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判断题1. 教育的多元化就是教育思想的多元化。
对 错
B
[解析] 教育的多元化不仅包括教育思想的多元化,还包括培养目标、办学模式、教学内容、评价标准等的多元化。
2. 班级教学缺乏真正的集体性。
对 错
A
[解析] 题干描述的是班级教学的缺点之一。在班级教学中,每个学生独自完成学习任务,教师虽然向许多学生同样施教,而每个学生各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去掌握。每个学生分别地对教师负责,学生与学生之间并无分工合作,彼此不承担任何责任,无必然的依存关系。
3. 教育对经济具有推动作用,但与劳动力无关。
对 错
B
[解析] 教育的经济功能之一是教育再生产劳动力,因此,题干中的教育与劳动力无关的说法是错误的。
4. 德育过程中的活动和交往不同于社交。
对 错
A
[解析] 德育过程中活动和交往具有以下特点:(1)具有引导性、目的性和组织性;(2)不脱离学生学习这一主导活动,主要交往对象是教师和同学;(3)具有科学性和有效性,是按照学生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和教育学、心理学原理组织的,因而能更加有效地影响学生品德的形成。而社交不具有这些特点。
5. 教育的目的具有主观性、理想性,不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制约。
对 错
B
[解析] 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有:(1)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2)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和需要;(3)人们的教育理想;(4)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6. “孟母择邻”的行为和如今家长择校的行为目的一致。
对 错
B
[解析] “孟母择邻”是为了选择较好的居住环境,体现的是环境因素对孟子的影响;而如今的家长择校是为了选择教学质量好的学校,注重的是学校教育因素对孩子的影响。
7. 绝对性评价又称目标参照性评价。
对 错
A
[解析] 相对性评价又称为常模参照性评价,绝对性评价又称为目标参照性评价(标准参照评价)。
8. 德育就是政治教育。
对 错
B
[解析] 广义的德育泛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我国学校德育内容主要有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也有说法认为,我国学校德育内容主要有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9.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以老师并不重要。
对 错
B
[解析]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教师的教依赖于学生的学,学生的学离不开教师的教,教与学是辩证统一的。
10. 应试教育就是考试。
对 错
B
[解析] “应试教育”是一种教育方式和思想,教师紧紧围绕考试和升学需要,考什么就教什么,所实施的是片面内容的知识教学,采取急功近利的做法,大搞题海战术。因此,把应试教育等同于考试是错误的。
12. 教师是出卖知识的职业,教师与学生之间是推销员与顾客的关系。
对 错
B
[解析] 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结成授受关系,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互相促进的关系。教师与学生的教育关系是教学相长。
13. 教学必须与其他教育形式相结合。
对 错
A
[解析] 教学是教育工作构成的主体部分,又是教育的基本途径。学校工作应坚持以教学为主,但是教学必须与其他教育形式相结合,必须与生活实践加强联系才能充分发挥作用。
14. 教师的职业就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
对 错
A
[解析] 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这是教师职业的性质。
15. 教学就是上课。
对 错
B
[解析] 上课是实施教学的一种方式,教学工作以上课为中心环节。
16. 教学评价是对学习结果的客观描述。
对 错
B
[解析] 教学评价是对客观结果的主观判断与解释。
17. 采用掌握学习进行教学,学生的成绩没有差异。
对 错
B
[解析] 掌握学习是指将学习内容分成小的单元,学生每次学习一个小的单元并参加单元考试,直到学生以80%~100%的掌握水平通过考试,才能进入下一个单元的学习。它代表着一种非常乐观的教学方法,它假设只要给以足够的学习时间和相应的教学,大多数学生都能够学会学校里的科目。采用掌握学习进行教学,学生的成绩仍然有差异,但这种差异表现在他们所掌握的单元数或成功学完这些单元所花时间上。
18. 由于自然实验是在教育实际情况下进行,所以结果比较真实。
对 错
A
[解析] 现场实验又叫自然实验,是在自然情境下,由实验者创设或改变一些条件,以引起学生某些心理活动的变化从而进行研究的方法。这种方法既可在由实验者控制和改变某些条件下进行,又可在实验过程中保持着正常活动的自然条件,可使学生消除紧张情绪而处于自然状态中。因此,自然实验的研究结果比较切合实际。
20. 学习策略知识不是孤立的,不能脱离专门知识。
对 错
A
[解析] 研究认为,学习策略知识不是孤立的,不能脱离专门知识。专门领域的基础知识是有效利用策略的前提条件,脱离知识内容的单纯训练容易导致形式化倾向,难以保证学生提高学习策略水平。
21. 通过综合归纳获得意义的学习是下位学习。
对 错
B
[解析] 下位学习又称类属学习,即通过类属过程获得意义的学习,是一种把新的观念归属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某一部分,并使之相互联系的过程。上位学习也叫总括学习,即通过综合归纳获得意义的学习,是在学生掌握一个比认知结构中原有概念的概括和包容程度更高的概念或命题时产生的。题干所述为上位学习的内涵。
22. 记忆提取就是解决问题。
对 错
B
[解析] 问题解决具有序列性。问题解决包含一系列的心理操作,需要运用高级规则进行信息的重组,而不是简单的记忆提取。简单的记忆操作不能称之为问题解决,如回忆某人的名字等。
23. 评价量表和行为检查单有一定关系。
对 错
A
[解析] 评价量表和行为检查单有一定关系,二者都要求教师对学生的行为进行判断,可以在观察中或结束后使用。但是它们的评价标准不同,检查单只需要做定性的判断,而等级评价量表要做定量的判断。
24.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情境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的科学。
对 错
B
[解析]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5. 并列结合学习,需要比照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对 错
B
[解析] 一般而言,并列结合学习比较困难,必须在直观的基础上,认真比较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才能掌握。因此,直观对并列结合学习具有重要作用。所以题干所述有误,并列结合学习不仅需要比照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还需要比照二者之间的区别。
26. 班级规模越大,教师的态度、学生的态度和课堂处理的得分越低。
对 错
A
[解析] 一般而言,班级规模越大,学生的平均成绩便越差;班级规模越大,教师态度、学生态度和课堂处理的得分就越低。
27. 教学评价是测量和测验。
对 错
B
[解析] 教学评价不等同于测量和测验。测量主要是一种收集资料数据的过程,而测验是测量一个行为样本的系统的程序。测量和测验是对学习结果的客观描述,而教学评价是对客观结果的主观判断和解释,但这种主观判断和解释必须以客观描述为基础,否则就是主观臆想。
28. 心理健康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个社会的评价标准。
对 错
A
[解析] 心理健康与否,在相当程度上可以说是一个社会评价问题。不同社会由于其主流文化、价值观念、社会规范不同,对于同一行为正常与否,往往会做出不同的判断。
29. 态度是通过遗传继承的。
对 错
B
[解析] 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
30. 漫无目的地幻想也可以看作是问题解决。
对 错
B
[解析] 问题解决具有目的性。问题解决总是要达到某个特定的目标状态,因而具有明确的目的性。没有明确目的指向的心理活动,如漫无目的的幻想等,不能称为问题解决。
二、单项选择题(下列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意的) 三、多项选择题(下列每小题列出的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