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辨析题1. 壬子癸丑学制与壬戌学制有一些区别,但不太明显。
(1)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2)1912年9月中华民国中央教育部正式公布民国学制结构图,次年又陆续公布各级各类学校的法令规程,民初学制成型,史称“壬子癸丑学制”。学制主系列为三段四级:初等教育分为初等小学4年,为义务教育性质,高等小学3年,法定入学年龄为6周岁,不分设男校女校。中等教育4年,得专设女子学校,高等教育虽不分级,实际上是含预科(3年)、本科(3~4年)、大学院三级,主系列之外有师范系列,分师范学校和高等师范学校两级,分别与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相当,并专设女师和女高师。实业教育系列,分设乙种、甲种实业学校和专门学校,分别与高小、中学和大学相当。民初学制仍保持以普通教育为主干,兼顾师范、实业教育。
“壬戌学制”,因其采用美国式中小学“六三三”分段法,又称“六三三学制”,其形成是受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影响。
①规定6岁入学、小学6年、初中和高中各3年、大学4~6年的分段及各阶段的教育,基本上考虑了我国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阶段及特点,显得更合理。
②小学由7年缩短为6年,又分为初小4年、高小2年,可由各地酌设,初小为义务教育阶段,更加务实,并有利于初等教育普及。
③中等教育是学制的精华:中学由4年延长为6年,克服了旧制4年造成中学基础知识薄弱的缺点,中学水平提高并改善了与大学的衔接关系,也便于兼顾其他方面需要;中学分为初中、高中两级,增加了地方办学伸缩余地,也增加了学生选择余地;中学实行分科选科制,适应学生个性发展需要;加强职业教育,充分兼顾升学和就业。
④师范教育种类增加,程度提高,设置灵活。
⑤取消大学预科,缩短高等教育年限,既保障了中等教育的年限,也有利于大学专门化教育和提高研究水平。
(3)从二者的内容、年限、指导思想和中国化程度都有根本的区别,体现一种历史的进步。
2. 蔡元培提出“五育并举”,说明五育是平分秋色的。
错误。
1912年初,蔡元培发表《关于教育方针之意见》,提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五育”并举的教育思想,成为制定民国初年教育方针的理论基础。世界观教育为蔡元培所独创,并被视为教育的最高境界,蔡元培受康德影响,将世界分为现象世界和实体世界之不可分割的两方面。世界观教育,就是要培养人们一种立足于现象世界,但又能超脱现象世界而贴近实体世界的精神境界。美感教育与世界观教育紧密联系,是世界观教育的主要途径。美感教育可以陶冶、净化人的心灵。所以大力提倡美育,是蔡元培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他认为美感教育具有与宗教相同的性质和功用,但可以避免宗教的宗派之见,为此,提出了“美育代宗教”的思想。蔡元培认为“五育”不可偏废,根据当时流行的德智体三育的说法,在上述“五育”中,军国民教育为体育、实利主义教育为智育、公民道德教育为德育,美感教育可以辅助德育,世界观教育将德智体三育合而为一,是教育的最高境界。五育是统一的整体,不可分割。但同时他又指出,五育并不是平分秋色、没有重点的,而必须是以公民道德教育为根本。因此,命题是错误的。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考生对蔡元培五育思想的理解。军国民教育主张将军事教育引入到学校和社会教育之中,让学生和民众受到一定的军事教育和训练。在学校教育中,强调学生生活的军事化,特别是体育的军事化。实利主义教育要加强职业技能的培训,使教育能发挥提高国民经济能力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作用。军国民教育和实利主义教育旨在富国强兵,但即使国富兵强,也会出现以智欺愚、以强凌弱等现象,因此必须“教之以公民道德”。公民道德的基本内容主要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所标榜的自由、平等、博爱。世界观教育为蔡元培所独创,并被视为教育的最高境界,蔡元培受康德影响,将世界分为现象世界和实体世界之不可分割的两方面。世界观教育,就是要培养人们一种立足于现象世界,但又能超脱现象世界而贴近实体世界的精神境界。美感教育与世界观教育紧密联系,是世界观教育的主要途径。美感教育可以陶冶、净化人的心灵。所以大力提倡美育,是蔡元培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他认为美感教育具有与宗教相同的性质和功用,但可以避免宗教的宗派之见,为此,提出了“美育代宗教”的思想。蔡元培认为“五育”不可偏废,根据当时流行的德智体三育的说法,在上述“五育”中,军国民教育为体育、实利主义教育为智育、公民道德教育为德育,美感教育可以辅助德育,世界观教育将德智体三育合而为一,是教育的最高境界。五育是统一整体中不可分割的有机部分。但同时他又指出,五育并不是平分秋色、没有重点的,而必须是以公民道德教育为根本。
3. 洋务运动掀起的洋务教育对中国近代教育作用不大。
(1)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2)自资本主义列强侵略中国和受农民革命运动冲击后,清朝统治集团内部形成了两派——顽固派与洋务派。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出于“自强”目的,中国进行了近代第一次社会和政治改革,即洋务运动,其基本内容是引进和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从“自强”到“求富”,洋务教育从此起步。洋务教育以学习西方为追求,包括举办学堂、派遣留学生和教育观念的部分转变等方面,中国近代教育由此开端。洋务学堂大概分为三类:①是方言学堂,也就是外国语学堂,主要有1862年创办的京师同文馆,1863年设上海方言馆,1864年广州同文馆等,以学习外国语为主,主要培养翻译人员。②军事学堂,主要有1866年福州福政局附设船政学堂,训练水师人才,1881年天津的北洋水师学堂等,这些学校培养能使用洋枪、洋炮的士兵和军官。③技术学堂,1865年上海江南制造总局附设机械学堂,1866年福州福政学堂训练制造及驾驶轮船的人等,培养会使用、维修洋机器的人员和一些通讯人员。
(3)洋务学堂的兴办、幼童留美,从学习器物到学习制度,中国展开了全面向西方学习的高潮,促进了中国近代化的进步。因此,抹杀洋务教育的历史作用是错误的。
4. 我国教育管理的历史很长,早在唐代以前就建立起了较为完备的行政管理体制。
错误。
我国教育管理的历史虽然很长,但却未曾建立起较为完备的行政管理体制。唐代虽有礼部和国子监之设,但礼部并非管理教育事业的专门机构,国子监也非管理全国教育的最高行政机关。宋代虽在地方设有提举学事司,但也是仅具行政管理之雏形。
真正较为完备的行政管理体制是在清末建立起来的。
5. 1840年鸦片战争是我国近代新教育的开端。
错误。
现在学术界一般认为,1862年京师同文馆的设立是我国近代新教育的开端。
四、分析论述题1. 从我国近代对科举的改革历程入手,分析清末废除科举的政策。
(1)科举制从改革到废除共分为三个步骤:
①改革科举内容。如维新变法时下令废八股,改策论。
②递减科举中额。清政府采取每年递减名额的方法来逐步取消科举。
③科举制的完全废止。1905年下诏各省全部取消科举考试。
(2)科举制的废除在中国教育的发展史上是一件大事,它标志着长期封建时代的旧教育在形式上宣告结束,一个新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教育制度在逐步形成。由此,全国兴起办新学的热潮,至1909年,各级各类新式学堂已达5000多所,在校学生超过16万人。
(3)应该看到科举制的废除对新学堂的建立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中国近代教育迅速发展,现代意义上的教育系统开始形成。但科举制的废除对受教育机会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不再像以前那样人人都可以受到教育,教育得到普及,出现了一大批人不能进入新式学堂接受教育,使受教育机会受到限制的状况。
2. 有观点认为目前我国的学制保留了壬戌学制的框架,请评析这个观点。
(1)1922年新学制的学制系统是:小学六年,中等教育分初级、高级两个阶段,各3年。1922年新学制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美国的六三三制,但并不盲从美制。从它产生的整个过程来看,是经过教育界长期酝酿讨论,并经许多省市认真施行,最终集思广益的结果。正如陶行知所说:它是“应时而生的制度”,是“颇有独到之处”的。
(2)1922年学制的特点有:第一,根据学龄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划分教育阶段。“六三三学制”中各教育阶段,基本上依据我国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来划分的,这在中国近代学制发展史上是第一次。第二,初等教育阶段趋于合理,更加务实。它缩短了小学年限,改7年为6年,小学分为两级,初级小学4年为义务教育阶段,高级小学2年,有利于初等教育的普及。幼稚园也纳入初等教育阶段,使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得以衔接,确立了幼儿教育在中国教育史上的地位。第三,中等教育阶段是改制的核心,是新学制中的精粹。①延长了中学年限,改4年为6年,提高了中学教育的程度,克服了旧学制中中学只有4年而造成基础知识浅的缺点,改善了中学与大学的衔接关系。②中学分成初、高中两级,不仅增加了地方办学的伸缩余地,而且也增加了学生选择的余地。③在中学开始施行选课制和分科制,力求使学生有较大发展余地,适应不同学生发展水平学生的需要。④新学制增强了职业教育,兼顾了升学与就业。⑤在师范教育方面,种类得以增多,程度相应提高,而且设置灵活。⑥在高等教育阶段,缩短了高等教育的年限,取消了大学预科,使大学不再担任普通教育的任务,有利于大学进行专业教育和科学研究。此外,还有“附则两条,一是注重天才教育;二是注意特种教育。
(3)这个学制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后来经过1928年、1932年、1940年多次修补,除在某些方面有所改动,总体框架一直延续下来,基本沿用到全国解放。新中国成立后,重建教育,1922年学制这个适合我国国情的学制系统总体框架被采纳。在新中国成立60余年的历史阶段里,虽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有所改变,但总体最终仍然保留了1922年学制系统的总体框架。
(4)目前我国亟须研究制定新的学制:①一国的学制反映了这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和它的教育方针政策、教育结构、人才培养模式等。②学制需要符合儿童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如今的儿童已经和60年或90年前的儿童有很大的区别。今天的儿童发育比半个世纪前要早,如我们现在的入学起始年龄已经由20世纪80年代的7岁调整为6岁。③90年前、60年前,我国文盲众多,当时的学制一方面要考虑教育的普及,又要培养专门人才。④现在是数字化时代、学习化社会。我国要走人人力资源强国,终身教育体制的建立是必由之路,新的学制应该反映终身教育的新理念。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1922年学制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对我国目前学制的理解和掌握情况。考查的是考生是否具有较强的比较分析能力和较恰当的历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