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32分)
1. 简要评论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对凯恩斯主义理论的批判。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主要从经验检验和理论一致性两个方面对凯恩斯主义理论进行了激烈的批判。
(1)从经验检验方面,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利用计量经济学的分析技术对菲利普斯曲线的形状进行了充分的检验,以否定凯恩斯理论。由于滞胀现象的存在,检验结果对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有利。
(2)在理论方面,首先,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指出了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三大错误:第一,不合理性的预期。第二,在一个理论体系中个人行为不一致。第三,以国内生产总值作为评价政策的标准不能反映人们的福利状况。其次,在批判凯恩斯理论的基础上,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全盘否定宏观经济政策的有效性。根据理性预期假设和货币主义的自然率假说,新古典宏观经济学认为,凯恩斯主义政策的有效性是建立在欺骗公众基础上的。经济中存在着一个由资源、制度、习惯、市场结果等因素决定的自然就业率水平,同时人们会以理性的方式形成预期,在自然因素保持不变的条件下,持续的政策效果是不可能的。不仅如此,由于政府不能预测经济当事人的行为,因而政策的后果可能是加剧经济波动。
上述结论主要来自于著名的“卢卡斯批判”。卢卡斯认为,凯恩斯主义政策的有效性大多是根据参数固定不变的计量经济学模型,但经济当事人的理性预期将使得这些参数发生改变,从而使得政策并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2. 简述国际储备的作用。
国际储备是一国或地区官方拥有的、可以随时使用的国际储备性资产,可以由财政部门拥有,也可以由中央银行拥有。国际储备资产主要包括:货币当局持有的黄金、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储备头寸、特别提款权、外汇储备以及其他债权。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外汇储备。
国际储备的作用可以从两个层次来理解。
(1)从世界范围来考察。随着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的发展,国际储备也相应增加,它起着国际商品流动和世界经济发展媒介的作用。
(2)具体到每一个国家来考察。各国持有国际储备的目的如下:
①国际储备充作干预资产,即各国用来干预外汇市场以维持其货币汇率的外汇资产,它是支持与加强本国货币信誉的物质基础。
②国际储备可以平衡国际收支差额,即一国发生短期的国际收支不平衡,可以运用本国的国际储备来平衡,而不采取调整国内经济与出口贸易等措施来纠正,以不致影响国内经济的发展。
③国际储备是一国向外举债和偿债能力的保证。作为备用的国际支付手段,即一国在必要时,可将其外汇储备通过兑换或直接用于支付进口净额与对外债务。国际储备的多寡是衡量一国对外资信的重要指标。
3. 简述税制结构的决定因素。
税制结构是指一国各税种的总体安排。只有在复合税制类型条件下才有税制结构问题。税制结构中的主体税种决定着税制系统的总体功能。从世界各国税制结构的历史演变和现状来看,决定税制结构的主要因素可以概括为经济发展水平、征收管理能力、财政支出结构、税收政策目标以及周边国家示范效应等。
(1)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低),人均收入越高(低),所得税和社会保障税的收入占税收收入总额的比重越高(低)。这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了为什么工业化国家以所得税为主,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以商品税为主。
(2)征收管理能力。会计制度越完善,征收管理手段越先进,诚信纳税程度越高,所得税的收入比重越高。商品税的收入比重在发展中国家比较高,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商品课税在管理上要比所得课税更容易些。
(3)财政支出结构。财政支出结构对税制结构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专税专用的情况下,如果某项财政支出的需求较大且所占份额较高,那么,为此融资的相应税种的收入比重也会随之较高。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社会保障税。
(4)税收政策目标。理论上一般认为,间接税比所得税更有利于经济增长,而所得税比间接税更有利于公平收入分配。所以,旨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发展中国家,一般是以间接税为主的税制结构;旨在公平收入分配的发达国家,一般是以所得税和社会保障税为主的税制结构。
(5)相邻国家的示范效应。一国的税制结构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周边国家税制结构的影响,这种示范效应涉及资本、劳动力、商品在相邻国家间的流动。
随着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税制结构表现出趋同的趋势。在经济发达国家的税制结构中,所得税占的比重下降,商品和服务税的比重上升。而在发展中国家中,所得税收入所占的比重缓慢提高,间接税的比重则有所下降。
4. 简要说明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两种类型及其发展趋势。
(1)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两种类型
按经营模式划分,商业银行分为职能分工型银行和全能型银行。所谓职能分工,其基本特点是,法律限定金融机构必须分门别类各有专司:有专营长期金融的、有专营短期金融的、有专营有价证券买卖的、有专营信托业务的,等等。职能分工体制下的商业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的最大差别在于:①只有商业银行能够吸收使用支票的活期存款;②商业银行一般以发放1年以下的短期工商信贷为其主要业务。全能型商业银行,又有综合性商业银行之称,它们可以经营包括各种期限和种类的存款与贷款的一切银行业务,直至可以经营全面的证券业务等。职能分工型模式称之为分业经营、分业监管模式;相对应的,全能型模式则称之为混业经营、混业监管模式。
(2)发展趋势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特别是近十多年来,伴随迅速发展的金融自由化浪潮和金融创新的层出不穷,在执行分业经营的国家中,商业银行经营日趋全能化、综合化。
四、论述与计算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 经济政策的具体目标之间的冲突主要发生在哪些区域?
经济政策目标体系是由不同的具体政策目标构成的,在这一体系中,有些目标具有独立性,而有些目标之间可能存在关联性,既可能是互补性关系,也可能是交替关系。还有互补转向冲突,以及因政策工具的运用引起的冲突等。在经济发展中,经济政策目标之间的冲突主要发生在以下区域:
(1)经济增长与物价稳定之间的交替关系
为推动经济增长,要增加投资,这需要降低利率或降低实际工资率,降低利率需要增加货币供给量;降低实际工资需要提高物价水平,这样必然同稳定物价相矛盾。而为控制物价上涨,实行银根紧缩,往往引起经济滑坡,造成衰退。
(2)充分就业与物价稳定之间的交替关系
为实现充分就业的目标,通常实施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以刺激总需求,而这会导致物价水平的上涨;为抑制通货膨胀,需采取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压缩投资规模,这又会导致失业率上升。这种交替关系可以用菲利普斯曲线表示。
(3)平等与效率之间的交替关系
平等指社会成员收入均等化。效率指资源的有效配置。为实现效率,分配上必须实行按贡献大小分配,而由于人们的劳动能力、经济条件和机会等方面存在差别,因而分配结果会导致收入差距扩大。而为缩小收入差距,实现收入分配均等,就需把高收入者的一部分收入转移到低收入者手里,这可能产生两方面的后果:一是高收入者因缺乏足够的刺激或动力影响效率的提高;二是低收入者可能形成对这种再分配收入的依赖,从而降低其努力提高效率的积极性。
(4)国内均衡与国际均衡之间的交替关系
国内均衡主要是指国内实现充分就业和物价稳定的状态。国际均衡是指国际收支平衡。
实现充分就业会提高工资率和国内收入水平,这会通过两方面影响国际收支:①工资率的提高增加了产品生产的成本,这会降低本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不利于国际收支平衡;②对商品需求增加,在物价稳定的情况下,不仅会使一部分原本用于出口的产品转而用于国内消费,而且增加进口的压力。
为实现国际收支平衡,弥补赤字就要增加出口,减少进口,以增加外汇储备,而外汇储备的增加,会引起货币供给量的增加,造成通货膨胀压力。为消除国际收支赤字,抑制国内需求,又不利于国内充分就业和物价稳定。
除以上外,还有经济增长目标与环境保护目标之间的冲突、资源合理配置目标与地区、部门平衡发展目标之间的冲突、物价稳定与满足公共需要目标之间的冲突。
已知某完全竞争行业中单个厂商的短期成本函数为STC=0.1Q3-2Q2+15Q+10,试求:2. 当市场上产品的价格为P=55时,厂商的短期产量和利润;
解:由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成本函数,可得出边际成本MC为:

根据完全竞争厂商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均衡条件MC=P,即有:
0.3Q
2-4Q+15=55
解得:Q=20,
利润:π=PQ-(0.1Q
3-2Q
2+15Q+10)=790。
3. 当产品的价格降为多少时,厂商必须停产;
解:由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成本函数,可得出平均可变成本AVC为:

可得出当Q=10时,AVC曲线处于最低点,此时AVC=5。
故当价格P<5时,厂商会停止生产,因为,在这种亏损情况下,如果厂商继续生产,则全部收益连可变成本都无法全部弥补。
4. 厂商的短期供给函数。
解:厂商的短期供给曲线是边际成本曲线位于平均可变成本曲线最低点以上的部分,即:
P=0.3Q2-4Q+15(P≥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