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二、辨析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1. “课程就是知识”的观点已在世界范围内达成共识。
这种说法不正确。
在世界范围内,“课程是知识”的观点形成较早;“课程是经验”的观点出现较晚;“课程是活动”的观点最为新颖。迄今,三种观点都对课程实践产生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就国内情况看,人们普遍接受的主要还是“课程是知识”的观点。但是,从课程发展趋势而言,“课程是经验”“课程是活动”的观点也越来越多地影响着人们对课程的认识与理解。
2. 知识和能力存在内在联系,又分属不同范畴。
这种说法正确。
知识与能力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不能截然分开。能力是获取知识的必要条件,知识是能力形成和提高的基础。无论课程是知识取向还是能力取向,知识与能力的内在联系始终存在。但是知识与能力又各自具有独立性,从存在方式上分属于不同范畴。知识在量上的积累并不必然导致能力的提高,能力的形成除了与知识相关外,还有自己的规律和特征。
3. 共青团具有群众性、革命性和独立自主性。
这种说法不正确。
共青团是中国共产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具有先进性、群众性和实践性。少先队是中国少年儿童的群众组织,具有群众性、革命性和独立自主性。
4. 儿童个体的身心有变化就是在发展中。
这种说法不正确。
发展不是简单的变化。只有儿童个体身心的发展沿着由简单到复杂、由初级到高级的序列演变时,才能将这种变化称为发展。而其心理方面的变化,尤其是社会思想和行为方式方面的变化,则以社会文化的主流价值及其发展趋势作为儿童社会性行为的发展方向。
5. 目前我国的教学论体系将理论联系实际原则也称为教学方法。
这种说法不正确。
广义的教学方法包括教学原则,比如把理论联系实际、启发式等称为教学方法;或者包括教学组织形式,比如将上课、小组教学称为教学方法。目前我国的教学论体系对于教学方法的理解是狭义的,比较准确的定义是:为达到教学目的,实现教学内容,运用教学手段而进行,由教学原则指导的,一整套方式组成的,师生相互作用的活动。
四、论述题1. 因材施教原则的基本内涵是什么?结合教学实际论述如何贯彻这一原则。
(1)因材施教原则的基本内涵是: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当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这是为了处理好集体教学与个别教学、统一要求与尊重学生个别差异而提出的。
(2)教学实际中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基本要求有:
①充分了解学生。在共同的年龄特征基础上,儿童的差异是绝对存在的。在教学实践中要做到因材施教,必须充分地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成绩、个性特征、家庭背景、生活经历等。
②尊重学生的差异。因材施教的含义不仅包括承认差异,而且包括尊重差异。在达到基本标准的前提下,教师应当允许学生存在不同方面、不同水平的差异,并且针对每一个学生的具体条件帮助他们得到最适宜的个性发展。
③面向每一个学生。每一个儿童有权利得到适合于自己的教育,教师不能以任何理由忽视任何学生。
五、分析说明题(本题10分)1. 背景材料:
有一位数学老师,很敬业,一天到晚除了认真上课,精心批改作业,就是钻研各种难题。他对每年高考数学试卷的解答,总是最快最好。但是,报纸他从来不看一张,期刊一年也翻不了几回。图书馆更是难得光顾,影视剧几乎不看。他觉得,做这些事情都是浪费时间。可是他如此“专心”教学,并没有换来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们并不喜欢上他的课,数学成绩也很一般。对此,他很不解。
问题:请运用“教师职业素养”的相关知识进行分析该教师的问题,并给出改进意见。
该教师爱岗敬业,但对教师职业素养的理解较为狭隘,需要在以下方面做出改进。
(1)职业道德素养方面:一要教书育人,应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对学生要循循善诱,因材施教;二要终身学习,应崇尚科学精神,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2)职业知识素养方面:一要掌握教育知识,应当掌握教育学、心理学和生理学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不同年龄阶段学生学习的特点等;二要加强通识性知识,应掌握相应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具有适应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的信息技术知识等。
(3)职业能力素养方面:一要加强组织与实施能力,即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与生生关系,激发学生积极性与主体性,较好使用口头语言、肢体语言与书面语言,能根据实际情况控制教学情境等;二要加强沟通与合作能力,教师应经常与学生、同事和家长进行有效沟通与合作;三要加强反思与发展能力,教师要主动地收集和分析相关信息,并针对现实问题进行探索研究,从而制定自身专业的发展规划。
六、案例分析题(本题15分。)1. 为了让孩子们感受春天的美好,某小学教师傅老师以大自然为教室,在公园里上了一节语文课。40多名穿着校服的小学生围坐在梦琴湖公园的草地上,跟着老师学认生字。
“同学们刚才看到的那棵树叫水杉,‘杉’字是这样写的,大家看右半部分是不是很像水杉的叶子?”公园里,傅老师举着生字卡片,给学生们一一讲解。40分钟里,她先带着学生观察公园里的花草树木,然后让孩子们在草地上席地而坐,给他们讲起了生字词。孩子们学习了“树、杉、花、樱”等生字,一起朗诵“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等和春天有关的诗句,还轮流作了一篇口头小作文,讲述他们眼中的春天。大家四周是开满花朵的垂丝海棠、樱花树,不时有花瓣飘下,落在孩子们的头上、身上。
请结合上述材料,回答问题:
案例中的傅老师主要遵循了什么教学原则?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1)该教师的做法主要遵循了直观性教学原则。直观性教学原则是指根据教学活动的需要,让学生用自己的感官直接感知学习对象。材料中傅老师以公园为教室,带领学生在观察花草树木的过程中,学习相关生字和诗句,体现了直观性教学原则。
(2)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
①要恰当地选择直观手段。学科不同、教学任务不同、学生年龄特征不同,所需要的直观手段也不同。
②直观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一般来说,学生对于教学内容比较生疏,在理解和掌握上遇到困难或障碍时,才需要运用直观。为直观而直观,只能导致教学效率降低。
③要在直观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认识。直观给予学生的是感性经验,而教学的根本任务在于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因此教师在运用直观时应注意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