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简答题1. 用签字笔绘出真核细胞中线粒体的亚显微结构模式简图,并注明相关结构名称。
玉米胚乳蛋白质层颜色由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的A、a和R、r两对基因共同作用而决定。A、a控制玉米基本色泽的有无,A对a为显性;R、r分别控制玉米胚乳蛋白质层颜色,R对r为显性,分别控制紫色和红色:当A基因存在时,R和r基因的作用都可表现,分别使玉米胚乳蛋白质层出现紫色和红色,当只有a基因存在时(无A基因),不允许其他色泽基因起作用,蛋白质层呈现白色。2. 玉米胚乳蛋白质层颜色的遗传遵循______;该遗传现象说明,生物的性状表现与基因之间不是简单的______的关系。
自由组合定律;线性
[解析] 玉米胚乳蛋白质层颜色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由于两对基因共同控制着蛋白质层颜色,因此性状表现与基因之间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的线性关系。
3. 现有红色蛋白质层植株与白色蛋白质层植株杂交,后代全为紫色蛋白质层个体,若亲代都为纯合子,则基因型为______;若其将F
1自交,则F
2的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
AArr和aaRR;白色:紫色:红色=4:9:3
[解析] 由题意可知红色蛋白质层植株A_rr与白色蛋白质层植株aa_杂交,后代全为紫色蛋白质层个体A_R_,并且亲代都是纯合子,因此亲代的基因型分别是AArr和aaRR,后代基因型为AaRr。若将AaRr自交,后代表现型及比例为白色(aa_):紫色(A_R_):红色(A_rr)=4:9:3。
下图是人体新陈代谢示意图,A、B、C、D、E、F表示相关的细胞、器官或系统,a,b,c,d,e表示相关物质(或液体),①②表示生理过程。
4. 过程①的生理意义在于实现了______;在人体内物质a浓度最高的部位是______。
5. ②所表示的生理过程叫作______;若E为泌尿系统,则D为______。
6. A、B、C、D、E、F等相互间分工合作,通过______和______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是人体完成各项生命活动的基础。
神经调节:体液调节
[解析] 分析图示可知,A表示消化系统,B表示循环系统,C表示呼吸系统,D表示皮肤,E表示泌尿系统,F表示组织细胞;过程①表示肺的通气,②表示营养物质的吸收;a是CO2,b是O2,c是营养物质,d是尿液,e是汗液。
(1)肺中的CO2进入空气,空气中的O2进入肺,O2与CO2进行交换。气体交换是通过气体扩散作用完成的,高浓度向低浓度扩散,CO2产生于人体组织细胞中,故F处的CO2浓度最高。
(2)②过程表示食物中的营养物质被吸收利用。血液中代谢废物的排出主要有三条途径:呼吸系统主要排出CO2和少量的水,大部分的水和无机盐通过尿液和汗液排出。若E为泌尿系统,则D为皮肤,e表示汗液,d表示尿液。
(3)神经-体液调节的协同配合,才使得人体各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一致,共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葡萄既可房前屋后栽种,又可大田种植;生食可口开胃、营养丰富,又可深加工,有较高的经济价值,深受人们喜爱。幼苗可购买,也可选择性状优良的葡萄在枝条适当的位置作环剥处理,再用肥沃疏松的土壤覆盖,约一个月后环剥处开始生根,既可从母枝上剪断,移栽入含腐殖质较高、土质疏松的沙土壤中,就可长成一棵新的植株。7. 上述繁殖葡萄的方法叫作______,与扦插相比它更易成活;与利用种子繁殖相比,这种繁殖方式的优点体现在______。
压条;能够保持亲本的优良性状
[解析] 压条是将植物的枝、蔓压埋于湿润的基质中,待其生根后与母株割离,形成新植株的方法。因此题目中繁殖葡萄的方法是压条,与扦插相比它更易成活。与利用种子繁殖相比,这种繁殖方式的优点是能够保留母本的优良性状,加快繁殖的速度。
8. 当土壤板结时要及时松土,这主要是为了______;必须让葡萄枝条沿葡萄架生长的目的是______。
满足根部对氧气的需要;使葡萄植株顺利生长结果
[解析] 植物的根进行呼吸作用时需要空气中的氧气。土壤板结,土壤中的氧气减少,不利于根的呼吸;土壤板结时要松土,这主要是为了满足根部对氧气的需要,有利于促进根的呼吸,促进根的生长。葡萄架可以支撑葡萄枝条,有利于枝叶的呼吸和光合作用等,同时葡萄果实重量很大,单靠枝条难以承受,因此还需要葡萄架承受部分重量。
9. 葡萄果实的丰富汁液,主要存在于果肉细胞的______中;利用酵母菌的发酵作用酿造葡萄酒的过程中,除了需要在密闭环境进行外,还必须保持______。
液泡:适宜的温度
[解析] 液泡中含有细胞液,有各种味道的物质以及营养物质,因此葡萄果实的丰富汁液,主要存在于果肉细胞的液泡中,酵母菌在无氧的条件下,能分解葡萄糖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因此葡萄酒的酿造离不开酵母菌的发酵作用,这种发酵作用要在无氧条件下才能进行,并且还需要保持适宜的温度。
三、案例分析题1. 多样的结束技能:
(1)“动物细胞”一节教学结束时,教师将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在结构上进行比较。
(2)“高级神经活动”一节结束时,教师提出问题:小孩第一次打针会哭起来,小孩看见针就哭,小孩看见穿白大褂的医生就哭,小孩听说打针就哭,以上四例各属于什么反射活动?属于条件反射的,请指出是第几信号系统的反射?学生举手回答,老师总结点评。
(3)教师讲完“叶序”以后展示了天竺葵的盆栽实物及照片,并引导学生观察:天竺葵相邻两节的叶片总是不相互遮盖的,植物界中这种叶镶嵌的现象可使植物获得更多的阳光。接着教师介绍:研究植物的结构和功能是非常有趣的,数学家研究了车前草,发现车前草的叶子排列是按对数螺旋线有规律地排列的,这样的对数螺旋线排列是采用光面积最大的排列方式,有人根据车前草调节叶片接受日光辐射的原理,设计了几十层大厦,使每个房间都能得到温暖。
以上案例中教学所使用的结束技能的主要作用分别是什么?
(1)比较异同。将新学概念与原有概念,或者将并列概念,对立概念,近似的、容易混淆的概念,进行分析、比较,既找出它们各自的本质特征或不同点,又找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或相同点。这样就能对概念理解得更加准确、深刻;记忆得更加牢固、清晰。材料中教师将动植物细胞结构作比较,使学生理解了两种细胞结构的同时还找出了它们的异同点,加深理解。
(2)提问法。学生通过对老师所提问题的探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能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现象。材料中教师的提问有利于学生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运用,能用生物学知识解释小孩打针哭闹的生活现象。
(3)拓展延伸法。拓展延伸法是指教师在总结归纳所学知识的同时,与其他科目或以后将要学到的内容或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将知识向其他方面拓展或延伸的结课方法,以拓宽学生学习、研究新知识的兴趣。材料中教师在总结课堂内容的同时,联系数学知识以及现实生活中的建筑,拓宽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评价量规: 练习使用显微镜 |
实验者姓名 | 班级 | 实验日期 | 评分人姓名 | |
实验步骤 | 权重 | 自评 | 他评 |
| | | | | |
取镜 | 1.右手握住镜臂,左手托住镜座取出显微镜 | 10 | | | | | | |
2.将镜箱放回实验台下 | 3 | | | | | | |
安放 | 1.显微镜离实验台边缘7cm左右 | 5 | | | | | | |
2.略偏左,镜筒向前,镜臂向右 | 3 | | | | | | |
对光 | 1.低倍物镜正对通光孔 | 5 | | | | | | |
2.物镜前端与载物台保持2cm左右距离 | 3 | | | | | | |
3.选择遮光器上最大的光圈 | 5 | | | | | | |
4.一只眼注视目镜,另一只眼睁开 | 10 | | | | | | |
5.根据光线强弱正确选择使用反光镜 | 5 | | | | | | |
6.对准室内散射光源,不使用太阳直射光源 | 3 | | | | | | |
7.得到圆形的明亮视野 | 3 | | | | | | |
观察 | 1.玻片标本置于通光孔正中的上方 | 10 | | | | | | |
2.用压片夹夹住玻片 | 5 | | | | | | |
3.调节粗准焦螺旋,下降镜筒,注视物镜与玻片间距离 | 10 | | | | | | |
4.寻找物像时,一只眼看目镜,另一只眼睁开,调节粗准焦螺旋,上升镜筒 | 10 | | | | | | |
5.看到较清楚的物像 | 5 | | | | | | |
6.调节细准焦螺旋,看到清晰物像 | 5 | | | | | | |
结果 | 合计 | | | | | | | |
2. 教学中如何使用该评价量规(说出两种方案)?
一种方案是根据总分来评判实验者实验过程的正确与否;另一种方案是分别根据取镜、安放、对光和观察这四部分的分数来评判实验者在每个部分的实验准确度,从而教师可以按板块来指导学生实验。
3. 与传统的纸笔测验相比较,运用案例中的评价量规对学生进行评价有何优点?
学生的学习成就是多领域多方面的,有许多学习成就是无法用传统的纸笔测验来正确评价的。例如:表达交流技能、心因动作技能、运动技能、概念应用和情感态度特质等。这些成就都是强调实际的表现行为,都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过程的有效性或最后完成作品的成果品质,分别或合并地进行判断或评分,才能决定学生在这方面学习的成就高低。采用案例中的评价量规可以使教师针对学生的具体操作做出评价,而不是只注重实验结果或者理论知识。
4. 指出案例中量规不够完善的地方。
权重分值设定不合理,有的步骤较简单或者不是重点要求步骤,但是分值很高;有的步骤很重要,分值却比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