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材料分析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材料:
开学不久,陈老师发现杨朗同学有许多毛病。陈老师心想,像杨朗这样的同学缺少的不是批评而是肯定和鼓励。一次,陈老师找他谈话说:“你有缺点,但你也有不少优点,可能你自己还没有发现。这样吧,我限你在两天内找到自己的一些长处,不然我可要批评你了。”第三天,杨朗很不好意思地找到陈老师,满脸通红地说:“我心肠好,力气大,毕业后想当兵。”陈老师听了说:“这就是了不起的长处。心肠好,乐于助人,到哪里都需要这种人。你力气大,想当兵,保家卫国,是很光荣的事,你的理想很实在。不过当兵同样需要科学文化知识,需要有真才实学。”听了老师的话,杨朗高兴极了,脸上露出了微笑。
问题:1. 请对陈老师的教育过程进行评析。
陈老师的做法是正确的,遵循了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和基本原则,取得了良好的德育效果,值得学习。
首先,陈老师的教育过程遵循了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的基本规律。学生思想品德的任何变化,都必须依赖学生个体的心理活动,在德育过程中,学生思想内部的矛盾斗争,实质上是对外界教育因素的分析、综合过程。陈老师对杨朗同学的谈话过程激发了杨朗同学自身的积极性。
其次,陈老师的教育过程遵循了德育的疏导原则。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陈老师对杨朗同学的谈话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促使杨朗同学发生了转变。
再次,陈老师的教育过程遵循了德育的依靠积极因素与克服消极因素原则。德育工作中,教育者要善于依靠、发扬学生自身的积极因素,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克服消极因素。陈老师让杨朗同学找长处体现了他一分为二地看待学生,利用学生的长处来教育学生学习科学知识。
最后,陈老师的教育过程正确运用了说理教育的德育方法。这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陈老师通过语言说服让杨朗同学的思想发生了转变。
教师只有在教育过程中积极践行德育规律和原则的要求,正确运用德育方法,才能够促使学生发生思想转变,取得良好的德育效果。
2. 谈谈在德育过程中如何运用批评和表扬。
批评和表扬是德育过程中常用的德育方法,属于品德评价法的范畴,运用时要注意遵循以下要求:
①要有明确的目的和正确的态度;
②要公正合理,实事求是,坚持标准;
③要充分发扬民主,让学生积极参与评价活动;
④把奖惩和教育结合起来,坚持育人为目的,不为了奖惩而奖惩。
3. 材料:
我担任六年级的语文教学工作,小刚是我的学生。上课的时候小刚总是听一会儿,就不自觉地东瞧瞧、西看看,桌面上有什么东西都想玩,一支铅笔、一块橡皮都能让他玩上半堂课,每堂语文课,我都要提醒他几次。自然,他没少挨批评,家长方面也很重视,可是,他还是老样子。一堂课上要溜几回神,等到老师提醒而转过神来听课时,由于没听到前面的知识跟不上,所以又去玩手边的东西。考试成绩自然不好老师和家长都着急。他自己也知道上课应认真听讲,想改掉这个坏毛病,可一上课就不自觉地又神游了。
问题:结合上述材料,谈谈教师应如何吸引小学生听课。
学生不听课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因此,在采取措施之前必须进行成因分析,找准原因,才能“对症下药”。
(1)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上课时可采用新鲜、有趣、生动、形象的事物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小动物、童话、实物等会使课堂生动活泼。另外也可适当增加活动性的内容,让学生参加,会使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
(2)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评价、外部奖赏来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动机,并给予及时、积极的反馈;鼓励小学生提各种问题来激发学习动机。
(3)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听课习惯。上课前调整好情绪,有良好的精神状态,是听好课的基础。鼓励学生课前预习,把不懂的问题记下来,在课堂上带着问题听课,寻找答案。为了不分散注意力,让学生将与上课无关的东西放在书包里。在听讲时,思考哪些是重点,认为重点的就记下来,准备课后复习。同时,对一些没听懂的也要记下来,以便下课问教师或同学。
(4)对于不认真听讲的小学生,平时应给予较多的关注。小学生都希望得到教师的关注,比如,平时交往中,摸摸学生的头,拍拍学生的肩膀,都会让他们感到自己在教师心目中是有位置的。在上课的时候,可以经常提问,让他们回答问题可以有三个好处:一是可以使他们集中注意力听课;二是可以促使他们思考问题;三是经常受到教师提问的学生,不会以不注意听讲或搞小动作而去吸引教师的注意。
(5)应用报酬奖惩集中学生注意力。一者,可以给小学生定个奖赏,作为学习的报酬,这个报酬可以依小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制订;二者,遇到困难内容可让小学生用假想的敌人来激发自己。
(6)利用目标明确化集中注意力。将大目标明确化,能够明确目标,从而集中注意力。另外,让小学生把目标用文字或图形来表示也有助于提高注意力。
四、教学设计题(任选1小题作答,多答只按第1小题计分,40分。考生可按照所学专业方向,选择作答。分别为中文与社会,为数学与科学,为英语,为音乐,为体育,为美术。)
请认真阅读下文,并按要求作答。
请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任务:1. 结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谈谈应该如何开展识字教学。
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教师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开展识字教学:
第一,识字写字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是开展阅读写作教学的基础。在低年段应该贯彻“多认少写”的原则,以减轻学生学习负担。
第二,识字教学要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主动识字,力求识用结合。
第三,利用直观化的教学手段开展识字教学,并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四,写字教学重视对学生写字姿势的指导,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第五,汉语拼音教学应尽量具有趣味性,以活动和游戏为主,并与普通话和识字教学相结合。
2. 如指导二年级学生学习本文,试拟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认识“图、梨、笼、浪、粱、燃、勤、劳、颊”这9个生字,能够会写“波、浪、灯、作、字、苹、丽、劳”这8个生字,能够用普通话流利地朗读课文,积累关于秋天的词汇。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与学习伙伴交流的方式掌握关于秋天的词汇,并加强自身的观察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感受秋天的色彩,体会秋天的美丽与丰收的喜悦,激起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3. 依据拟定的教学目标,设计课堂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
一、提问,导入新课
师:小朋友们,一年都有什么季节?每个季节都有哪些美景?大家知道秋天都有哪些美景吗?让我们一起走进《秋天的图画》!
放映关于秋天美景的幻灯片。
二、交流,讲读课文
同桌为一组,交流阅读课文。
(一)初读,掌握生字词
请同学们读课文,读给同桌听,读准字音,边读边想象秋天美丽的景象。
教师指导读准音难字:梨、笼、浪、粱、劳。
学生提出形难字,教师范写,小组间讨论并分享记忆方法:波、浪、苹、劳。
(二)精读,体悟秋天美景
请同学们齐读课文,读的过程中思考:
1.秋天来啦,秋天来啦,山野就是美丽的图画。这幅美丽的图画是什么样子的?
2.梨树挂起金黄的灯笼,苹果露出红红的脸颊,稻海翻起金黄的波浪,高粱举起燃烧的火把。你感受到了秋天的什么景象?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阅读指导:读出秋天的美,读出喜悦的心情。
三、升华,巩固提高
师:小朋友们,秋天美不美?是谁使得秋天这样美?
指导学生朗读:勤劳的人们画出秋天的图画。读出对勤劳的人们的赞美之情。
四、总结,加深情感
师:小朋友们,今天我们感受到秋天的美景了吗?你们觉得美吗?
请小朋友们在课余时间用自己的画笔把今天感受到的秋天的美景画出来,明天与其他小朋友们分享。
请认真阅读下列材料,并按要求作答。
请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任务:4. 简述应用意识的意义?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应用意识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有意识地利用数学的概念、原理和方法解释现实世界中的现象,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另一方面,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与数量和图形有关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抽象成数学问题,用数学的方法予以解决。在整个数学教育的过程中都应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综合实践活动是培养应用意识很好的载体。
在教学中可考虑从以下几方面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①注重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
数学知识的形成源于实际的需要,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习的大量知识均来源于实际生活,这就为我们努力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引入新知识提供了大量的背景材料。
②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
“鸡兔同笼”的原题数据比较大,不利于首次接触该类问题的学生进行探究,因此教材先将《孙子算经》中的“鸡兔同笼”问题数据变小编排了例1,通过化繁为简的思想,帮助学生先探索出解决该类问题的一般方法后,再解决《孙子算经》中数据比较大的原题。
③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地寻找其背景,并探求其应用价值。
配合“鸡兔同笼”问题,可以安排一些类似的习题,比如“龟鹤”问题,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如购物、租船等,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这类问题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巩固用列表法、假设法等解题的策略。
④搜集数学应用的事例,加课对数学应用的理解和体会。
5. 如指导中学段小学生学习,试拟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鸡兔同笼”问题的结构特点,掌握用列表法、假设法解决问题,初步形成解决此类问题的一般性策略。
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猜测的过程,尝试用列表、假设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养成有序思考的学习习惯,体会解题策略的多样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加强迁移思维的能力,感受古代数学问题的趣味性。
6. 依据拟定的教学目标,设计新授环节的教学活动并说明理由。
新授环节教学活动:
(一)导入新课
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古代数学名著《孙子算经》中记载了一道数学趣题——“鸡兔同笼”问题。
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
提问:从题中获取信息,你知道了什么,要求什么问题?
【设计意图】以数学名著《孙子算经》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探究新知
1.尝试解决,交流想法。
问题:同学们想一想,算一算鸡和兔各有多少只?
2.感受化繁为简的必要性。
教师:大家在刚才猜了好几组数据,经过验证都不正确,为什么猜不对呢?
例1“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有8个头,从下面数,有26只脚。鸡和兔各有几只?”
教师:从题中你们能获取哪些信息?和生活常识联系在一起,你还能说出哪些信息?
【设计意图】渗透化繁为简的思想,引导学生理解题意,找出隐藏条件,帮学生初步理解“鸡兔同笼”问题的结构特点。
3.猜想验证。
提问:有了这些信息,我们先来猜猜,笼子可能会有几只鸡?几只兔?猜测需要抓住哪个条件?
学生汇报:
鸡
|
8
|
7
|
6
|
5
|
4
|
3
|
2
|
1
|
0
|
兔
|
0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脚
|
16
|
18
|
20
|
22
|
24
|
26
|
28
|
30
|
32
|
小结:这个方法挺好,能帮我们解决鸡兔同笼的问题,我们把这种方法叫作列袁法。(板书:列表法)
小组讨论上表中数量之间的一些数学规律,汇报。
【设计意图】列表法虽然烦琐,但这是一种重要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是学习假设法的基础,因此也是本课的重要教学内容之一。让学生以填表的方式初步体验鸡兔同笼情况下随着鸡或兔只数的调整,脚的总数量的变化规律,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4.数形结合理解假设法。
(1)假设全是鸡。
教师:我们先看表格中左起的第一列,8和0是什么意思?
鸡
|
8
|
7
|
6
|
5
|
4
|
3
|
2
|
1
|
0
|
兔
|
0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脚
|
16
|
18
|
20
|
22
|
24
|
26
|
28
|
30
|
32
|
(2)假设全是兔。
教师:我们再回到表格中,看看右起第一列中的0和8是什么意思?
(3)提出假设法概念。
刚才我们通过假设都是鸡或都是兔来解决例1的问题,所以把这种方法叫作假设法。这是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一种基本方法,也是算术方法中较为普遍的一般方法。
(板书:假设法)
【设计意图】此环节是本课的重点,也是本课的难点,假设法的算理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都是比较难以理解和掌握的。采用画图法,数形结合地引导学生根据图,较为完整、准确地说明算理,学会思考,学会解释,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假设法的优越性。
(三)应用新知
利用两种方法解决古代数学问题: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有35个头,从下面数,有94只脚。鸡和兔各有几只?
【设计意图】运用已学的技能去解决古代“鸡兔同笼”问题,创设课堂教学文化氛围,提高学生探究数学的热情。
(四)小结作业
小结:总结解决古代著名的“鸡兔同笼”问题的两种方法(列表法和假设法)。
作业:课后查阅数学名著《孙子算经》,找一找其他相关的数学问题,试着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在回顾与反思中,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做到在收获知识的同时积累小数加减法笔算的活动经验,并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请认真阅读下列材料,并按要求作答。
请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任务:7. 简述小学英语课堂写作的教学原则有哪些。
①选择合适的写作教学模式。写作教学模式主要分为三类:重结果的教学模式,重内容的教学模式,重过程的教学模式。
②真实性原则,要使写作任务真实化,例如给某个朋友写一封信等,才能激起学生的兴趣。
③过程性原则,使写作任务过程化,不能只注重结果,要注重整个过程的有效展开,包括写作前、写草稿、编辑修改、校读、公布于众等。
④交际性原则,将交际性引入写作教学中,要给学生交际的机会,使其在交际中获得乐趣,在写前活动和修改活动时尽可能采用小组活动和同伴活动,增加学生间的交流。
8. 如指导小学生学习材料,试拟定教学目标。
Teaching Aims:
Knowledge aims: Students will be able to read, recognize the phrase "get together" and review the usage of "be going to". They can have a brief understanding about writing and can write a letter.
Ability aims: Students can learn how to write a letter. Their writing ability will have an improvement.
Emotional aim: Students can learn to care about their family members.
9. 依据拟定的教学目标,设计呈现和操练环节的教学活动并说明理由。
呈现和操练环节:
环节一:
①Show the letter in the power point and read it in public.
②Get the students grasp the phrase "get together". After this let students make more sentences.
③Conclude the rnle of the writing with the students, such as the body, the ending and so on. To make students hav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writing knowledge, I will show my writing in public:
Dear Lily,
I am going to have a busy weekend! On Saturday, I'm going to clean my room and do homework. Then, in the evening. I'm going to the supermarket with my mother. On Sunday. I'm going to the bookstore on foot. I'm going to buy some books. Then, I'm going to go home and read the new books. In the evening, I'm going to watch TV. That will be fun! What about you? 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on the weekend?
Sincerely yours,
Dairy
【设计意图】在学生动手写前做好语言的输入准备工作,阅读范文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
环节二:
①Divide the class into 6 groups and let them talk freely about their weekend. I will walk around the class and give them timely help.
②Let students write what they have talked before to their dear friend about their weekend plan.
【设计意图】学生动手写作可以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和逻辑思维能力。
环节三:
①Self-editing. 20 minutes later I will let them check it by themselves, using dictionary.
②Peer-editing. After self-editing, I will ask them to check their group members writings.
I will let each group choose their favorite works and read them in public.
【设计意图】自评与互评活动可以帮助学生锻炼改错能力,同时也可以学习别人作文的优缺点,来优化自己的作文。
请认真阅读下述材料,并按要求作答。
请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任务:10. 简要分析歌曲的特点。
《两只小象》是一首五声宫调式歌曲。音域较窄,旋律起伏不大;歌曲为一段体结构,3/4拍,基本节奏型较统一,只在最后一句结尾处用附点稍加变化,结构简单、规整,整体呈现出小象玩耍时的状态,每句结尾的休止符更好地表现了歌曲的轻快活泼;歌词朗朗上口。
11. 如指导低年段小学生学唱本歌曲,试拟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会并能背唱这首歌曲。与小伙伴一起模仿小象的动作,边唱边表演。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听、唱演说感受表现大象的音乐。通过律动,体会三拍子的韵律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对动物的兴趣和关爱,感受人与动物、动物与自然之间的密切关系。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宽容理解、互相尊重、共同合作的意识。
12. 依据拟定的教学目标,设计导入环节并说明理由。
导入环节
教师:现在老师说一个“谜语”,看哪个小朋友猜得又快又对:“鼻子像钩子,耳朵像扇子,尾巴像绳子,大腿像柱子。”猜猜是什么?(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那么我们把大象的宝宝叫什么?(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小朋友都说得非常好,真了不起!今天老师收到了一张请帖,大森林里要开一场动物演唱会,老师邀请大家一起去听演唱会、顺便看看小象。
【设计意图】谜语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更能加深、突出音乐的形象;学生很容易就猜出,加强了他们的学习信心和动力,会使学生印象加倍深刻。
请认真阅读下列材料,并按要求作答。
请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任务:13. 简要说明“跪跳起”的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动作顺序的连贯和协调性。
难点:摆臂制动与脚面、小腿压垫,收腿快。
14. 如果指导水平二的学生练习,试拟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跪跳起的教学,90%的学生了解学会摆臂、小腿压垫的技术要领,并能够叙述出动作名称和基本技术。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设置情境,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和练习,学生能提高灵敏、平衡、协调能力,增强上下肢、背部、腰部力量等综合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乐于接受教师的指导和教育,积极参与到各种学习活动中来,养成拼搏向上的体育意识和体育习惯。
15. 依据拟定的教学目标,设计“跪跳起”的教学活动并说明理由。
活动一:教师创设哑剧——小兔子犯错误受罚。
哑剧活动:小兔子顽皮,打碎了家里的窗户,兔子妈妈非常生气,罚小兔子跪在地上,小兔子跪在地上通过奇思妙想,表演挥臂和跪跳行进。最后妈妈原谅了他,他兴高采烈地跳了起来。
教师活动:生动形象地表演,激发学生表演欲望,使其参与到其中。
学生活动:认真观看老师表演动作,并积极地模仿。
教学组织:四列横队,插空站立。
【设计意图】通过哑剧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接下来进行动作示范做准备。
活动二:根据教师表演模仿学习哑剧摆臂、跪跳行进、跪跳起的几个环节,教师讲解并进行动作示范。
(1)跪立挥臂模仿练习,主要让同学们感受到通过快挥臂能带动身体向上。
教师活动:讲解动作,跪立,两臂斜上举,经下后摆,臀部后座、上体前倾,接着两臂迅速向前上方摆至斜上举部位制动。教师数1时两臂斜上举,数2时向后摆,身体后座,数3时迅速向前摆动。
学生活动:感受通过快挥臂带动身体向上,听教师口令练习。
教学组织:四列横队,跪立在垫子上模仿练习。
要求:认真练习,注意体会动作。
(2)模仿哑剧第二个情节,跪跳行进。
教师活动:跟随老师利用摆臂练习以手臂的摆动带动和小腿压垫让身体跪立行进。教师进行巡视指导。
学生活动:体会通过手臂对身体的带动,以及小腿、腰部的用力。
教学组织:四列纵队依次进行,每人20次。
要求:摆臂迅速有力,小腿用力压垫。
(3)模仿哑剧第三个情节,妈妈原谅了小兔子,小兔子高兴地运用跪跳起站起来。
教师活动:①讲解在跳起来的过程中,让身体向前上方腾起迅速提膝收腿。
②老师降低难度进行练习,将小垫子叠放在垫子上,学生跪立在高垫上进行站立练习,逐渐降低高度。最后能在平地上完成站立的动作。
③教师巡视指导,纠正错误动作。
学生活动:根据老师提到的要领分散练习,每组每人10次。
教学组织:四列横队。
教学要求:动作标准,积极完成教师交给的任务。
【设计意图】以哑剧的情节串联起“跪跳起”的几个相对应的环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掌握动作的要领。
活动三:学生学会哑剧,进行表演比赛,看谁完成得最好。
教师活动: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表演欲望。
学生活动:积极参与到情境表演中。
教学组织:四个小组以横排为单位依次进行。
要求:生动形象。
【设计意图】使用小组竞赛的形式,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让学生在活动中巩固动作技能。
请认真阅读下列材料,并按要求作答。
请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任务:16. 说一说你对齐白石《蛙声十里出山泉》的理解?
《蛙声十里出山泉》是齐白石为老舍画的一幅水墨画,用焦墨画了两壁山涧,中间是湍湍急流,远方用石青点了几个山头,水中画了六只顺水而下的蝌蚪。青蛙妈妈在山的那头而蛙声却已顺着山涧飘出了十里。虽然画面上不见一只青蛙,但却使人隐隐如闻远处的蛙声正和着奔腾的泉水声,演奏出一首悦耳的乐章,连成蛙声一片的效果。真是画中有画,画外还有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声情并茂,惜墨如金,使人产生无尽遐想!
17. 围绕教学内容拟定恰当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齐白石的生平、艺术与成就,学会欣赏、鉴赏其作品。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欣赏、探究,能够用简单的美术语言表达自己对齐白石作品的感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齐白石对艺术不懈追求的精神,培养热爱艺术的美好情感。
18. 依据拟定的教学目标,概述教学过程并说明设计意图。
新授环节:
活动一:直观演示,导入新课
谜语导入:大脑袋,长尾巴,儿时无腿水中游。后腿伸,前腿到,跳来跳去找妈妈。提出问题:打一个动物?使你联想到的是齐白石的哪幅作品?
学生积极思考并回答。
揭示课题:人民艺术家——齐白石。
【设计意图】谜语导入,发散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积极性。
活动二:讲授新知,引导想象
①你眼中的齐白石
师:通过课前大家对齐白石相关资料的搜集,谈谈你了解的齐白石。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人生经历:木匠生涯、拜学诗画、五出五归、衰年变法。
教师出示齐白石的作品《群虾》,提出问题:谈谈作品给你的感受是什么?
学生观察并回答。
教师总结:此图群虾姿态各异、灵动活泼、栩栩如生、神韵充盈。
让学生观看作品局部。提问:你能运用美术语言来说说这幅作品的妙处吗?
学生思考并回答。
教师总结:虾的数目虽多,却穿插有致、丝毫不显杂乱。利用水墨的浓淡变化,不仅使画面具有丰富的层次感,也生动地再现了每只虾的结构及其各异的姿态,精准而不繁琐。
②画家艺术鉴赏
出示作品《荷花蜻蜓》,提出问题:画植物和画昆虫的画法有什么不同?这两种不同的画法融合在一起会有什么画面效果?
学生观察后思考并回答。
教师总结:植物写意;昆虫写实,整幅画作兼工带写。
③画家的艺术精髓
PPT出示画家的画理名言“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媚俗,不似为欺世”。提出问题:“似”是什么意思,“不似”是什么意思?
学生讨论后回答。
教师总结:“太似”意为匠气、俗气;“不似”意为丢失艺术本真。画家认为最好的艺术在似与不似之间,是画家的艺术精髓,也是我国绘画史的宝贵财富。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观看画家作品,感受画家绘画的独特韵味,进而了解这位伟大的画家及其绝妙的画技。
活动三:艺术实践,交流体会
组织学生交流讨论《蛙声十里出山泉》这部作品,运用美术语言将其说明,发表自己见解,并尝试临摹作品。
学生创作,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主讨论鉴赏画家的作品,进一步感受齐白石作品的独特韵味。培养自主探究、勇于思考的能力。
活动四:展示评价,拓展提高
组织学生进行展评活动。师生互评和学生自评相结合。
课堂延伸拓展:你认为齐白石这位伟大的艺术家是怎样的人?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对作品的欣赏、鉴赏以及讨论,让学生近距离感受齐白石这位艺术大家的魅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作能力,增强其艺术鉴赏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