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填空题1. ______,______,山河表里潼关路。(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2. 东风不与周郎便,______。(杜牧《赤壁》)
3. ______,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4. 《汉语拼音方案》是给汉字记音的一套______,也是推广普通话的______。
5. 目前我国现行声调符号包括阴平、______、______、______四种。
四、鉴赏题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后面的问题。
孤独之旅
①油麻地家底最厚实的一户人家,就是杜小康家,但它竟在一天早上,忽然一落千丈,跌落到了另一番境地里,杜家的独生子杜小康失学了,只好跟着父亲去放鸭。
②日子一天一天地过去了,父子俩也一天一天地感觉到,他们最大的敌人,也正在一步一步地向他们逼近:它就是孤独。
③与这种孤独相比,杜小康退学后将自己关在红门里面产生的那点孤独,简直就算不得是孤独了。他们能一连十多天遇不到一个人。杜小康只能与父亲说说话。奇怪的是,他和父亲之间的对话,变得越来越单调,越来越干巴巴的了。除了必要的对话,他们几乎不知道再说些其他什么话,而且,原先看来是必要的对话,现在也可以通过眼神或者干脆连眼神都不必给予,双方就能明白一切。言语被大量地省略了。这种省略,只能进一步强化似乎满世界都注满了的孤独。
④杜小康开始想家,并且日甚一日地变得迫切,直至夜里做梦看到母亲,哇哇大哭起来,将父亲惊醒。
⑤“我要回家……”
⑥杜雍和不再乱发脾气。他觉得自己将这么小小年纪的一个孩子,拉进他这样一个计划里,未免有点残酷了。他觉得对不住儿子。但他现在除了用大手去安抚儿子的头,也别无他法。他对杜小康说:“明年春天之前就回家,柳树还没有发芽时就回家……”他甚至向儿子保证,“我要让你读书,无忧无虑地读书……”
⑦后来,父子俩都在心里都清楚了这一点:他们已根本不可能回避孤独了。这样反而好了。时间一久,再面对天空的一片浮云,再面对这浩浩荡荡的芦苇,再面对这一缕炊烟,就不再忽然地恐慌起来。
⑧鸭子在这里长得飞快。很快就有了成年鸭子的样子。当它们全部浮在水面上时,居然已经是一大片了。
⑨杜小康注定了要在这里接受磨难。而磨难他的,正是这些由他和父亲精心照料而长得如此肥硕的鸭子。
⑩那天,是他们离家以来所遇到的一个最恶劣的天气。一早上,天就阴沉下来。天黑,河水也黑,芦苇成了一片黑海。杜小康甚至觉得风也是黑的。临近中午时,雷声已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过不一会儿,暴风雨就歇斯底里地开始了,顿时,天昏地暗,仿佛世界已到了末日。四下里,一片呼呼的风声和千万支芦苇被风撅断的咔嚓声。
鸭栏忽然被风吹开了,等父子俩一起扑上去,企图修复它时,一阵旋风,几乎将鸭栏卷到了天上。杜雍和大叫了一声“我的鸭子”,几乎晕倒在地上。因为,他看到,鸭群被分成了无数股,一下子就在他眼前消失了。
杜小康忘记了父亲,朝一股鸭子追去。这股鸭子大概有六七十只。它们在轰隆隆的雷声中,仓皇逃窜着。他紧紧地跟随着它们。他不停地用手拔着眼前的芦苇。即使这样,脸还是一次又一次地被芦苇叶割破了。他感到脚钻心地疼痛。他顾不得去察看一下。他知道,这是头年的芦苇旧茬儿戳破了他的脚。他一边追,一边呼唤着他的鸭子。然而这群平时很温顺的小东西,今天却都疯了一样,只顾没头没脑地乱窜。
到暴风雨将歇时,依然还有十几只鸭没被找回来。
杜雍和望着儿子一脸的伤痕和乌得发紫的双唇,说:“你进窝棚里歇一会儿,我去找。”
杜小康摇摇头:“还是分头去找吧。”说完,就又走了。
天黑了。空手回到窝棚的杜雍和没有见到杜小康,他就大声叫起来。但除了雨后的寂静之外,没有任何回应。他就朝杜小康走去的方向,寻找过去。
杜小康找到了那十几只鸭,但在芦荡里迷路了。一样的芦苇,一样重重叠叠无边无际。鸭们东钻西钻,不一会儿工夫就使他失去了方向。眼见着天黑了。他停住了,大声地呼喊着父亲。就像父亲听不到他的回应一样,他也不能听到父亲的回应。
杜小康突然感觉到他已累极了,将一些芦苇踩倒,躺了下来。
那十几只受了惊的鸭,居然一步不离地挨着主人蹲了下来。
杜小康闻到了一股鸭身上的羽绒气味。他把头歪过去,几乎把脸埋进了一只鸭的蓬松的羽毛里。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他说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想哭。
雨后天晴,天空比任何一个夜晚都要明亮。杜小康长这么大,还从未见过蓝成这样的天空,而月亮又是那么明亮。
杜小康顺手抠了几根白嫩的芦苇根,在嘴里嚼着,望着异乡的天空,心中不免又想起母亲,想起许多油麻地的孩子。但他没有哭。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
第二天早晨,杜雍和找到了杜小康,当时杜小康正在芦苇上静静地躺着。不知是因为太困了,还是因为他又饿又累坚持不住了,杜雍和居然没有能够将他叫醒。杜雍和背起了疲软的儿子,朝窝棚方向走去。杜小康的一只脚板底,还在一滴一滴地流血,血滴在草上,滴在父亲的脚印里,也滴在跟在他们身后的那群鸭的羽毛上……
鸭们也长大了,长成了真正的鸭。它们的羽毛开始变得鲜亮,并且变得稠密,一滴水也不能泼进了。公鸭们变得更加漂亮,深浅不一样的蓝羽、紫羽,在阳光下犹如软缎一样闪闪发光。
八月的一天早晨,杜小康打开鸭栏,让鸭们走到水中时,他突然在草里看到了一颗白色的东西。他惊喜地跑过去捡起,然后朝窝棚大叫:“蛋!爸!鸭蛋!鸭下蛋了!”
杜雍和从儿子手中接过还有点温热的蛋,嘴里不住地说:“下蛋了,下蛋了……”
(节选自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0课)
1. 本文叙述的中心事件是什么?
少年杜小康因家庭变故而失学,不得不跟随父亲去放鸭,经历孤独的考验和一场暴风雨的磨难,他成长了,坚强了,成功了。
2. 第⑩段画横线部分属于什么描写?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画横线部分属环境描写。描写暴风雨来势之猛烈,烘托了杜小康和父亲抢救鸭群之艰难。
3. 第

段写杜小康闻到了一股鸭身上的羽绒气味。“他哭了起来”,而第

段写他“望着异乡的天空,心中不免又想起母亲,想起许多油麻地的孩子。但他没有哭。”这是为什么?
小康闻到了一股鸭身上的羽绒气味,“他哭了起来”,是因为他们父子俩终于战胜了暴风雨,终于保住了苦心经营起来的鸭群,还有鸭对他的亲近,这些都使他激动;而经历孤独和暴风雨的磨砺后,“他长大了”“坚强起来了”,所以当再次想起母亲和伙伴们时,他没有哭。
4. 按要求品读、赏析下面句子。
①他惊喜地跑过去捡起,然后朝窝棚大叫:“
蛋!
爸!
鸭蛋!
鸭下蛋了!”(如果把加点部分改成“爸,鸭下蛋了”,与原文比较效果有什么不同?)
②杜小康的一只脚板底,还在
一滴一滴地流血,血滴在草上,滴在父亲的脚印里,也滴在跟在他们身后的那群鸭的羽毛上……(画波浪线部分很耐人寻味,你是怎么理解的?)
①原文更能真实、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小康发现第一颗鸭蛋时惊喜的情状。如果改为“爸,鸭下蛋了”就太平淡无味了。
②这是一处细节描写。连用了几个“滴”让读者想到了小康随父亲放鸭所经历的种种磨难,都用这鲜血画上了一个鲜红的句号,鸭们长成了,小康长大了,父亲的计划成功了;小康的血滴在父亲的脚印里,更滴在父亲的心里,让他父亲心疼不已,是小康用血的代价保住了这些鸭。(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5. 杜小康的“孤独之旅”给你什么启示?
杜小康在经受精神孤独和自然暴风雨后长大了、坚强了。每个人的生活都难免有挫折.我们而对挫折或身处逆境时要选择坚强,只有勇敢地战胜困难,才能获得人生的成功。(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回 首
汪国真
曾总想穿过
那段最无瑕的时光
去实现所有缤纷的梦想
当回首深深浅浅的脚印
不禁顿足扼腕
恨冬日太短,夏日不长
真想把还没有走完的青春
重新再走一遍
便知该如何珍惜
每一抹黄昏,每一缕霞光
叹只叹光阴不肯倒流
从此,再也不敢懵懂与疏狂
8. “真想把还没有走完的青春重新再走一遍”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试分析朱自清《背影》选段的细节描写,然后回答问题。
背 影
朱自清
……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儿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10. 选段中表现父亲动作的细节动词有哪些?
几个细节动词:蹒跚地走、探、穿、爬、攀、缩、倾等。
11. 选段中的细节描写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突出了父亲的一片爱子之心和作者对父亲的思念之情;突出了朱自清散文朴素缜密、极富真情实感的特点。
五、案例分析题1. 下面是《陋室铭》一课的提问教案设计,请做简要评析。
第一组提问:
1.粗读课文后,同学们对“陋室”总的印象如何?(“陋室”不陋)
2.“陋室”为什么“不陋”?(“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3.这8个字哪两个字最为关键?(“德馨”)
第二组提问:
4.作者的“德馨”表现在何处?(“苔痕上阶绿”至“无案牍之劳形”5句)
5.(讲析“苔痕”两句的环境、两个用得好的动词、写景的顺序之后)到这里来的人多吗?(不多。从“苔痕上阶绿”可以看出)
6.到“陋室”来的人不多,到底是些什么人呢?(“鸿儒”)
7.作者为什么要写自己的朋友是些什么人呢?(写自己的朋友是博学之士、高雅之士,以显出自己“德馨”)
8.朋友走了之后做些什么呢?(调素琴,阅金经)
9.可以看出室主人的志趣如何?(高雅)
(教学中顺势板书:景、友、趣)
第三组提问:
10.作者明明在颂自己的“陋室”,为什么又写“诸葛庐”“子云亭”?(以“庐”“亭”比“陋室”,以“诸葛”“子云”自比)
11.作者自比“诸葛”“子云”的目的何在?(表明作者想在政治上和文学上都干出一番事业)
12.那么,可以看出作者是个什么样的人?(有远大抱负)
13.由此看来,这一句在表意上是“蛇足”还是更进一层?(更进一层,是“德馨”的深化)
14.全文结局照应了文中哪一句?(“唯吾德馨”)
(讲析中穿插诵读、背诵训练)
第四组提问:
15.同学们能交流一下自己的座右铭吗?
16.同学们愿意欣赏仿铭新作吗?
……
此教例的提问设计如行云流水,别具一格。这个教例的教学意义在于提供了一个“提问链”或一个“问题群”。这个教例的学术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颇有个性特点的提问设计的典型。很多的研究提问艺术的文章都只是用列举的形式组合一些提问的样式、类型、技巧和方法,我们无法窥见某个提问在全篇课文教学过程中的真切面貌。分析某一个教例提问艺术的文章平时十分罕见。
现在我们可以试析一下此教例的提问艺术。
(1)四组提问在布局上的艺术:
第一组的提问意在“切入”,开讲便触及课文主旨;第二组提问意在“顺承”;第三组提问意在“深化”;第四组提问意在“引申”。四组提问以“起承转合”,有一气呵成之美。
(2)16个问题的连接艺术:
这就是本文的文题所点示的“连环问”“顶针问”的设计艺术。16个问题就像“成语接龙”似地一个衔着一个,形成一种形式美妙的“追问”,把全篇课文的讲析内容全部带了出来。
(3)个体的提问的设计艺术:
有的提问起铺垫作用,有的提问起过渡作用,有的提问起引思作用,有的提问起活跃气氛作用。此中最具艺术的,是不少的“曲问”或“逆问”。例如第5、6、7问,带着学生深深地进入了课文。它们一反文言文教学中的串讲,让学生在每一句课文的理解中都绽放出思维的火花。
六、技能应用题1. 《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著名词作之一,其中有很多关于长沙秋景的描写。如果你是老师,现在要给学生教授《沁园春·长沙》这一课,你怎样设计课堂导入?
对于秋天,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看法与感受:“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这是张继的孤寂忧愁;“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是王维的清静无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是王勃的少年壮志。那么,大家心中的秋天又是怎样的呢?这个问题我们先不谈,欣赏完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给我们描绘的秋天后,也许你们心中的秋天会更加美丽。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那年学校安排我担任高一年级某班的班主任。组建班委会是我感到既敏感又头疼的一件大事,因为既要选举出能起表率作用、具有一定管理能力的学生,又要适当照顾那些性格内向、自卑、需要锻炼的学生。
在观察中我发现,有个女学生很特别:性格孤僻,不敢与人正视,总是一个人发呆。通过和家长的沟通我了解到,该生在初中时活泼、开朗,曾经担任过班上的宣传委员,学习名列前茅,尤其擅长作文。但在一次学校组织的班级黑板报评比中,她负责的黑板报名落孙山,三番五次遭到班主任严厉的批评,这种打击直接影响到她的学习。在随后的考试中,由于成绩不理想,班主任又旧话重提,并以“你做什么都不行”为由撤掉了她宣传委员的职务。这使她受到了极大的心理刺激,学习成绩每况愈下,并经常自责,整天生活在忧郁和自卑的阴影中无法自拔。
在安排班委的过程中,尽管我苦口婆心地动员、鼓励她担任宣传委员,但她执意拒绝了。为此,我有意将宣传委员的位置空缺,并宣布:“暂时没有发现合适人选,待学期结束后根据同学们的成绩和表现进行公开选举,希望大家抓住这个机会。”在此后的日子里,我多次暗地里给她创造机会:把她的演讲稿、学习心得等多次在班上进行展示,并在学校广播站广播。她所拍摄的有关宣传环保的图片被报社采用,作文也获得了学校的“新蕾奖”。我发现她渐渐变得开朗起来,愿意主动和同学交流了,也能听到她天真、爽朗的笑声了,不知不觉中她逐渐恢复了久违的自信。第二个学期初,在全体同学的掌声中她“站”到了宣传委员的位置上,两年后她以优异成绩考取了重点大学。
问题:结合材料分析因材施教教学原则的含义及其基本要求。
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
进行因材施教的基本要求主要有:
(1)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发展特点和能力水平。这是实行因材施教的前提和基础。
(2)根据学生个人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要对不同生活环境、成长经历和个性特点的学生,采用不同的内容和方法来进行教育。
该教师通过观察,发现该学生性格孤僻,并深入了解了其性格孤僻的原因,对该学生的个性特点、发展特点和能力水平有了一个整体的把握。根据该学生初中时期被老师严厉批评,以致丧失自信的成长经历,该教师采取了适合该学生的教育方法。该教师有意将班上宣传委员的位置空缺,多次暗地里给该学生创造机会:把她的演讲稿、学习心得等多次在班上进行展示,并在学校广播站广播。她所拍摄的有关宣传环保的图片被报社采用,作文也获得了学校的“新蕾奖”。一学期以后,该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逐渐恢复了自信,性格也变得开朗起来,最终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重点大学。案例中的教师很好地理解了因材施教教学原则的含义并贯彻了其若基本要求,因此取得了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