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二、材料分析题(每题14分,共42分)
1. 材料:
摆在班主任冯老师面前的是一个很棘手的问题——一起人数众多、性质颇为严重的作弊事件。语文课代表为了帮助其他同学掌握语法知识,在征得任课老师的同意后,在自习课上组织同学们测验。测验结束后,班长向冯老师汇报“一切正常”。冯老师正为学生们的自觉行为感到高兴,准备给全班同学一次嘉奖。岂料课后学生反映,测验时看书的人不少,连班长也在内。怎样处理这起作弊事件呢?在全班同学面前直接提出这个问题,责令作弊者自动坦白,要求知情者检举揭发,把嫌疑分子一个个叫来办公室审问……这样的办法有什么积极的作用呢?第二天上课时,冯老师神情自若,像什么事也没有发生一样。他在黑板上写上汤姆斯·麦考莱的一句名言:“在真相肯定永无人知的情况下,一个人的所作所为,能显示他的品格。”接着又给学生们讲了一个人在回忆自己三十年前一次考试作弊时的懊悔心情。讲完故事,冯老师要求每个学生记下汤姆斯·麦考莱的名言,同时要求他们写一篇体会,题目是《心灵的答卷》。冯老师平静、沉着的态度大大出乎学生们的意料,而汤姆斯·麦考莱的名言则深深地震撼了学生们的心灵。第二天,每个同学都交出了惭愧、悔恨的“心灵答卷”。显然,冯老师对这次作弊事件的处理是卓有成效的,它的教育影响十分深刻而久远。
问题:
请运用新课改的学生观分析冯老师的教育行为。
冯老师的做法,符合了新课改背景下的“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值得我们学习。
首先,新课改的学生观强调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处在发展过程中,有发展的潜力。材料中,面对学生的作弊事件,冯老师没有采用严厉批评、追查责任的惯用方法,而是给学生改正错误、自我发展的机会,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其次,新课改的学生观强调学生是独立意义的人,学生具有主观能动性,不以教师的意志而转移。材料中,冯老师对于学生作弊的问题,没有用批评检举等方式正面管教,而是依据学生做了错事心里不安、知错欲改的心理,采取了一个足以震撼学生心灵的措施——要求每个学生记下汤姆斯,麦考莱的名言并写出心得体会,巧妙地把自己的教育意图隐藏在友好和无拘束的情境中,卓有成效地解决了问题。
因此,作为教师,要践行“以人为本”的学生观,看到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势利导地促进学生身心发展。
2. 材料:
六年级一班的汤老师在看学生自习时因私事偷偷外出,快放学的时候才回来。他回来后发现小李正在偷偷写情书,为了让其他同学引以为戒,汤老师立即将小李的情书在全班念了出来,引起全班哄堂大笑。小李自觉没面子,请假回家休息。
班上小敏喜欢打篮球,且水平不错,但是学习成绩不好,汤老师认为小敏将时间都花在打篮球上,没有足够的时间学习,于是以学习成绩差为由明令禁止小敏打篮球。
问题:
请从教师职业道德的角度,评析汤老师的教育行为。
汤老师的教学行为违背了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是值得反思的。
首先,汤老师的行为违背了关爱学生的职业道德规范。关爱学生要求教师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材料中,汤老师当众将小李的情书在全班念出来引起哄堂大笑,此行为侵犯了小李的自尊心,是不尊重小李的表现。
其次,汤老师的行为违背了教书育人的职业道德规范。教书育人要求教师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材料中,汤老师却因为小敏学习成绩差而禁止其擅长的打篮球运动,不能发挥小敏优势,因材施教,只看重了学生的学业成绩,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再次,汤老师的行为违背了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规范。爱岗敬业要求教师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乐于奉献。对工作高度负责,认真辅导学生,不得敷衍塞责。材料中,汤老师在自己的工作时间内不在教室看学生自习却偷偷溜出去,快下自习时才回,违背了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规范。
作为一名教师,汤老师应该反思自己的行为,严于律己,关心爱护学生的人格和身心健康,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履行教师的义务,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材料:
国际与本土
张颐武
春节的价值和象征性的意义都是不可估量的,可以说是中国人最重要的文化符号之一,也是华人文化认同的象征。回首过去,世界和我们自己都发生了许多深刻的变化,春节也在不变和变化中呈现出新的形态。
春节现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高度关切。一方面是中国的崛起造成的文化影响力和全球华人的力量的兴起已经使得春节越来越引起了国际的关注。“中国年”的价值和意义越来越变成了中国的重要的文化象征,逐步为世界所了解。虽然春节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还远不能和圣诞节相比,但在世界许多华人移民较多的城市或社会中,春节也开始在华人社区之外产生影响。以往仅仅是传统的唐人街张灯结彩地庆祝,现在往往已经成为当地多元文化的一个重要的部分。各国政要也都发表对于春节的祝福。春节在全球的意义的凸显是一个相当引人注目的现象。另一方面,过年的意义在今天人们重视传统文化和家庭价值的时刻更加凸显了出来。国内的“过年”的气氛也一年浓似一年。在计划经济时代,春节被简化为“过革命化的春节”。而八十年代时,在现代化和西化的浪潮中,春节的文化和认同的意义也还没有像今天一样被强化的如此之高。人们越来越重视春节的意义,越来越强调在这一时刻的文化的价值和生活意义。
当然,春节的国际化还仅仅限于华人和对于中国文化有兴趣的人,还难以变得更普及。它还不能在全球获得更多的影响力。这当然和中国文化的现实的处境有关。其全球的传播和理解还有不少局限和问题。因此,如何推展春节的文化含义,让世界更加深入地了解其意义和价值,还是一个现实的困难。关于春节的那些中国文化的积淀,还需要更多的理解和体认,这其实对于全球的跨文化对话具有高度的意义和价值。让人们了解春节的趣味和活力,还需要全球华人社会更好地努力。
春节在国内的传统意义得到了相当大的弘扬和发挥。当然也造成了返乡和回家的诸多困扰和问题,造成了春运的巨大的压力。现代所要求的是高度的流动性,是跨越边界的需要和人的高度的灵活性,这和传统的归乡的感情的关系是复杂的。今天的春节热说明中国社会的本土因素在当下的背景下得到了更多的展现。从这一点上看,如何回应这样的感情和精神的追求就是社会需要认真探究的。
问题:3. 从全文来看,春节“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高度的关切”的原因有哪些?
中国的崛起造成的文化影响力和全球华人的力量的兴起引起了国际的关注,春节在全球的意义日趋凸显:人们重视传统文化和家庭价值,而春节凸显了文化的价值和生活意义。
4. 结合文意,概述应如何解决春节面临的“国际化”和“本土化”问题。
要解决春节面临的“国际化”问题,需要全球华人社会更好地努力,提高中国的文化影响力,推展春节的文化含义和文化积淀,让世界更加深入地了解其意义和价值,使春节的国际化更普及,得到更多的理解和认同。
要解决春节面临的“本土化”问题,需要我们理性回应传统的春节归乡的感情和精神追求,认真探究并解决它和现代的高度流动性之间的矛盾。
三、写作题(50分)
1.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有三个这样的孩子:一个孩子4岁才会说话,7岁才会写字,老师对他的评语是:“反应迟钝,思维不合逻辑,满脑子不切实际的幻想。”他曾经还遭遇到退学的命运。一个孩子曾被父亲抱怨是白痴,在众人的眼中,他是毫无前途的学生,艺术学院考了三次还考不进去。他叔叔绝望地说:“孺子不可教也!”一个孩子经常遭到父亲的斥责:“你放着正经事不干,整天只管打猎,捉耗子,将来怎么办?”所有教师和长辈都认为他资质平庸,与聪明沾不上边。这三个孩子分别是爱因斯坦、罗丹和达尔文。这个答案不会让你感到意外吗?我们做过类似的傻事吗?其实,每个学生都心存着一个梦想,都有一座属于自己的天堂,我们不能发现它,那是我们还缺少一双智慧的眼睛。
要求:
用规范的现代汉语写作。自定立意,自拟题目,自选文体,不少于800字。
[参考范文] 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
人不是一件东西,他是一个置身于不断发展过程中的生命体。在生命的每一刻,他都在成为却永远尚未成为他能够成为的那个人。在人的成长历程中,学习成绩就像一只绩优股一样一路飙升的毕竞只是少数,还有很多人像华罗庚、巴尔扎克等一样,在很小的时候并没有表现出自己的天赋。中国有句古话:三岁看小,七岁看老。实际上这是一种静态看人的观念。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下,我们不可能从一个人小时候的表现预测其在事业中的成就。要真是那样的话,教师就不是一个教师,而成为一个预言家了。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不能以静态、更不能以眼前学生的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学生处在成长的过程中,可塑性强,潜力大,我坚信对学生来说“发展才是硬道理”。
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首先意味着应该以一种动态的眼光关注学生。中国有句古话“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确切地反映了这样一种动态的眼光。发展意味着变化。儿童作为一个发展的个体,其变化是永恒的。儿童潜在的能力是无限的,正如有人所说,学生的潜能是气体,你给其多大空间,他就有多大的体积。
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还意味着应该以一种独特的眼光来看待学生的个性。现代儿童身心发展理论告诉我们:在儿童身心发展具有共同特征的前提下,个体与整体相比较,每一个具体儿童的身心发展在表现形式、内容和水平方面,都可能会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其原因是每一个具体儿童在某个阶段的智力水平、认知水平、生活环境、兴趣爱好等方面各不同。教师不能用机械的、凝固的、静止的眼光看待学生,而应当尊重其个别差异,促进健康发展。因此,了解和关心学生的个别差异,善于捕捉和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灵性,并加以培植,培养其自信心,促使他们的个性特长得到充分的展示与完善,这才是发展的应有之义。
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是新一轮课改中的一个基本理念,是形成科学的学生观和评价观的基础。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就是要把我们的学生看作是有血有肉、有丰富思想、有丰富情感、有丰富个性的活生生的人,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尊重学生的选择,尊重学生的情感,尊重学生的人格,为学生的个性张扬与完善提供宽松的环境。
时光流逝,昨日少年慢慢长大,这是生命自然的轨迹。耳濡目染,蒙昧心灵闪耀理性光华,这是人性发展的证明。老师们,相信自己的学生,相信他们一定会有所成吧!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即使不能成为“老虎”,也让他们成为一只优秀的“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