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案例分析题1. 记得是一个寒冬的早晨,西北风呼呼地刮着。因为昨晚校外辅导班下课太晚,早读铃声响过,我才走进教室。这时赵小明匆匆忙忙从我身后冲进来。我大声说:“赵小明,你为什么又迟到?把手从裤兜里拿出来,站好!”此时,我听到有同学嘀咕:“自己手不也是插裤兜里吗,自己不也是刚进教室吗。”我心头一惊,正要发作的火一下子熄灭了,并陷入了沉思:平时,一些看起来微不足道的细节,就会给学生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同学们板演后随手把粉笔往台上一扔,学生干部管理班级用教鞭敲击讲台,这不都是我的行为在学生身上的再现吗?
请运用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知识对该教师的做法进行分析。
该老师的做法并没有完全体现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相关要求。
(1)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教师要爱岗敬业,这是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爱岗敬业要求教师对待工作高度认真负责。案例中的老师在校外辅导班上课,在早读铃声响过才走进教室,说明该老师没有做到爱岗敬业。
(2)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教师为人师表,这是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为人师表要求教师严于律己,以身作则。案例中的老师在教育教学中的不良习惯,给学生造成不良的示范影响,没有做到为人师表。
(3)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教师关爱学生,这是师德的灵魂。关爱学生要求教师关心爱护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案例中老师发现学生迟到后,大声斥责学生,没有做到关爱学生。
(4)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教师终身学习。终身学习要求教师崇尚终身学习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案例中的教师在发现自己的错误做法之后,进行了相应的自我反思,有利于促进教师的成长,体现了终身学习。
2. 赵老师是学校公认的好教师。在师范院校就读期间,为了成为一名称职的语文教师,除了认真学习本专业各门课程,他还广泛涉猎了其他专业知识。在从事语文教学之后,他经常阅读中外名家名著。从教近10年来,为了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与科研水平,他还不断地学习教育学、心理学和现代教育技术等,通过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创新教育教学方式,形成了独特的教学风格和实践智慧。
请从教育学角度分析赵老师的知识素养。
(1)政治理论素养。案例中的赵老师能够成为学校公认的好老师,必定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2)学科专业素养。第一,精通所教学科的专业性知识和技能。第二,了解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及该学科发展。第三,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案例中的赵老师在接受师范教育阶段,认真学习本专业的各门课程,经常阅读中外名著。
(3)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教师的知识不仅要“专”,而且要“博”,教师的专业知识应建立在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的基础之上。案例中的赵老师广泛涉猎其他专业知识,丰富自己的内在。
(4)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案例中赵老师从教近10年来,为了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与科研水平,他不断地学习教育学、心理学和现代教育技术等。
(5)丰富的实践知识。案例中的赵老师从教以来,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创新教育教学方式,形成了独特的教学风格和实践智慧。
3. 在一节数学课上,学习了“三角形具有稳定性”之后,李老师让前后桌的每4位学生组成一个小组(班级学生的座位是按照他们的身材高矮编排而成的)讨论“三角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同时,李老师告知学生:“你们小组内部每个人不仅只为自己的学习负责,还要为你们小组同伴的学习负责。”学生立即讨论起来。
“晾衣架是三角形的。”
“我家空调下面的支架是三角形的。”
“我的风筝是三角形的。”
当学生讨论时,李老师适时地介入、引导,促使学生畅所欲言。
请运用教学方法的相关理论对李老师的做法进行分析。
李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了讨论法。
(1)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辨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其优点在于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促进学生灵活地运用知识。案例中李老师组织学生讨论“三角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有助于学生更好地领会和运用知识。
(2)运用讨论法的基本要求是:①讨论的问题要有吸引力;②要善于在讨论中启发引导学生;③做好讨论小结。案例中,李老师在讨论前让学生明确讨论的任务,既要对自己负责,又要对同伴的学生负责,调动起学生的讨论积极性。在讨论过程中能适时地介入、引导,使学生畅所欲言,讨论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三、论述题1. 请结合实际论述教育心理学对教师在教育实践中的作用。
教育心理学对教师在教育实践中的作用有如下几点:
(1)提高教育工作者的理论素养,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
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知识体系,其阐述的教与学情境中主体心理活动规律的有关知识和方法是其他教育科学的重要理论基础。因此,学习和研究教育心理学有助于教育工作者从根本上认识教育规律,提高教育理论水平,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如学生观、教师观、教学观和人才观等,成为真正懂教育的人。
(2)完善教育工作者的知识结构,加速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教师是一种特殊的职业,这种职业对从业者的知识结构和专业化程度有较高的要求。教师的知识结构是由多方面知识构成的,主要包括一般科学文化知识、学科知识(从事本专业所学的知识)、实践知识(通过实践积累的经验知识)和条件知识(关于如何教和如何学的知识)。在这四类知识中,前三类是从事所有职业都应具备的,只有条件知识属于教师职业特殊要求的。而教育心理学知识则是条件知识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主要取决于知识结构的完整和合规律、合目的的教育实践能力,这两者都与个体掌握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息息相关。
(3)认识教与学的特点,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提高教育效益。
教与学是以复杂的信息交互作用为特征的主体互动系统,处于这一系统中的师生都是信息加工和表达的主体,都有自身的特点和活动规律。因此,在教与学的活动中,只有遵循主体的心理变化规律,尤其是个体差异规律,才能做到因材施教,保证教与学的有效性。教育实践也一再表明,在教育过程中教育工作者只凭实践经验去认识教育对象的特征,难免受个人喜好和局部经验的影响,采取片面或不当的教育方式方法。而教育心理学则能为教育工作者提供系统的、认识教与学主体特点的理论和方法,教育工作者若懂得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就会明确有效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方向。
五、作文题1. 阅读下面的材料,选好角度,自拟题目,联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在一节科学课上,老师正拿着一只蚯蚓讲解相关知识,一位学生突然问蚯蚓是什么味道,老师抱歉地说不知道,因为从来没有尝过。这位学生接着问可不可以尝尝,老师说当然可以。学生又问尝了能否加分,老师告诉他当然能。于是,这位学生把蚯蚓洗干净尝了一口,并把蚯蚓的味道讲给大家听,引起同学们一片惊叹。老师表扬了这位学生,并给他“创造力表现”一项上加了10分。后来,这位学生成了著名的生物学家。
[参考范文]
步步为营,学习创新
知识经济时代要求培养人的创造性思维与创新能力,从而使人能够不断适应时代变化。而我们当下便处于这样一个以人力资源为本,以创新为灵魂,以创新性人才为主体的知识经济时代。为了顺应时代要求,学校在创新教育方面必须担当重任,在重视学生创造力培养的基础上,步步为营,引导学生学习创新并最终获得创新的能力。
首先,学校应具备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意识,营造有助于学生创造力发展的环境。每个人都具有创造潜能,但这种潜能往往受个体所处环境影响——民主、开放、和谐的环境使人的创造才能茁壮生长,专制、封闭、紧张的环境将人的思想萌芽残忍扼杀。因此,学校作为培养学生创造力的重要场所之一,除了要充分发挥学校物质环境对个体创造力培养的作用外,还应于潜移默化中形成一种有利于培养创造力的心理环境,比如和谐的人际关系、民主管理、优良的班风等,更应强调教师的引导作用,比如教师以开发学生潜能为前提,不断为学生创造机会参与创造性的学习或课外活动等。以上种种,不仅能为学生提供自由、安全、愉悦的集体氛围,更能促进学生在这种集体氛围中极大地展现出个人的创造力。
其次,教师应开展创造性教学。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必须以创造学、创造心理学以及创造教育学的基本原理为指导,并在此基础上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教学途径,在为学生传授知识、发展能力的同时培养其创造性,开发其创造力。只有将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教师才能更好地在创造性教学中保持问题意识,发挥教学机智,不断地从教学理念、教学气氛以及教学过程等方面入手去进一步开展创造性教学,使学生得以接受创造性学习,获得创新思维的激发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再次,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创造性学习。学生要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仅仅被动地依靠教师的“教”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有学生自己主动地“学”——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去创造性学习。创造性学习是创造性教育的形式之一,其强调的是学习者的主体性,倡导的是学习者学会主动学习,重视学习策略,经过积极思考探索获得灵活而高效的学习法。因此,教师在给学生创造创新学习的条件的同时,也应鼓励学生综合个人情况更新学习方法、学习策略,形成创造性思维习惯,为真正获得创新能力踏下最坚实的一步。
步入知识经济时代,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可谓任重而道远。但只要学校、教师与学生积极参与,相互配合,步步为营,创新之路便不会受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