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符考试题库B12
现在是:
试卷总分:100.0
您的得分:
考试时间为:
点击“开始答卷”进行答题
交卷
评分
存入我的题库
晒成绩
打印模式
隐藏答案解析
打印
下载
背景
字体
较大
大
中
小
较小
退出
吉林省特岗教师招聘考试教育专业基础分类模拟23
选择题
1. “骑士七技”属于______。
A.学科课程
B.综合课程
C.选修课程
D.隐性课程
A
B
C
D
A
[解析] 学科课程是一种单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它强调不同学科门类之间的相对独立性,强调一门学科的逻辑体系的完整性,其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使学生获得逻辑严密和条理清晰的文化知识。骑士七技指的是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弈棋、吟诗七种不同的技能,各自独立,因此属于七个独立的学科,是学科课程。
2. 微格教学的课堂教学实践一般为______。
A.3~5分钟
B.5~20分钟
C.5~10分钟
D.10~30分钟
A
B
C
D
B
[解析] 微格教学指以少数的学生为对象,在较短的时间内(5~20分钟),尝试做小型的课堂教学,可以把这种教学过程摄制成录像,课后再进行分析。
3. 评价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质量的标准和依据是______。
A.课程计划
B.课程标准
C.考试用书
D.教科书
A
B
C
D
B
[解析] 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是课程文件的三个层次。其中,课程计划是学校组织教育和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课程标准是评价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质量的标准和依据;教材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知识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
4. 掌握学习理论认为学生能力上的差异并不能决定他们能否成功掌握教学内容,而在于他们______。
A.学习积极性
B.学习自觉性
C.学多少时间
D.智力水平
A
B
C
D
C
[解析] 掌握学习理论是布卢姆提出的,该理论认为只要给予学生足够的学习时间,并且找到帮助每个学生的方法,那么,至少在理论上说,所有学生都能掌握教学内容。
5. 关于道德的形成、发展和影响因素,社会学习论的研究侧重于______。
A.道德动机
B.道德意志
C.道德行为
D.道德情感
A
B
C
D
C
[解析] 品德的社会学习理论是由班杜拉提出的,研究侧重于道德行为,强调观察学习在儿童道德行为形成中的重要意义。
6. 学校文化环境可能给学校预定教育目标的达成带来积极意义,也可能阻碍教育目标的实现,这是由于学校文化中蕴含的______所决定的。
A.思想观念与作为方式
B.多样性和歧义性
C.成员共同遵循的观念和行为
D.是否以爱生为原则
A
B
C
D
B
[解析] 学校文化的基点:一是学校文化不仅包括全体成员共同遵循的一些观念和行为,而且也包括部分成员共同遵循的观念和行为;二是学校文化既可能会给学校预定教育目的达成带来积极意义,也有可能阻碍教育目的的达成,这是由学校文化中蕴含的丰富多样性和歧义性所决定的;三是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学校各群体所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其中最具决定作用的是思想观念,特别是价值观念。
7. 我国最早使用“教育”一词的是______。
A.孔子
B.孟子
C.许慎
D.朱熹
A
B
C
D
B
[解析] 在我国,“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8. 教师在教育工作中要做到循序渐进,这是因为______。
A.学生具有机械记忆的能力
B.教师的知识能力是不一样的
C.教育活动中要遵循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D.教育活动完全受到人的遗传素质的制约
A
B
C
D
C
[解析] 教育工作要做到循序渐进是由人的身心发展规律的顺序性决定的。
9. 创设情境的形式主要包括______。
①文字材料情境 ②语言描述情境
③形、声、色情境 ④问题情境
⑤实验情境
A.①②
B.③④⑤
C.①②③④⑤
D.①③④⑤
A
B
C
D
C
10. 以美国教育家布鲁纳为代表提出来的课程理论是______。
A.学科课程论
B.结构主义课程论
C.实用主义课程论
D.综合课程论
A
B
C
D
B
[解析] 布鲁纳是结构主义课程论的代表。结构主义课程论主张教学内容应以学科为中心,教材必须按照科学的逻辑系统和学生的认知心理活动来组织,以便使学生能较好地掌握人类科学文化知识的精华。
11. 良好班集体形成的标志是______。
A.有明确的奋斗目标
B.有健全的组织系统和领导核心
C.形成了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D.有合格的规章制度和纪律
A
B
C
D
C
[解析] 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是良好班集体形成的重要标志。
12. “让学校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发挥教育影响”体现了哪一种教育方法?______
A.榜样示范法
B.说服教育法
C.陶冶教育法
D.品德教育法
A
B
C
D
C
[解析] 陶冶教育法是教师利用高尚的情感、美好的事物和优美的环境感染和熏陶学生的方法。情感陶冶主要是运用以境染情、以境触情、以境陶情的原理对受教育者进行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受教育者在认识上和情感上逐渐完善。情感陶冶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和艺术陶冶等。它的基本特点是直观具体、生动形象、情景交融,易于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于无声处教育学生。
13. 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其主体作用的最高表现形式为______。
A.自觉性
B.独立性
C.主动性
D.创造性
A
B
C
D
D
[解析] 学生主观能动性表现在三个方面:自觉性、独立性、创造性。其中,创造性是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最高表现。它表现在学生不仅具有自觉性和独立性,而且有超越意识,如超越书本、超越教师、超越自己和群体等。
14. 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形态的学科,形成于______。
A.资本主义社会初期
B.封建社会末期
C.奴隶社会初期
D.原始社会末期
A
B
C
D
A
[解析] 1632年夸美纽斯《大教学论》的发表是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形态学科形成的标志。这一时期处于资本主义社会初期。因此选择A。
15. 教育史上两大对立学派——传统教育派与现代教育派的代表人物分别是______。
A.凯洛夫和赫尔巴特
B.杜威和赫尔巴特
C.赫尔巴特和杜威
D.夸美纽斯和杜威
A
B
C
D
C
[解析] 教育史上存在两大对立党派——传统教育学派和现代教育学派。其中,传统教育的代表人物是赫尔巴特;现代教育的代表人物是杜威。
16. 当前我国九年制义务教育学制年限划分采用的是______。
A.“六三”制
B.“五四”制
C.九年一贯制
D.多种形式并存
A
B
C
D
D
[解析] 我国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学制年限实行小学六年、初中三年的“六三制”,或小学五年、初中四年的“五四制”,以及不划分为两个阶段的“九年一贯制”。总体来看,学制年限是多种形式并存。故选D。
17. 主张课程内容的组织以儿童活动为中心,提倡“做中学”的课程理论的是______。
A.学科中心课程论
B.活动中心课程论
C.社会中心课程论
D.要素中心课程论
A
B
C
D
B
[解析] 活动中心课程论主张课程内容应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代表人物是杜威,他提倡“从做中学”。
18. 提出传统教育思想“教师中心、课堂中心、教材中心”的教育家是______。
A.洛克
B.卢梭
C.赫尔巴特
D.夸美纽斯
A
B
C
D
C
[解析]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是传统教育学派的代表,他在教学中主张“教师中心、教材中心和课堂中心”。
19. “幼儿园小学化”违背了人身心发展的______。
A.互补性
B.阶段性
C.个别差异性
D.不均衡性
A
B
C
D
B
[解析] 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规律决定教育必须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分阶段进行,在教育教学的要求、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上,不能搞“一刀切”。
20. 教师必须做到“说普通话,写规范字”,这是因为教师劳动具有______。
A.创造性
B.示范性
C.复杂性
D.长期性
A
B
C
D
B
[解析] 教师劳动的示范性是指教师言行举止都会成为学生效仿的对象,因此,教师必须给学生起良好的模范作用。
21. 提升教师威信的决定性因素是______。
A.社会对教师的态度
B.家长对教师的态度
C.学生对教师的评价
D.教师自身素养
A
B
C
D
D
[解析] 提升教师威信有赖于一系列的主客观因素,但最主要的还是有赖于教师自身的主观因素。故正确答案为D。
22. 最早对班级授课制进行系统论证的教育家是______。
A.福禄贝尔
B.奥苏伯尔
C.蒙台梭利
D.夸美纽斯
A
B
C
D
D
[解析] 对班级授课制进行系统论证的教育家是夸美纽斯。
23. 教育公平是指国家对教育资源进行配置时所依据的合理性的规范或原则,下列不属于教育公平内容的是______。
A.起点公平
B.过程公平
C.资源公平
D.结果公平
A
B
C
D
C
[解析] 教育公平内容可概括为三个层次,即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不包括资源公平,因此本题选C。
24. 人的身心发展有共性也有个性,个体发展表现千差万别,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人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要根据儿童的实际情况分别促进儿童发展,做到______。
A.循序渐进
B.适时而教
C.因材施教
D.适度超前
A
B
C
D
C
[解析] 根据人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和儿童的实际情况进行教育即为因材施教。
25. 某班很多学生成绩差、思想品德差、班级意识差,同学之间没有合作,这个班主任的领导方式最可能是______
A.集权型
B.权威型
C.放任型
D.专断型
A
B
C
D
C
26. 提出教育性教学原则的德国教育家是______。
A.杜威
B.卢梭
C.赫尔巴特
D.保罗·弗莱雷
A
B
C
D
C
[解析] 教育性教学原则首先由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提出,他认为教育是以道德的养成为最高目的的,教育必须形成学生一定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观念,使之成为“完善”的人,而要达到这一目的最主要和最基本的手段还是教学。
27. 下列不属于学校教育中常规教育媒介的是______。
A.教育内容
B.教育活动场所
C.教育设施
D.教师
A
B
C
D
D
[解析] 教育的构成要素有教育者(教师)、受教育者(学生)、教育媒介(教育影响、教育中介)三个。教育媒介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手段、教育组织形式、教育设备、教育环境等。选项中A、B、C均属于教育媒介,D教师属于教育者。故答案选D。
28. 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的世界是人的世界,在一定意义上教育理论的依据是______。
A.性善论
B.人性论
C.性恶论
D.中性论
A
B
C
D
B
29. 下列不属于狭义教育者的人员是______。
A.学校的教育管理人员
B.专职教师
C.学校聘请的兼职教师
D.家长
A
B
C
D
D
[解析] 狭义的教育指的是学校教育,因此,狭义的教育者应是学校的教育人员或管理人员,家长明显不在此列,故此题选D。
30. 人性论是确认教育观的理论基础,很多思想家和教育家都对人性问题发表过自己的见解,并提出了相应的教育理论,其中主张“性善论”的是______。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韩非子
A
B
C
D
B
[解析] 性善论是战国时期孟子提出的一种人性论,其观点认为,性善可以通过每一个人都具有的普遍的心理活动加以验证。既然这种心理活动是普遍的,因此性善就是有根据的,是出于人的本性、天性的。
31. “儿童中心主义”的教育理论违背了______。
A.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
B.传统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C.知识教学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D.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的规律
A
B
C
D
D
[解析] 儿童中心论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儿童的成长,因此教育要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出发,整个教育过程要以儿童为中心,忽视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违背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的规律。
32. 下列关于班级授课制的说法,错误的是______。
A.有利于发挥学生的集体作用
B.课堂教学成为学生最主要的生活方式
C.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D.能较好的照顾到学生的个别差异
A
B
C
D
D
[解析] 班级授课制最大的局限性,就是它不便于照顾学生个别差异,特别是很难兼顾学习上优秀和学习上困难较大的学生的不同要求。
33. 引起并决定教育发展变化的最根本、最内在的因素是______。
A.社会生产力
B.文化传统
C.社会制度
D.科技水平
A
B
C
D
A
[解析] 引起并决定教育发展变化的最根本、最内在的因素是社会生产力。
34. 教育中的“拔苗助长”违背的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是______。
A.顺序性
B.阶段性
C.互补性
D.个别差异性
A
B
C
D
A
[解析] 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顺序,拔苗助长违背了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35. 实验教育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美一些国家兴起的用自然科学的实验法研究儿童发展及其与教育关系的理论,其主要代表人物是______。
A.梅伊曼和拉伊
B.狄尔泰
C.斯普朗格
D.杜威
A
B
C
D
A
[解析] 实验教育学是一种以教育实验为标志的教育思潮。1901年,德国教育家梅伊曼首先将实验教育思想称为“实验教育学”;1907年,德国教育家拉伊又出版了《实验教育学》一书,系统阐释了实验教育思想。他们都是实验教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
36. 在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政府颁布并实施的全国性法定学制系统是1904年由清政府公布的______。
A.癸卯学制
B.壬寅学制
C.壬子学制
D.壬戌学制
A
B
C
D
A
[解析] 张百熙、张之洞、荣庆等人对“壬寅学制”进行了修改,于1904年1月(农历癸卯年底)由清政府正式颁布并实施,即《奏定学堂章程》,史称“癸卯学制”。
37. 师生关系主要取决于______。
A.教师
B.学生
C.家长
D.学校领导
A
B
C
D
A
38. 教育的心理起源说否认了教育的______。
A.社会性
B.目的性
C.文化性
D.政治性
A
B
C
D
A
[解析] 教育的心理起源说将教育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混同于无意识的模仿,导致了教育的生物学化,也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无疑是不科学的。
39. 国外最早专门论述教育的著作是______。
A.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B.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
C.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
D.柏拉图的《理想国》
A
B
C
D
B
[解析] 古代西方最早的教育理论著作是古罗马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又称《论演说家的教育》)。
40. 教育既有培养创新能力的作用,也有扼杀创新能力的力量,此观点反映教育具有______。
A.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
B.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
C.个体功能与社会功能
D.政治功能与经济功能
A
B
C
D
B
[解析] 从作用的方向看,教育功能可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教育的正向功能是指教育有助于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积极影响和作用,负向功能是指教育阻碍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消极影响和作用。题干中的观点反映教育具有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
41. 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总要求是______。
A.教学目标
B.教育目的
C.培养目标
D.教育目标
A
B
C
D
B
[解析] 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总要求,是学校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规格。
42. 教育目的对整个教育活动具有导向作用、调控作用和______。
A.教导作用
B.选拔作用
C.评价作用
D.管理作用
A
B
C
D
C
[解析] 教育目的的功能有导向、调控和评价作用。
43. 教育要传授受教育者“何以为生”的本领,这属于教育的______。
A.个体享用功能
B.个体谋生功能
C.个体社会化功能
D.个体职业意识功能
A
B
C
D
B
[解析] 教育的个体谋生功能,一方面可以通过个体社会化,将社会文化行为规范传递给新一代,使他们获得未来社会生活或职业生活中相应的角色和意识,以便他们在进入社会生活时能尽快地适应新环境。另一方面,教育要传授“何以为生”的本领。个体谋生的需要,要求教育必须教人“学会生存”,在当代,这不仅是学校教育的任务,也是整个终身教育的职责。
44. 我国古代教育文献《学记》中要求“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提出“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这体现了教学应遵循______。
A.启发性原则
B.巩固性原则
C.循序渐进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A
B
C
D
C
[解析] “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意思是学习不能超越等级、次第,要遵循一定的顺序,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45. 教师引导学生选择有针对性的格言作为座右铭以自励、自律,使其获得教益的德育方法是______。
A.说服教育法
B.个人修养法
C.环境陶冶法
D.品德评价法
A
B
C
D
B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德育的方法。题干中关键词“自励”“自律”表明是个人修养法。
46. 德育过程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一分为二”辩证法和认识论的德育原则是______。
A.发扬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相结合
B.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C.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
D.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
A
B
C
D
A
[解析] “一分为二”要求辩证看待问题,运用在德育过程中就是辩证看待学生的过与失,利用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促进学生品德的发展。
47. 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是______。
A.《大学》
B.《论演说家的教育》
C.《学记》
D.《理想国》
A
B
C
D
C
[解析] 《学记》不仅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
48. 盲人的触觉、听觉一般非常灵敏,这说明了人的身心发展具有______。
A.顺序性
B.不平衡性
C.互补性
D.个别差异性
A
B
C
D
C
[解析] 互补性反映出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是指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
49. 在教学方法改革过程中,布鲁纳提出了______。
A.暗示教学法
B.发现教学法
C.探究—研讨法
D.纲要信号图教学法
A
B
C
D
B
[解析] 暗示教学法也叫“启发教学法”,是由保加利亚心理学家洛扎诺夫创立的一种教学方法;探究—研讨法和纲要信号图教学法是前苏联教育家沙塔洛夫创立的。
50. 从作用的对象看,教育功能可分为______。
A.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
B.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
C.个体功能与社会功能
D.显正向功能和隐负向功能
A
B
C
D
C
[解析] 从作用的对象看,教育功能可分为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深色:已答题 浅色:未答题
提交纠错信息
评价难易度
提交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