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辨析题1. 19世纪,英国的学校教育制度属于单轨制。
(1)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2)19世纪,英国教育一直具有明显的双轨性质。近代英国的教育形式主要有慈善学校、文法学校和公学、学园、星期日学校和“导生制学校”。其中,慈善学校主要是初等教育,是教会等社会团体为贫困人民解决基本教育问题的方法;文法学校和公学产生于文艺复兴时期,是英国富家子弟升人大学的预备学校,属于中等教育性质;公学则强调学校由公众团体集资兴办,培养一般公职人员,教学设备、条件和教学质量均高于文法学校;学园是由非国教派创办的一种新的学校形式,当时主要靠学生交费维持,传授一些实用的知识,后来发展成为一种实科性质的中学;星期日学校和“导生制”学校则都是非正式学校,是为解决童工和社会人群的教育问题而设置的简单学校。
从这些教育形式我们可以分析出:英国的初等教育一直属于宗教和慈善事业。“初等教育法”颁布后,义务教育得到普及,但劳动人民所受的宗教教育和粗浅的文化教育是不足以升学的,这是英国教育中的一轨。而另外一边,文法中学和公学等学校都是为贵族子弟设立,作为中等教育及其预备学校是为升入大学做准备的。直到19世纪以后,其他形式的中学、大学以及师范教育才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而陆续发展起来。然而,直至20世纪初,就读于现代中学和一般职业技术学校的英国平民子弟还是难以升学,而贵族子弟依旧经过家庭教育或预备学校升入公学和文法学校,为将来升入大学做准备。
2. 爱尔维修的教育万能论是正确的。
(1)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2)作为法国启蒙运动中的唯物主义者,爱尔维修从唯物主义认识论出发,认为人人都是通过感官获得知识,人人都有享受中高等教育的权利,实际上表达了人人智力天生平等和教育的民主化主张,直接抨击了以人的天赋不平等论证社会及教育等级制度合理性的贵族理论。由此,他把人的成长归因于教育与环境,提出“教育万能”的口号,否定遗传因素的影响,并把改变旧社会环境的希望寄托于教育,寄托于少数天才人物,从而在社会历史观上陷入唯心主义。
(3)爱尔维修对教育的看法是错误的,尽管十分强调环境的作用,但对当时来说,有一定的进步作用。教育不可能万能,马克思批判了他的这一看法,提出了教育受到遗传、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最终起决定作用的是个人的主观实践活动。
3. 18世纪,英国的“公学”是专为贵族阶级服务的私立的寄宿学校。
正确。
17、18世纪英国的中等学校有三类:文法学校、公学及新型中等学校。其中“公学”出现在中世纪末期,开始时接受一些贫民子弟入学,但很快发展为只限于上层社会子弟,培养统治阶级上层人物的私立的寄宿学校。全靠私人捐助,拥有大量校产、不受政府资助和干涉,特别注重古典文及宗教课程的学习。为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19世纪60年代,开始进行改革,针对传统公学贵族化、课程陈旧、管理不善等弊病,各公学在课程、行政管理等方面进行改革,课程内容有较大的发展,增设数学、现代语、自然科学等课程。自此,英国的公学开始趋于现代化了。因此,此命题正确。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考生对英国“公学”的发展状况这一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考生需要注意的是,在公学发展初期,招收贫民子弟,后招收贵族,直到19世纪60年代开始进行公学改革。
4. 耶稣会的教育活动有许多与众不同的地方,取得很大成功,是教育史上一个不小的进步。
这种说法不完全正确。
耶稣会的教育作为天主教的改革成果,有其独有的特色,为天主教的教育带来进步,但从历史角度看则不然。
随着宗教改革运动的进行,罗马天主教会一方面镇压各地的反抗,另一方面又忙着改革自身来适应变化了的世界,“耶稣会”就是这种改革的产物。其创始人是西班牙神学家罗耀拉,他非常重视教育,并把力量放在中、高等教育上。耶稣会教育的特点就是用人文主义精神来改革学校和教学。
出于培养精英以控制未来的统治阶层考虑,耶稣会集中全力于中等和高等教育方面而不重视初等教育。在教学内容上,耶稣会教育的教学内容也依据中、高等的区别很不相同:中等教育以拉丁语、希腊语、希伯来语、文法、古典文学等人文学科为主;高等教育则主要是哲学和神学。
此外,耶稣会学校已经形成了一套完备的组织管理模式,一切以1559年的《耶稣会章程》和1560年的《教学大全》这两个纲领性文件为标准和尺度。高水平的师资也是耶稣会学校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条件。
耶稣会十分重视师资的培养和训练,其教师均受过宗教、知识及教育教学方法三个方面的训练。耶稣会的教学方法也富有成效。采用了寄宿制和全日制,学生依成绩分班,采取班级授课方式,教师在教学中采用讲授、阅读、写作、背诵、辩论、练习等多种方式,学校提倡温和纪律、爱的管理,强调师生间的亲密关系,很少使用体罚。
可见,耶稣会在外界的影响下,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教育措施,使天主教的教育在短短的时间内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然而,这并不代表它在历史上也是一种进步,因为不管它的制度、方法多么完善,组织管理多么周密,师资水平多么高,这些都服从于一个目的——企图重建教皇和天主教会对欧洲的统治,这一目的是逆历史潮流的,因而,题中的说法不完全正确。
[解析] 题目看似合理,实则隐藏陷阱——要从一分为二的角度看到弊端。
5. 1870年,英国政府颁布了《福斯特法案》,标志着英国初等国民教育制度的正式形成。从此,英国初等国民教育以国立为主。
错误。
19世纪下半期,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完成,普及义务教育的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主要问题。1870年,英国政府颁布了《初等教育法》,即《福斯特法案》。法案规定:
国家对教育有补助权和监督权;地方设学校委员会管理地方教育;对5~12岁儿童实施强迫初等教育;在没有学校的地方,允许私人在一年内设校,过期者由地方委员会设立公立学校。该法案的颁布,标志着英国国民教育制度的正式形成。
从此,英国出现了公、私立学校并存的局面(“双轨制”)。
四、分析论述题1. 论述赫尔巴特的教育学体系。
赫尔巴特的教育学体系包括管理论、教学论、德育论三大部分。
(1)管理论。赫尔巴特认识到儿童管理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认为儿童的管理要放在学校整个教育过程的最前面,它是进行教学和道德教育的首要条件,应是一项独立的任务。管理的方法主要有学校必要的规章守则、紧凑丰富的活动、教育者的威信与爱等。
(2)教学论。包括两个方面:①教育性教学原则。赫尔巴特从揭示智育与德育内在联系入手,对教育性教学进行了较深刻的论述,明确了教学是实现教育的重要手段。他认为“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儿童的德行,掌握知识主要是为了形成道德观念,知识越多,品德才越好。②教学四阶段论。即明了、联想、系统、方法。赫尔巴特的教学四阶段,后被他的学生席勒发展为五段,即分析、综合、联系、系统、方法。赫尔巴特试图建立一种明确的规范化的教学模式,他的教学四阶段反映了教学的某些常规,包含对教学规律的认识。
(3)德育论。在伦理学的基础上建立的教育目的与德育论,是赫尔巴特教育理论体系的核心部分。教育目的论决定赫尔巴特必须把德育看成是教育最根本、最首要的任务。他将教育目的分为:可能的目的和必要的目的。可能的目的是培养一个人将来从事何种职业,学校应帮助他发展与这一职业有关的能力和兴趣;必要的目的即是道德的目的,这是指培养无论从事什么职业的人都必须具有完善品德,即绝对清晰、绝对纯粹的善与正义的观念。赫尔巴特的教育目的理论指出了除职业的要求外还要有品德的高层次要求。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考生对赫尔巴特教学体系思想的理解和掌握情况。赫尔巴特的教学理论的核心还是在于赫尔巴特的德育思想。考生需要谨记的是赫尔巴特的教育目的理论的中心是除职业的要求外还要有品德高层次要求。
2. 比较洪堡在柏林大学的改革和蔡元培的北大教育改革。
(1)洪堡在柏林大学的改革
①背景:在中世纪大学创办的过程中,德国是起步较晚的国家,直到1348年,德国境内才出现了大学。柏林大学建立前,德国已经存在多所大学,如哈勒大学、哥廷根大学、埃尔兰根大学。这三所大学虽在有些方面与原来的大学并无重大的差别,但在大学的职能和教学制度等方面却形成了明显的特征。鲍尔生也指出了18世纪德国大学的变化,如以自由研究和教学取代过去僵化、生硬的教学,以研讨班取代辩论等。1809年,洪堡就任普鲁士教育部部长后,在综合各种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主张,并在1810年创办柏林大学中付诸实施。
②措施:第一,明确把学术自由作为基本的指导思想。第二,在国家与大学的关系上,学术自由意味着大学有权决定学术研究领域中的事务,国家不应以其利益左右大学的科学研究。第三,柏林大学明确把学术研究作为大学的主要职责,把对知识的批判和对真理的探索当做教师和学生的主要使命,从而在根本上改变了大学的职能。第四,柏林大学在继承和发展原有研讨班这种教学形式的同时,建立了研究所,从而在制度上保证了科学研究的进行。
③影响:柏林大学的建立,标志着一种崭新的大学教育形式的出现,标志着真正近代意义上的大学的创立。此后,德国的一些大学纷纷效仿柏林大学的办学模式,如波恩大学、慕尼黑大学都是以柏林大学为蓝本建立起来的。19世纪中叶以后,柏林大学的办学模式进一步影响了美国、中国等国家和地区的大学教育。
(2)蔡元培的北大教育改革
①背景:尽管在学习西方的过程中,我国举办了多所各种层级、各种类型的大学,但没有一所真正意义上的大学。尤其是北京大学,官僚气息浓厚。中华民国成立后,蔡元培接受任命,任北京大学校长,并开展了一系列的改革。
②蔡元培改革北大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抱定宗旨,改变校风;第二,贯彻“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原则;第三,教授治校,民主管理;第四,学科与教学体制改革。废科设系是教学体制改革的重要措施。蔡元培认为传统文、理分科的做法已不适应近代科学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发展趋势。文科里面包含着理科,理科里面包含着文科,不能截然分开。如教育学、心理学、美学等原属文科范畴,现已采用实验等理科的研究方法,地理学中有人文、地质、地文分别偏于文科和理科,很难辨其学科性质,“文科的哲学,必植根于自然科学,而理科学者最后的假定,亦往往牵涉哲学。”为了避免文理科学生相互隔绝、互不沟通、“专己守残”、“局守一门”,蔡元培采取的一个重要改革措施就是清除人为的科际障碍,废科设系。北大于1919年废除科,改变隶属于科的学门为系,设立14个系,废学长、设系主任。原来的文、理、法三科分别改称第一、二、三院,仅作为各系所在地区的标志,不代表一级机构。选课制是当时美国大学中通行的方法,蔡元培极力主张仿效,认为同在一年级或一专业的学生,其能力和兴趣不可能没有差别;年级制“使锐者无可见长”,而选课制“比现行年级制、划一制可以发展个性”。改年级制为选课制体现了蔡元培“尚自然、展个性”的教育思想,同时也是落实他沟通文理的一个具体措施。
③影响:北京大学的改革不仅改变了面貌,也是我国高等教育近代化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这场改革的灵魂是“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兼容并包不仅包容不同的学术和学说流派、不同的人物和主张,也在男生之外,包容女生,在正式生外,包容旁听生。也并非不偏不倚,而是有所抑扬。封建思想文化本已根深蒂固,所包容的主要是资产阶级乃至无产阶级的新思想、新文化、新人物,北大也因此成为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心、五四运动的策源地,其影响远远超越教育领域。
(3)二者的比较
①背景比较。背景方面相同的是在二者进行教育改革前,该国或该校的大学教育并没有研究的传统。都是在毫无研究气氛的情况下对高校从事研究的。但不同的是洪堡是将自己的思想实施于新建立的柏林大学,而蔡元培是将自己的思想实施于有着深厚封建传统和官僚气息的北京大学。②措施比较。措施方面相同的是二者都倡导学术自由。但不同的是柏林大学的学术自由除在校园内部学者们思想自由外,国家和学校之间的关系也遵照学术自由的原则。而蔡元培先生在北大的教育改革中的思想自由更侧重于在学校内部。蔡元培也有教育和政府独立的思想,但并不是他北大教育改革的措施。③影响比较。影响方面相同的是二者的改革都对其所在国的高等教育发展有着深远而重要的影响。但不同的是在国际高等教育史上,柏林大学有其浓墨重彩的一笔,但相较而言,北京大学的教育改革尽管在我国高等教育史的影响很大,但其国际影响,远不及柏林大学。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考生对19世纪德国教育状况,尤其是教育思想状况中洪堡在柏林大学中的实践以及蔡元培在北京大学的教育改革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答好此题,除对知识点的掌握外,还考核考生的比较理论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