内的正式影响,又有校外的非正式影响,既有积极正面的影响,也有消极负面的影响。
7. 建立学生成长档案是一种发展性评价方法。
对 错
A
[解析] 档案袋评价是以杜威的“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民主化”的教育思想为其理论根源,以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评价改革的思想基础为其思想基础的一种评定方法,其实践始于美国,属于发展性评价的一种,又译作成长记录袋评价或档案袋评价。
8. 教师的教学能力可分为教师认知能力、教学操作能力、教学监控能力。
对 错
A
[解析] 教师的教学能力可以分为三个方面:教学认知能力、教学操作能力和教学监控能力。(1)教学认知能力是指教师对所教学科的定理法则和概念等的概括程度,以及对所教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自己所使用的教学策略的理解程度。(2)教学操作能力,主要指教师在实现教学目标过程中解决教学问题的能力。(3)教学监控能力,是指教师为了保证教学的成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而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
9.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必须坚持“教学为主,全面安排”的原则。
对 错
A
[解析] 教学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中心工作,学校教育工作必须坚持教学为主。
10.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所以教育目的要完全依据个人的发展需要来确定。
对 错
B
[解析] 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依据有:(1)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2)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3)人们的教育思想;(4)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11. 教育心理学史上第一个较为完整的学习理论是布鲁纳的认知发展学说。
对 错
B
[解析] 桑代克的刺激一联结说是教育心理学史上第一个较为完整的学习理论。
12. 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建立始于夸美纽斯。
对 错
A
[解析] 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建立始于夸美纽斯的研究,他的代表作是《大教学论》。
13. 教育中针对所有学生“一刀切”的做法违背了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
对 错
B
[解析] 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规律,决定了教育工作必须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分阶段进行。避免在教育工作中搞“一刀切”“一锅煮”。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要求教育要抓住关键期或最佳期,适时而教。
14. 课程目标的确定取决于知识或学科的内容。
对 错
B
[解析] 课程目标确定的依据主要有三个方面:对学生的研究,对社会的研究,对学科的研究。学生、社会、学科这三个因素是相互作用的,对任何单一因素的研究都不足以成为课程目标的唯一来源。
15. 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是发散思维的重要特征。
对 错
A
[解析] 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其主要特征有三个: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
16. 男女智力总体水平大致相等,但智力结构有差异。
对 错
A
[解析] 男女智力的总体水平大致相等,但男性智力分布的离散程度比女性大,即很聪明的男性和很笨的男性都比女性多,智力中等的女性比男性多;男女的智力结构存在差异,各自具有自己的优势领域。
18. 认知内驱力是最稳定、最重要的学习动机。
对 错
A
[解析] 认知内驱力,即一种学生渴望了解和理解,要求掌握知识以及系统地阐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倾向。一般说来,这种内驱力多半是从好奇的倾向中派生出来的。在有意义学习中,认知内驱力是最重要而稳定的动机。
19. 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对 错
A
[解析] 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20. 态度的转变过程一般为“解冻—变化—凝固”三个阶段。
对 错
A
[解析] 态度转变理论是指人们对特定对象的认知、情感和意向的比较持久的内在意识。态度的形成既有社会交往过程的影响,又有心理过程的作用,态度一旦形成就成为一种心理定势,一般来说态度是行为改变的先导,先有态度,才会有行为的改变。态度的转变过程一般为“解冻—变化—凝固”三个阶段。
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均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三、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符合题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