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案例分析题1. 小李以优异的成绩应聘为某中学的特岗教师。她一到岗位就认真备课,勤奋学习,刻苦钻研,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教学效果好,她的课很受学生欢迎。但是小李不能容忍学生不认真听讲,对个别不认真听课的学生,她经常采取罚站,不允许进教室等方式惩罚他们。
问题:请从教育法规和教师职业道德角度对李老师的做法进行分析评价。
(1)小李老师“认真备课”“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的做法符合教师道德规范中的爱岗敬业。爱岗敬业要求教师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志存高远,乐于奉献。对工作高度认真负责,认真备课上课,认真辅导学生。案例中的小李老师能够认真备课和讲课,取得良好教学效果,获得学生欢迎,符合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
(2)小李老师“勤奋学习,刻苦钻研”的做法符合教师职业道德中的终身学习。终身学习要求教师不断拓展业务知识,更新知识结构,提高专业水平和教学水平。小李老师入职后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完善自己的教学内容,符合终身学习的职业道德要求。
(3)小李老师对不认真听课学生采取严厉惩罚的做法违反我国相关教育法规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八条第四款规定,教师应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二十一条规定,学校、幼儿园、托儿所的教职员工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不得对未成年人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小李老师让不认真听课的学生罚站,属于体罚,侵犯学生的人身尊严。此外,李老师不允许犯错误学生在教室内听课,侵犯学生的受教育权。
(4)小李老师的做法不符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的关爱学生。关爱学生要求教师尊重学生人格,爱护学生,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要有耐心,不讽刺、挖苦,不体罚或者变相体罚学生。而小李老师让学生罚站,并且不让学生听课违背这一职业道德的要求。
2. 王老师教学生认字,当教到“天”字时,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他开始引导学生:“你头顶是什么?”
学生:“头发”
老师:“头发上边是什么呢?”
学生:“屋顶”
老师:“屋顶上面呢?”
学生:“瓦片”
老师有点急:“你们好好看看,上面到底还有什么?”
学生低语:“还有小鸟在飞。”
问题:请运用教学原则分析王老师的做法。
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王老师的做法。王老师的做法有可取之处,在教学中能够运用启发原则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目的在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突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但是教学原则的应用要得法,注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结合学生实际进行合理引导和总结。
(1)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反映教学过程规律而制定的对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和要求。教学原则贯穿于各项教学活动之中,它的正确和灵活运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做到知行统一,灵活地运用教学原则,加强教学实践,做到学以致用,避免出现案例中王老师的尴尬。
(2)启发性原则的运用要求教师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扬教学民主。王老师为增强教学效果采用启发诱导的方式,但忽视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思维发展所处的阶段。此时,王老师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改变启发的切入角度,循循善诱,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要求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王老师在教学中考虑到了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利用课堂中可利用的现实资源,如“头发”“瓦片”等。但是在实际应用中脱离了书本知识,脱离了教学任务本身,没有收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3. 课堂上,胡老师在黑板上用简练的几笔勾画出一只公鸡,并归结出画公鸡的七个要素。接着,胡老师让四位同学上黑板画出四种不同的图形,由老师按画公鸡的要素依次在这四个不规则的图形上添加几笔,画出了栩栩如生的四只公鸡。这使同学们为之一振,大大减少了对画公鸡的畏难情绪,都想一试身手。于是,胡老师让全体学生在纸上自己动手画公鸡。在观察学生画的过程中,胡老师没有批评任何一位学生画得不像,而是不时地对画起来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胡老师要求学生把画好的鸡剪下来,贴到黑板上一张画有养鸡场的铅笔画板上。尽管画的质量不是很高,但画的鸡千姿百态,构成了一幅十分漂亮的作品。最后,胡老师还别具匠心地设计出用铅笔和纸篓做成的立体鸡,背上开了一个洞,要学生变废为宝,把剪下的碎纸片揉成颗粒作为饲料喂鸡。学生们争先恐后,一会儿教室就变得干干净净了。
问题:请分析案例中的胡老师在教学中体现出的教学角色。
案例中的胡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体现新型教师观中教师角色的转变,一般说来,教师的职业角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如学者和学习者、知识传授者、示范者、管理者、朋友、研究者等。在课堂上胡老师体现以下教学角色:
(1)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当前学生的学习方式正由传统的接受学习向探究式、研究式学习转变,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从传授知识的角色向教育促进者的角色转变。案例中胡老师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尊重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在教学生画公鸡的过程中,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胡老师先讲解画公鸡的要素,接着让四位学生上黑板演示,再让全体学生动手并予以指导,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2)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课程进度和结构,具备灵活设计教学活动的能力。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胡老师并没有完全根据教材的安排单纯传授画公鸡的方法,而是根据学生表现及课堂实际情况灵活调整课程安排,以学生自己动手为主,设计出了最适宜的画公鸡的教学活动。
(3)教师应是开放型的教师。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校教育与社会的联系更加密切,教师的教育不仅局限于学校和课堂。教师不仅是学校的教师而且是社会的一员,应是开放型的教师。案例中的胡老师最后通过制作立体鸡的方式,变废为宝,带动学生保持教室卫生,教会学生除了学习也要为环境保护做出贡献。
四、教学设计题1. 请根据所提供的教学材料和相关情况,按要求完成教学设计。
教学材料:某版本小学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教科书中“我的邻里乡亲”部分内容如下:
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邻居,有些邻里之间亲亲热热如同一家人,有些则很少往来。你们那里的邻里关系是怎样的呢?
实际上我们周围存在各种各样的邻里关系。(教科书中用三幅画呈现了不同的邻里关系:第一幅图呈现的是某同学所在的院子里有五户人家,大人们经常在一起聊天,小孩则在一起做游戏;第二幅图呈现的是某同学所在的楼里,邻居们平时见面点点头,没什么来往;第三幅图是某同学的邻居端着一筐桔子让大家一起品尝)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亲戚朋友一般住的相距很远,不常见面,但是左邻右舍却几乎每天都能见到。邻居间的和睦相处是安宁、愉快的生活所不可缺少的。(教科书中用三幅图呈现了远亲不如近邻:第一幅图是某同学的妈妈出差了,邻居帮忙照顾她;第二幅图呈现的是某同学忘带房门钥匙了,邻居张奶奶热情地招呼该同学到她家先坐一会儿;第三幅图呈现的是一位老爷爷站在楼道里,提醒刚下班的邻居,楼里第二天要通煤气,家里别忘了留人)
相关情况:授课对象为某乡村小学四年级(1)班的学生,班级人数为45人。
设计要求:(1)确定教学目标;(2)设计教学过程,并说明设计理由。
[参考设计]
一、活动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尊重、爱护邻里间的关系,进而学会尊重、理解他人。
2.过程与方法:学习过程中,采用情境法、讨论法、实践法,明确邻里间和睦关系内容及表现。
3.知识与技能:了解邻里之间的关系,学会与邻里之间友好相处,能为维护家庭的周边环境做些力所能及的事;知道宽容、理解是邻里关系的主要原则;懂得与邻居友好相处,文明健康的生活,并愿意与邻居和睦相处,感受邻里互相帮助的快乐。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正确了解各种邻里之间的关系,懂得邻里之间要互相帮助。
2.教学难点:学会与邻居友好相处,与邻居和睦相处,文明健康的生活。
三、教学准备
1.准备一张邻居的照片或与邻居的合影;与家人聊聊与邻里之间发生的故事。
2.收集有关邻里和睦相处的名言名句。
3.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教师:同学们,老师给你们带来一首好听的歌曲,下面我们一起欣赏一下吧!(播放歌曲《和谐邻里一家亲》)
教师:有哪位同学听出歌曲中唱的是什么内容?
学生纷纷举手回答。
教师:同学们都听出来了。和谐邻里一家亲,邻居不是我们的家人,有时却胜似家人。邻居没有血缘关系,有时却是最亲最近的人。下面我们一同学习“我的邻里乡亲”。(教师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新颖的导入方式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热情。
(二)课题讨论
教师根据学生座位划分讨论小组。
教师:我们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邻居,有的邻里之间亲如一家,有的可能很少来往。请同学们把与邻居之间发生过的故事先在小组内谈一谈。
小组内部相互交流,教师巡视。
教师:哪一组想说一说与邻居之间的故事?
各学生小组派出代表讲述相关内容。
教师:听了同学们讲的故事,不由让我想起了一句话“远亲不如近邻”(板书)。谁知道“远亲不如近邻”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教师:亲戚朋友一般相隔较远,不常见面;而与邻居却能朝夕相处。当你得到邻居帮助的时候,你有什么感受?你帮助邻居的时候,你的心情又是怎么样?
教师倾听学生回答并予以点评。
设计意图:结合小组讨论明确学习主题。
(三)我会演
教师:俗话说得好,“邻居好,胜金宝”,意思是说邻里之间和睦相处,会使我们的生活充满快乐。可是在邻里生活中,有些事如果不注意,就会出现一些不和谐的音符。下面的几幅情景,你和邻居之间发生过吗?假如是你会怎样处理呢?请同学们先在小组内交流一下,然后选出代表演一演其中的一个场景。(出示课件:课本中的四个场景)
学生交流后进行表演展示。(让学生重点体会邻里之间的互相理解、宽容)
教师:在你的生活中,与邻里之间发生过哪些不愉快的事呢?你觉得邻里之间要保持和睦友好关系,应该注意什么?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帮助、宽容、理解、谦让。
设计意图:借助表演的形式实现教学活动的寓教于乐。
(四)加深理解,交流感悟
教师: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非常重视邻里关系。请同学们看屏幕!(播放课件:六尺巷的故事)
教师:听完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受?
教师总结:张吴两家关于“六尺巷”的故事告诉我们邻里之间相处的法宝是礼让。
设计意图:了解中华传统故事,增强邻里和睦相处的意识。
(五)做一做
教师:为了方便邻里之间的联系,让我们开动脑筋,设计一张“邻里联系卡”。每小组做一张,大家共同讨论商量,联系卡上设计哪些条目比较好?咱们比一比,赛一赛,看看哪个小组设计的最合理,最漂亮。
各小组讨论并动手设计制作“邻里联系卡”,最后进行成果展示和互评。
设计意图:课堂所学与生活实践相联系,增强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五、作文1. 阅读下面的内容,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联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一个小男孩和父亲去钓鱼,他钓到了一条大鱼,父子俩都很欢喜,可是父亲突然发现还有几个小时才到开放捕捞时间,尽管没有人看见儿子钓到了这条鱼,父亲还是坚决地让儿子遵守规定,把鱼放回湖里。小男孩当时非常难过,但最终按照父亲的话去做了。多年以后,小男孩长大成人,每当他遇到道德难题,他就会想起父亲告诫,那就是:道德实践起来很难,一个人要是从小就常常遇到类似钓鱼这件事那么具体而严格的教育,也许会获得更多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参考范文]
道德教育助人成长
每个人在成长的历程中都会或多或少地接触到这样的问题:交警不在执勤,大家都在闯红灯抢行,我要不要一起走;作业写不完,是自己独立完成还是照别人抄一份;老人摔倒了,应该上前扶一把还是装作没看见……当人们犹豫不决时,古今中外浩如烟海的事例告诉我们:道德实践虽然存在困难,只要从小给予个人具体而严格的道德教育,就会使个体获得更多的道德实践勇气和力量。
人类数千年的文明历史中有关道德教育助人成长的事例举不胜举,传为佳话的也不在少数。孟母三迁的典故可谓家喻户晓。孟子的母亲为了让孟子从小受到良好教育和熏陶,每搬一地就会观察孟子言行,一旦出现不合道德原则的行为举止便会再选住处。三易其家和孟母的道德教育最终取得实效,孟子潜心学业,不为道德糟粕所动,终成儒学大师。卓雅,苏联卫国战争中的英雄,就是道德教育助人成长的典范。卓雅出生在虔诚的东正教牧师家庭,父母从小对她和弟弟进行严格的道德教育,使姐弟俩明事理,懂礼貌,做道德高尚的人。卓雅童年时读到一本关于女英雄丹娘的书籍。书中介绍丹娘在苏俄内战中不畏匪徒,为保守秘密宁死不屈的感人故事。丹娘的道德榜样和父母的教育在卓雅幼小的心里逐渐生根发芽。卫国战争开始后,纳粹无恶不作,卓雅参加游击队,在敌后做殊死搏斗。她被俘后不畏敌人的严刑拷打,用年轻的生命诠释了忠于祖国和人民,坚贞不屈的道德品格。
当前物质生活可谓极大丰富,受苦的父母不愿后代遭罪受苦,可谓是关爱有加。久而久之,“小皇帝”“小公主”“啃老族”等负面现象接踵而至,其根源是父母疏于对子女进行正确严格的道德教育。诚如材料中小男孩与父亲钓鱼的故事那样,只要从小给予个人具体而严格的道德教育,就会使个体获得更多的道德实践勇气和力量,从而在人生道路上畅行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