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二、材料分析题(每题14分,共42分)
1. 材料:
课堂上,由于是新教师,学生颇感新鲜,课堂上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安静。教师向学生宣布学习的内容为《动物怎样吃食物》。第一个内容即分析哺乳动物怎样吃东西。教师提问:“什么是哺乳动物呢?”学生迫不及待地回答:“胎生,吃母奶长大。”(一个十分恰当的回答)教师满意地笑了,正欲讲:“那它们长大了吃什么?”不料学生小手依然林立。教师不明白了:“我还没提问,你们干嘛举手?”“老师,我们有问题!”教师微微皱眉,只得让一名学生来提问。“请问人是哺乳动物吗?”教师肯定了他的意见,可举手的同学有增无减。无奈只得再叫一名学生。“听说鸭嘴兽也是哺乳动物,它也是吃奶长大的吗?”教师的脸开始泛白:“这节课不讨论这个。”“可我们想知道”,学生不屈不挠地问。教师原先安排的程序全被学生的提问所打扰。显然,最后教师是生气了:“人坐在座位上是不会随便乱问的,只有小动物才会这样,现在我看谁变成小动物了。”课堂一下子安静了下来……同学们听课的热情远远没有之前高涨了。
问题:
请运用新课改的教育观分析该教师的教育行为。
该教师的做法违背了新课改下的教育观,我们要引以为鉴。
首先,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素质教育倡导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材料中,老师只关注“回答恰当”的学生,而忽视了其他提出疑惑的同学,甚至变相不准学生发问。这样的做法忽视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而会影响学生的长远发展。
其次,新课改强调教学应该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参与教学、尊重学生意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材料中,当学生提出不同意见时,教师并没有及时解决,也没有做到因势利导,只是单纯做了知识的传授者,而不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第三,新课改强调教学应该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在教学中应提倡重结论的时候更重过程。材料中,教师忽视学生的特点和要求,只是照本宣科,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最后,新课改强调教学应该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教师应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材料中,教师生气不让学生提问,学生听课的热情远没有之前高涨。说明教师忽视了学生的情绪变化,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和发展的积极性。
因此,作为教师,要践行新课改背景下的教育观,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关注学生在学习中的情绪情感体验,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2. 材料:
刘老师利用班会课开展“独一无二的我”的主题班会活动,提高同学们的自信心。首先她给每位同学发一粒花生种子,让同学自己观察属于自己的那一颗花生,再让同学们将花生按照组别放在一起,然后在小组内去找属于自己的那颗。结果不一会儿,同学们很快找到了自己的花生。之后刘老师让同学们在小组内分享自己身上的优点和缺点,并让其他同学相互说说对方的优点。
班会过后,同学们对独一无二的自己有了更深的认识,变得更加自信了。以前小丽在班上不喜欢与同学交流,班会课后发现原来在同学眼中的自己有那么多优点,也逐渐喜欢去融入集体了。小丽妈妈为了感谢刘老师,给刘老师在微信上转了400元红包,并希望刘老师继续关注小丽。刘老师没有收红包,并说道:“关心小丽是我应该做的,以后希望我们能一起帮助她健康快乐成长。”
问题:
请从教师职业道德的角度,评析刘老师的教育行为。
刘老师的教育行为符合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值得我们学习。
首先,刘老师的行为体现了教书育人的职业道德。教书育人要求教师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良好品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材料中,刘老师为了提高学生自信心而开展“独一无二的我”的班会活动,在活动中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自己的独特之处,交流优缺点。这是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实施素质教育的表现。
其次,刘老师的教育行为体现了关爱学生的职业道德。关爱学生要求教师关心学生健康、尊重学生。材料中,刘老师能帮助小丽关注到自己的优点,帮助小丽融入集体。这是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关爱学生的表现。
再次,刘老师的教育行为体现了为人师表的职业道德。为人师表要求教师严于律己,廉洁奉公。材料中刘老师能够自觉抵制家长的红包,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是为人师表的表现。
因此,作为教师,要遵守教师职业道德,爱岗敬业,乐于奉献,行为世范,关注学生道德品质和心理发展。
材料:
人活在世上,不但有身体,还有头脑和心胸——对此请勿从解剖学上理解。人脑是怎样的一种东西,科学还不能说清楚。心胸是怎么回事就更难说清。对我自己来说,心胸是我在生活中想要达到的最低目标。某件事有悖于我的心胸,我就认为它不值得一做;某个人有悖于我的心胸,我就觉得他不值得一交;某种生活有悖于我的心胸,我就会以为它不值得一过。罗素先生曾言,对人来说,不加检点的生活,确实不值得一过。我同意他的意见:不加检点的生活,属于不能接受的生活之一种。人必须过他可以接受的生活,这恰恰是他改变一切的动力。人有了心胸,就可以用它来改变自己的生活。
中国人喜欢接受这样的想法:只要能活着就是好的,活成什么样子无所谓。从一些电影的名字就可以看出来:《活着》《找乐》……我对这种想法是断然地不赞成,因为抱有这种想法的人就可能活成任何一种糟糕的样子,从而使生活本身失去意义。
高尚、清洁、充满乐趣的生活是好的,人们很容易得到共识。卑下、肮脏、贫乏的生活是不好的,这也能得到共识。但只有这两条远远不够。我以写作为生,我知道某种文章好,也知道某种文章坏。仅知道这两条尚不足以开始写作。还有更加重要的一条,那就是:某种样子的文章对我来说不可取,绝不能让它从我笔下写出来,冠以我的名字登在报刊上。以小喻大,这也是我对生活的态度。
(王小波《写给年轻人》)
问题:3. 材料最后一句:“以小喻大,这也是我对生活的态度。”“这”指代的内容是什么?
人必须过他可以接受的生活,这恰恰是他改变一切的动力。人有了心胸,就可以用它来改变自己的生活。
4. 结合文本请谈谈对“只要能活着就是好的,活成什么样子无所谓”的看法。
作者对这种想法是断然地不赞成。因为抱有这种想法的人就可能活成任何一种糟糕的样子,从而使生活本身失去意义。干出个样子,才是人的价值和尊严所在。
三、写作题(50分)
1.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一百分”是现实生活中使用频率极高的一个词语,在学校中,它是对学习者的最高评价。此外,它还是对人、对事物的完美评价。有的人为了获得“一百分”而夙兴夜寐:有的人却视“一百分”为草芥。有时,“一百分”可以成就一个人,有时,它也可以毁掉一个人……真可谓是,一个“一百分”,人生百味在其中。
根据上面文字所引发的联想和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
文体自选,立意自定,标题自拟:不少于800字。
[参考范文] 教师要正确看待分数和人才
我们的国家是个考试大国,在目前体制之下对人才的选拔主要采用考试的方式进行,在没有找到比考试更合理公正的选拔方式的前提下,考试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因此考试在教师和学生眼中变得尤为重要,有的老师见学生分数高,便认定是学生努力的结果,对这样的学生表扬有加。而对于分数低的学生,就认为一无是处。
诚然,分数的取得必然与努力分不开,但如果单凭一次两次考试分数来评价学生,是教育观和人才观上出现偏差的表现,况且,分数并不能代表一个人的综合素质,一些成绩不好的人未必在其他方面没有成就。许多教师对教育的认识多多少少存在着看重功名的价值倾向,把受教育状况与争取功名、改善地位、增加收入等结果直接联系起来,从而形成了重智轻德、重分数轻能力的教育观念。长此以往,不利于人才的培养,也将影响未来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因此,教师要运用长远的目光,正确看待分数和人才的关系。
唯分数论终将成为教育之殇。魏永康,2岁识千字,4岁基本完成初中阶段课程,8岁进入县属重点中学读书,13岁以高分考入某重点大学,17岁又考入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硕博连读。可以说是一个“学霸”了,那考试分数自然更是可望不可即的。可就是这位学界“英雄”离开自己的母亲竞不如襁褓中的婴儿,生活无法自理,不能自己安排自己的时间。最终连硕士学位都没拿到,就被学校劝退了,这也让他失去了继续攻读博士的机会。这样的天才,又有何用呢。神童魏永康受唯分数论祸害,最后光彩尽失,这便是唯分数论带来的恶果,更是教育之殇。
摒弃唯分数论的错误理念才能真正挖掘出优秀人才。遥想当年,蔡元培任北大校长时“自由开放,兼容并包”,那时的分数却并没有如今那么金贵。比如数学只得15分的钱钟书,数学只得0分的吴宓,以及冰心等偏科异常的人却被破格录取,当时这种事情稀疏平常。那些人再度深造,俨然成大家名苑,很快在汉学界站稳了脚跟,成为一代国学大师。而如今,又有多少耳熟能详、举世公认的大师呢?这便是英雄不问出处,成绩不能彰显一切。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在这种“唯分数论英雄”的大背景下,更要守护心灵的明镜台,最重要的是思考如何提高孩子的综合素养。社会是多元的,社会对人才的选拔永远是残酷的,所有学生不可能都去上大学。关键是给学生注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