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二、文言文阅读共30分。阅读《李将军列传》末段文字,然后回答下列小题。
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1. “《传》”指的是哪本书?“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段引文与李广有何关系?
“《传》”指的是《论语》一书,见《论语·子路》。这段引文用来评赞李广这位名将,突出了他率先垂范、以身作则、爱兵如子的高尚品德。
[解析] 考查对文学常识的识记和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作者引用这句话是用来表现李广正直、忠实的品质。
2. 请翻译“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司马迁对李广是褒是贬?
诚实质朴的样子像是乡下人,又不会说漂亮话。这是对李广的褒扬。
[解析] 注意对句中关键词语的理解。如“悛悛”,通“恂恂”,诚恳拘谨的样子。“鄙人”,乡野之人。“不能道辞”,指不擅辞令。作者是在赞扬李广的诚恳、忠实。
3. 民谚“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含义是什么?这表明李广在汉代人心中处于什么地位?
民谚含义是:桃树李树不用说话,由于花香果美,人们争相前往观赏、采摘,会踩出一条条小路。李广虽未被汉朝皇帝封侯,他的功绩、品德赢得人民自觉的、长久的尊崇与敬佩。
[解析] 注意结合题干中的民谚和李广的性格特征来分析李广在汉代人心中的地位。
阅读陆游《关山月》全诗,然后回答下列小题。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
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4. 本诗可分几层?简述各层含意。
本诗共十二句,每四句为一层,共分三层。第一层正面揭露了投降政策造成的腐败局面。第二层写戍边战士报国无门的悲愤。第三层写中原遗民恢复无望的伤痛。
[解析] 给出一段文字要求划分层次并总结各层的含意,这是常考的内容。考生要多训练这方面的技能,以便更好地应对考试。
5. 诗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表达了诗人对统治者妥协投降路线的憎恶和对戍边战士、沦陷区人民悲惨处境的同情。
[解析] 这一小题考查考生的文学鉴赏水平和综合分析能力,属于较高层次的要求。本诗表达了诗人统一祖国的信念和对这一信念不得实现的无比悲愤之情。
6. 这首诗具有什么样的艺术特点?
这首诗在艺术上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在结构上以“月夜”贯穿全诗,这首诗的另一个突出特点就是采用了对比的手法。
[解析] 写月夜下达官贵人、守边战士和沦陷区的遗民的不同表现,从而表达了不同主体对待收复中原态度的差异。诗中将朝廷对恢复的态度与战士和遗民对恢复的态度进行对比,从而凸显出朝廷和戎政策的荒谬,表现出作者鲜明的爱憎情感。整首诗声情苍凉激越,风格悲壮沉郁。
阅读《战国策·魏策四》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下列小题。
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大路),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资财)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7. 乘车人自认为凭什么条件“欲之楚”而“北面持其驾”?
“马良”、“用多”、“御者善”。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信息的提取。要在读懂文言信息的基础上作答。
8. 这段文字的主旨是什么?
说明做事要对准方向。方向不对头,用力越大,离目的越远。
[解析] 这段文字的内容是说乘车人想去楚国,但却走了相反的方向,那么只能离楚国越来越远。从而说明一个道理,即做事要对准方向,否则只能白费功夫。
9. 这段文字引申出的一个成语是什么?
南辕北辙。
[解析] “南辕北辙”这个成语即来源于此。意思是心里想往南去,却驾车往北走。用来比喻行动和目的相反。
三、现代文阅读共30分。阅读钱钟书《论快乐》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下列小题。
快乐在人生里,好比引诱小孩子吃药的方糖,更像跑狗场里引诱狗赛跑的电兔子。几分钟或者几天的快乐赚我们活了一世,忍受着许多痛苦。我们希望它来,希望它留,希望它再来——这三句话概括了整个人类努力的历史。在我们追求和等候的时候,生命又不知不觉地偷度过去。也许我们只是时间消费的筹码,活了一世不过是为那一世的岁月充当殉葬品,根本不会享到快乐。但是我们到死也不明白是上了当,我们还理想死后有个天堂,在那里——谢上帝,也有这一天!我们终于享受到永远的快乐。1. 把快乐比喻为“方糖”和“电兔子”的作用是什么?
十分形象、浅显地说明了快乐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是人们希望的、追求的东西。
[解析] 作者用比喻的修辞,形象生动而又浅显易懂地向读者说明了快乐之于人生的重要性。
2. 作者认为:“我们希望它来,希望它留,希望它再来——这三句话概括了整个人类努力的历史。”你是怎么理解的?
这三句话概括力极强,极富有哲理胜。人们希望快乐到来,希望留住快乐,希望它走了再来,为此,人们不停地努力克服生活中的愁苦、劳累和困难,积年累代创造文明。
[解析] 读懂文字的含意,体会隐藏于字里行间的作者的思想观点。同时注意联系上下文语境,抓住文段中的关键词句来理解、剖析。
3. 作者对“永远的快乐”是怎么看的?你认为存在吗?
作者认为没有所谓“永远的快乐”,只有暂时的快乐。他前文谈及“永远的快乐”这句话,不但渺茫得不能实现,并且荒谬得不能成立。我们认为,“永远的快乐”是根本不存在的。
[解析] 这是一道具有探究性质的问题。但我们在回答时,不能脱离原文的思想内容、不能游离于文章的主旨之外,注意结合整篇文章的文意和作者的观点。
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下列小题。
他一旦动手杀了那个骑兵以后,就念念不忘,一直想着:“杀普鲁士人!”他恨他们,他对他们怀着一个既贪财而又爱国的农民才会有的那种阴狠的、强烈的仇恨。正像他自己说的,他有他的主意。他等了几天。
他对战胜者是那么谦恭,既殷勤而又驯服,所以他们让他自由来去,随意进出。每天晚上他都看见有传令兵出发。他跟士兵们经常接触,学会了几句必要的德国话。一天夜里,他听到骑兵们前往的那个村庄的名字以后,就出去了。
他走出院子,溜进树林,到了石灰窑就连忙钻进那条长坑道。他在地上找到那个死人的衣服,穿在身上。
然后,他在田野里转来转去,一会儿爬,一会儿躲躲闪闪地沿着斜坡走,只要有一点响声就注意听,像违禁偷猎的人那样紧张不安。
他认为时间到了,就来到大路边上,藏在荆棘丛里,继续等着。将近半夜十二点,硬土路面上终于响起了嗒嗒的马蹄声,他把耳朵贴在地面上,听准了只有一个骑兵过来,就做好准备。4. 这段文字中的主人公是谁?
米龙老爹。
[解析] 由选段的文字内容可知,这几段文字出自莫泊桑的短篇小说《米龙老爹》。选段主要内容是写米龙老爹为了复仇和迷惑敌人,他明里对普军热情接待,对战胜者谦恭、驯服;暗地里则与敌人斗智,英勇杀敌。
5. 这段文字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
[解析] “一直想着……”是对米龙老爹的心理活动的描写;孤胆杀敌及其复仇的过程是动作描写。
6. 从这段文字来看,主人公具有什么性格特点?
米龙老爹具有机智、勇敢的性格特征。
[解析] 米龙老爹英勇杀敌表现了他的勇敢,而他对整个复仇行动作了周密的安排和策划则表现了他的机智。
阅读闻一多《发现》一诗,然后回答下列小题。
我来了,我喊一声,进着血泪,
“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
我来了,因为我听见你叫我;
鞭着时间的罡风,擎一把火,
我来了,不知道是一场空喜。
我会见的是噩梦,哪里是你?
那是恐怖、是噩梦挂着悬崖,
那不是你,那不是我的心爱!
我追问青天,逼迫八面的风,
我问,拳头擂着大地的赤胸,
总问不出消息;我哭着叫你,
呕出一颗心来,——在我心里!
7. 本诗作为格律诗,它的“音乐的美”体现在哪里?
本诗作为格律诗,它的“音乐的美”主要体现在运用音尺和押韵上。全诗十二行,读起来颇富节奏的音乐感,前两行以三音尺为主,如:
我来了|,我喊一声|,进着血泪,
“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
后八行都是以两音尺为主,如:
我会见的是噩梦|,哪里是你?
那是恐怖|是噩梦挂着悬崖,
而且每两行的末尾音节几乎都是押韵的。
[解析] 考查考生对闻一多《发现》一诗的艺术特点的把握。主要考查对闻一多新格律体诗歌“三美”主张的认识。大纲也要求掌握这一诗歌理论。“音乐的美”强调诗的音节要富有节奏感、韵律感。
8. 如何体会本诗中的“绘画的美”?
本诗中“绘画的美”主要体现在铸造极具色彩感的意象,如“进着血泪”、“擎一把火”、“悬崖”、“大地的赤胸”和“青天”。这些极具色彩感的红色、土黄色、赤赭色和青灰色的意象既是直感的客观化,也是用来显示诗人的感觉,传达其内心的情感的。
[解析] 闻一多诗歌“绘画的美”主要体现在辞藻上,即用词富有色彩,注重视觉上的效果。
9. 结合本诗,谈谈其“建筑的美”。
本诗的“建筑的美”主要体现在匀称的诗行的精心设计上。全诗十二行,每行大都是十二到十四个字,每两行间,或用三音尺或用二音尺标点断句,诗行排列较匀称,达到了构建格律诗的理想效果。
[解析] “建筑的美”指的是诗歌要讲求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发现》一诗基本上体现了“建筑美”这一特点。
四、作文50分。1.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种子经历与黑暗的抗争,才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蛹经历痛苦的蜕变,才能冲破束缚、破茧化蝶。生命的发展,就是不断从一个自己走向另一个自己的过程。这一过程,也许悄然无声,也许轰轰烈烈。
结合上面材料,以《走向另一个自己》为题,写一篇以议论为主的作文,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