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四、简答题1. 为什么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我国没有明确提出对外开放战略方针?
从客观上讲,有历史原因,有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影响。从主观上考虑,在我国经济工作中长期存在“左”的倾向和几千年封建社会所遗留下来的小农经济思想的影响。
2. 我国为什么要制定“以质取胜”的出口商品战略而不提倡“以量取胜”?
我国出口贸易发展虽然十分迅速,但主要依靠扩大出口数量,以低质低价、削价竞销为代价取得的。“以量取胜”不但造成资源和社会劳动的浪费,而且难以适应现在国际市场“以质取胜”的竞争机制,特别是随着国际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盛行,国外对我国出口产品设置技术性障碍愈演愈烈,我国如不改变低质低价、以量取胜的竞争模式,必将难以保持出口持续稳定的发展。
3. 如何评价改革开放前对外贸易宏观管理体制?
(1)积极作用:
①有利于集中调度资源,提高产品国际竞争力,扩大出口。
②有利于统一安排进口,保证重点。
③有利于集中统一对外。
(2)弊端:
①独家经营,产销脱节。
②高度集中,统得过死。
③统包盈亏,缺乏利益激励机制。
4. 对外贸易行政管理具有强制性的特点,其强制性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对外贸易行政管理具有强制性的特点,其强制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1)行政命令和规章制度等一经颁布,就必须强制执行,不能打折扣。
(2)在执行过程中,上级组织在管理过程中可以对下级组织的行动进行强制性干预,下级对上级的指令、规定的各项规章制度必须服从和执行。
5. 简述出口信用保险的作用。
出口信用保险因其商业化运作的特色为世界贸易组织规则所接受,已为许多国家争相采用,成为促进对外贸易贸易发展的新兴手段之一。出口信用保险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推动对外贸易发展。
(2)推动出口结构升级。
(3)推动出口市场多元化。
(4)增强国家抵御海外经济危机的能力。
五、论述题1. 试述对外贸易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对外贸易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可以优化生产要素的组合和经济资源的配置可以实现商品实物形态的转换和实现价值的增值,因此对外贸易具有其他经济部门所不能代替的特殊职能,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1)扩大了资源的有效配置范围,拓宽了经济发展的回旋余地。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少,资源储量很不平衡,有的资源探明储量很少,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有的由于资金技术等问题不能解决,难以充分供应。这些都需要通过对外经济贸易活动来解决。另一方面,通过出口贸易,为国内产品开拓国外市场,扩大我国社会再生产的规模,同样具有促进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的作用,使国民经济在新的更高的基础上实现平衡。
(2)促进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升级。我国经济发展起步晚,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与发达国家差距大。通过对外贸易,进口生产所需的机器设备、技术和原材料,强化了水利、能源、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机械、电子、石化、汽车、信息技术等支柱产业的发展,加快我国工业化进程和经济结构的高级化。
(3)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发展对外贸易是吸取人类创造的文明成果,在较高的起点上发展,形成后发优势的主要途径。通过技术贸易等方式,引进先进技术,可使科学技术水平落后的国家少走弯路,实现跳跃式的发展。
(4)扩大劳动就业。发展对外贸易是扩大劳动就业的重要手段,从进口来看,通过进口国内短缺的原材料、设备等物质,使生产规模得以扩大从而增加就业机会;从出口来看,我国出口商品多为劳动密集型产品,因此在就业问题上发挥积极作用。
(5)丰富市场供应,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有助于解决城市的生活用粮和经济作物区的粮食供应,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和购买力的提高,进口高档耐用消费品和品种繁多的日用消费品,对繁荣国内市场,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都起了积极作用。
(6)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有利于维护国家安全。对外贸易的发展使别的国家、地区对我国依赖加大,又使我国的实力明显反映出来,其他国家对我采取不友好措施,首先要考虑对自身的损害;冷战结束,经济合作关系日益成为巩固外交关系的重要因素;对外经济贸易的发展有利于我国加强同世界各国的了解和友好关系,有利于维护国家安全和世界和平。
2. 试述“六五”计划至“十一五”计划期间我国的出口商品战略。
“六五”计划时期(1981-1985),根据我国刚刚改革开放,产业结构和生产技术落后的情况,我国制定的出口商品战略是:发挥我优势国资源丰富的优势,增加矿产品和农副土特产品的出口;发挥我国传统技艺精髓的优势,发展工艺品和轻纺产品的出口;发挥我国劳动力众多的优势,发展进料加工;发挥我国现有工业基础作用,发展各种机电产品和多种有色金属、稀有金属加工品的出口。
“七五”计划时期(1986-1990),我国在“七五”计划中提出了以实现“两个转变”为核心内容的出口商品战略,即我国出口商品的构成要实现逐步由主要出口初级产品向主要出口工业制成品的转变,由主要出口粗加工制成品向主要出口精加工制成品转变。到“七五”计划末我国实现了第一个结构转变目标,即由主要出口初级产品向主要出口工业制成品的转变,出口产品中,工业制成品的比重已大大超过初级产品,约占三分之“八五”计划时期(1991-1995),“八五”计划期间我国制定的出口商品战略是,逐步实现出口商品结构的第二个转变,努力增加附加值高的机电产品、轻纺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鼓励那些在国际市场上有发展前景、竞争力强的拳头产品出口。
“九五”计划时期(1996-2000),“九五”计划时期我国制定了“以质取胜”为核心的出口商品战略,即进一步优化出口商品结构,着重提高轻纺产品的质量、档次,加快产品升级换代,扩大花色品种,创立名牌,提高产品附加值;进一步扩大机电产品出口,特别是成套设备出口;发展附加值高和综合利用农业资源的创汇农业。
“十五”计划(1986-1990),提出要继续贯彻以质取胜战略,重视科技兴贸,优化出口产品结构,不断提高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增加高新技术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出口。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强调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增长方式,优化进出口商品机构,着力提高对外贸易的质量和效益。扩大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商品出口,控制高能耗、高污染产品出口,鼓励进口先进技术设备和国内短缺资源,完善大宗商品进出口协调机制。继续发展加工贸易,着重提高产业层次和加工深度,增强国内配套能力,促进国内产业升级。大力发展服务贸易,不断提高层次和水平。完善公平贸易政策,健全外贸运行监控体系,增强处置贸易争端的能力,维护企业合法权益和国家利益。积极参与多边贸易谈判,推动区域和双边经济合作,促进全球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