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42分)1. 材料:
李老师是一名中学美术老师,他常常说:“美术课堂不仅要教会学生画画,还应该培养学生更多的能力。”有一次,在和学生聊天时,李老师听说学生家里都有不少闲置的废旧衣物,弃之可惜,留之占地。于是,李老师组织了“变旧为新”创意大赛,号召大家收集家里无用的旧衣物,将其进行改造。这一活动吸引了很多学生和家长参与,有的学生将旧衣服改成符合时尚潮流又具有独特魅力的新衣服;有的学生将旧衣物裁剪成布条、布块,制作成灯笼、小布娃等布艺饰品……学生们给旧衣物赋予了新的功能和价值,制作出缤纷多彩的作品。
在教学中,李老师经常运用绘图技术进行视觉教学,听音乐作画、古诗词意境配画等,他还带学生去郊外写生。每年市里举办美术展览,他都带学生去参观,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用心体会。李老师的美术课成了学生追捧的热门课,他个人也被称为学校最受学生喜爱的“十大明星老师”之一。
问题:
请结合材料,从教育观的角度,评析李老师的教育行为。
[答案要点]
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材料中李老师的做法很好地践行了素质教育理念。
(1)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倡导的是在教育中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地、全面地发展。材料中,李老师常常说:“美术课堂不仅要教会学生画画,还应该培养学生更多的能力。”表明李老师认识到素质教育不仅仅是教会学生某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而应该是要培养学生更多的能力,应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2)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每一个学生都有其个别性,有不同的欲望需求、不同的兴趣爱好、不同的创造潜能,这些不同点铸造了一个个千差万别的、个性独特的学生。材料中有的学生将旧衣服改成符合时尚潮流又具有独特魅力的新衣服;有的学生将旧衣物裁剪成布条、布块,制作成灯笼、小布娃等布艺饰品……体现了学生不同的个性和潜能,李老师的教育方式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3)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材料里,在李老师组织的创意大赛中,学生们动脑动手,给旧衣物赋予了新的功能和价值,制作出缤纷多彩的作品。李老师在教育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课程与教学,学校教育活动中的管理活动,课外、校外教育活动等都是素质教育实施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李老师经常运用绘图技术进行视觉教学,听音乐作画、古诗词意境配画等。这表明李老师能够利用课程教学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他还带学生去郊外写生。每年市里举办美术展览,他都带学生去参观,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用心体会。体现了李老师能够在课外、校外教育活动中践行素质教育。
2. 材料:
刚参加工作,我就担任高一(2)班的班主任。一个月过去了,我所带的班自习课上基本没有安静的时刻,学生肆意串桌,嬉戏打闹,纸飞机在教室内飞来飞去。我厉声斥责,摔粉笔盒,还抓过几个捣蛋头罚站,让他们写检查,打扫卫生……办法想了一个又一个,可见效甚微。隔壁杨老师班上却总是静悄悄的,我几次从他们班门前走过,都发现杨老师只是坐在讲台上看书,学生在安静学习。
我纳闷,杨老师有什么“魔法”让学生如此安静?我向她询问管理学生的方法,她微笑着说:“我其实有点‘不负责任’呢,他们嬉闹的时候,我不说一句话,就在那里看书,慢慢地,他们也就安静了。”她说得风清云淡,可我知道,事情绝没有那么简单。看到我疑惑的样子,杨老师换了一种方式跟我解释:“我曾看过两幅画,都叫《安静》,一幅画的是一个湖,湖面平静如镜,湖中倒映着远山和花草;另一幅画的是激流直泻的瀑布,旁边有一棵小树,小枝桠上有一个鸟巢,巢里一只可爱的小鸟正在酣睡,你觉得哪一幅画更好呢?”
我想了一下,回答说:“后者更好,通过直泻瀑布与酣睡小鸟这一动一静的细节对比,凸显内心的静然。”
“对啊。”杨老师笑着说,“他们不是都喜欢闹吗?那我就来个动静对比,一个人安静地看书,看我安安静静的,他们怎么好意思再嬉闹呢?您知道吗?有时候安静要比喧闹更有力量。”
我豁然开朗。
问题:
请结合材料,从教师职业道德的角度,评析杨老师的教育行为。
[答案要点]
(1)杨老师的教育行为体现了关爱学生的教师职业道德要求。关爱学生是教师处理其与学生的关系时所应遵循的原则要求。关爱学生的范围是全体学生,而不是某一部分。关爱学生的核心,是尊重学生人格。关爱学生的关键是做到对学生平等公正。材料中的“我”面对学生的打闹等,厉声斥责,摔粉笔盒,还抓过几个捣蛋头罚站,让他们写检查,打扫卫生……而杨老师却不是这样做的,她就不说一句话,就在那里看书。这是杨老师尊重学生的人格、关爱学生的体现。
(2)杨老师的教育行为体现了教书育人和为人师表的教师职业道德要求。教书育人是教师在处理其与职业劳动的关系时所遵循的原则要求,是教师的天职。倡导“教书育人”就是要求教师以育人为根本任务。教师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人师表是教师在处理其与自己的关系时应遵循的原则要求,是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材料中,当学生嬉闹的时候,杨老师就一个人安静地看书,学生看她安安静静的,就不好意思再嬉闹了。杨老师以自己的行为为示范,来培养学生自习课上安静学习的习惯,体现了她教书育人和为人师表的师德规范。
材料:
从最根本的意义上来说,文学是一项寻求认同的事业——作家通过写作来寻求理解,寻觅知音,而读者则通过阅读,来发现作家并与他们建立认同。作家通过区分不同的读者类型,针对特定的阅读对象,使用相应的语言和叙事策略,为他们提供读物,从而获得读者和市场的认同。但实际上,真正意义上的文学写作,不仅考虑现实的读者,同时也在向未来和可能的读者寻求认同。
比如说,在文学出版、印刷、传播很不发达的古代社会中,作家们的作品在当世的传播受到极大的限制。对古代的作者而言,他们的写作大多没有任何商业报酬,也很少有现实的读者,正因为如此,他们只有对未来的读者加以想象,才能获得写作的基本动力。所谓的“文章千古事”,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而在现代社会中,很多作家的写作也向未来敞开,当时不为人知,在后世却成为一代经典的作品,即便是在近现代文学史上也比比皆是。所以说,文学本身就具有某种“待访”的性质:作家有点像是在茫茫大海上建立岛屿的人,而读者则像是航海者和旅行者。作家之所以在孤寂中建立岛屿,当然是希望有一天能与他们的读者相遇。
对于另一些作家来说,他们的目光也会投向过去。他们试图与那些早已不在人世的文学先辈们进行对话。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是在与先驱者所确立的文学标准对话。当然,他们也是在跟自己内心的目标进行对话。每一个优秀的作家,心中都有一个隐秘而清晰的目标。读者和社会的认同、商业上的成功是一回事,而能否接近和达到这个目标,则是另一回事。就中国文学而言,李白、杜甫、苏轼、曹雪芹等人确立了古典文学的标准,而鲁迅先生则代表了近现代以来中国文学和思想的新高度。也可以说,我们实际上面对着两个伟大的传统。我们置身于这两个传统之中,受到它们的护佑,分享它们的文学资源,向它们表达敬意,同时也在与它们进行对话,并尝试着做出新的文学变革。因此,任何有价值的写作,都是对传统的某种回应,即便是对传统的质疑和挑战,也是一种重要的回应。
所以,严格地来说,文学写作中对读者的想象,既是一种向现实和未来读者寻求认同的过程,同时也是对传统的再确认过程。我认为,只有具备了过去、现实和未来开放性视野的创作,才称得上是一种开放的写作。
(摘编自格非《文学在读者中寻求认同》)
问题:3. 画线句“文学是一项寻求认同的事业”中“认同”的含义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答案要点]
①作家通过写作来寻求理解,寻觅知音,而读者则通过阅读,来发现作家并与他们建立认同。②作家通过区分不同的读者类型,针对特定的阅读对象,使用相应的语言和叙事策略,为他们提供读物,从而获得读者和市场的认同。③真正意义上的文学写作,不仅考虑现实的读者,同时也在向未来和可能的读者寻求认同。
4. 如何理解文末所言的“开放的写作”?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要点]
(2)文末的“开放的写作”,在内涵上是与文首的文字的多层“认同”遥相呼应的。作者最后得出这一结论是从三个方面展开的:①要向未来敞开,坚持文学本身就具有某种“待访”的性质。②“开放的写作”也是在跟自己内心的目标进行对话,心中要有一个隐秘而清晰的目标。读者和社会的认同、商业上的成功是一回事,而能否接近和达到这个目标,则是另一回事。③与先驱者所确立的文学标准对活,有价值的写作,是对传统的某种回应,无论是对传统的继承、质疑还是挑战,都是一种重要的回应。
三、写作题(本大题共50分)1.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一位著名演员在一次表演课上,对即将成为职业演员的学员们说:“上山的人永远不要瞧不起下山的人,因为他们曾经风光过;山上的人不要瞧不起山下的人,因为他们不定什么时候就能爬上来。”
根据材料所引发的思考和感悟,写一篇不少于1000字的论说文。
要求:
用规范的现代汉语写作。角度自选,立意自定,标题自拟。
略
在这则材料里面出现了“上山的人”“下山的人”“山上的人”“山下的人”四类人。其中“上山的人”指的是处于人生上升阶段的人,“下山的人”指的是从人生巅峰滑下来的人,“山上的人”指的是正处在人生巅峰的人,“山下的人”是处于人生低谷但可能会爬上来的人。通过分析可以知道,文中的“山”即是人生这座高山,文中不同的人就是现实中不同的人生。“上山的人永远不要瞧不起下山的人,因为他们曾经风光过”就是说当你处于上升阶段时要保持平稳的心态,不能骄傲,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辉煌的时刻,只有保持平稳的心才能维持自己的态势。“山上的人不要瞧不起山下的人,因为他们不定什么时候就能爬上来”就是说我们要时刻保持谦虚谨慎的心,不要小看任何一个人。整体来说就是不因胜利而骄纵,不因名节而倨傲,不因失利而沉沦,不因落后而浮躁,我们要不断努力、追求,保持一颗向上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