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从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你认为最正确的答案。)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均有多个正确答案,请从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你认为正确的答案)
三、判断题1. 无论从何角度来讲,亏损企业的现金循环必定不能维持。
对 错
B
[解析] 亏损额小于折旧额的企业,虽然收入小于全部成本费用,但大于付现的成本费用,因为折旧和摊销费用不需要支付现金。因此,它们支付日常的开支通常并不困难。
3. 计算偿债基金系数可根据年金现值系数求倒数确定。
对 错
B
[解析] 计算偿债基金系数可根据年金终值系数求倒数确定。
5. 有长期经营租赁业务,会使企业的实际偿债能力比财务报表显示出来的偿债能力更低一些。
对 错
A
[解析] 有长期经营租赁业务,就形成了一种长期性筹资,这种长期性筹资虽然不包括在长期负债内,但到期时必须支付租金,会对企业的偿债能力产生影响。
6. 低正常股利加额外股利政策,能使股利与公司盈余紧密地配合,以体现多盈多分、少盈少分的原则。
对 错
B
[解析] 固定股利支付率政策,能使股利与公司盈余紧密地配合,以体现多盈多分、少盈少分的原则。
8. 销售预算、生产预算的编制,要与现金预算的编制相结合起来考虑。
对 错
B
[解析] 现金预算的编制要以其他各项预算为基础,或者说其他预算在编制时要为现金预算做好数据准备。
10. 若业务的“EVA>0”,“销售增长率<可持续增长率”,则表示该业务往往处于成熟期,即该象限业务能够为企业带来价值增值,业务产生的现金流量足以满足其自身发展需求。 ( )
对 错
A
[解析] 该业务下预示创造价值而且现金还有剩余,是最优的业务。
四、计算分析题(要求列出计算步骤,除非特别指明,每步骤运算得数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
1. 20×1年初A君急需现金周转,和B君约定:A君将在连续4年的年底支付1 200元,另外在第四年年底再支付10000元给B君;B君同时要求10%报酬率。请问:
(1)A君在第1年年初可获多少周转金?
(2)A君在这4年中每年年底的剩余债务金额各为多少?
(1) 1 200×(P/A,10%,4)+10 000×(P/S,10%,4)≈10 634(元)
(2)分别为:第1年年底剩余债务金额=1 200×(P/A,10%,3)+10 000×(P/S, 10%,3)≈10 497(元)
相应地,第2~4年年底的剩余债务金额分别为10 347元,10 182元和0元。
2. 大新公司的各项资料如下:

要求:
(1)将销货各项资产及负债资料以定基百分比表示,以20×1年为基期;
(2)评述分析结果。
(1)

(2)该公司短期偿债能力恶化,应收账款回收情况糟糕。但销售仍较为正常,存货随销售增长亦属正常。
3. A和B公司普通股股票的期望收益率和标准差如下,两种股票预期的相关系数是 -0.35,该组合由60%的A公司股票和40%的B公司股票组成。

要求:计算组合的风险和收益。
4. 大发公司20×1年销货额1 000 000元,税后净利90 000元,其他资料如下:
(1)财务杠杆系数1.6,固定营业成本240 000元;
(2)所得税率25%;
(3)20×1年普通股股利21 000元。
要求:
(1)若预期20×2年销货额为1 200 000元,则20×2年的EPS会较20×1年增加多少百分比?
(2)若每年股利金额固定,试求能支付股利前提下的销售额。
(1)财务杠杆系数=1.6,利息费用=72 000元
总杠杆系数=3.6,EPS的增长率=72%
(2)能支付股利的销货额=787 037元
五、综合题(求列出计算步骤,除非特别指明,每步骤运算得数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
1. 某公司赊销期为30天,销售量为20万件,每件售价1元,单位变动成本0.6元。现企业有两种现金折扣方案,第一种为2.5/10,n/30;第二种为1.5/20,n/30,假定两种方案都有一半的客户享受现金折扣,来享受折扣企业的坏账损失率为2%,资金成本率为90%。
要求:
(1)计算选择何种折扣政策对企业最有利?
(2)如第二种折扣方案只有1/4享受,第一、二种相比,应选择哪一种?
(1)第一种折扣政策下的平均收现期=10×50%+30×50%=20(天)
应收账款机会成本=200 000÷360×20×60%×20%=1 333.33(元)
折扣损失额=200 000×50%×2.5%=2 500(元)
坏账损失额=200 000×50%×2%=2000(元)
该折扣政策下的总成本=2 500+13 333.33+2 000=5 833.33(元)
第二种折扣政策下的平均收现期=20×50%+30×50%=25(天)
应收账款机会成本=200 000÷360×25×60%×20%=1 666.67(元)
折扣损失额=200 000×50%×1.5%=1 500(元)
坏账损失额=200 000×50%×2%=2 000(元)
第二种折扣政策下的总成本=1 500+1 666.67+2 000=5 166.67(元)
上述两种方案比较应选第一种折扣政策。
(2)第三种折扣政策的平均收现期=20×(1÷4)+30×(3÷4)=27.5(天)
应收账款机会成本=200 000÷360×27.5×60%×20%=1 833.33(元)
坏账损失额=200 000×75%×2%=3 000(元)
折扣损失额=200 000×25%×1.5%=750(元)
第三种折扣政策下的总成本=1 833.33+3 000+750=5 583.33(元)
相比之下可知,仍应选择第二种折扣政策。
2. 某制造厂生产甲、乙两种产品,有关资料如下:
(1)甲、乙两种产品2007年1月份的有关成本资料如下表所示:
单位:元
产品名称 | 产量(件) | 单位产品机器小时 | 直接材料单位成本 | 直接人工单位成本 |
甲 | 100 | 2 | 50 | 40 |
乙 | 200 | 4 | 80 | 30 |
(2)该厂每月制造费用总额为50 000元,与制造费用相关的作业有4个,有关资料如下表所示:
作业名称 | 成本动因 | 作业成本(元) | 甲耗用作业量 | 乙耗用作业量 |
质量检验 | 检验次数 | 4 000 | 5 | 15 |
订单处理 | 生产订单份数 | 4 000 | 30 | 10 |
机器运行 | 机器小时数 | 40 000 | 200 | 800 |
设备调整准备 | 调整准备次数 | 2 000 | 6 | 4 |
要求:
(1)用作业成本法计算甲、乙两种产品的单位成本;
(2)以机器小时作为制造费用的分配标准,采用传统成本计算法计算甲、乙两种产品的单位成本;
(3)假设决策者计划让单位售价高于单位成本10元,根据第(2)问的结果确定甲和乙的销售单价,试分析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
(1)质量检验的成本动因分配率=4 000/(5+15)=200(元/次)
订单处理的成本动因分配率=4 000/(10+30)=100(元/份)
机器运行的成本动因分配率=40 000/(200+800)=40(元/小时)
调整准备的成本动因分配率=2000/ (6+4)=200(元/次)
甲产品分配的作业成本;
200×5+100×30+40×200+200×6=13 200(元)
单位作业成本:13 200/100=132(元/件)
单位成本:50+40+132=222(元/件)
乙产品分配的作业成本:
200×15+100×10+40×800+200×4=36 800(元)
单位作业成本:36 800/200=184(元/件)
单位成本:80+30+184=294(元/件)
(2)制造费用分配率:50 000/(200+800)=50(元/小时)
甲产品分配成本:50×200=10 000(元)
单位制造费用:10 000/100=100(元/件)
单位成本:50+40+100=190(元/件)
乙产品分配成本:50×800=40 000(元)
单位制造费用:40 000/200=200(元/件)
单位成本:80+30+200=310(元/件)
(3)与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相比,作业成本法改变了以生产工时或人工成本等单一分配基础进行间接成本分配的做法,根据产品在生产过程中消耗各种作业的情况,选择不同的作业为分配基础。这种方法,进一步强调因果关系原则,划小了成本分析范围,增加了分配率的数量,可以较好地解决成本分配中的不合理现象,提供符合实际的成本信息,大大提高了成本信息在产销决策与价格决策中的有用性,从而可以提高企业决策水平,减少或避免决策失误。
以本题为例:甲产品的真实单位成本应该是222元,而决策者制定的单位售价为200元,如果与传统的单位成本比较,好像是有利可图,结果实际上是在畅销的同时,每销售一件产品,就要亏损22元,如果按照作业成本法计算,则会避免这个决策失误;对于乙产品而言,真实单位成本应该是294元,显然320元的定价偏高,会对销量产生负面影响,给企业造成损失。而如果按照作业成本法计算,把单位售价降低一些,则会避免这个损失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