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辨析题1. 在黄炎培看来,职业教育的目的是为个人谋生之准备。
错误。
黄炎培是著名的职业教育家,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奠基人。他奠定了职业教育思想体系的理论基础。黄炎培对职业的本质和教育功能的分析是其职业教育思想建立的理论基础。他认为,职业教育的目的,一是谋个性之发展,二是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三是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四是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因此,命题说法错误。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考生对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理解和掌握情况。黄炎培是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奠基人,职业的本质和对教育功能的分析是其职业教育思想建立的理论基础。职业教育的目的不是单一的为个人谋生之手段,而是一个全方位的教育目的。
2.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与杜威的实用主义思想如出一辙。
(1)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2)生活教育的理论作为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集中反映了他在教育目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的主张,这是他在杜威“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思想影响下,充分考虑中国的教育国情提出的。
①“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其内涵为:生活含有教育的意义。从生活横向展开看,过什么样的生活便是在受什么样的教育;从生活的纵向看,生活伴随人始终,教育也伴随人始终;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教育不能脱离生活,教育要通过生活来进行,无论教育内容还是教育方法都取决于生活需要;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教育的目的、内容、原则、方法都为生活所决定。而教育通过改造人发挥其改造社会和个人生活的功能。“生活即教育”反对的是脱离生活而以书本为中心的教育。
②“社会即学校”,是“生活即教育”思想在学校与社会关系问题上的具体化。其内涵为:社会含有学校的意味,或以社会为学校。一方面,传统教育与社会隔绝,是“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学校即社会”虽使社会生活进入学校,但仍嫌不够。不如拆去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围墙,让学校延伸到社会与自然。另一方面,劳动人民难以进入学校学习,社会就是“大众唯一的学校”;学校含有社会的意味。一方面运用社会力量使学校进步,另一方面运用学校的力量使社会进步。“学校即社会”反对的是将学校与社会生活隔绝的教育。
③“教学做合一”,是“生活即教育”在教学方法问题上的具体化。其内涵为:“在劳力上劳心”,破除传统教育下劳心与劳力的分离现象,教劳心者劳力——读书的人做工,教劳力者劳心——做工的人读书,使人人都“手脑双挥”;“行是知之始”,破除只从读书、听讲求知识的教育,从做人手求知识、求创造;有教先学,有学有教;反对注入式教学,教服从于学,教、学又服从于做。“教学做合一”反对的是不顾学的教,不顾做的教、学。生活教育理论是对学校与社会隔绝、书本与生活脱节、劳心与劳力分离的传统教育的反动,提倡的是生活的、行动的、大众的和创造的教育。
(3)由此可见,陶行知并没有直接采用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而是进一步扩大了他研究的范围,结合中国国情,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境界上比杜威更进一步。所以题目中的观点根本立不住脚。
3. 抗战前期的苏维埃教育总方针指出群众和儿童教育是教育的重心。
错误。
尽管苏维埃文化教育总方针是“在于以共产主义的精神来教育广大的劳苦民众,在于使文化教育为革命战争和阶级斗争服务,在于使教育与劳动联系起来,在于使广大中国民众都成为享受文明幸福的人”,但毛泽东在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上更指出苏维埃教育的中心任务是“创造大批领导革命斗争的高级干部”,所以其实际上突出的是干部教育,而群众和儿童教育是在中央扶持下依靠地方上的财力、物力兴办的。
4. 两面学校是抗日游击区创办的一种办学形式。
正确。
抗日战争时期,游击区创办了多种多样的办学形式,如“游击小学”、“两面小学”、“联合小学”等。两面学校即处在敌人监视下的时候,表面上按敌伪规定的教学内容来应付敌人,只要敌人不在,就教抗日的教学内容,所以称为两面学校。
四、分析论述题1. 阅读下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就吾最近几年的经验,用吾最近几个月的思考,觉得职业学校最要紧的一点,譬如人身中的灵魂,‘得之则生,弗得则死’。是什么东西呢?从其本质来说,就是社会性,从其作用来说,就是社会化。”
材料二:
“我们的职业教育社,自从成立以后,一般普通社会里的人,都希望我们介绍职业。我们岂有不愿意的么?只是办不了这件事。……终想根本解决,所以打算从职业指导下手。”
(1)此材料反映的是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体系。
(2)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体系包括:①职业教育的作用与地位。②职业教育的体系。③职业教育的目的:“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④职业教育的方针:社会化、科学化。⑤职业教育的教学原则: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理论与实际并行,知识与能力并重等为职业教育教学工作必须坚持的原则。⑥职业道德教育。
材料中反映的黄炎培的职业教育的思想主要体现在:①材料一反映了黄炎培的职业教育的方针:即社会化、科学化中的社会化的部分。黄炎培的职业教育社会化的内容包括:办学宗旨的社会化、培养目标社会化、办学组织社会化、办学方式社会化。
②材料二反映了职业教育的体系。他认为职业教育在学校教育制度上的地位应是一贯的、整个的和正统的。一贯的,即指应建立其从初级到高级的职业教育系统。职业教育应贯彻于全部教育过程和全部职业生涯,建立起职业陶冶一职业指导一职业教育一职业补习和再补习的体系。整个的,即不仅在学校系统中应有一个独立的职业教育系统,在其他各级各类教育中也要与职业教育相互沟通。不仅普通教育要适应职业需要,而且职业教育也要防止偏执实用的片面。正统的,即应破除为升学做准备的普通教育为正统,而以为就业做准备的职业教育为偏系的传统观念,职业教育的地位应与普通教育等量齐观。
(3)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开创了我国职业教育事业,并推进其发展,也丰富了我国的教育理论,对20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教育改革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我国今天的职业教育实践仍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因为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是一种大职业教育思想,是一个“职业陶冶—职业指导—职业教育—职业补习和再补习的体系”,对于今天我国实行人力资源强国战略下的学习化社会的建立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的理解和掌握情况。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是比较成熟的职业教育思想,且扎根于职业教育实践。其丰富的职业教育思想对我国今天的职业教育富有启示意义。
2. 分析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体系及其启示。
为适应中国教育改造和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的需要,我国在20世纪20年代曾形成职业教育思潮,其倡导者和代表人物是黄炎培。早在1913年,黄炎培就发表《学校教育采用实用主义之商榷》,提倡教育与学生生活、学校与社会实际相联系。1917年发起中华职业教育社,又创办中华职业学校,探索职业教育,逐渐形成其完整的职业教育思想。
(1)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体系在职业教育的作用,就是通过教育的力量使人获得生活能力,其价值在于“谋个性之发展”“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为个人服务于社会之准备”“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使学校培养之人无不可用,社会从业者无不受良好训练,国无不教之民,民无不乐之生,社会国家得以立基。职业教育的目的就是“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以达到为个人谋生、为社会服务、促进实业发展、增长社会经济、稳定社会秩序等目的。
(2)黄炎培提出“大职业教育主义”,即:①只从职业学校做功夫,不能发达职业教育。②只从教育界做功夫,不能发达职业教育。③只从农工商职业界做功夫,不能发达职业教育。
(3)黄炎培指出职业教育在办学宗旨、培养目标、教学组织、办学方式等方面均需社会化,即学生的知识技能和思想品德须适合社会生产与合作,学校专业、课程、教学、年限的规定均需考虑社会需要、可能和学生、家长的意愿,办学需充分联络社会力量。职业教育的教学原则是“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理论与实际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职业道德教育的原则是“敬业乐群”,热爱所业,尽职所业,有优美之情操,有协作之精神,职业教育不仅是为己谋生,更是为群众服务。
黄炎培在近代第一次如此完整地系统论述职业教育,这对当前我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有积极意义,发展职业教育有了历史借鉴和指导思想。
3. 分析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体系及其现代意义。
(1)“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①生活含有教育的意义。从生活横向展开看,过什么样的生活便是在受什么样的教育;从生活的纵向看,生活伴随人始终,教育也伴随人始终。②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教育不能脱离生活,教育要通过生活来进行,无论教育内容还是教育方法都要根据生活需要。③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教育的目的、内容、原则、方法都是为生活所决定。而教育通过改造人发挥其改造社会和个人生活的功能。“生活即教育”反对的是脱离生活而以书本为中心的教育。
(2)“社会即学校”,是“生活即教育”思想在学校与社会关系问题上的具体化。①社会含有学校的意味,或以社会为学校。一方面,传统教育与社会隔绝,是“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学校即社会,”虽使社会生活进入学校,但仍嫌不够。不如拆去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围墙,让学校延伸到社会与自然。另一方面,劳动人民难以进入学校课程,社会就是“大众唯一的学校”。②学校含有社会的意味。一方面运用社会力量使学校进步,另一方面运用学校的力量使社会进步。“学校即社会”反对的是将学校与社会生活隔绝的教育。
(3)“教学做合一”,是“生活即教育”在教学方法问题上的具体化。①“在劳力上劳心”,破除传统教育下劳心与劳力的分离现象,教劳心者劳力——读书的人做工,教劳力者劳心——做工的人读书,使人人都“手脑双挥”。②“行是知之始”,破除只从读书、听讲求知识的教育,从做人手求知识、求创造。③有教先学,有学有教。④反对注入式教学,教服从于学,教、学又服从于做。“教学做合一”反对的是不顾学的教,不顾做的教、学。生活教育理论是对学校与社会隔绝、书本与生活脱节、劳心与劳力分离的传统教育的反动,提倡的是生活的、行动的、大众的和创造的教育。
陶行知根据杜威的教育思想,结合我国当时国情,发展了一套适合我国的教育理论,这对于我们教育理论工作者和教育实践者建设中国特色的教育理论有很大的启发意义。我们应立足于本国国情,提倡教育本土化,合理借鉴外国教育成果,发展我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