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判断题1. “把一切事物交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即教育”是夸美纽斯的观点。
对 错
A
[解析] 夸美纽斯在《世界图解》一书中提出“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的观点。
2. 信息技术时代对教育的影响是根本性的,教育开始迈向网络时代。
对 错
A
[解析] 第三次信息技术革命,即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标志的信息技术时代,其对教育的影响是根本性的,教育开始迈向网络时代,网络教育正在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3. 学生所处家庭的社会经济背景是影响学生文化特征的一个重要因素。
对 错
A
[解析] 影响学生文化的因素:①学生个人的身心特征。②同伴群体的影响。③师生的交互作用。④家庭社会经济地位。⑤社区的影响。
4. 少年期被心理学家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
对 错
A
[解析] 少年期是指从11、12岁到14、15岁的阶段,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时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的矛盾,所以被称为“心理断乳期”或“危险期”。
5. 教育目的对整个教育工作具有激励、选拔和评价作用。
对 错
B
[解析] 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具有评价、导向、激励、协调、选择的作用。选拔作用表述不正确。
6. 讨论法是教师按照一定的教学要求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
对 错
B
[解析] 讨论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围绕某个问题,各抒己见,相互启发、补充或争论,以提高认识,获得知识的方法。而题干描述的是谈话法。
7. 测验的信度是指一个测验能测出它所要测量的属性或特点的程度。
对 错
B
[解析] 测验的信度是指测验多次施测所得结果的稳定性和一致性,而题干是对测验的效度的描述。
8. 教学方式不仅运用于教学方法,而且它自身也能独立完成教学任务。
对 错
B
[解析] 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由一系列的教学方式组成,可以分解为多种教学方式;另一方面,教学方法是一连串有目的的活动,能独立完成某项教学任务,而教学方式只被运用于教学方法中,并为促成教学方法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服务,其本身不能完成一项教学任务。
9.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
对 错
A
[解析] 建构主义者强调,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它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相反,它会随着人类的进步而不断被“革命”掉,并随之出现新的假设,而且知识并不是拿来就用,一用就灵,而是需要针对具体情境进行再创造的。
10. 美国心理学家维纳对行为结果的归因进行了系统探讨,并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
对 错
A
[解析] 维纳对行为结果的归因进行了系统的探讨,并把归因划分为三个维度:内在性(控制点)、稳定性和可控性。
11. 小学生刚学汉语拼音时,又同时学英语字母,就比较容易混淆,这种学习现象称为负迁移。
对 错
A
[解析] 负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干扰或抑制作用。汉语拼音与英语字母有形态方面的重叠之处,但又各属于不同的语言体系,故而同时学习时的混淆现象是负迁移。
12. 艾宾浩斯的研究表明,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的过程最初进展快,以后缓慢。
对 错
A
[解析]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研究发现:①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②进程是不均衡的。③趋势是先快后慢,先多后少,呈负加速,并且到一定程度便不再遗忘。
13. 学习的程度(熟练)达到200%的效果最好(记忆)。
对 错
B
[解析] 过度学习是指学习达到恰能背诵之后再继续学习。根据研究表明过度学习达50%,即学习程度为150%时,保持的效果最佳。
15. 元认知策略是学生对自己认知过程的认知策略,包括计划策略、监视策略和调节策略。
对 错
A
[解析] 元认知策略是关于个人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策略,元认知策略控制着信息的流程,监控和指导认知过程的进行,包括计划策略、监控策略和调节策略。
16. 教师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和知识经验,给他们提供必要的材料与工具,让学生利用这些材料发挥想象和创造力动手制作和完成设计,这种思维训练方法称为头脑风暴法。
对 错
B
[解析] 题干描述的是自我设计训练。头脑风暴是由美国的奥斯提出的,是一种通过激发集体智慧,产生和提出创新设想的思维方法。在头脑风暴中,每个人都被鼓励就某一具体问题及其解决方法,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从而产生尽可能多的观点。
18. 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主要是心理障碍学生。
对 错
B
[解析] 心理健康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并以正常学生为主要对象的教育。
19. 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分为知识、领会、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六个层次。
对 错
A
[解析] 布卢姆将教育目标划分为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领域三个领域,共同构成教育目标体系。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可以从低到高分为六个层次:知识、领会、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
20. 教师对学生思想的认可与课堂成绩有正相关趋势,批评与不赞成与学生的成绩之间存在负相关。
对 错
A
[解析] 教师对学生思想的认可与课堂成绩有正相关的趋势,教师的批评或不赞成与学生的成绩之间存在着负相关。
二、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所给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
三、多项选择题(下列各题所给选项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是正确答案)
案例:有个班上,有一伙“小捣蛋”爱玩篮球,为了玩球和看球赛,常常影响学习,有时还迟到、旷课,甚至几次抢别班的篮球玩,引起纠纷,告到班主任那里。班主任把他们叫到办公室并没有直接采取严厉的训斥,而是向他们说明事情的利弊,语重心长地对他们进行教育。在批评他们抢球的同时,这位老师还客观地肯定了他们的篮球水平,并很快组织他们成立了一个球队,选了队长,订了队规:一服从命令听指挥;二坚持练习守纪律;三不抢外班的球;四不做有损球队名誉的事。此后,他们每天坚持训练,在活动中练出了纪律和自我控制能力。 案例: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在和同学、朋友、亲戚分别时,会送对方什么呢?
讨论后,学生回答各式各样:布娃娃、书、笔、几句话等。
请学生读诗,体会当时的情景,用图画的形式表现出来。
教师板画,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诗的内容。
师:刚才的问题,你们解决得非常好,老师奖励你们一幅画吧!(学生们显得很高兴,有的拍手,有的喊出声,教师用简笔画勾勒出汪伦来送行的情景)
师:老师画了什么?你们能根据画面的景物说一句话吗?
生1:汪伦带着很多人来送行。
生2:有人在岸边唱歌、跳舞。
生3:他们在挥手告别……
讲故事,了解此诗的背景,进一步体会诗的寓意,引出课题。
师:根据画面景物,同学们都说出了非常好的句子。为了奖励你们,老师再给大家讲个故事吧!(学生都很高兴)
(老师讲述李白和汪伦之间的故事)
师:你们听了这个故事后,有什么感想?
生1:他们之间的友情很深。
生2:我们应该向他们两人学习
学唱诗,培养个性,展现自我。
师:汪伦他喜欢唱歌,他想把这首诗以歌的形式唱出来,但又一时找不到好的谱,很苦恼,你愿意帮助他编唱这首歌吗?
学生用《天仙配》《找朋友》《快乐的节日》等曲调来唱。(学生特别开心)学以致用,仿写送别诗。
师:刚才你们学得特别认真,我想向大家推荐一首诗,题目是《赠外婆》。你们现在也可以把心里话用诗的形式表达出来赠给你的朋友。比一比谁最能表达自己的心声。
老师提问:今天你准备完成什么作业?
生1:有感情朗读、背诵、默写古诗。
生2:把李白和汪伦的故事讲给家人听。
生3:课外学习一首李白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