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新时代的工人力量
“咱们工人有力量!改造得世界变了样。”20世纪50年代,这首铿锵有力的歌曲唱出了新中国工人的光辉形象。在如今转型升级跨越发展的新时代,工人应与时俱进,在变革的经济大潮之中呈现别样动人的精神风貌。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一度被誉为“世界工厂”,但随着时代的更替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仅靠低技术含量和劳动密集型产业链的“中国制造”已远远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当前我国面临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考验,对发挥职工的创新能力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新时代工人不该只是流水线上的生产工具,而应该成为充满创造性的个体,我们坚信,只要给工人一个杠杆,其同样能撬动地球,在新一轮经济建设中展现出“新时代的工人力量”。
展现新时代工人力量,积极搭建合理的政策框架体系。当前我国在工人权利保障方面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工人的经济利益得不到有效保护,个人权利得不到尊重。基于提高企业竞争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等方面的需要,政府应积极构建合理的法律框架体系,在政治上保证工人的主人公地位,使他们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特别是加强工人社会保障建设,依法保护他们的经济利益,使他们的生活水平追上GDP增长的步伐。同时指导企业积极实施人才优先开发战略,实施集聚优秀人才投身企业的政策,规范企业人才开发中的政府、企业和市场关系。
展现新时代工人力量,努力构建全方位创新体制。长期以来,我国民企技术创新往往依靠高校及科研单位,部分产业工人虽然具备良好的技术思想,但由于缺乏制度保障下的上升通道,游离于城市化进程的边缘,“无恒产者无恒心”,成为滋生不稳定因素的温床之一。因此,政府亟须督促企业进一步加大职工技术创新工作力度,完善机制,创新内容,提高职工经济技术创新工作科学化水平,积极建立开放式的岗位责任制,形成深入的创新体系和跨岗位、跨区域、跨专业的协同创新机制,建立全覆盖的创新激励体系,创先争优,增强活力,奏响产业工人有力量的时代强音。
“中国工人在任何时代都是有力量的,关键在于怎样激发他们的创造力。”20世纪传唱大江南北的《咱们工人有力量》,激励了数代产业工人昂扬向上、为国奉献。我们期待新时代的工人谱写出《咱们工人有力量》的新乐章!
[解析]
一、立意结构 1.立意
总论点——给工人一个杠杆,在新一轮经济建设中展现出“新时代的工人力量”。
分论点——展现新时代工人力量,积极搭建合理的政策框架体系;展现新时代工人力量,努力构建全方位创新体制。
2.结构
解决问题型。本文结构简洁明了,文章虽语言平实,没有华丽的修辞和繁冗的词语,但所提对策准确有针对性,不失为一篇优秀的申论文章。文章标题的拟定一针见血,直指新时代工人“撬动地球”的力量。
第一段采用引经据典式写作手法,通过引用耳熟能详的歌曲《咱们工人有力量》表达出文章的论述背景,为下文问题的提出做好了充分的铺垫。
第二段“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作者通过中国“世界工厂”的旧时称谓与当今无法满足经济发展的问题两相对比,得出新时代工人存在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同时依此提出文章总论点“给工人一个杠杆,展现工人力量”。文章表述条理清晰,逻辑严密,值得考生借鉴和学习。
第三、四段“解决问题”。作者从“搭建合理的政策框架”“构建全方位创新体制”两个方面提出对策,考生在此需要注意的是,申论文章写作题干中如果没有对写作角度做出明确规定,那么考生作为“准公务员”就一定要从政府角度提对策,本文看似非常容易,但很多考生提出对策时都会站在公司、企业的立场,导致文章角度错位。
第五段引用上海市总工会市主席钟燕群的话语,有效地总结全文,肯定作者观点,同时通过对新时代工人谱写《咱们工人有力量》新乐章的展望,使文章首尾呼应,极大地提升了文章的完整性和统一性。
二、知识储备 德国制造的成功
德国以制造立国的模式经受住了2008年金融危机的考验,促使全世界尤其是欧洲、美国等国家开始重新反思其过往施行的“去制造化”的弊端。
德国制造业成功的背后有其制度与文化的根源。德国前总理科尔认为,“发达的职业教育是德国经济在战后崛起的关键”,而德国研究者认为,“德国企业竞争力建立在双元制培养的专业人才基础上,他们使德国构建的现代工业体系成为现实”。
双元制教育在德国经济模式中非常独特。所谓双元制教育,即课程依照理论和实践平行进行,学生在企业中接受职业技能培训,在学校中接受专业理论和基础文化知识培训,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不来梅大学教授菲利克斯·劳耐尔研究认为,双元制教育中的“一元”是企业,另“一元”是职业学校,该模式的核心内涵是——“把企业进行的职业技能和工艺知识教育与职业学校进行的专业理论和普通文化知识教育相结合”。
在德国有350余个行业参与双元制教育,从面包师、水管工之类的蓝领工种到保险销售、银行职员这类白领工种,跨度之大,包罗万象。2011年约有57万德国学生进入双元制教育体系,约占学生总数的65%~70%。
职业教育为德国培养了坚实的技工基础。通过高质量的教育体系对人才的培养,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杠杆作用被利用到了极致。这是“德国制造”称雄全球的一个重要前提。
此外,“德国制造”的成功与辉煌,不仅仅是简单的技术或制度的积累,其背后是一整套价值观和理念。德国人做事向来尊重标准、一丝不苟,这种严谨的态度,大到哲学家严谨的逻辑体系,小到家庭主妇在厨房里对每味食材的精确称量,它渗透于德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在工业领域,德国人把这种精神演绎为成千上万套不厌其烦、详细精确的流程标准。这种精细与“憋得住”的价值观和理念也是成就“德国制造”的一个文化基因。
三、精彩语句 1.“咱们工人有力量!改造得世界变了样。”20世纪50年代,这首铿锵有力的歌曲唱出了新中国工人的光辉形象。
2.产业工人虽然具备良好的技术思想,但由于缺乏制度保障下的上升通道,游离于城市化进程的边缘,“无恒产者无恒心”,成为滋生不稳定因素的温床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