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36分)1. 简述西方国家市政职能的基本特征。
(1)市政职能的法治化程度高。
(2)内容广泛的市政职能体系。
(3)市政职能以服务为导向。
(4)多样化的市政职能实现方式。
2. 简述城市基础设施的作用。
(1)城市基础设施是社会生产不可缺少的外部条件。
(2)城市基础设施是市民生活的基本条件。
(3)城市基础设施为生产和生活提供了一个优良的环境。
(4)城市基础设施避免和减轻各种灾害对生产和生活的危害。
(5)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3. 简述我国城市教育和科技管理体制存在的弊端。
(1)政府对教育和科技管理的权力过于集中,教育和科研缺乏必要的自主性。
(2)管理手段单一,管理方式僵化。
(3)教育和科技管理缺乏充裕的条件保障,经费投入严重不足。
(4)教育和科技资源配置不均衡,结构不合理,资源使用效率低。
4. 简述城市公共财政对于促进城市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的作用。
(1)促进城市建设和维护,实现城市规划。
(2)支援国家经济建设。
(3)促进城市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4)保障和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
5. 简述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标准的内容。
(1)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标准,大致上可以分为两级:一是低级标准,或称为安全环境标准,它要求城市生态环境的净化水平达到足以保障城市居民的生存安全、保证社会经济文化活动的正常运行,并能基本上遏止生态系统的恶性循环;
(2)高级标准,或称为舒适环境标准,它要求城市生态环境不仅达到较高的净化水平,实现良好的生态平衡,而且要达到一定的美化水平,达到“美学上令人愉快,生理上有益健康,经济、文化上有利于发展”的程度。
6. 简述建立城市医疗救助制度的原则。
(1)坚持从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实际出发,保障困难群众基本医疗需求。
(2)坚持统筹协调,搞好医疗救助制度与相关社会保障制度的衔接,探索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医疗救助制度。
(3)坚持突出重点,分类施救,公开便捷,发挥医疗救助的救济救难作用。
(4)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大力发展医疗慈善事业。
五、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12分)1. 城市公共安全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与社会和谐稳定,是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深圳曾经发生过几次震惊全国的安全事故,留下了经久难愈的伤痛:清水河8·5大爆炸、龙岗“舞王”大火、公明批发市场大火和光明滑坡事故,这些突发事件给年轻的深圳带来锥心之痛和深深的思考。
记者从市应急办获悉,深圳市公共安全的总体目标是着力构建与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相适应的公共安全体系,支撑和推动城市更长时期、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安全发展。
根据《深圳市公共安全白皮书》,接下来,深圳市要以风险管理为导向,贯穿“三个优先”原则:坚持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置相结合,优先加强预防工作;坚持消除风险和控制风险相结合,优先采取消除风险措施,加强源头治理;坚持风险全面治理和重点治理相结合,优先治理高风险,减少存量风险,控制增量风险,实现城市公共安全持续改善。
深圳市公共安全发展目标是,到2020年完善城市公共安全六大体系:
一是齐抓共管的责任体系。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落实党委政府领导责任、属地管理责任、部门监管责任、企业主体责任、社会协同责任,实现安全共享、责任分担。
二是全面系统的预防体系。构建覆盖城市生产、生活等各方面,贯穿城市规划、建设、运行、发展等各环节的全方位、全过程的城市公共安全预防体系。建立健全城市风险评估机制,定期开展分行业、分区域风险评估工作,完善城市公共安全各类标准,综合运用法规、政策、规划、工程、技术等措施,实现风险动态管理和持续改进。
三是及时准确的预警体系。健全监测预警网络,建设“专群结合”的群测群防网络,健全公共安全形势会商制度,完善监测预警功能,加强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事件的分析研判和监测预警。创新预警信息发布机制,畅通预警信息发布渠道,提高预警信息传递实效。
四是联动高效的应急体系。完善“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应急预案体系,加强应急预案编制和演练。健全突发事件信息报送、应急响应、现场指挥、协调联动、信息发布、社会动员和区域合作等工作机制。逐步完善应急队伍、物资、装备,加强应急资金、技术和避难场所等保障,提升应急处置能力。
五是健全严格的法治体系。加快推进公共安全地方法规的立法和修订工作。加大监督监察力度,狠抓公共安全监管责任的落实。强化执法检查和事故查处,着力抓好重点行业领域安全整治,消除各类安全隐患。
六是广泛深入的文化体系。坚持全民参与,以宣传、培训和教育为主要抓手,强化全社会公共安全意识,普及安全应急常识,提升公众防灾避险和自救互救能力,积极培育城市安全文化。
(材料来源:2016年2月26日《深圳特区报》)
问题:结合深圳市公共安全六大体系的构建,谈谈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的原则。
(1)“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
(2)统一指挥的原则。
(3)各专业力量分工与协作的原则。
(4)确保处置公共安全事件所必需的物资及时充分供应的原则。
(5)提高市民防火救灾的意识和能力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