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判断题1. 通常在国庆长假前,中央银行会与商业银行进行逆回购交易来增加基础货币投放。
对 错
A
[解析] 国庆长假全国消费规模必定扩大,市场需要更多的货币,中央银行可通过逆回购投放基础货币。
2. 商业银行扩张信用,创造派生存款的约束机制原理在于商业银行吸收的存款是否能够全部发放贷款。
对 错
B
[解析] 创造派生存款的约束机制有:①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小于100%;②现金结算比例小于100%,不一定是全部用来发放贷款。
四、简答题1. 试根据乔顿货币供给模型分析货币供给的决定因素。
(1)乔顿货币供给模型是对简单乘数模型进行修正的结果。
(2)它采用狭义的货币定义M1=C+D,根据货币乘数的定义,可得:m(1+k)/(k+rd+trt+e)。由此可知货币乘数的决定因素共有五个:k为通货比率,rd为活期存款法定准备金比率,rt,为定期存款法定准备金比率,t为定期存款比率,e为超额准备金比率。
(3)货币供给量:M=B·m=B·(1+k)/(k+rd+trt+e),式中B为基础货币。
(4)因此,货币供给量是由中央银行(B,rd,r)、商业银行(e)、社会公众(k,t)这三个经济主体的行为共同决定的。
(5)由乔顿货币供给模型可知货币供给量决定于基础货币与货币乘数这两个因素。一般认为,基础货币在相当大程度上能为中央银行所直接控制,在货币乘数一定时基础货币的规模决定了整个货币供给量的规模,它的变动将引起整个货币供给量的同方向的成倍变动。在基础货币一定的条件下,货币乘数与货币供给成正比。
2. 比较弗里德曼-舒瓦茨的货币供给理论与卡甘的货币供给理论之间的异同。
此题考查不同货币供给理论之间的辨析。
卡甘关于货币供给理论的分析与弗里德曼一施瓦茨分析方法是完全相同的,但在形式上,两个理论略有不同。在卡甘的货币供给理论中,采用通货比率(即通货占货币存量的比率C/M)代替D/D,又用准备金比率R/D代替D/R。从本质上,这一转换并没有理论突破。
在弗里德曼-舒瓦茨的理论中,货币供给量与D/C,D/R呈正相关关系,而在卡甘的理论中,货币供给量与C/M,R/D呈负相关关系。
3. 乔顿的货币供给理论与弗里德曼-舒瓦茨货币供给理论、卡甘货币供给理论的区别表现在哪些方面?
此题考查不同货币供给理论之间的辨析。
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经济学家乔顿发展了弗里德曼-舒瓦茨、卡甘的货币供给理论,推导出更为复杂的货币供给决定模型,该模型主要有两点显著差别:
(1)弗里德曼-舒瓦茨模型和卡甘模型采用的是广义货币定义M2,即货币不仅包括公众持有的现金和活期存款,而且还包括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乔顿模型则采用了狭义货币定义M1。
(2)乔顿模型区分了不同类型的银行和受制于不同法定准备金率的不同类型存款。而弗里德曼-舒瓦茨模型、卡甘模型并未对银行类型和存款类型做区分。
4. 推导货币乘数模型,并分析各影响因素与货币乘数的关系。
此题考查货币供给的基础模型及其与各因素的数量关系。
(1)货币乘数模型的推导。
货币乘数表达式为:

存款机构准备金(R)包括法定准备金(R
r)和超额准备金(R
e)。如果用r
r和r
e分别表示法定准备金率和超额准备金率,那么:
R=(r
r+r
e)D,
代入货币乘数公式得:

分子和分母同除以D,进一步得到(其中,令k=C/D):

(2)各影响因素与货币乘数关系的分析。
通过上述公式可见,货币乘数主要由通货比率(k)、法定准备金率(r
r)和超额准备金率(r
d)三个因素决定。具体关系如下:
①根据货币乘数公式,将m对k求偏导,可得:

这表明通货比率与货币乘数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
②法定准备金率(r
r)的影响:
根据货币乘数公式,将m对r
r求偏导,可得:

这表明法定准备金率与货币乘数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
③超额准备金率(r
e)的影响:
根据货币乘数公式,将m对r
e求偏导,可得:

这表明超额准备金率与货币乘数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
5. 简述卡甘货币供给理论的主要观点。
此题考查货币供给理论的基本思想。
(1)卡甘采取了与弗里德曼-舒瓦茨相同的货币定义,即M=C+D,则:

所以,M=H/(C/M+R/D-R/D·C/M),即货币供给由高能货币、通货比率(通货占货币存量的比率C/M)和准备金比率(R/D)决定的。
(2)通过卡甘货币供给模型易得出:①高能货币的增减变化会引起货币供给量的同向变化;②通货比率(通货占货币存量的比率C/M)和准备金比率(R/D)提高,会导致货币收缩。
6. 按照凯恩斯学派的货币理论,货币供给是怎样对经济产生影响的?后来的经济学家在货币的传导机制方面作了什么补充和修改?
本题是一道综合题,不仅考查了凯恩斯的货币供给理论,同时也考查了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考生首先要明确凯恩斯的货币供给理论,知道凯恩斯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同时对比货币学派的政策传导机制综合作答。
货币供给对经济产生的影响,可以通过总供给-总需求模型加以说明。总需求是指整个经济社会在每一个价格水平下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它由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支出和国外需求构成。总需求曲线是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的价格水平与国民收入间的依存关系。总供给函数表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价格水平与全社会总供给之间的函数关系。
(1)凯恩斯学派对货币供给对经济影响的论述。凯恩斯学派认为总供给曲线是向右上方倾斜的。货币供给增加,会导致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由于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所以均衡产出和均衡价格都上升。
由下图可以看到,首先国民经济的均衡点在E点,此时的均衡产出和均衡物价水平分别为y和P。由于货币供给量增加,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到AD',AD'和AS相交于新的均衡点E',新的均衡产量和均衡价格分别为y'和P'。可见货币供给量增加导致均衡产出增加。
从上面可以看出,凯恩斯学派认为,货币供给的变动不但对物价水平产生影响,而且对经济产出水平也产生影响。凯恩斯学派的结论直接来源于对总供给曲线的假定,即认为总供给曲线是向右上方倾斜的。
凯恩斯学派认为货币供给对经济产生影响的机制是:货币供给增加会导致市场利率水平下降,利率下降会降低企业的投资成本,因此企业投资增加,从而社会总需求增加,总需求增加又导致产出水平增加。其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是:M→r→I→E→Y。
(2)货币学派对凯恩斯学派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做了修改。和凯恩斯学派不同,货币学派认为利率在货币传导机制中不起重要作用。而强调货币供应量在整个传导机制上的直接效果。货币学派的传导机制是:M→E→I→Y。
货币学派认为货币供给量直接影响支出,其主要原因是:第一,货币需求有其内在的稳定性:第二,货币需求函数中不包含任何货币供给的因素,因而货币供给的变动不会直接引起货币需求的变化;第三,当作为外生变量的货币供给改变,比如增大了,由于货币需求不变,公众会增加所愿意持有的货币量,从而必然增加支出。
7. 为什么说中央银行的资产业务规模会影响其货币供应量?
本题考查中央银行业务和货币供给之间的关系。
货币供给是指一国银行系统向经济中投入、创造、扩张(或收缩)货币的行为。中央银行在整个货币供给中居于核心地位。狭义的货币供给的公式为M1=m·H,其中,H为基础货币,m为货币乘数,而基础货币包括商业银行的准备金R和公众持有的通货C,即H=R+C。
根据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的关系式:
存款机构的准备金存款=资产总额-(其他负债+资本),
该方程式说明:如果资产负债表的其他项目保持不变的话,中央银行资产的任何增加(或减少)也将引起存款机构存款准备金的增加(或减少);而中央银行负债的增加(或减少)也会使存款机构存款准备金减少(或增加)。可见,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上各项目的变动,对商业银行体系准备金存款规模是有影响的。中央银行的资产项目的增加是导致准备金增加的基本因素。
(1)购买政府证券。这是中央银行为改变银行准备金而进行的公开市场操作业务。中央银行通过购买证券,使商业银行准备金增加。因为中央银行购买证券必须开出支票付款,出售证券的客户在收到支票后将支票存入商业银行,而商业银行也会将支票转中央银行进行结算,中央银行就在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存款账户上增加了这笔资金,从而使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增加。
(2)再贷款、再贴现业务。中央银行给存款机构贷款的增加,将直接增加银行体系的准备金存款,当商业银行把未到期的票据经过背书后送到中央银行进行再贴现,中央银行在扣除贴现利息之后,把其余部分贷记借款银行的准备金账户。
(3)黄金和外汇储备业务。如果黄金和特别提款权增加,银行准备金也将增加同样数额。财政部购买黄金,中央银行资产证券持有额增加,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存款增加,社会的货币供应量也相应增长。中央银行向其他国家中央银行购买外国通货增加外汇储备时,由中央银行开出支票支付,当支票被交由银行系统进行结算时,中央银行将贷记收票银行的准备金账户,银行准备金增加。
8. 简述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结构和资产负债业务。
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的项目分为资产和负债两大类,其中资产包括对金融机构贷款、预算借款、黄金外汇占款和在国际金融机构资产等;负债包括金融机构存款、预算存款、对国际金融机构负债、货币发行等。
中央银行的负债业务主要有货币发行、代理国库和吸收财政性存款、集中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清算资金等;资产业务包括再贴现和贷款、金银外汇储备、证券买卖等。
9. 与商业银行相比,中央银行负债业务有哪些特点?
与商业银行相比,中央银行的负债业务具有以下特点:①其负债业务中的流通中货币是其所独有的项目,这是由其独享货币发行权所形成的垄断的负债业务。商业银行均无此项负债,并且与此相反,现金在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中属于资产项目。②其业务对象不同,虽然中央银行的负债业务也有存款,但其存款对象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政府和公共机构,另一类是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不同于商业银行以普通居民和企业为存款业务对象。③其存款业务具有一定的强制性。不同于商业银行的存款自愿原则,法律要求商业银行必须在中央银行存有一定量的存款准备金,具有强制性。
10. 存款准备金率的变动对宏观经济变量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存款准备金是中央银行的三大货币政策工具之一,本题主要考查存款准备金率的变动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存款准备金包括法定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法定准备金是商业银行按照中央银行的规定,按照法定准备金率提取的存放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提取法定准备金的目的是降低银行的经营风险,利于中央银行的政策控制。超额准备金是指商业银行或存款机构在货币当局规定除必须缴纳的法定准备金之外,还保留的一部分准备金。超额准备金存储在中央银行,主要用来解决意外的大额提现、结清存款或更好的投资。
由于超额准备金主要由商业银行控制,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在货币政策操作中,存款准备金率的变动主要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变动。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变动对宏观经济变量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信贷机制释放出来的。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变动会通过信贷扩张机制加倍影响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同时,也通过货币乘数影响货币供应量。当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商业银行的贷款会通过乘数效益收缩,银行贷款的减少会减少企业的投资,从而减少总支出。当一国或一个地区出现经济过热情况下,由于此时经济的投资过热是非理性的,投资蕴含较大的风险损失,商业银行面临较大的信用风险成本,在此情况下,中央银行通过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可以紧缩银根,防止经济过热;但在经济没有出现过热,而是正常发展的情况下,存款准备金率的提高会降低经济增长速度。
存款准备金率的提高同时会降低货币供应量。在货币需求不变的情况下,提高存款准备金会造成利率的上升,同时由于货币供应量的增加是物价持续上涨的原因,提高存款准备金还可以通过货币供应机制降低物价。
在上面的分析中,采用的是局部分析方法,在一般分析方法中,由于存款准备金率的变动引起的信贷变动会进一步影响其他宏观经济变量。同时,存款准备金率发挥其作用需要一定的前提,比如在商业银行超额准备比较充足的条件下,法定准备金率的提高并不能明显地改变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只是将超额准备转为法定准备。在利率非市场化的情况下,法定准备金率也不能够影响到利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