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填空题1. 语文课程的总目标共有十项。前五项从______的宏观方面着眼,侧重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过程与方法”两个维度;后五项从具体的______方面着眼,侧重“知识与能力”维度。
2. 在语文教学目标的表述中,行为主体应是______,而不是______。
3. 对学生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发展学生______。
4. 在运用讲授法教学时,讲授的语言要______、______、准确、生动。
5. 课程目标九年一贯整体设计。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之下,按______年级、______年级、______年级、7~9年级四个学段分别提出“学段目标与内容”。
三、简答题1. 有人说语文综合性学习就是以前的语文活动课,你怎么看?
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语文综合性学习不同于语文活动课。语文综合性学习属于综合性课程,而语文活动课属于语文课程的一种课型。
(2)语文综合性学习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为核心,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重点,突出学生的自主参与,注重探索和研究过程。
(3)语文综合性学习提倡跨领域学习,注重学科整合。
2. 教学过程中贯彻直观性教学原则有哪些基本要求?
(1)根据教学任务、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恰当地选择直观手段。
(2)重视手段的运用必须与教师的讲解密切配合。
(3)重视运用语言直观。教师要善于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帮助学生掌握知识。
四、案例分析题1. [案例]一位教师执教《狼和小羊》一课,当指导学生朗读到“说着,狼就向小羊扑去”时。一生(举手发言)说:“老师,这句话中的句号该用省略号。”教师不置可否地说:“哦?”学生继续说:“因为我们还不知道羊的命运!”教师鼓励他说:“你的发现真有道理!”学生们纷纷举手,又一生说:“对,可以给我们回想的余地。”“对,这个故事还没完。”教师满脸疑问地问:“真的该用省略号吗?”这时,又有一学生站起来,冷静理智地说:“不对,必须用句号!因为这个善良软弱的小羊的命运只能是被狼吃掉,不可能会有其他结果。”
从课程目标的新理念评析此教学情境。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出:“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确实,我们的学生是一个个充满灵性的生命体。教师必须时时刻刻呵护、鼓励、赞誉学生的个性化解读,这是不容置疑的。上例中,我们不得不叹服教师高超、娴熟的点拨调控能力。仅仅是不置可否的“哦?”和反诘的“真的该用省略号吗?”这两个短语就把学生的解读由共性引向个性,由误区引向坦途。确实,在我们以往的教学中,曾无数次让学生为小羊找“出路”,试着挽救小羊。细细思考,那是和文本内涵相背离的。
一、基础知识题古诗词填空。6. 子曰:“______,可以为师矣。”(《论语》)
7. 了却君王天下事,______。可怜白发生!(辛弃疾《破阵子》)
8.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______。(周敦颐《爱莲说》)
10. 构成音节的最小单位或最小的语音片段是______。
二、阅读鉴赏题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清平乐
李煜
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1. 这首词中“砌下落梅如雪乱”一句,“乱”字的使用有何妙处?
“砌下落梅如雪乱”的意思是主人公在阶前伫立良久,梅花如雪片一样纷纷落下。“乱”字表面指落梅的纷乱,深层则指主人公愁思的纷乱。这种寄情于物的写法,将离愁别恨引发内心的迷乱不安表现地精练、形象、传神。
2. 这首词的结句“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是化用杜牧《题安州浮云寺 楼寄湖州张郎中》一诗中“恨如春草多”一句,结合作品分析李煜化用的新意所在。
杜牧的“恨如春草多”是静态的比喻,而李煜将其拓展到了“更行更远还生”的动态境界,将春草一样的“离恨”与行人远去的情景结合起来,写出离愁别恨生成、增长的过程,生动形象,别有新意。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不需注释的生命
祝勇
①曾经觉得,注释是那般重要。红尘素居,碌碌诸事中,有的时候,我们是那么需要一些注释,不论是注释自己,还是注释周围的人,注释整个世界。
②孩提时我们总是缠着妈妈问十万个为什么,就是在寻求着世界的注解。而当妈妈坐在我们的睡榻旁,安详地为我们一一作了解答后,我们才能心满意足地带着一丝微笑睡去。
③诗人以“离人心上秋”来注释“愁”,以“黄鸡紫蟹堪携酒,红树青山好放船”来注释“乐”,以“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来注释“思”,以“一叫千回首,天高不为闻”来注释“痛”,而我们在一个春天芳香的夜晚开始伏案写下的日记,亦是对自己生命的注释啊!
④我们已经习惯于给自己的生命一个解释。我们汲取知识,是因为我们需要聪慧的大脑;我们锻炼身体,是因为世界等着我们去创造;我们种花莳草,是因为它们的枝脉可以染绿我们的心灵;我们夜夜做梦,是因为我们瑰丽的幻想在夜晚也要接力奔跑……
⑤而每当做错一件事情,我们又总是百般地想给对方一个解释,通过对自己行为的注解,来赢得一点点的谅解,以及内心的安宁。
⑥可是啊,我亲爱的朋友,有的时候,我们是不需要注释的,不论是我们的思想,还是我们的行为。沉默中,心有灵犀的人自能心领神会,而心律不同者即便你费尽口舌他仍会恍然不知。
⑦相传世尊一日在灵山会上,拈一枝金婆罗花示众。时众皆默然,不得其要领,只有迦叶尊者破颜而笑,于是佛祖便将其“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传给了迦叶。禅宗《无门关》第六则记载的这段“拈花一笑”的著名公案,是那么令人心动。而目不识丁的六祖慧能一听无尽藏比丘尼诵念《大槃经》便知其中妙义的故事,亦是那样传神。
⑧禅宗讲求“不立文字”,“以心传心”,而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不需彼此注释而“心有灵犀一点通”,该是一个多么动人的境界啊!
⑨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没必要诠释自己;管宁割席与友断交,亦无须多言一句。最钦佩古时话本里那些特立独行,从不多言的英雄。大漠孤烟,夜黑风高,他们或杀身取义,或拔刀助友,绝不多说一句,从来不为自己的所作所为加上一段长长的注解。待血迹擦干,宝剑入鞘,是朋友,自会相视一笑。好汉武松本可不上景阳冈的,可他偏向虎山行;刺配二千里外的孟州,一路上本有机会逃跑,可他宁肯将松下的木枷重新带上;把封皮贴上,一步步自投孟州而来……不解者,百思不解;知其心者,自会竖起拇指,由衷地叫一声:“好!”
⑩还有爱情,自古以来就令人“辗转反侧,寤寐思服”的爱情,更是不需要注解,也没有注解的。就像一首歌中唱的:“爱,不需要任何理由,就像你,注定跟我走。”我读书时曾结识一位从意大利米兰来中国留学的小姐,她在意大利学习了四年中国历史,又到中国研究古典文学,能写精美的绝句,曾令我惊叹不已。多年以后,我看电视,才知道她嫁给了大学的一位锅炉工。记者问她为什么嫁给一位中国的锅炉工,我就觉得这是一个愚蠢的问题。没有为什么,“不要问,不要说,一切尽在不言中”。屏幕上她为专心读书的丈夫扇扇子的情景,令我万分感慨。想起征婚广告中那么多比工程设计还要精确的择偶要求,我真的怀疑这样是否可以寻到真正的爱情。
言传是必要的,可意会却是更高的境界。当我们温柔相对,让我们什么都别说,因为一切的解释,一切的评说,都有可能使我们之间的那汪意境褪色……3. 作者述说“不需注释的生命”,为什么要从“我们是那地需要一些注释”写起?
领起②~⑤内容;从人们“需要注释”的日常生活现象说起,为下文的转折作铺垫;这样写入题自然,体现思辨色彩。(意思对即可)
4. 结合原文,针对文中画线的句子,回答下面的问题。
(1)“我们在一个春天芳香的夜晚开始伏案写下的日记,亦是对自己生命的注释啊!”这句话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2)作者为什么说“我们已经习惯于给自己的生命一个解释”?
(1)日记记载了自我灵魂的轨迹,是对自我生命行为的真情诠释。(意思对即可)
(2)因为人们已经习惯于为自己的任何行为找出一个理由,说出一个“为什么”。(意思对即可)
5. 文章在第⑩段说明“爱情,更是不需要注解,也没有注解的”观点时,为什么以一位从意大利米兰来中国留学的小姐的婚嫁为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1)阐释“还有爱情……也没有注释的”,这样写具体实在,读者易于接受,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2)这一外国事例与上文述说的中国的生活现象相呼应,共同构成“古今中外”的“立体述说式”,体现了论据的丰富性。
6. 从全文看,本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你同意这种生活态度吗?为什么?
本文表现了作者这样的生活态度:人和人之间的交往重要的是心灵的相通、意会,是比言传更高一层的意境;生命不需注释。
[示例一]同意。不需注释的生命倡导的是生命和艺术的更高境界,这是在艺术精神层面上的深思;言有尽而意无穷,以有限去表达无限,永远也不可能“言尽意”。其实,生活和艺术都需要更多的可意会的境界。
[示例二]不同意。人们在交际、交往中难免误解,有了误解就需解释(当解释时就解释),这样才能及时消解误会,赢得谅解,以及内心的安宁。
7. 阅读下面的散文诗,并对此诗进行文学作品分析。
春雨沙沙
冯幽君
春雨沙沙,春雨沙沙……
沙沙的春雨,像千万条丝线飘下……
穿梭的燕子衔着雨丝,织出一幅美丽的图画:绿的,是柳叶;红的,是桃花。还织出一条清亮的小河,河里的鱼儿欢快地摇动着尾巴。河的对岸,一座小山。山坡下,有播种的农民;山坡上,有植树的娃娃……
啊!多美的图画。
冯幽君的《春雨沙沙》是一首散文诗,它以简练生动的语言描绘了春天的景致:春雨沙沙响,燕子翻飞,农民播种,万物复苏。使读者犹如看到一幅美丽的春天图画。而山坡下播种的农民和山坡上植树的娃娃更能激起人们对美好的春天和勤劳的农民的赞美之情。作品既写景,又抒情,营造出优美的意境。而且,作品节奏明快,韵律和谐,读来朗朗上口。
三、简答题1. 列举五部外国著名的儿童小说,并写出作者和国别。
(1)《长袜子皮皮》 阿斯丽德·林格伦 瑞典
(2)《爱丽丝漫游奇境记》 刘易斯·卡罗尔 英国
(3)《窗边的小豆豆》 黑柳彻子 日本
(4)《汤姆·索亚历险记》 马克·吐温 美国
(5)《爱的教育》 埃德蒙·德·亚米契斯 意大利
2. 简述孙犁《荷花淀》的艺术特色。
(1)通过日常生活画面展示时代和人物风貌。在“家务事、儿女情”的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时代和社会风云以及人物的人性美和人情美。
(2)深入细腻地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心灵美。
(3)善于凭借细节和对话来描写人物。如《荷花淀》中,水生嫂的话简洁含蓄,包含了丰富复杂的情感内容和心灵世界。
(4)塑造了一系列光彩照人的农村劳动妇女形象。
(5)小说散文化、诗化,语言清新,宁静优美。
四、综合运用题1. 参照示例,从“谢冰心”“高行健”两位作家中任选一个,以其姓名为对象写一段语意明确、完整的话。
示例:张恨水的“恨水”二字,出自五代词人李煜《相见欢》中的词句“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寄托了作家对世事蹉跎、人生恨事无限的感受和慨叹。
[示例一]谢冰心的“冰心”二字,出自唐代诗人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中的诗句“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蕴含着作家对正直清白、冰清玉洁高尚情操的向往和追求。
[示例二]高行健的“行健”二字出自古代儒家经典《周易》中的名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表达了作家对自强不息、奋发有为精神的赞扬和推崇。
2.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问题。
“语词收藏人”黄集伟称,从“给力”‘hold住”到最近的“十动然拒”“喜大普奔”,网络新词的产生频率越来越快。“生活日新月异,语言要创造新内容,表达新感受,就会不断有新词产生”。也有人说,一些网络语言更多的是一种娱乐甚至是恶搞,泛滥的网络词语,让对话处于理解的困境,违反了现代汉语正常的构词规律和语法规则,缺乏严肃性,是对现代汉语纯正性的一种颠覆和亵渎。
对此现象,你怎么看?请用微博的形式写一段话,表达自己的观点并简单陈述理由。要求:观点明确,语言简明,不少于80字。
[示例]我认为网络语言是对传统汉语的一种有益的补充。它的出现更多的丰富了人们情感表达方式,甚至会更加诙谐、简洁,表达的情感会更加强烈。比如“小强”一词源自周星驰《唐伯虎点秋香》中的那只蟑螂,在网络语言中泛指生命力特别顽强的人。网绍新词的产生本无可厚非,但如果是蓄意恶搞,把大量粗俗的口头语言借助缩写、谐音等网络语言登堂入室,就不得不另当别论了。还有网络交流中偏偏不把错别字当一回事,这就很容易导致人们在正常的文化交流中大量使用错别字。
五、作文1. 按要求作文。
一段时间以来,“中学生有三怕,奥数、英文、周树人”成了校园流行语。实际情况是,有些同学有这“三怕”(或其中“一怕”“二怕”),有些同学不但不怕反倒喜欢。
你对上述“怕”或“不怕”(含喜欢)有何体验或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写记叙文或议论文;(2)不得透露个人信息;(3)不得抄袭,不得套用;(4)不少于700字。
[例文]
难易相生,怕与不怕相生
道家学派的鼻祖老子有言:“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几千年前的老子就道出矛盾的对立统一性,怕与不怕是相依相赖而存在的,没有绝对的畏惧或喜欢,一切取决于你的态度。有时,怕与不怕就像天平的两端,你起他就落,你落他便起。
“中学生有三怕,奥数、英文、周树人”成了流行语,一定有其根源。
何为畏惧?英国心理学家理查德·怀斯曼说:“畏惧是当一个人没有能力解决某一事物时产生的恐惧、退缩的情绪。”
在此,我便暂且以“怕奥数”为例来说明吧!众所周知,奥数是一门十分难的学问,特别是文科生,更想对其敬而远之。我们可以把“奥数”理解为“深奥的数学”,对一般人而言,深奥的数学往往超出其承受范围,所以,同学们会对奥数产生畏惧感,怕触碰奥数;然而,俗话说“跳一跳,摸得到”,对于一些智商较高的同学,他们有能力去解决这一类的问题,于是乎,他们对于奥数的喜爱便胜于害怕。
由此,我们得出一个结论:一个人害怕与否,其能力的高低是关键因素。
然而,我们也不能完全说是如此,大多数的中学生智力相当,却还会出现害怕与不怕的区别。
林徽因说:“真正的平静,不是避开车马喧嚣,而是在心中修篱种菊。”而我要说:真正的不畏,不是避开难题,而是敢于直面问题。中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并不是一个数学天才,然而他有一颗强大的心,面对数学问题,他从不退缩、不逃避,反而选择直面难题、认真钻研,体味其中的乐趣。于是,他强了,畏惧便弱了,他对数学的喜爱也就多了一分。最终,他登上了数学的“高峰”。
徐志摩在《想飞》中说:“是人没有不想飞的,老是在这地面上爬着多厌烦,不说别的。飞出这圈子,飞出这圈子……凌空去看一个明白——这才是做人的趣味,做人的权威,做人的交代。”怕与不怕,是相互依赖、相互依存的,只有当你鼓起勇气,鉴定你那颗追求向上的心,直面问题,你的喜爱便会战胜畏惧,你便会攀上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