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二、辨析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1. 按呈现形式划分,教育功能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这种说法不正确。
教育功能可划分为三种类型:(1)按作用对象划分,教育功能可划分为个体功能(本题功能)与社会功能(派生功能);(2)按作用性质划分,教育功能可划分为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3)按呈现形式划分,教育功能可划分为显性功能和隐形功能。
2. 只要儿童接受教育就能得到发展。
这种说法不正确。
儿童个体的发展是一个量变与质变不断转化、互为基础的复杂过程,不等同于儿童的学习和接受教育的过程。接受教育不可能代替发展本身,教育不一定能促进儿童个体的发展。
3. 在儿童发展观上,皮亚杰比杜威更强调教育环境对儿童发展的影响作用。
这种说法不正确。
皮亚杰和杜威的思想推进了儿童发展观的进步与成熟。皮亚杰的贡献,在于明确揭示了儿童主体协调机制在连接刺激与反应过程中的关键性作用,突出了儿童在发展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杜威的儿童发展观在注重儿童作为发展主体的地位同时,更强调环境条件,尤其是教育情境对儿童发展的影响作用。
4. 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危机干预是面向全体学生进行的。
这种说法不正确。
危机干预是面向少数学生进行的。少数学生因遭遇到自己无法应对的压力、挫折或变故,身心出现某种程度的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的帮助,就可能演变为更严重的障碍。危机干预就是指在问题出现初期给予学生帮助。
5. 世界范围内将全面发展教育阐述为自由教育、创造教育和全纳教育。
这种说法不正确。
世界范围内对全面发展教育的阐述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近年来所倡导和传播的系列主张值得关注,即终身教育、全民教育和全纳教育。认真落实我国的教育目的,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探索之路是自由教育、创造教育、整体教育和终生教育。
五、分析说明题(本题10分)1. 背景材料:
一次生物课上,肖老师刚开始引导学生学习“爬行动物——蜥蜴”一节,后排有个学生周某就怪叫了一声,引起全班同学哄堂大笑。这时,同学们紧张地看着老师,一声不响,周某也有点后怕,等待着老师的批评。肖老师考虑到周某从山区学校转来,便平静地请他站起来回答问题。
师:你知道蜥蜴生活在什么地方吗?
生:(一愣,遂答)山坡、树林、房屋附近都有。
师:关于蜥蜴你还知道哪些?
生:它的尾巴会断。
师:蜥蜴为什么容易断尾而不容易断脚或断头呢?
生:(摇头)
师:周某同学不仅知道蜥蜴生活的环境,而且还知道它有断尾现象,说明周某同学平时注意观察动物,这是值得大家学习的。这一课,我们不仅要了解蜥蜴的生活环境,而且还要解释它断尾的意义以及断尾为什么还能动等有趣的生物现象。
问题:请结合上述材料对肖老师的职业素养进行评析。
(1)职业道德素养方面:该教师关爱学生,能够做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2)职业知识素养方面:该教师具有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具有较为扎实的学科知识和通识性知识。
(3)职业能力素养方面:该教师具有较强的教学组织与实施能力。他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与主体性,细致观察学生,运用恰当的语言,妥善应对突发事件,根据实际情况控制教学情境等。
六、案例分析题(本题15分。)1. 某小学三年级学生小刚思维很活跃,上课时爱说爱动,也爱抢答老师的提问,然而许多时候答案错误,甚至还匪夷所思,引得同学哄堂大笑,影响教学活动顺利进行。针对小刚的情况,老师进行了耐心细致的说服教育,并和小刚约定:“老师提问题时,你先稳定一下情绪,认真听取其他同学的回答,然后再根据对问题的把握程度来决定是否举手。”
小刚听从了老师的建议,上课时安静了许多,不再急于抢答,而是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并暗自对照自己的答案正确与否。一段时间以后,小刚开始选择性地举手,尽管回答次数大大减少,但答案的正确率不断提高,学习信心大为增强,学习成绩开始慢慢提升。
请根据上述材料,回答问题:
该老师的做法体现了哪一教学原则?结合案例分析贯彻该原则的基本要求。
(1)该老师的做法体现了因材教的教学原则。
(2)因材施教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当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照顾到学生的个别差异,做到有的放矢。
(3)贯彻该原则时,教师应当充分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差异,面向每一名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