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二、多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三、简答题1. 简述非参数检验的优缺点。
[答案要点]
非参数检验是统计分析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参数检验共同构成统计推断的基本内容。参数检验是在总体分布形式已知的情况下,对总体分布的参数如均值、方差等进行推断的方法。但是,在数据分析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人们往往无法对总体分布形态作简单假定,此时参数检验的方法就不再适用了。非参数检验正是一类基于这种考虑,在总体方差未知或知道甚少的情况下,利用样本数据对总体分布形态等进行推断的方法。由于非参数检验方法在推断过程中不涉及有关总体分布的参数,因而得名为非参数检验。
(1)优点:①一般不涉及总体参数,其假设前提也比参数检验少得多,容易满足;②适用面较广;③非参数检验方法由于带有最弱的假设,对模型的限制比较少,因而具有稳健性;④可用于小样本,且方法简单。
(2)缺点:①未能利用数据的全部信息,将数据转换成顺序变量时会丢失一部分信息,精度不高;②不能处理交互作用。
2. 简述实验的自变量、因变量、额外变量的定义和种类。
[答案要点]
心理学实验中的变量可分为自变量、因变量和额外变量。
(1)自变量的含义和种类
①含义:自变量是指由实验者所操纵的、对被试反应产生影响的变量。
②种类:包括刺激特点自变量、环境特点自变量、被试特点自变量、暂时造成的被试差别变量和课题变量(作业变量)。
a.作业变量:任务的任何特征可作为自变量来操纵(记忆词表、错觉图形等)。
b.环境变量:实验环境的任何特征(照明情况或照明强度)。
c.被试变量:可能影响对某种刺激的反应的特性因素(性别、年龄、健康状况、智力水平、受教育水平)。
d.被试暂时变量:由于某种原因,导致被试特性的暂时变化(疲劳、焦虑、被试给予不同指导语)。
(2)因变量的含义和种类
①含义:因变量是由于自变量的操纵所引起的被试的某种特定反应。
②种类
a.客观指标:反应速度、反应速度的差异、反应的正确性、反应标准、反应的难度、生化指标等。
b.主观指标:口语记录(口头报告),被试在实验时对自己的心理活动进程所作的叙述的记录,或在实验之后,被试对主试提出问题所作的回答的记录。
(3)额外变量及其控制
①含义:额外变量是指与实验目的无关的,但能对被试反应有一定影响的变量。由于在实验中额外变量是必须加以控制的,所以额外变量也被称为控制变量。研究者能否成功地控制额外变量是评价一项实验好坏的重要依据。
②种类
a.被试方面
实验中被试会自发地对实验者的实验目的产生一个假设或猜想,然后再以一种自以为能满足这一假想的实验目的的方式进行反应,称为要求特征。例如:霍桑效应、安慰剂效应、约翰·亨利效应。
b.主试方面
主试在实验中可能以某种方式(如表情、手势、语气等)有意无意地影响被试,使他们的反应符合实验者的期望。这种现象称为实验者效应。例如:罗森塔尔效应。
c.设计方面
包括研究方法本身的不完善,实验程序安排不当,测量仪器布置与安排不当等。例如:练习效应、疲劳效应、方位效应。
d.环境方面
实施环境中的许多因素,如温度、光线、空间大小等,都可能影响被试的行为及操作水平。另外,实验过程中的意外事件,比如停电、喧哗等,也会影响被试反应。
e.数据处理方面
数据处理方法不当、数据分类不当、评价标准不统一、统计方法错误等,都会影响实验结果。
四、综合题1. 联系个体心理发展的实际,分析青少年自我体验发展的主要表现。
[答案要点]
自我意识可以分为自我评价、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等几个方面。自我体验(self-feeling)是伴随自我认识而产生的内心体验,是自我意识在情感上的表现,即主我对客我所持有的一种态度。它反映了主我的需要与客我的现实之间的关系。客我满足了主我的要求,就会产生积极肯定的自我体验,即自我满足;反之,客我没有满足主我的要求,则会产生消极否定的自我体验,即自我责备。青少年自我体验的发展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1)成人感是指青少年感到自己已经长大成人,渴望参与成人角色,要求独立、得到尊重的体验和态度。结合实际:如不再事无巨细样样请教达人,有自己的见解和社会交往,疏远父母更乐于和同龄人交往。
(2)自尊感是社会评价与个人的自尊需要之间相互关系的反映。它包括自我尊重和受社会尊重两个方面,前者指要求独立、自由、自信,对成就和名誉的向往等,后者指希望被人认可、受人尊重,以及对地位、实力、威信方面的考虑等。结合实际:如追求考试成绩排名,希望自己的言行得到他人的尊重。
(3)从闭锁性到自卑感,青少年期在心理发展上表现出明显的闭锁性,这成了这个阶段自我体验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随着闭锁性的发展,青少年到了高中时期容易出现自卑感,是指一种轻视自己、不相信自己,对自己持否定态度的自我体验。儿童很少有自卑感,自卑感萌芽于少年期,容易产生在青年初期。结合实际:对自己的想法能否得到他人的赞同持怀疑态度等。
2. 有学者认为压力本身有积极和消极之分,但是也有学者反对这种观点,认为压力是积极还是消极完全取决于个体的认知评价。您认同哪种观点?请设计一个研究来验证自己的观点。
[答案要点]
(1)给压力下操作定义
根据不同的反应,可以把压力定性地分为积极压力和消极压力。积极压力是个体通过对压力源的评价而做出的积极反应,以积极心理状态为主要指标;而消极压力则是个体通过对压力源的评价而做出的消极反应,以消极心理状态为主要指标。
(2)研究假设
压力有积极和消极之分,积极压力和消极压力并不是一个连续体的两端,而是两个不同的结构,其测量需要各自的多变量指标。所以,对于一个给定的压力源,同一个体既可以做出积极的反应,也可以做出消极的反应。
(3)实验设计
完全随机单因素实验组对照组前测后测设计
|
前测
|
实验处理
|
后测
|
实验组A组 对照组B组
|
0A1 081
|
1周高难度工作 1周低难度工作
|
0A2 082
|
①自变量与因变量
自变量:1周高难度工作(任务难,强度大,完不成面临被裁员)、1周低难度工作(基础工作,量小,完成情况不重要);
因变量:被试在实验前后的情绪变化,用工作压力量表(测量消极压力)与积极情绪量表(测量积极压力)进行测量。
②额外变量及其控制
除去基本的环境条件、被试随机性、主试实验程序等控制外,为了控制被试的要求特征,实验采用双盲法来排除由于被试和主试主观因素对实验造成的干扰。为保证各组被试压力情况一致,挑选被试时,需要用前测进行筛选,根据前测结果筛选压力程度基本相同的被试。
③被试的取样与实验安排
实验选取某公司新人职员工60名,男女各半,年龄匹配,以前从未参加过此类实验。
④实验材料
材料:高难度工作(例如研发新产品),低难度工作(例如产品打包装箱)。
(4)实验程序
挑选并训练主试(也可以直接选用公司管理者)。
①前测:用工作压力量表与积极情绪量表对被试进行测量,筛选被试;根据前测结果,用匹配法分配被试到两个组;并随机挑选某组为对照组,另一组为实验组。
②处理:分别对实验组A和对照组B进行实验处理。
③后测:一个疗程结束后,进行后测。
(5)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根据所得的两个组的前后测数据进行相关分析。数据结果显示工作压力量表得分与积极情绪量表得分并无显著负相关,即积极压力和消极压力并非一个连续体的两极,亦即积极压力得分高的个体并非在消极压力上的得分就低。
(6)结果预测
压力有积极和消极之分,它们是独立而非单维的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