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70分)
1. 要素禀赋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与比较优势理论有什么内在逻辑关系?
(1)要素禀赋论提出的背景:要素禀赋论又叫赫克歇尔-俄林模型,简称H-O模型,最早是由两位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与俄林师生提出,后经过萨缪尔森等人加以完善。该理论从要素禀赋的相对差异出发,解释国际贸易的起因。
(2)H-O理论的基本观点:商品价格的国际绝对差异是国际贸易产生的直接原因。国际贸易之所以发生,是由于各国商品价格的不同。商品价格的绝对差异主要是由于成本的绝对差异导致的。而导致成本绝对差异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生产要素的供给不同,即两国的要素禀赋不同;第二,不同产品在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要素的比例不同。因此,各国生产要素自然禀赋的相对差异构成了比较优势和国际贸易的基础。其结论是:一国要扩大生产和出口的产品应该是它在生产上密集使用该国相对丰裕而便宜的生产要素,进口的产品则是它在生产上密集使用该国相对稀缺而昂贵的生产要素。简言之,劳动丰裕的国家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相反,资本密集型国家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
(3)比较优势理论简介:比较优势理论是由英国经济学家李嘉图在其《政治经济学及其赋税原理》一书中首次提出。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并不限于生产成本上的绝对差别,只要各国之间存在技术上的相对差别,就会出现成本和产品价格的相对差别,从而是各国在不同的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使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成为可能。各国应该根据“两优相权取其重,两劣相权取其轻”的原则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相对劳动生产率高,相对成本低)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相对劳动生产率低,相对成本高)的产品,从而贸易双方均可以从中获益。
(4)H-O理论与比较优势理论的内在逻辑关系:
①联系:要素禀赋理论与比较优势理论同属优势论的范畴,前者在后者的基础上考虑两种生产要素发展而来,均是解释国际贸易发生的重要理论依据。这两种理论均强调要发挥比较优势。
②差异:首先,贸易产生的原因不同。比较优势理论认为贸易产生的原因是劳动生产率的差异,而H-O理论认为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是要素禀赋的差异。其次,使用的要素不同。比较优势论是单一要素生产模型,而H-O理论是双要素生产模型,比较优势的来源并非是劳动生产率的差异,而是由于要素相对丰裕而导致成本较低,一般认为比较优势论是基于外生的技术差异而导致的成本差异,而H-O理论是基于内生的自然资源禀赋的差异而导致生产成本的不同。此外,由于收入分配效应的影响,比较优势论与要素禀赋论的贸易结果是不同的。
2. 请结合图形分析小国征收进口关税和进口配额的经济效应,比较二者的不同。
(1)小国征收关税的经济效应
如果一国某商品的进口额占世界总额的比重很小,其进口量的改变不足以影响世界市场价格,这个国家就只能是世界价格的接受者,就称该国为贸易小国。这样的贸易小国在征收关税后,进口商品国内价格上涨的幅度将等于关税税率,关税全部由进口国消费者负担。贸易小国的关税经济效应如图1所示。图1中D为国内需求曲线,S为国内供给曲线。P
W(free)为自由贸易条件下的国际价格,Q
1Q
2为此条件下的进口;P
t为征收关税时的国内价格,Q
3Q
4为征收关税后的进口。

图1 贸易小国的关税经济效应
贸易小国的经济效应如下:
①价格效应。进口国的价格由P
w上升为P
t。
②消费效应。国内的消费量降低,需求由Q
2降到Q
4,关税给消费者带来损失,损失为a+b+c+d的面积。由于关税,国内消费者减少消费,降低了物资福利水平。
③生产效应。国内价格上升,供给由Q
1增到Q
3。关税给生产者带来好处,其好处为a的面积。征收关税,使国内一部分资源从生产有优势的出口部门,转移到相对劣势的进口部门,造成资源配置效率的下降。
④贸易效应。商品进口由Q
1Q
2减少为Q
3Q
4,这就是征收关税的贸易效应。
⑤财政收入效应。征收关税给国家带来了财政收入,只要关税没有提高到禁止关税的水平,就会给进口国来带关税收入,用c的面积表示。
⑥收入再分配效应。征收关税使消费者的收入再分配,生产者利益的增加是由消费者收入的减少转化而来的。国家税收也增加了。
⑦净福利效应。福利效应的净值为-(b+d),说明小国征税使福利水平降低。这部分损失也称为保护成本,其中b为生产扭曲,是因为资源配置效率下降引起的损失;d为消费扭曲,是消费者剩余的净损。
综上可见,对小国而言,最优的贸易政策是不征收关税,自由贸易是最好的贸易政策。
(2)大国征收关税的经济效应
如果一个国家是某种商品的贸易大国,即其进口量的变化会引起国际价格的改变。贸易大国对某种商品征收关税后,其经济效应如图2所示。

图2 贸易大国的关税经济效应
图中D
H为国内需求曲线,S
H为国内供给曲线。P
W(free)为自由贸易条件下的国际价格,M
w(free)为此条件下的进口;P
w(tariff)为征收关税时的国内价格,M
t为征收关税后的进口量。
①价格效应。国内价格从P
w(free)上升到P
h。价格的上升导致国内生产扩大,消费减少。导致该大国减少对该商品的购买,该商品的国际价格从P
w(free)降到P
w(tariff)。大国的进口商在进口商品时支付的关税不是由进口国的消费者单独承担的,而是由进口国消费者和出口国生产者共同负担。大国向出口国转嫁了部分关税。
②贸易条件效应。进口价格降低,贸易条件改善,其利益为e的面积。相对小国而言,其关税对生产者的保护作用比较小,因为其关税的上升被进口价格的下降抵消了一部分。
③消费效应。消费者的损失为a+b+c+d,此时这部分面积比小国的情况小。
④生产效应。给生产者带来利益a。
⑤财政收入效应。财政收复为c+e。
⑥福利效应。关税的净福利效应=生产者福利增加-消费者福利损失+政府财政收入=a-(a+b+c+d)+(c+e)=e-(b+d)。所以,大国征收关税,福利增加还是减少是不确定的。取决于贸易条件效应,生产扭曲和消费扭曲效应之和。
3. GATS下四种服务贸易提供方式是什么?请解释。
GATS是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服务贸易总协定)作为WTO协定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对服务贸易的定义已被各国普遍接受。GATS下四种服务贸易提供方式是跨境交付、境外消费、商业存在、自然人流动。
第一,跨境交付指服务提供者从一成员的境内向另一成员境内的消费者提供服务。这种服务贸易方式强调服务提供者和消费者在地理上的界限,跨越国境和边界的只是服务本身,它与一般的货物贸易方式非常相似。如在美国的律师为在中国的客户提供法律咨询服务。这种形式仅是服务本身跨越国界,没有人员,物质的流动。
第二,境外消费指服务的提供者在一成员境内向来自另一成员的消费者提供服务,即服务消费者移动到提供者境内享用服务。如中国公民到美国旅游或求学。
第三,商业存在指一成员的服务提供者在另一成员境内设立商业机构,为其境内的消费者提供服务,商业机构包括法人和非法人的分支机构或代表处。商业存在实际上就是一国服务提供者到东道国去设立外商投资企业,进行就地生产就地销售服务。商业存在可以由东道国人员组成,也可由外国人参与,但这些外国人应以自然人流动方式提供服务。例如,一成员的银行或保险公司到另一成员境内开设分行或保险公司,提供金融、保险服务。
第四,自然人流动指一成员的服务提供者以自然人身份进入另一成员境内提供服务。与商业存在不同的是,它不涉及投资行为,如境外劳务服务等。
4. 比较跨国并购与绿地投资的优缺点?
跨国公司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有两种基本方式:一是绿地投资,即外商在东道国,按照东道国的法律,建立合资企业或独资企业;二是跨国并购,即跨国公司通过收购目标企业的部分或全部股份,取得对目标企业控制权的产权交易行为。
(1)绿地投资的优点
①拥有较强的自主性,而且能够在较大程度上把握风险。
②较少受到东道国产业保护政策的限制。
③企业能更大程度维持公司在技术和管理方面的垄断优势。
④有利于选择符合跨国公司全球战略目标的生产规模和投资区位。
(2)绿地投资的缺点
①绿地投资需要大量的筹建工作,因而建设周期长,速度慢,缺乏灵活性。
②在企业的创建过程中,跨国公司完全承担其风险,不确定性较大。
③跨国公司要在东道国拓宽自己的市场,往往与东道国的管理方式以及东道国管理不适应,而在东道国符合其管理、生产要求的技术人员相对缺乏。
(3)跨国并购的优点
①速度快。跨国兼并收购进入的一个重要追求动机就是谋求最快速度进入东道国市场。
②获取战略资产。战略资产,如研发或技术诀窍、专利、商标、当地特许权以及供应与分销网络等无法在其他市场上获得,而自己开发又需要时间。
③寻求新市场。寻求新的市场和市场力量是企业长期关注的目标。
④协同效应。预期通过协同效应提高效率可能是最经常提到的并购动机。
⑤规模经济效应。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式下,较大的规模可以成为一个关键因素,特别是在需要规模经济、巨额研发开支和扩大分销网络的经营活动中更是这样。
⑥多样化。产品和地域市场的多样化,可以降低经营风险。
(4)跨国并购的缺点
①国际会计标准差异、信息不对称导致无形资产评估等问题的存在,使得评估企业价值难度大,造成跨国公司决策困难,从而影响跨国并购的成功率。
②东道国的政策限制和地方保护主义的抵制。为了保护本国产业,东道国政府和公民有时会对某些特殊行业的并购进行限制。
③容易受到企业规模、选址上的约束。由于被收购的企业规模、行业和地点都是固定的,所以跨国公司很难找到一个符合自己全球战略所要求的地点进行跨国并购,从而影响自己的战略实施以及经营管理。
5. 简述市场营销策略组合理论中的4Ps的主要内容及其相互关系?
4P营销理论被归结为四个基本策略的组合,即产品、价格、渠道、促销策略。
(1)产品策略,主要是指企业以向目标市场提供各种适合消费者需求的有形和无形产品的方式来实现其营销目标。其中包括对同产品有关的品种、规格、式样、质量、包装、特色、商标、品牌以及各种服务措施等可控因素的组合和运用。
(2)定价策略,主要是指企业以按照市场规律制定价格和变动价格等方式来实现其营销目标,其中包括对同定价有关的基本价格、折扣价格、津贴、付款期限、商业信用以及各种定价方法和定价技巧等可控因素的组合和运用。
(3)分销策略,主要是指企业以合理地选择分销渠道和组织商品实体流通的方式来实现其营销目标,其中包括对同分销有关的渠道覆盖面、商品流转环节、中间商、网点设置以及储存运输等可控因素的组合和运用。
(4)促销策略,主要是指企业以利用各种信息传播手段刺激消费者购买欲望,促进产品销售的方式来实现其营销目标,其中包括对同促销有关的广告、人员推销、营业推广,公共关系等可控因素的组合和运用。
上述四个方面的策略组合起来总称为市场营销组合策略。市场营销组合策略的之间的相互关系在于:从制定产品策略入手,同时制定价格、促销及分销渠道策略,组合成策略总体,以便达到以合适的商品、合适的价格、合适的促销方式,把产品送到合适地点的目的。企业经营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些组合策略的选择和它们的综合运用效果。
6. 简述非关税壁垒的特征和形式?
非关税壁垒指一国政府采取除关税以外的各种办法,对本国的对外贸易活动进行调节、管理和控制的一切政策与手段的总和,其目的是试图在一定程度上限制进口,以保护国内市场和国内产业的发展。
(1)非关税壁垒主要有如下三个特征:
①非关税措施比关税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针对性。关税的制定,往往要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要调整或更改税率,也需要一定的法律程序和手续,因此关税具有一定的延续性。而非关税措施的制定与实施,则通常采用行政程序,制定起来比较迅速,程序也较简单,能随时针对某国和某种商品采取或更换相应的限制进口措施,从而较快地达到限制进口的目的。
②非关税措施的保护作用比关税的作用更为强烈和直接。关税措施是通过征收关税来提高商品成本和价格,进而削弱其竞争能力的,因而其保护作用具有间接性。而一些非关税措施如进口配额,预先限定进口的数量和金额,超过限额就直接禁止进口,这样就能快速和直接地达到关税措施难以达到的目的。
③非关税措施比关税更具有隐蔽性和歧视性。关税措施,包括税率的确定和征收办法都是透明的,出口商可以比较容易地获得有关信息。另外,关税措施的歧视性也较低,它往往要受到双边关系和国际多边贸易协定的制约。但一些非关税措施则往往透明度差,隐蔽性强,而且有较强的针对性,容易对别的国家实施差别待遇。
(2)非关税壁垒主要有以下形式:
非关税壁垒是指除关税以外各种限制进口的措施,可分为直接的和间接的两大类。
(一)直接的非关税壁垒也称直接的数量限制,是由进口国直接对进口商品的数量或金额加以限制,或迫使出口国直接限制商品的出口。主要有:
①进口配额制,是一围政府对一定时期内(如一季度、半年或一年)某种商品的进口数量或金额所规定的限额,在规定的限额以内商品可以进口,超过限额就不准进口,或虽不完全禁止进口,但要征收较高的关税或罚款。
②“自动”出口配额制,是出口国在进口国的要求和压力下,“自动”规定在某一时期内某种商品对该国的出口配额,在限定配额内自行控制出口,超过配额即禁止出口,因此它带有明显的强制性。
③进口许可制:一国规定进口商进口某种商品须事先申领许可证,并凭许可证进口商品的制度。
④外汇管制,是一国政府通过法令对外汇的收支、结算、买卖和使用所采取的限制性措施。
(二)间接的非关税壁垒措施
①歧视性的政府采购政策:资本主义国家政府往往通过制定法令,规定政府机构在进行采购时要优先购买本国产品,从而导致对外国产品的歧视和限制,称为歧视性的政府采购政策。
②歧视性的国内税:指的是用对外国商品征收较高国内税的办法来限制外国商口的进口。
③最低进口限价:由一国政府规定某种商品的最低进口价格,凡进口商品的价格低于最低限价时,就征收进口附加税甚至禁止进口。
④进口押金制:进口商在进口商品时,必须预先按进口金额的一定比率,将一笔现金无息存在指定的银行,方能获准进口。存款须经一定时期后发还给进口商。这种办法增加了进口商的进口成本。
⑤专断的海关估价:海关估价是指海关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申报进口的商品价格进行审核,以确定或估定其完税价格。专断的海关估价是指有些国家不采取通常的海关估价办法,而专断地提高某些进口商品海关估价,以增加进口商品的关税负担,阻碍商品的进口。
⑥贸易技术壁垒:指的是进口国家有意识地利用复杂苛刻的产品技术标准,卫生检疫规定、商品包装和标签规定等来限制商品的进口。
7. 概述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的基本内容
20世纪60年代,蒙代尔和弗莱明提出了开放经济条件下的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即通常所说的经典M-F模型。该模型扩展了对外开放经济条件下不同政策效应的分析,说明了资本是否自由流动以及不同的汇率制度对一国宏观经济的影响。其目的是要证明固定汇率制度下的“米德冲突”可以得到解决。
(1)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的假定:
①假定价格在短期内是不变的;
②假定经济中的产出完全由总需求决定;
③假定货币是非中性的,货币的需求不仅与收入相关,而且与实际利率负相关;
④假定商品和资本可以在国际市场完全自由流动,资本的自由流动可以消除任何国内外市场的利率差别。
(2)M-F模型的主要内容:
①在没有资本流动的情况下,货币政策在固定汇率下在影响与改变一国的收入方面短期是有效的,但长期来看是无效的,在浮动汇率下则更为有效。
②在资本有限流动情况下,整个调整结构与政策效应与没有资本流动时基本一样。
③而在资本完全可流动情况下,货币政策在固定汇率时在影响与改变一国的收入方面是完全无能为力的,但在浮动汇率下,则是有效的。
(3)M-F模型的局限性:
①M-F模型只分析了固定汇率制下的开放经济平衡,缺乏对浮动汇率制下的开放经济平衡的研究。其研究的是小国模型,对大国模型缺乏研究。
②M-F模型假定价格水平不变,可见该模型从方法论上仍是短期分析的范畴。短期分析的主要的弱点在于仅仅考虑国际收支平衡和内部平衡实现的政策效应,忽略了自动调节机制对国际收支平衡和内部平衡的影响。
③M-F模型忽略了交易成本、预期等因素对汇率的决定和对国际收入的重要影响,因而削弱了模型的理论解释能力。
三、案例分析题(每题25分,共50分)
1. 1989 saw a major change in the political environment in Europe. Communism collapsed, and countries in Eastern Europe such as Poland, Hungary, and Bulgaria freed themselves from control by the USSR. This major upheaval in the political environment opened up trade and investment opportunities in these economies to Western firms. Now if you go to any capital city in Eastern Europe whether it is Moscow, Budapest, or Prague you will see designer shops and people with a wide range of international luxury brands like Gucci, Armani, and Mercedes-Benz. These businesses quickly recognized the market potential in the growing number of rich people. However, companies producing mid-market brands were slow to exploit the market provided by consumers with lower incomes. This meant that a potentially lucrative market was being neglected. There are about 200 million people in central Europe with incomes of US $500 to US $1,300 a month, with most of it concentrated in just three countries—Poland, Ukraine, and Russia. This is a much larger market than the 50 million people on top incomes that multinationals have already successfully reached. There are signs that companies have seen the potential and have moved to exploit these market opportunities. Firms like Ryanair, Pepsi, Tesco, Scottish and Newcastle breweries, and MTV have all penetrated Eastern Europe markets. And even in lower economies in Eastern Europe there are market opportunities. Car producers have seen the potential: Renault, for example, in 2004 produced and launched its low cost Logan car in Romania selling initially income at

5,000. This was a great success with sales over three years of around 600,000 and Renault announced its intention to produce the car in Russia as well. Ford announced in 2007 the purchase of a Romanian car plar, where it planned to make more than 300,000 vehicles and engines a year.
Source:
Financial Times, 6 August, 13 September 2007;
Automoth/eNews Europe, 10 March 2003.
问题:请根据上述案例论述企业如何应对国际商务环境的变化,以及如何把握外部环境带来的机遇。
(1)为应对国际商务环境变化,企业应该时刻关注世界各国的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和法律环境等的变化,适时采用国别冷热比较法、等级评分法、机会-威胁分析法等评估国际商务环境,及时发现有潜在投资机会的市场,做出正确的战略调整和市场决策,进入外国市场,并采取最正确的经营方式。此案例中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之后,东欧各国的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在政治体制上由社会主义制度转变为资本主义制度,采取了民主政治体制,结束了政治动荡与不稳定;在经济上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化为市场经济体制,采取了市场导向的经济理念,放松了经济管制,外国投资受到欢迎。此外这些国家特别是东欧的部分国家,随着经济发展,越来越多的中低收入人口的需要开始形成了巨大购买力。欧美跨国企业发现了这个有着巨大潜力的市场,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瞄准时机,迅速进入和占领了这些国家的市场。
(2)企业如何把握外部环境带来的机遇:
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经济体制和法律体系会明显影响该国作为一个市场或投资场所的吸引力。在一个国际企业进入海外市场进行商务活动时,应主要从收益、成本、风险、综合吸引力四个方面去把握外部环境的机遇:
①收益。在一个国家长期从事商务活动的货币收益是由市场规模、该市场上消费者的现有财富(购买力)和未来财富决定的。有些市场用消费者人数来衡量是很庞大的市场,但较低的生活水平可能意味着其购买力有限,所以用经济收益来衡量这些市场就是相对较小的市场。一个国家的经济制度和产权制度理所当然的成为预测经济前景的有用指标。产权受到保护的自由市场经济国家通常比得不到保护的国家或计划经济的国家拥有更高的经济增长率。
②成本。一系列的政治、经济和法律因素决定了国际企业在一个国家从事商务活动的成本。政治因素就是指在一个国家从事商务活动的成本,可能会因需要收买政治势力以便取得政府对国际商务活动的许可而有所增加。在封闭的集权国家,需要支付的贿赂大于在开放的民主国家需要支付给政治家的资助。在一个经济相对落后或不发达的国家,由于缺少基础设施,从事商务活动可能需要更高的成本。在极端的情况下,国际企业可能不得不自己提供自己所需的基础设施。
③风险
a.政治风险是指因政治力量而引起的一国商务环境的剧烈变化,从而对某特定工商企业的利润和其他目标产生负面影响的可能性。经历社会动乱和骚乱的国家,或因社会性质决定的发生社会动乱的可能性较大的国家,其政治风险也较大。社会动乱通常表现为罢工、示威、恐怖活动和犯罪冲突等。这类冲突在下述国家中较易发生:多民族国家、各种意识形态为政治控制权而纷争不断的国家,经济的不当管理导致通货膨胀居高不下的生活水平不断下降的国家,处于各种争锋相对的文化夹击下的国家等。社会动乱会导致政府及其政策的转向,或在一些情况下会加剧公众的冲突,对工商企业的利润目标产生负面影响。
b.经济风险是指因经济管理不当所引起的一国国际商务环境的剧烈变化,从而对某一特定企业的利润及其目标产生不利的影响的可能性。
c.法律风险是指贸易伙伴违反合同或侵犯产权的可能性。当一个国家的法律风险较高时,国际企业可能不愿意与该国企业签订长期合同或合资协定。
④综合吸引力。一个国家作为一种潜在的市场或投资场所,其对外国企业的综合吸引力取决于在该国从事商务活动相对的收益、成本和风险的平衡。一般而言,在经济发达国家和政治稳定的民主国家从事国际商务活动的相关成本和风险较低,而在欠发达国家和政治不稳定国家的成本和风险较高。
2. 1984年,美国的沃特·迪斯尼集团在美国加州和佛罗里达州迪斯尼乐园经营成功的基础上,通过许可转让技术的方式,开设了东京迪斯尼乐园,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东京迪斯尼的成功,大大增强了迪斯尼集团对于跨国经营的自信心,决定继续向国外市场努力,再在欧洲开办一个迪斯尼乐园。在巴黎开设的欧洲迪斯尼乐园与东京迪斯尼乐园不同,迪斯尼集团采取的是直接投资方式,投资了18亿美元,在巴黎郊外开办了占地4800公顷的大型游乐场。但奇怪的是,虽然有了东京的经验,又有了由于占有49%股权所带来的经营管理上的相当大的控制力,欧洲迪斯尼乐园的经营至今仍不理想,该乐园第一年的经营亏损就达到了9亿美元,迫使关闭了一家旅馆,并解雇了950名雇员,全面推迟第二线工程项目的开发:欧洲迪斯尼乐园的股票价格也从164法郎跌到84法郎,欧洲舆论界戏称欧洲迪斯尼乐园为“欧洲倒霉地”。
问题:请用邓宁的OIL理论的有关原理分析欧洲迪斯尼乐园失败的原因。
邓宁的OIL理论抽象出三个最基本的决定跨国公司行为和外国直接投资的因素是:所有权优势、区位优势和内部化优势。即一国企业是否应采取对外直接投资的国际经营方式,应当全面研究和评价它是否同时具备所有权优势、内部优势和区位优势。邓宁认为,上述三个因素各有各的重要性,又相互结合,形成企业对外经营的整体优势。所有权优势是基础,是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必要条件;内部化优势是实现这两种优势的载体,所有权优势越大,实现内部化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区位优势是实现上述两个优势的充分条件。当企业拥有所有权优势、区位优势,而不具备内部化优势时,选择技术转让形式的国际经营方式,容易成功。然而,此时企业若选择对外直接投资,由于缺乏内部化优势,跨国公司无法在企业内部运用所有权特定优势,以节约或消除外部交易成本,往往造成对外直接投资的失败。
欧洲迪斯尼拥有了先进的管理经验、巨额的资本投入、巨大的游乐场等基础设施以及在日本投资的成功经验,表明其拥有了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
欧洲迪斯尼失败的原因在于没有区位优势。邓宁所讲的区位优势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要素禀赋性优势,包括自然资源、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土地和劳动力资源及价格等;二是制度政策性优势,包括政治经济制度、贸易金融政策、法律法规的建立与执行情况、行政机构的效率情况以及对外资的优惠条件等。欧洲迪斯尼乐园失败的具体原因包括:
①价格策略的失败。欧洲迪斯尼的经营者在经营初期认为,其欧洲的竞争对手无法和迪斯尼的声望和规模相比拟,所以把门票价格定的比竞争对手高了两倍左右,并且很少进行价格优惠和季节性的调整。他们还假设游客在欧洲迪斯尼的二次消费水平会和美国迪斯尼相当。但是和大多数美国人开车到乐园游玩的情况不同,欧洲旅游市场上长途客车和旅游经营商担任着重要的角色,欧洲迪斯尼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因而很少在定价、订票系统上做出让步。
②不了解消费者的消费偏好。美因消费者的假期较多而短,所以重复旅游的几率大,而欧洲消费者的假期少而长,重复游玩迪斯尼的几率低;另外,迪斯尼公司认为欧洲人会和美国人、日本人一样度假,他们会在主题公园呆上几天而感到高兴,但是欧洲中产阶级度假时只想远离周围的一切而到海岸或山区去,而欧洲迪斯尼缺乏这种吸引力。
③选址错误。欧洲迪斯尼乐园距巴黎只有不到70英里,而巴黎却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旅游胜地之一,这样一来迪斯尼乐园就成了人们巴黎游的其中一站而已。只有很少的游客需要或者愿意在迪斯尼公园停留过夜。与美国相比,法国的公共交通更为便利,因此游客很自然地选择在公园进行一日游,省去一笔昂贵的酒店住宿费用。这个迪斯尼乐园并没有给欧洲游客带来全新的体验,而是重复了过去的一贯风格,其中很多文化理念已经广受质疑。迪斯尼公司的决策层确实降低了投资风险,但是他们却没有能够在公园风格上适应欧洲文化,因而没能创造出足够的收益来收回成本。
④文化因素。例如,一项不准在乐园内饮酒的规定使得欧洲人很为不满,因为他们把在午餐与晚餐时喝酒视为一种习惯(这项规定不久就被废除了)。迪斯尼公司原以为星期一游客会少一些,而星期五则会多一些,并为此相应地安排了员工,但情况却恰好相反。迪斯尼公司还发现游客人数有高峰期与低谷期,高峰期每天的游客人数要比低谷期的人数多出10倍。因此,在淡季时公司就需要解雇一定数量的员工,而这又违反了法国严格的劳动法律。
综上所述,根据邓宁的OIL理论,欧洲迪斯尼不具备对外直接投资OIL理论的的区位优势这个因素,缺乏直接投资的必要条件,所以对欧洲迪斯尼的直接投资失败是必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