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选题8. 某一时期经济已处于产量为潜在水平状况,并在近期内预期政策不会变化。假设卢卡斯供给曲线为

其中a=20000,y
*=4000(亿美元),总需求曲线为y=1101+1.288G+3.221M/p,其中货币供给为600,政府支出为750。现在假设中央银行宣布将把货币供给从600增加到620,但实际上却增加到了670,则新的价格水平约为______。
A B C D
C
[解析] 当经济处于潜在产量水平时,4000=1101+1.288×750+3.221×600/p,解得P=1。
当央行宣布将货币供给从600增加到620后,人们会预期价格水平的上升,但产出保持不变。这时:4000=1101+1.288×750+3.221×620/p,解得p=1.033。
但是,央行实际上增加的货币供给为670,此刻

卢卡斯供给曲线为y=20000(p-1.033)+4000=20000p-16660,总需求为

总需求等于总供给,解得p=1.04,故选C。
17. 假设经济行为人面临跨期约束,其效用函数为

其中C
1、C
2分别为第一期和第二期的消费,L
1、L
2分别为第一期和第二期的劳动投入,行为人第一期的单位工资为W
1,第二期的单位工资为W
2,第一期储蓄S,利率为r,β为第二期效用贴现值,η<0。现在假设行为人没有初始财富,所有消费均来自劳动所得,并且两期内消费完所有收入。试问行为人最大化其效用的两期劳动投入比L
2/L
1为______。
A.

B.

C.

D.

A B C D
A
[解析] 将目标函数关于L
1求导,得:

由题意可知约束条件:
C
1+S=W
1,C
2=(1+r)S+W
2L
2 其中S为第1期储蓄。
整理,得:
L
2=[C
2-(1+r)(W
1L
1-C
1)/W
2 对L
1求导,得:

将其代入到

得:

22. 如果人们的消费是上一年可支配收入的80%,自发消费是400万美元,净投资等于上一年资本存量的增加额,每年的资本存量均是当年消费的2.5倍。则均衡国民收入为______万美元。
A B C D
D
[解析] 根据题意有:C
t=0.8Y
t-1+400,Y
t=C
t+I
t。所以Y
t=0.8Y
t-1+400+I
t。
又有:I
t=K
t-K
t-1,K
t=2.5C
t。所以I
t=2.5C
t-2.5C
t-1=2.5(C
t-C
t-1)。
也即I
t=2.5×0.8(Y
t-1-Y
t-2)=2(Y
t-1-Y
t-2)。
将上式代入收入恒等式,有:Y
t=0.8Y
t-1+400+2(Y
t-1-Y
t-2)=2.8Y
t-1-2Y
t-2+400。
均衡时有:

所以收入恒等式可以最终写成:

求得均衡国民收入为

二、分析题1. 卢卡斯总供给曲线y=y
*+α(p-p
e)表明,当实际物价水平高于预期物价水平时,实际产出将高于自然率水平,即实际产出和实际物价正相关。你能想出几种可能的机制解释这种关系?请简要说明。
(1)卢卡斯总供给曲线是在理性预期假设下推导出来的。理性预期是指经济活动的参与者会利用所有掌握的信息来预期经济变量。参与者利用理性预期并不表示他不会犯错,而是说他不会重复犯错。
(2)实际产出与实际物价正相关的一个可能机制是:厂商在观察到自己产品价格变化时,他不能确定是总价格水平发生了变化,还是自己产品的相对价格水平发生了变化,因此他会认为总价格水平发生了部分变化,自己产品的相对价格也发生了部分变化。当厂商观察到自己产品实际价格比预期价格高时,由于他不能确定是总价格的变化,还是相对价格的变化,他会认为相对价格上升了一点,总价格上升了一点,因此他会增加产量。
(3)实际价格水平高于预期价格水平时,实际产出将高于自然率水平,这个结论的另一个可能机制是:预期价格是与充分就业的产出相对应的,不同的充分就业产出就会有不同的预期价格,比如不同国家的充分就业产出不同,预期价格水平也不同。人们在预期价格时会假定经济是处于充分就业的,当经济的实际价格高于预期价格水平时,这表明人们的预期不准确,也就是预期价格水平低了,那么预期的充分就业产出水平也就低了,即实际产出高于充分就业产出。
2. 根据新货币数量论,货币主义形成了哪些基本观点?其所一贯倡导的政策主张是什么?
(1)根据新货币数量论和自然率假说,货币主义形成以下四个理论主张。
第一,货币供给对名义收入变动具有决定性作用。弗里德曼认为,货币供给完全取决于货币当局的决策及银行制度。货币需求函数则表明,货币供给与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完全无关。在货币供求相均衡时,根据新货币数量论的方程式,由于货币流通速度V在短期内仅仅可以作出轻微的变动,而在长期中又是不变的数量,于是货币供给量M便是影响名义收入Y的决定性因素,即货币数量是国民收入波动的主要原因。
第二,在长期中,货币数量的作用主要在于影响价格以及其他用货币表示的量(如货币工资等),而不能影响就业量和实际国民收入。根据自然率假说,就业量(从而实际国民收入)是由技术水平、风俗习惯、资源数量等非货币因素所决定的,因此新货币数量论方程式中的Y与M无关。按照弗里德曼的看法,V在长期中是一个不变的常数,因此,货币数量M能影响的只能是价格P以及由货币所决定的变量。换句话说,通货膨胀归根到底是一种货币现象。
第三,在短期中,货币供给量可以影响实际变量,如就业量和实际国民收入。根据新货币数量论关于货币流通速度V在短期内可以轻微变动的解释,以及货币主义从自然率假说出发对货币政策在短期中的效应的考察,都支持了货币主义的这一观点。
第四,私人经济具有自身内在的稳定性,国家的经济政策会使它的稳定性遭到破坏,自然率假说是货币主义这一观点的理论基础。按照自然率假说,资本主义经济有趋向于自然率(即充分就业)的自行调节的机制。因此,市场机制仍然是调节资源在不同用途之间合理配置的有效工具。虽然各种随机扰动将使得经济出现短期波动,但经济本身仍然具有长期均衡的趋势。因此,如果国家干预干扰了市场机制的作用,反而会导致宏观经济的严重失衡。
(2)以弗里德曼为首的货币主义者根据其理论和对经验资料所作出的分析,提出了自己的三点政策主张。
第一,反对凯恩斯主义的财政政策。在弗里德曼看来,以需求管理为宗旨的财政政策最终都是通过货币量的扩张和收缩来实现其经济调节作用的,而由于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私人投资会随着政府支出的增加而减少,其后果往往是用非生产性的投资去代替生产性的投资,从而影响劳动生产率的改善。此外,过度的政府开支也会带来通货膨胀。因此,财政政策不但无效,反而对经济有害。
第二,反对“斟酌使用”的(即根据情况变化而制定和执行的)货币政策。
第三,力主单一的货币政策规则。弗里德曼认为,货币政策能够胜任两项任务:能够防止货币本身成为经济混乱的一个主要根源;能够给经济提供一个稳定的环境。根据这一认识,货币主义提出,在没有通货膨胀的情况下,按平均国民收入的增长率再加上人口增长率来规定并公布一个长期不变的货币增长率,是货币政策唯一的最佳选择。货币主义的这一以货币供给量作为货币政策的唯一控制指标,而排除利率、信贷流量、准备金等因素的政策建议被称为单一的政策规则。
3. 什么是理性预期?简述理性预期学派的基本观点与相应的政策主张。
(1)理性预期学派是作为凯恩斯主义的对立派别出现的。这个学派始于20世纪60年代初期,在70年代中期形成。由于这个学派的理论观点和政策主张与货币学派有密切联系或相近之处,因此又称它为激进货币主义,或者称它为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其代表人物有卢卡斯、萨金特、巴罗和华莱士等。
(2)理性预期又称为合理预期,指人们的预期符合将要发生的事实,是现代经济学中的预期概念之一。由约翰·穆斯在其《合理预期和价格变动理论》一文中首先提出。它的含义有三个:首先,作出经济决策的经济主体是有理性的;其次,为正确决策,经济主体会在作出预期时,力图获得一切有关的信息;最后,经济主体在预期时不会犯系统性错误。即使犯错误,他也会及时进行修正,使得在长期保持正确。
理性预期学派阐述其观点的两个依据是:理性预期假说和自然率假说。他们的五个主要理论观点:
第一,界定经济当事人的理性预期,并应用于宏观经济学模型;
第二,利用附加预期的劳动供给曲线,说明国民收入的决定;
第三,货币的非预料到的波动会引起国民收入的波动,同时也形成经济周期;
第四,从微观经济基础上彻底否定凯恩斯主义理论的有效性;
第五,利用理性预期假设和自然率假设否定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政策的有效性。
(3)理性预期学派的三个主要政策主张。
第一,主张实行自由主义的经济政策,反对国家干预经济,反对凯恩斯主义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第二,主张政府制定并公布长期不变的政策规则,形成公众的稳定预期,同时政府还要管理货币储备、政府开支、总的价格水平或通货膨胀率等,使之稳定在一定水平上。
第三,改善和刺激劳动供给,以降低自然失业率。
4. 长期以来宏观经济学存在着两个主要的思想流派:古典主义流派信奉放任市场运行是最好的;凯恩斯主义流派信奉干预对改善经济运行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继承了这两个思想传统的学派是新古典主义和新凯恩斯主义。试说明新古典主义和新凯恩斯主义观点的主要异同之处。
(1)新古典主义以个体利益最大化、理性预期、市场出清、自然率为假设条件,得出了宏观政策的无效性、适应性预期错误论的观点。新凯恩斯主义是20世纪80年代在凯恩斯主义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以非市场出清假设为理论前提,同时增添了经济当事人最大化原则与理性预期假说,得出了经济可以处于非充分就业均衡、货币工资粘性等观点。
(2)虽然新凯恩斯主义与新古典主义存在很大的区别,但某些假设和结论也存在五个相同点。
第一,新凯恩斯主义与新古典主义都赞同理性预期的假设。新凯恩斯主义虽然并不认为人们最终能够准确地预期到现实的情况,但是他们也认为,人们会尽可能地收集信息,使他们的预测能够趋于准确,实质上是认同了新古典主义的理性预期的假设。这就是说,预期在决定经济人的行为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第二,新凯恩斯主义与新古典主义都含有微观经济学基础。新凯恩斯主义与新古典主义都同意宏观经济理论必须符合微观经济学的假设条件,特别是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假设条件。
第三,这两大学派都认为在长期内,一国生产商品和劳务的能力决定着该国居民的生活水平。在长期,GDP依赖于劳动、资本和技术。当生产要素增加和技术水平提高时,GDP增长。
第四,这两大学派都认为,在短期总需求能够影响一国生产商品和劳务的数量。更高的消费者信心、较大的预算赤字和较快的货币增长都可能增加产量和就业,从而减少失业。
第五,这两大学派都认为,在长期总产出最终会恢复到其自然水平上,这一产出取决于自然失业率、资本存量和技术的状态,长期总供给曲线是一条位于潜在产量水平上的垂直线。
(3)新凯恩斯主义和新古典主义的四个主要分歧。
第一,在基本假设方面,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与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最明显的分歧是,前者坚持市场出清假设,而后者则坚持非市场出清假设。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家认为,工资和价格具有充分的伸缩性,可以迅速调整,通过工资价格的不断调整,使供给量与需求量相等,市场连续地处于均衡之中,即被连续出清,这样在理性预期之下经济一定处于充分就业的水平。与此相反,新凯恩斯主义则认为,当经济出现需求扰动时,工资和价格不能够迅速调整到使市场出清。缓慢的工资和价格调整使经济回到实际产量等于正常产量的状态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工资和价格的刚性使得市场上的供求量未必经常相等,市场不出清状态是客观存在的。
第二,在解释经济波动方面,新凯恩斯主义认为经济的均衡由总需求与总供给共同决定,需求较供给重要,长期劳动合同等因素的存在使得工资和价格存在粘性,需求的冲击造成了宏观经济波动,用政策来刺激总需求是必要的。新古典主义则认为在理性预期之下,总需求不影响实质均衡,经济波动主要是由预料之外的因素造成的,他们认为最常见、最值得分析的是技术上的冲击。
第三,在政策主张上,新凯恩斯主义认为,由于价格和工资粘性,经济在遭受到总需求冲击以后,从一个非充分就业的均衡恢复到充分就业均衡状态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因此刺激总需求是必要的。所以,为了避免较长时期的非充分就业持续出现,凯恩斯主义的需求政策仍然是有效的。新古典主义宏观经济学中一个不变的主题是反对政府干预。
第四,在有关菲利普斯曲线的形状与政策含义方面,这两大学派也有差异。新凯恩斯主义认为不论长短期,菲利普斯曲线都是正斜率,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不论长短期都有此消彼长的关系。而新古典主义则认为,长期的菲利普斯曲线是垂直的。
5. 试从以下四个方面比较和分析货币主义和凯恩斯主义的异同:①理论基础;②对造成经济波动根源的解释;③对宏观经济政策有效性的讨论;④政策主张。
货币主义的出现旨在对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政策及其理论进行批判。
(1)凯恩斯的货币理论和古典的货币理论的主要区别在于,古典货币数量论认为价格水平决定于货币数量,货币数量变动的后果是价格水平的变动而非国民收入的变动;而凯恩斯的货币理论则认为在非充分就业的情况下,货币数量的变动可以导致实际国民收入的变动,主要理由是货币数量的变动可以导致利率的变动,进而影响投资的变动,并最终导致国民收入的变动。
货币主义认为货币需求函数是稳定的(在给定国民收入的条件下,或在给定P、Y的条件下),而凯恩斯理论则认为货币需求函数是不稳定的(在给定P、Y的条件下,由于金融市场内货币需求随利率而变动)。这种观点差异的另一种表达方式是:凯恩斯主义认为货币的流通速度(V)在长期和短期内都会变动,从而货币供给(M)在长期和短期内都可以影响实际国民收入;货币主义则认为货币的流通速度在短期内是可能变动的,而在长期中是稳定的,从而货币数量的增加虽然在短期内可能导致实际国民收入的增加,但最终的结果仍然是导致价格水平的上涨。
对货币需求函数的不同假定导致了在货币政策方面货币主义与凯恩斯主义有着完全不同的主张。可以通过下面的表格对这两种不同的货币政策进行对比。
对比内容
|
凯恩斯主义货币政策
|
货币主义货币政策
|
目标
|
通过利率调节总需求
|
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实现物价稳定
|
机制
|
货币供应量→利率→总需求
|
货币供应量→物价
|
手段
|
三种政策工具(公开市场业务、再贴现政策、法定准备金率政策)
|
简单规则的货币政策
|
(2)在讨论造成经济波动的原因方面,两者有相同之处也有差异之处。无论货币主义还是凯恩斯主义都认为需求的变动是造成经济波动的主要原因,从而应该从需求管理上控制经济波动。但是两者在造成经济波动的原因上有所差别。
凯恩斯主义认为,总需求(总支出)中的投资是极不稳定的支出,容易受到种种因素的影响(如利率、收入、预期)而发生波动。政府的财政行为是抵消私人部门投资波动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从而财政政策是控制国民收入变动的最有效方式。另外,由于私人部门的投资是利率的减函数,政府的货币供给行为可以改变利率并间接地影响私人部门的投资,所以货币政策在一定条件下也可稳定投资。
货币主义认为,由于货币需求函数是稳定的,货币的总需求取决于货币供给或信用水平,因此货币供给或信用的变动是造成总需求变动的主要原因,因此货币政策是稳定总需求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
(3)货币主义认为利率的变动对投资的影响较大,从而IS曲线趋于一条水平线,货币需求L(r)受利率的影响较小,从而LM曲线趋于一条垂直线。而凯恩斯主义则认为投资受利率的影响不大,而货币需求L(r)受利率的影响较大,从而IS曲线是一条垂直线,而LM曲线是一条水平线。
货币主义认为财政政策控制总需求的效果不大,而货币政策效果明显;反之,凯恩斯主义则认为货币政策控制总需求的效果不大,而财政政策的效果明显。两种理论试图从IS曲线和LM曲线的特性上进一步论证各自的政策主张。
(4)凯恩斯主义主张政府干预经济的经济政策,最基本的理由是资本主义经济本身无法自行达到均衡的充分就业状态;而货币主义则提出自然率假说,试图重新肯定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有其内在的稳定性及自行达到充分就业状态的能力,从而主张政府不干预经济的政策主张,并指出凯恩斯的经济政策不仅没有控制经济波动,而且可能是造成经济波动的原因之一,因为经济政策具有滞后效应。
6. 从经济周期的根源来说,可以分为外生经济周期理论与内生经济周期理论两大类。那么,什么是外生经济周期理论与内生经济周期理论?并简要论述。
外生经济周期理论认为,经济周期的根源在于经济活动之外的某些因素的变动。例如,创新理论认为是创新引起了经济周期性波动;太阳黑子理论认为是太阳黑子的变化影响了农业生产与整个经济而引起了经济周期性波动;非货币投资过度理论认为是新领土开拓、技术发明或人口增加等所引起的投资过度导致了经济的周期性波动;政治性周期理论则认为政府出于政治目的(如选举等)周期性地制止爬行的通货膨胀或用通货膨胀来消灭失业引起了经济周期。此外,还有用战争、革命、移民、偶然事件等来解释经济周期的。这些理论并不否认经济中内在因素(如投资等)的重要性,但它们强调引起这些因素变动的根本原因在经济体系之外,而且这些外生因素本身并不受经济因素的影响。
内生经济周期理论在经济体系之内寻找引起经济活动周期性自发运动的因素。这种理论并不否认外生因素对经济的冲击作用,但它强调经济中这种周期性的波动是经济体系内的因素引起的。因此,每一次繁荣都为下一次萧条创造了条件。这些经济体系内的因素自发地运动就引起了周期性波动。例如,货币理论认为,经济周期是由于银行货币与信用交替地扩大与紧缩所引起的,而这种货币与信用的运动,又是一个经济本身所形成的自发过程;货币投资过度理论认为,是过度的投资引起了繁荣与萧条的交替,而投资过度的根源又在于货币与信用的扩张;心理理论认为,人的乐观或悲观的预期是周期性波动的原因,而引起这种心理预期变动的则是经济因素;消费理论则把经济周期,特别是生产过剩危机的发生,归因于由于收入分配不平等而造成的消费不足等。
7. 乘数、加速数的作用在现实生活中分别受到哪些因素的限制?
(1)根据凯恩斯的观点,乘数指的是投资变化会使得收入相应地成倍变化。在社会化大生产中,投资、政府支出、收入和就业这些变量之间确实有一些连锁反应,然而,这种连锁反应远远没有凯恩斯所说的那么大,在现实生活中,乘数效应会受到以下五种因素的制约:
①社会中过剩的生产能力大小。若没有过剩生产能力,没有闲置资源,则投资增加以及由此造成的消费支出的增加,并不会引起生产的增加,只会刺激物价上涨。
②投资和储蓄决定的相互独立性。要假定它们相互独立,否则乘数作用要小得多。因为增加投资所引起的货币需求的增加会使得利率上升,而利率上升会鼓励储蓄,减少消费,从而部分抵消由于投资增加引起收入增加进而使消费增加的趋势。
③货币供应量能否灵活增加。假定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受到限制,则投资和消费增加时,货币需求的增加就得不到货币供应的支持,利率就会上升,不但会抑制消费,也抑制投资,使得总需求降低。
④边际进口倾向的大小。如果增加的投资和消费是进口品,则对国内的收入增加贡献就很小,乘数作用就很小。
⑤挤出效应的大小。政府增加公共支出一方面会通过税收增加来筹集资金,使私人可支配收入减少,从而消费支出会减少;另外,如果政府通过借债筹集资金,会使利率上涨,进而挤出私人投资,如果挤出效应很大,会使政府支出的效应几乎完全被私人投资的减少所抵消,乘数的作用就会很小。
(2)关于加速数,也有很多的局限性。
①全部生产能力是否得到充分利用。如果生产能力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即使消费的增长引起消费品生产的增长,这种增长所需的投资的相当部分可以利用现有设备的过剩生产能力来解决,而没有必要增加新的设备投资。在现实生活中,设备闲置和生产过剩是经常有的事,所以加速数的作用会大打折扣。
②企业是否预期到需求的变化。如果考虑到预期,企业就会主动增加或减少库存的消费品,当消费品的需求因收入的增加而增加时,就可以利用库存品来满足,而没有必要引起消费品生产增加。
③资本设备能否及时生产出来。如果消费增加要求扩大生产,但是设备的生产要花费很多时间,当投资品生产出来时,消费的高峰期已经过去,从而对投资品的需求减少了,使得投资的波动减小,现实中往往就是这样。
④资本-产出比是否不变。在资本-产出比较小时,投资的波动幅度也会变小。
⑤边际进口倾向的大小。如果需求的增加可依靠进口品来满足,则没有必要依靠本国扩大生产,从而对投资品的需求就会较小,加速数的作用就会减小。
假定家庭改变了他们的偏好,他们希望当年多消费一点而少储蓄一点。就是说,对于给定的利率和给定的当期的和未来的收入,当期的消费C1上升。请问:
(1)这对劳动投入和实际工资率会产生什么影响?
(2)该变化对资本市场有何影响?资本实际租用价格和利率会发生什么变化?
(3)消费和投资以及时间推移对资本存量会产生什么影响?8.
由于合意储蓄率的减少不影响劳动生产率,因此劳动力需求不会改变。这将不会对劳动力供给产生直接影响。但是,由于储蓄率下降将导致利率上升,当期闲暇的机会成本将会增加,劳动力供给曲线将右移(跨期替代效应),这将导致实际工资下降和劳动力投入增加。
9.
降低储蓄率将导致市场上债券供应过剩,这将提高利率。资本的边际产出由技术水平和劳动力所决定。劳动力投入可能会略有增加,导致资本边际产品上升,从而提高资本租用价格,因为在均衡条件下,利率等于资本实际租用价格。
10.
总消费增加,投资下降。较低的投资率将导致资本存量更为缓慢地增长,甚至在一段时间内减少。如果跨期替代效应太小,不足以恢复资产市场的平衡则更是如此。在这种情况下,额外的劳动力不足以增加资本边际产品,唯一的办法是让资本供应量下降,而这要求净投资为负。
11. 经济波动为什么会有上限和下限?政府应该如何采取措施对经济波动实行控制?
(1)由于乘数和加速数的结合,经济将自发地形成周期性的波动,它由扩张过程和收缩过程组成。但是,即便依靠经济本身的力量,经济波动也有一定的界限。
①经济波动的上限指的是产量或收入无论怎样增加都不会超过一个界限,它取决于社会的技术水平和一切资源可以被利用的程度。在既定的技术条件下,如果社会上一切可被利用的生产资源已经被充分利用,经济的扩张就会遇到不可逾越的界限,产量将停止增加,投资也将停止增加,甚至减少。这就是经济波动的上限。
②经济波动的下限指的是产量或收入无论怎样收缩都不会下降的一个界限,它取决于总投资的特点和加速作用的局限性。因为总投资降至最低水平时,即表示本期厂商不购买任何设备,即总投资等于零,它是在没有生产能力剩余的情况下才起作用。如果厂商因经济收缩而开工不足,企业有过剩的生产能力,则加速原理就不起作用了。此时,只有乘数作用,经济收缩到一定程度后将停止收缩,一旦收入不再下降,乘数作用就又会使收入逐渐回升。这就是经济波动的下限。
(2)西方经济学家认为,虽然在乘数原理与加速数原理的交互作用下,经济会自发地形成周期性波动,但政府在这种经济波动面前仍可有所作为。政府可以根据对经济活动变化的预测采取预防性的措施,对经济活动进行调节,以维持长期的经济稳定。政府的措施主要通过以下三个环节来实现。
①调节投资。经济波动是在政府支出及自发性投资不变的情况下发生的,如果政府及时变更政府支出或者采取影响私人投资的政策,就可以使经济的变动比较接近政府的意图,从而达到控制经济波动的目的。例如,在私人投资下降时,政府可以增加公共工程的投资,增加社会福利的转移支付,或采取减税、降低利率及法定准备金率等措施鼓励私人投资,从而使总需求水平不至于因私人投资的下降而降低,以保持经济的稳定、持续增长。
②影响加速系数。如果不考虑收益递减问题,加速系数与资本-产量比率是一致的。政府可以采取措施影响加速系数以影响投资的经济效果。例如,政府可采取适当的措施来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同样的投资增加更多的产量,从而对收入的增长产生积极的作用。
③影响边际消费倾向。政府可以通过适当的政策影响人们的消费在收入中的比例,从而影响下一期的收入。例如,当产出将要下降时,政府可以采取鼓励消费的措施,提高消费倾向,增加消费,从而增加私人投资,进而促进下期收入的增加。
12. 假定价格能够瞬时调整,根据实际经济周期理论,对于技术冲击进行分析。
(1)如果央行保持货币供给不变,随产量波动,物价会发生什么变动?
(2)如果央行调整货币供给以稳定物价,随产量波动,货币供给会发生什么变动?
(3)经济学家观察到,货币数量波动与产量波动正相关,这是反对实际经济周期理论的证据吗?
实际经济周期理论假定物价具有充分的伸缩性,因此,货币不具有实际影响,物价会随货币调整而使货币市场保持均衡。这意味着实际总供给和总需求决定利率和产量,物价则自由调整以保证货币市场出清。
(1)产量增加提高实际货币余额需求。如果央行使货币供给保持不变,物价必须下降以使货币市场恢复均衡。即物价和产量按照相反的方向变动。
(2)如果央行调整货币供给以使物价水平保持不变,产量提高将增加实际货币余额需求,为使物价不下降,央行必须增加货币供给。同样,如果产量下降,央行必须减少货币供给以保持货币市场均衡、物价稳定。即物价与产量同方向变动。
(3)货币数量波动与产量波动正相关并不意味着对实际经济周期理论的否定。如果央行执行(2)中的政策使物价保持稳定,即使货币对产量没有任何影响,我们也将观察到货币与产量密切相关。但这一相关来自于货币当局对产量波动的内生反应。
13. 根据2009年数据显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只有1981、1985和2007年存在财政盈余,其他年份均是财政赤字。假定发行国债是弥补财政赤字最主要的方式,试分析政府持续的预算赤字对房地产建筑行业的影响。
如果一个政府为了其增长的支出融资而向公众借款,这将增加其预算赤字。由于借款的需求增加,一般可以预期这将提高利率。而由于建筑行业(房地产市场)对利率是高度敏感的,提高的利率将对这一行业造成负面影响。更高的抵押贷款利率不仅会降低对新房的需求,也会使房地产开发商减少开发新的房地产项目。预算赤字增加将导致利率升高多少不仅取决于预算赤字的规模,而且取决于整体经济情况以及现存的对信贷的需求。例如,在经济衰退期,私人部门对信贷的需求很小,而政府的借债增加对利率上升并不会造成很大的压力;但是,在经济繁荣时期私人部门对信贷的需求很大,政府借债的很小增加就可能带来利率上升的很大压力。
三、计算题假设行为人的效用函数为
其中,Ct代表t期的消费,βt代表行为人对消费的一种时间偏好,0<β<1。行为人面对的生产函数为Yt=f(Kt),f'>0,f''>0,Kt+1=It+(1-δ)Kt,其中,Kt,It和Yt分别代表t期的资本、投资和产出。行为人面对的预算约束为Yt=f(Kt)=Ct+It。请问:1. δ的经济含义是什么,它的取值一般在什么范围,为什么?
δ代表资本折旧率,并且一般在0和1之间取值,即0<δ<1。因为在实际生产过程中,资本肯定会被消耗,但是在一定时期内资本又肯定不会被完全消耗掉,所以资本折旧率介于0和1之间的开区间内。
2. 请描述行为人的最优化选择问题。
把方程K
t+1=I
t+(1-δ)K
t中的投资函数即I
t=K
t+1-(1-δ)K
t代入Y
t=f(K
t)=C
t+I
t中,有:
Y
t=f(K
t)=C
t+I
t=C
t+K
t+1-(1-δ)K
t 对该差分方程求和,可得:

整理,可得:

所以,该消费者行为最优化选择的数学形式为

3. 尝试求解最优化的一阶条件并解释其经济含义。
构造拉格朗日函数:

对C,求偏导,可得到一阶最优条件为

所以,两期消费之间的关系为

即相邻两期的消费的边际效用之比等于该消费者的时间贴现率。
4. 结合以上问题解释什么叫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为什么宏观经济学模型与微观经济学基础相容。
现代宏观经济模型普遍建立在扎实的微观基础之上,即建立在家庭效用最大化、厂商利润最大化、政府预算约束这些基础之上。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是指宏观经济变量应该通过微观个人的最优化行为推导而来,在本题中,宏观层面的消费是通过代表性消费者的效用最大化得出的,而不是像凯恩斯那样直接假设消费是国民收入的一个比例。在求解出消费以后,就可以求解资本存量、投资和产出等宏观经济变量。宏观经济现象是对微观经济行为人行为的加总,宏观经济模型得出的结论不能和微观经济基础相互矛盾,原因就在于总量经济是个量经济在谋求自身最优过程中相互作用的结果。无论是凯恩斯的消费函数还是投资函数都缺乏微观基础,而仅是一些推定的总量关系。
设卢卡斯总供给方程为
其中λ=20000,潜在产出Y*=4000。当价格水平P=1.01,预期价格
时,实际产量Y=4200高于潜在水平Y*=4000。假设总需求曲线为
求:5. 假设某一时期经济已处于潜在产出水平,并预期政策不会发生变化。货币供给为600,政府支出为750,价格水平为多少?(提示:如果不发生变动,实际价格和预期价格水平相同)
根据题意,近期内预期政策不会发生变化,经济处于潜在产出水平,则:

解得价格水平P=1。
6. 现假设美联储宣布将把货币供给增加到630,新的产量水平和价格水平将是多少?
美联储宣布货币供给从600增加到630,这一消息使人们预期到价格将发生变化,因此,

产量仍是Y
*=4000。这时的价格为

推导出价格P=1.05。
7. 如果美联储拟把货币供给增加到630,但实际上却增加到了700,新的产量水平和价格水平将为多少?
美联储宣布货币供给从600增加到630,这一消息使人们预期到价格将发生变化,即P=1.05,但实际上货币供给增加到700,所以

因此,卢卡斯总供给曲线变为
Y=20000×(P-1.05)+4000=20000P-17000
总需求曲线为

联立总供给方程与总需求方程,即

解得P=1.06,Y=4181。可见,未被预期到的货币供给的增加,使得产出水平和价格水平都出现了暂时性的上升。
给定卢卡斯总供给曲线Y=600(P-Pe)+1000,式中P为价格水平,Pe为预期价格水平,Y为总产量。总需求曲线Y=700+0.75(M/P),式中M为货币供给量,假设初始均衡为P=Pe。8. 货币供应量从400增加到440,且货币供应量的增加被预期到,计算预期的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对均衡价格和产量的影响。
预期到货币供应量增加,使得人们迅速调节价格预期,预期价格等于实际价格,即P=Pe,此种情况下对产出不会产生效应,仍然维持在充分就业水平。当P=Pe,Y0=1000,M=400,P0=1。又因为Y1=Y0=1000,M'=440,P1=1.1。
9. 如果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在短期内没有被预期到,短期均衡产量和价格会有什么变化(画图说明,不必计算),长期均衡价格和产量是多少?
长期情况下P=P
e,产出不变,Y
1=Y
0=1000;价格上升,P
1=1.1。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在短期内没有被预期到时,均衡价格和产量变化如左图所示;若长期预期到所有变化,均衡产量和价格如右图所示。

某经济的生产函数为Y=A(100L-0.5L2)。其中,Y是产出,A是技术水平,L是工作小时数。劳动供给函数为SL=10+0.5w。其中,w表示实际工资。假设初始的A=2。10. 求出均衡产出、工时数和实际工资水平。
由生产函数可知劳动的边际产品为MPL=A(100-L),因此劳动需求曲线为w=A(100-DL)。劳动市场均衡时DL=SL,有:L*=10+0.5w=10+0.5[A(100-L*)]。当A=2时,求得:L*=55,w*=90,Y*=7975。
11. 一个有利的技术冲击使A增加到了2.5,求技术冲击后的均衡产出、工时数和实际工资水平,这说明了什么?
当A=2.5时,求得:L'=60,w'=100,Y'=10500。可见,有利的技术冲击一方面直接提高了单位工时的产出,另一方面也通过提高工人的实际工资而增加了劳动的供给,最终增加了充分就业的总产出。
12. 一个不利的技术冲击使A减少到了1.5,求技术冲击后的均衡产出、工时数和实际工资水平,这说明了什么?
当A=1.5时,求得:L''=48.57,w''=77.15,Y''=5516.22。可见,不利的技术冲击一方面直接减少了单位工时的产出,另一方面也通过降低工人的实际工资而减少了劳动的供给,最终减少了充分就业的产出。
以上分析正好验证了实际经济周期理论的结论。
考虑如下收入决定模型。(1)消费取决于上期收入:Ct=a+bYt-1;(2)合意资本存量与上期产量成比例:Kt*=cYt-1;(3)投资等于合意资本存量与从上期继承下来的资本存量之差:It=Kt*-Kt-1=Kt*-cYt-2;(4)政府购买是不变的:
(5)Yt=Ct+It+Gt。请回答以下问题:13. 用Y
t-1,Y
t-1:和模型中的参数表达Y
t。
(1)把消费函数C
t=a+bY
t-1和对投资的假定I
t=K
t*-cY
t-2代入支出等式Y
t=C
t+I
t+G
t中,可得:
Y
t=a+bY
t-1+K
t*-cY
t-2+G
t 把合意资本存量K
t*=cY
t-1和政府购买常数

代入,可得:

合并Y
t-1项,把Y
t看作Y
t-1、Y
t-2和其他变量的函数:

14. 假定b=0.9,c=0.5。假定存在一个一次性的政府购买扰动,具体而言,假定G在t时期等于

在所有其他期里等于

问这一外来冲击如何随时间影响产量?
在b=0.9,c=0.5的情况下,t时期产出可表示为

在下面的分析过程中,变量的变化代表了对均衡路径(在G保持不变时,变量应该所处的位置)的偏离。
在t时期:

这样产出偏离其本来的路径的幅度为ΔY
t=1
在(t+1)时期,利用Y
t=a+1.4Y
t-1-0.5Y
t-2+

这一等式在以后期间均成立这一事实:
ΔY
t+1=1.4ΔY
t-0.5ΔY
t-1=1.4(+1)-0.5(0)=+1.4
在(t+2)时期:
ΔY
t+2=1.4ΔY
t+1-0.5ΔY
t=1.4(+1.4)-0.5(+1)=+1.46
在(t+3)时期:
ΔY
t+3=1.4ΔY
t+2-0.5ΔY
t+1=1.4(+1.46)-0.5(+1.4)=+1.344
通过相似的计算过程,可以求出ΔY
t+4=+1.15,ΔY
t+5=+0.938,等等。
因此,产出对政府支出的一次性增加1产生了“驼峰状”的反应。在G增加后两期内效果最大,最后慢慢变为0。
15. 如果一国的经济中,t年的国民收入为3000亿元,资本一产出比为2,重置投资每年为800亿元,年初资本存量为4500亿元。求t年的净投资以及总投资。
由题意第t年的国民收入Yt=3000,资本-产出比v=2。根据加速原理,在此生产技术条件下,取得3000亿元的国民收入需要使用的资本数量是
Kt=v×Yt=2×3000=6000
又因为t年初的资本存量是K0=4500,则当年的新增资本存量为ΔKt=6000-4500=1500,所以,总投资为It=Dt+ΔKt=800+1500=2300(亿元)。其中,Dt=800是该年的重置投资额。
所以,第t年的净投资为1500亿元,总投资为2300亿元。
假设边际消费倾向c=0.7,加速数v=2,政府每期开支Gt为10亿元,在这些假定下:16. 若不考虑第1期以前的情况,那么从上期国民收入中来的本期消费为零,引致投资也为零,则第1期的国民收入总额是多少?
根据题意有:
Yt=Ct+It+Gt
Ct=cYt-1
It=v(Ct-Ct-1)
所以:
Yt=cYt-1+v(Ct-Ct-1)+Gt
又因为Ct=0,It=0,c=0.7,v=2,Gt=10,将这些数据代入上式,可得第1期的国民收入总额Y1=10(亿元)。
17. 在此经济条件下,求第2期的国民收入总额。
依据题意有:
Yt+1=cYt+v(Ct+1-Ct)+Gt=0.7×10+2×(0.7×10-0)+10=31(亿元)
所以,第2期的国民收入总额是31亿元。
18. 如果某国经济中连续5年的国民收入分别为Y
t=800亿元,Y
t+1=1000亿元,Y
t+2=1400亿元,Y
t+3=1400亿元,Y
t+4=1200亿元,t年的净投资,I
t为400亿元,当年的国民收入比上年增加了200亿元,求(t+1)~(t+4)年该国的净投资额分别为多少?
根据加速原理,收入变动对净投资的影响可以用加速系数v来表示:

由题意,t年的收入变动ΔY
t=200亿元,I
t=400亿元,则加速系数

由于加速系数取决于该国生产的技术条件,在一定时期保持稳定,则可知:
I
t+1=v(Y
t+1-Y
t)=2×(1000-800)=400(亿元)
I
t+2=v(Y
t+2-Y
t+1)=2×(1400-1000)=800(亿元)
I
t+3=v(Y
t+3-Y
t+2)=2×(1400-1400)=0(亿元)
I
t+4=v(Y
t+4-Y
t+3)=2×(1200-1400)=-400(亿元)
可见,在一定时期内,净投资随收入的增加而增加,随收入的减少而减少。
假设某国的产出水平是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形式:Y=AKαL1-α,K代表资本,L代表劳动,α=0.25为资本的产出弹性。并且知道该国现在的产出水平Y=100,资本的租金成本是rc=0.1,请根据rc=MPK的原则如下计算(MPK为资本的边际生产力)。19. 现在合意的资本存量。
根据生产函数可以求出资本的边际生产力函数为

由rc=MPK得到rc=αY/K,从而合意资本存量为:

20. 如果产出水平增加到110,合意资本存量的变化是多少?
产出水平增加到110以后,合意资本存量变为:

所以,合意资本存量的变化为ΔK
*=275-250=25
21. 假设产出变化前资本存量处于合意水平,并且投资按照公式I=λ(K
*-K
-1)调整,其中λ=0.2,那么在产出变化后的第一年和第二年的投资各是多少?
假定产出变化前资本存量处于合意水平,那么:
第一年的投资为:I=λ(K*-K-1)=0.2×(275-250)=5
第一年年底的实际投资量为:250+5=255
第二年的投资为:I=λ(K*-K-1)=0.2×(275-255)=4
这里所涉及的投资没有区分总投资和净投资,也就是没有考虑折旧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