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二、文言文阅读共30分。阅读《季氏将伐颛臾》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下列小题。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1. 孔子这段话驳斥了冉有的什么思想?
驳斥冉有推卸责任的思想。
[解析] 孔子的这段话,以史书之名言为论据及形象的比喻批驳了冉有,之后,又以反问的形式提出自己的看法,“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驳斥冉有推卸责任的思想。
2. 将“陈力就列,不能者止”译成现代汉语,并说明这句话所用的论证方法是什么。
“如果能够施展自己的才能,就接受任职;如果不行,就该辞职让位。”论证方法:演绎论证。
[解析] 这里是引用名人名言进行说理,属于由一般到个别的演绎论证。大前提: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小前提:你们在职位上却没有尽职;结论:应尽职劝阻,不能陈力尽责,即失职,该辞职让位。
3. 将“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译成现代汉语,并说明这两句话的双层喻义。
老虎、犀牛从笼子里跑出来,龟甲、美玉在匣子里被毁坏。一是将季氏比作虎兕,将颛臾比作龟玉,季氏攻打颛臾好比是老虎从笼子里跑出来伤人,颛臾被消灭好比是龟玉在椟中被毁坏。二是将冉有和季路比作虎兕和龟玉的看守人,虎出来伤人、龟玉被毁,看守人有责任;而季氏对颛臾动武,是季氏家臣冉有和季路的失职。
[解析] 这两句话从修辞上说是比喻,从逻辑论证方法上说是类比论证法,增强了文章的论辩力和感染力。
阅读《郑伯克段于鄢》中的一段话,然后回答下列小题。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暱,厚将崩。”4. 请将“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译为现代汉语。
若不给他,那就请除灭他。不要使百姓生二心。
[解析] 重点理解句中关键词语的含义。“弗”,不。“与”,给。“无生民心”,不要使(郑国)百姓生二心。
5. 这段话里的中心人物是谁?其他人物的作用是什么?
中心人物是郑庄公。其他人物的作用是为了反衬、突出主要的人物形象。
[解析] 为了突出主要人物郑庄公,作者在文段中以其他人物为烘托,在相互的对比映衬中来突出其性格特征。
6. 这段话揭示了当时怎样的社会政治景况?
这段话揭示了统治阶级内部权力之争的残酷无情和仁义道德的虚伪性。
[解析] 结合文章的故事情节和历史背景来作答。从文段人物对话的内容中可以分析出,这段话揭露了当时统治阶级内部腐朽、贪婪、虚伪、奸诈、相互兼并和残杀的丑恶本质。
阅读杜甫《蜀相》一诗,然后回答下列小题。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白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7. 如何理解“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两句?
蜀先主刘备曾三顾茅庐,向诸葛亮请教平定天下的大计,诸葛亮出山后,尽力辅佐先主和后主两朝君主,鞠躬尽瘁。
[解析] 这两句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和忠心为国的精神。
8. 全诗表达了杜甫怎样的思想感情?
全诗抒发了作者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对他“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惋惜之情。表现了对世无英才的慨叹,含蓄地表达了诗人所向往的君臣济世、清平政治的理想,表明了报国无门的忧思。
[解析] 概括《蜀相》的主题思想,主要包括两点:一是对诸葛亮的评价;二是作者自己的慨叹。二者的融合就是《蜀相》的主旨。
9. 这首诗主要的艺术特点是什么?
这首诗突出的特点是将写景、叙事、抒情和议论融为一体。
[解析] 诗的前两联分别描写了诸葛亮祠堂的远景和近景,但写景当中也包含了抒情,“自春色”、“空好音”,含物是人非之感。三联两句,四联的前一句,既是追述诸葛亮一生的功绩,也是对其一生的评价,融叙述、议论为一体。末尾叙事兼抒情。多种手段的综合运用,使诗中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得到充分的表达。
四、作文50分。1.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夜深了,一位商人走在黑漆漆的山路上,突然有个神秘的声音传来,“弯下腰,请多捡些小石子,明天会有用的!”商人决定执行这一指令,便弯腰捡起几颗石子。到了第二天,当商人从口袋里掏出“石子”看时,才发现那所谓的“石子”原来是一块块亮晶晶的宝石!自然,也正是这些宝石,使他立即变得后悔不迭:天!昨晚怎么就没有多捡些呢?
这是科学家巴甫洛夫讲的一个故事,尤其发人深省的是,在他讲完故事后说,“教育就是这么一回事——当我们长大成人之后,才发现以前的科学知识是珍贵的宝石,但同时,我们也会觉得可惜,因为我们学的毕竟太少了。”
请以《面对拥有》为题,写一篇以议论为主的文章,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