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四、案例分析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某园中班发生一例甲型肝炎病例,该园立即采取了以下措施:(1)将病儿进行隔离,时间为30天;(2)对病儿使用过的玩具、食具进行消毒;(3)对该中班儿童进行医学观察。请分析以下问题:1. 该园采取的措施哪些是恰当的?哪些不够明确?
第三点是正确的,即要对该班全体儿童进行严密的医学观察;第一、二点均不明确,该园要将病儿送入儿科传染室进行隔离治疗,隔离时间应为40天,故第一点不正确;并且要对该病儿所用过的所有物品进行彻底消毒,并不仅仅是玩具、食具,故第二点也不正确。
2. 该园还应采取哪些措施?
①除将病儿进行隔离治疗之外,同时还要执行传染病上报制度,并且逐级上报;②在医学检查期间:加强晨检工作,并且全园都要进行消毒工作;检疫期间不得并班、串班,不搞集体活动、不收新生;③向家长宣传甲肝预防知识;④病儿必须疾病痊愈后,持医院的健康证明方可再次入园。
3. 在科学活动“认识昆虫”之后,教师安排了美术活动,让幼儿画一只自己喜欢的昆虫。有的幼儿画了蜻蜓,有的幼儿画了七星瓢虫、蝴蝶……其中两名幼儿因画蝴蝶发生了争执。幼儿甲:“你画的蝴蝶不对,蝴蝶应该有四只翅膀,可是你只画了两只。”幼儿乙:“我就想给蝴蝶画两只翅膀,因为我觉得这样很漂亮。老师说画画的时候不分对不对,自己认为漂亮就行。”
科学和艺术是幼儿园课程的两大领域,但在教学实践中常常发生矛盾,你认为是应该告诉幼儿正确的科学知识呢,还是尊重幼儿的审美理解和表达?在教学实践中又应该如何处理两者的关系?
在幼儿最初绘画时,教师不必在意幼儿是否正确画出了蝴蝶翅膀的数目。随着幼儿的成长,他们自然会掌握类似的常识。例如,幼儿最初画人的时候,可能会先画一个大大的头,头上只有眼睛和嘴巴,再画上四根“木棍”代表四肢,对此,教师是不需要纠正的,这是幼儿对人体形象进行艺术表现的一个必然阶段,随着知识的积累,幼儿关于人体的形象会越来越接近真实。正如卢梭所说,儿童是有他们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的。如果教师否定了他们的独特表达,可能会限制他们的想象,扼杀他们的创造性。教师不能期望一个活动解决所有问题,有时某个问题正是引发另一个教育活动的契机。教师可安排其他活动让幼儿获得科学知识,如引导幼儿交流自己画的蝴蝶是什么样的,或者展开关于蝴蝶的科学探索活动。
在“照相馆”活动区里,教师投放了玩具照相机、相册、镜子、裙子等材料,引来了很多小朋友。参与照相的幼儿摆出各种姿势,对照相过程乐此不疲,活动区一度出现了较为混乱的场面。为了找出问题的原因,教师便带领孩子们参观了幼儿园所在社区的一家照相馆,了解了照相馆里的区域划分、物品摆放、工作内容和工作流程等。回到幼儿园里,教师立即组织幼儿结合自己的“照相馆”进行讨论,看看自己的照相馆和社区的照相馆有哪些不同的地方。经过认真讨论,幼儿发现应该把“照相馆”设置成几个功能不同的小区域,还应该增加材料等。接下来,孩子们纷纷从家里带来各种材料,把“照相馆”分成了四个小区域,工作人员也各行其是,活动有序而深入地进行,没有了拥挤、争抢角色的现象。4. 你认为幼儿园开展的照相馆游戏属于什么游戏类型?请结合材料谈谈教师应如何组织幼儿开展游戏活动。
照相馆游戏属于角色游戏。教师组织游戏活动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尊重幼儿游戏的自主性。尊重幼儿游戏的意愿和兴趣;尊重幼儿游戏的氛围和游戏中的想象、探索、表现、创造。例如,材料中教师尊重幼儿自主选择自己所喜欢的分工。
②以间接指导为主。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观察并合理参与幼儿游戏;正面评价游戏。
③按幼儿游戏发展的规律指导游戏。例如,在小班应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吸引幼儿玩象征性游戏;中班应尽量多地为幼儿提供多种条件,对其游戏进行引导;大班则可以减少玩象征性游戏的时间,增加问题的设置等。
④按各种类型游戏的特点指导游戏。例如,角色游戏和结构游戏都是幼儿对其生活的反映,但角色游戏主要反映的是幼儿周围的社会生活。又如,角色游戏和表演游戏都要扮演角色,但角色游戏的角色来源于幼儿的生活。
5. 结合材料谈谈社区对幼儿园教育的意义。
社区对幼儿园教育的意义:
①社区环境对幼儿园教育的意义。幼儿园周围的社区是幼儿十分熟悉的地方;社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在幼儿的成长中,特别是精神的成长中有着特殊的意义。因此,就如材料中的教师一样,幼儿园的教育要扩展到社区的大背景下进行,这样不仅扩大了教育的空间,更丰富和深化了教育的内容。
②社区资源对幼儿园教育的意义。社区作为一个生产功能、生活功能、文化功能兼备的社会小区,能为幼儿园提供教育所需要的人力、物力、财力、教育场所等多方面的支持。如材料中的社区照相馆为幼儿园的教育提供了一定的教育场所和资料等。
③社区文化对幼儿园教育的意义。社区文化无形地影响着幼儿园教育,优秀的社区文化作为幼儿园教育的宝贵资源,影响着幼儿园教育。
五、活动设计题(本大题20分)
1. 新入园的小班幼儿在洗手时出现许多问题:有的把袖子弄湿、不洗手背、冲不净皂液;有的争抢或拥挤、玩水忘记洗手、擦手后毛巾乱放在架子上;有的握不住大块肥皂;有的因毛巾离水池远,一路甩水,把地面弄得很湿……
请针对上述问题,设计一份改进洗手环节的活动方案,要求写出:对问题的分析。活动目标,解决各类问题的方法。
问题分析:材料中的幼儿对洗手的兴趣不高;没有正确地认识到洗手的重要性;没有掌握洗手的正确方法;没有养成正确洗手的好习惯。因此,要从这几个方面来进行教学活动的设计。
活动目标:
1.知道洗手的重要性。
2.掌握洗手的正确方法。
3.教育幼儿养成清洁卫生的好习惯。
活动设计:
1.游戏:“手指歌”导入活动“大拇哥、二拇娘、三拇指、四太阳、小妞妞”(通过儿歌形式来引发幼儿的兴趣,并通过这首能够体现手指特征的儿歌游戏,让幼儿通过亲身比较手指的大小、长短来感知自己的小手,为下面的活动做铺垫)。
2.集中观看手偶表演,帮助幼儿了解洗手的重要性。
(1)游戏导入:“医生嘟嘟来做客”(激发幼儿观看手偶表演的兴趣)。
(2)观看手偶表演;(教师边做手偶表演边讲述不洗手造成不良后果的故事,让幼儿了解洗手的重要性)。
(3)引导幼儿联系自己的实际进行交流(结合幼儿在实际生活中出现的饭前便后不洗手及吃手现象)。
3.引导幼儿观看课件,学习洗手的正确方法。
(1)调动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讲述“我是怎样洗手的”。
(2)出示洗手课件(引导幼儿理解画面内容,并启发幼儿用语言表述)。
(3)师幼共同讲述正确的洗手顺序及方法;卷袖子——冲手——搓肥皂——搓手心、手背、手指缝隙——冲肥皂——擦手(教师根据画面边做动作边讲解)。
(4)引导幼儿边说儿歌边做洗手模仿动作,学习洗手的正确方法:我有一双小小手,快来快来洗洗手,白衣袖,花衣袖,洗手前快卷袖,不让水滴沾衣袖,打开水龙头,冲冲小小手,关上水龙头,搓出肥皂泡,搓搓手心,搓搓手背,打开水管冲一冲,吧皂泡冲干净,再用手巾擦擦手,小小手真干净。
(5)师幼谈话:“我们什么时候该洗手?”(饭前、便后、玩完玩具、手脏时等)通过师幼谈话,让幼儿懂得什么时候该洗手,促进幼儿良好健康行为的养成。
4.幼儿实际练习。教师引导语:“现在已经是吃饭的时间了,我们应该做什么呢?我来看看谁做得最好。”在实际练习中,教师引导幼儿边说儿歌边洗手,指导幼儿正确地洗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