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符考试题库B12
现在是:
试卷总分:100.0
您的得分:
考试时间为:
点击“开始答卷”进行答题
交卷
评分
存入我的题库
晒成绩
打印模式
隐藏答案解析
打印
下载
背景
字体
较大
大
中
小
较小
退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分类模拟58
单项选择题
1. “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这说明自由是
A.选择的随意性
B.活动的主动性
C.摆脱必然性
D.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A
B
C
D
D
[解析] 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由是人类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必然是自由的根据和限度,所以,自由不是选择的随意性、摆脱必然性,也不仅仅指活动的主动性。D正确。
2. “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是历史性概念,它是指社会发展的
A.两条不同的道路
B.两个不同的模式
C.两种不同的选择
D.两种不同的状态
A
B
C
D
D
[解析] 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是人类在客观世界面前所处的两种不同的社会活动状态。自由王国是指人们摆脱了盲目必然性的奴役,成为自己社会关系的从而也成为自然界的自觉主人的社会状态。D正确。
3.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A.人的自觉活动与社会规律的关系问题
B.阶级与阶级斗争问题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D.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和规律问题
A
B
C
D
C
[解析] 历史观是人们在认识社会历史现象、解决社会问题时所采取的根本观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标准。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属于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属于历史唯心主义(唯心史观)。C正确。
4. 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后,开始出现了
A.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对立
B.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C.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D.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
A
B
C
D
D
[解析] 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唯物论与唯心论、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就已存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正确地解决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发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创立了唯物史观,从此开始出现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可见,正确选项是D。
5. 旧唯物主义之所以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是因为
A.唯物论与辩证法相脱离
B.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
C.自然观上的唯物主义,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
D.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上,不承认意识的能动性
A
B
C
D
C
[解析] 旧唯物主义之所以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是因为它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但在历史观上仍然是唯心主义,没有把唯物主义贯彻到底。C是正确选项。
6. 近年来,Tuhao(土豪)、Dama(大妈)等一些网络热词被英国著名的牛津词典收录,这说明
A.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B.社会意识没有阶级性
C.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物质的社会关系”
D.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A
B
C
D
D
[解析] 社会存在属于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实践和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包括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以及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但不是“物质的社会关系”(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中发生的“物质的社会关系”),D正确,C错误。社会意识具有复杂的结构,根据不同角度可以将社会意识划分为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以及作为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和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称为社会意识形态,具有鲜明的阶级性,B错误。A是唯心史观,内容错误。
7. 生产方式是
A.社会关系的总和
B.人的因素与物的因素的总和
C.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A
B
C
D
D
[解析]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构成社会形态,C是社会形态,A、B与题干要求不符。
8. 人类社会物质性的集中体现是
A.生产方式
B.地理环境
C.人口
D.生产力
A
B
C
D
A
[解析] 社会存在属于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实践和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包括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以及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生产方式就是劳动者和劳动资料结合的特殊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生产力体现着人们改造自然的现实的物质力量,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中发生的“物质的社会关系”,生产方式集中地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A正确。
9. 恩格斯说过:“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够演奏第一小提琴”,这说明
A.社会意识并不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B.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
C.社会意识中的各种形式之间相互作用
D.社会意识具有历史继承性
A
B
C
D
B
[解析]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但社会意识有其相对独立性,这种相对独立性具体表现为: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题干中恩格斯的话强调某些经济水平相对落后的国家,其社会意识的某些方面却可以领先于经济发达的国家,换句话说,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或地区,其社会意识的发展水平未必是最高的,因此,最符合题意的是B。A明显违背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C、D内容本身是正确的,但不是最符合题意的。
10. 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社会意识,在内容上主要是反映现实的社会存在,但同时也会吸收、保留以往形成的某些思想材料,即“古为今用”;在形式上继承以往既有的方式和方法,同时又根据新的内容和条件加以改造、补充和发展,并增添一些新的形式,即“推陈出新”。这说明
A.社会意识并不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B.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
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D.社会意识具有历史继承性
A
B
C
D
D
11. 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是
A.劳动者
B.劳动对象
C.生产工具
D.科学技术
A
B
C
D
A
[解析] 劳动者是人,但不是所有的人都是劳动者。劳动者是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劳动技能和知识,能够运用一定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从事生产实践活动的人。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A正确。
12. 衡量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尺度是
A.生产工具的状况
B.劳动者的素质
C.劳动对象的广度和深度
D.劳动产品的数量和质量
A
B
C
D
A
[解析] 衡量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尺度是生产工具的状况,A正确。劳动者是生产力中能动的因素和起决定作用的因素,B不符合题意。C、D两项都与生产力有关,但不是体现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因素。
13.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
A.人与自然的关系
B.人与人的物质利益关系
C.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
D.分工协作关系
A
B
C
D
B
[解析] 生产关系不是指人与自然的关系(生产力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而是指人与人的关系;不是人与人之间的一般的社会关系,而是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即物质利益关系。依此分析B是正确选项。C、D两项也是生产关系的表现,但没有揭示生产关系的实质。
14. 人类社会作为一种活的有机体,既包括“骨骼系统”,又包括“血肉系统”,两者不可缺少。社会的“骨骼”系统是指
A.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等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B.与一定的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C.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
D.由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哲学等构成的社会意识形态
A
B
C
D
B
[解析] 经济基础是社会的“骨骼系统”,上层建筑是社会的“血肉系统”。与一定的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就是经济基础,B正确。A是社会存在,C、D是上层建筑,都不符合题意。
15. 在整个上层建筑中,政治上层建筑居主导地位,其核心是
A.国家政权
B.政治法律思想
C.道德、艺术
D.政党
A
B
C
D
A
[解析]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在整个上层建筑中,政治上层建筑居主导地位,国家政权是核心。A正确。
16. 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上层建筑反作用的性质取决于
A.国家政权的阶级属性
B.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C.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D.社会意识的性质和发展水平
A
B
C
D
C
[解析] 根据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辩证关系,上层建筑反作用的性质不取决于上层建筑本身的性质与状况,而是取决于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归根到底取决于它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所以C正确,A、D错误。B项也不符合题意。
17. 2012年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的刑事诉讼法修正案,首次将“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总则,这是继2004年第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后,又一次将“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一部重要的中国法律。这标志着
A.我国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完善
B.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进步
C.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发展
D.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升华
A
B
C
D
B
[解析] 刑事诉讼法及宪法修正都是为完善法律制度,这属于社会政治结构的改进,是政治文明的进步,B是正确选项,A、C、D均不符合题意。
18. 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形态范畴是指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B.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
C.技术形态和生产形态的统一
D.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统一
A
B
C
D
B
[解析] 社会形态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B正确。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体是生产方式;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统一、技术形态和生产形态的统一都不符合题意,A、C、D错误。
19. 马克思指出,“社会形态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这是指
A.社会形态的发展与自然界的发展完全一样
B.社会形态的发展也是自发的过程
C.社会形态的发展是客观的有规律的发展过程
D.社会形态的发展与主体的活动无关
A
B
C
D
C
[解析] 马克思的话强调社会形态的发展具有客观规律性,这种规律也是一种物质运动的规律(社会和自然界一样本质上是客观的物质体系,其存在与发展的基础是每日每时都必须进行的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活动),如同自然界一样,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可以像自然科学研究自然界那样,以精确的眼光研究人类社会及其发展。C正确。社会形态的更替是历史的客观必然性和人们的自觉选择性的统一,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结底是人民群众的选择性,A、B、D内容本身就是错误的。
20. 马克思根据人的发展状况把人类历史划分为三大形态。它们是
A.自然经济社会、商品经济社会、时间经济社会
B.原始公有制社会、私有制社会、共产主义公有制社会
C.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
D.人的依赖性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社会
A
B
C
D
D
[解析] 马克思对人类历史曾经从不同的角度或者说根据不同的标准作过不同的划分。从总体上看,社会经济发展有三个历史形态,即自然经济、商品经济和时间经济。根据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内在联系,马克思把人的发展过程概括为三个历史阶段,这三个历史阶段也就是人的发展由低级向高级演进的三个历史形态。第一个历史阶段是人的依赖关系占统治地位的阶段,与自然经济形态相联系。第二个历史阶段是以物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与商品经济形态相联系。第三个历史阶段是“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的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的阶段,与时间经济相联系。所以正确选项是D。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明白题干所强调的“根据人的发展状况”这几个字,A、B、C三个选项内容本身正确,但不是“根据人的发展状况”来划分人类历史,与题意不符。
21. 恩格斯指出:历史发展“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无数相互交错的力量产生出一个总的结果,即历史事实,这个结果又可以看做一个作为整体地、不自觉地和不自主地起作用的力量的产物。所以以往的历史总是像一种自然过程一样地进行。”这说明
A.社会发展是由多种力量最终决定的
B.社会发展规律是自发实现的
C.社会规律同自然过程的规律是相同的
D.社会发展像自然一样有自己的客观规律
A
B
C
D
D
[解析] D最符合题意。B、C混淆了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内容错误(注意自发与自觉的区别)。A认为社会发展是由多种力量最终决定的,内容也有误。生产力才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22. 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明确指出,“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活动的,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是没有自觉的意图,没有预期的目的的。”这说明
A.社会历史发展是人主观意志的结果
B.社会发展的过程同自然界的发展过程是一样的
C.历史是无数个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的合力
D.社会发展总是符合人们的预期的
A
B
C
D
C
[解析] A是唯心史观。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同自然界的发展过程是有区别的。自然界的发展过程完全是盲目的、不自觉的,根本无需人的参与,而社会则离不开人,B错误。人们行动的目的是预期的,但在许多个人意志的冲突中通过相互作用而实现的历史过程和结果,却受着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的支配,所以社会发展并不总是符合人们的预期的,D错误。历史是无数个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的合力,C是正确答案。
23. “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这句话表明
A.人人创造历史
B.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C.人可以按自己的目的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
D.人是研究社会历史的出发点
A
B
C
D
B
[解析] 这句话是说社会历史是有目的的人类实践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展开的过程,强调社会历史的创造者不在社会外部而在社会内部,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B正确。历史主体的活动中,既存在着符合社会历史必然性、推动和促进社会历史向前发展的力量,也存在着违反社会历史必然性、阻碍历史前进的力量。只有代表前一种力量的人才属于历史创造者之列。所以,A“人人创造历史”是不正确的(注意:此选项多次作为干扰项出现在往年真题中)。人们不是随心所欲地而只能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历史,C错误。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社会历史的出发点不是抽象的人,而是从事“物质生产”活动的“现实的人”,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D也不正确。(此知识点真题曾考过,有较大干扰性)
24. 唯物史观就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只有把人看作是现实的人,才能正确把握人及其活动的本质,把握人与社会历史的关系。人的本质是现实的人之所以存在的内在根据,人的本质是
A.从所有个体的人身上抽象出来的共同性
B.单个人天生就具有的东西
C.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D.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综合
A
B
C
D
C
[解析] 人的本质是现实的人之所以存在的内在根据。人的本质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人与动物的区别;二是人与人的区别。从人与动物相区别的层次上说,人的本质在于劳动;从人与人相区别的层次上说,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而不是自然属性,人的本质属性表现在各种社会关系中。这就是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天生就具有的东西,也不是从所有个体的人身上抽象出来的共同性。现实的人总是处在特定的社会关系和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人。因此,要真正达到对于现实的人的认识,应该深入到现实的社会关系中。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C。
25. 商品经济与自然经济是社会经济的两种基本形态,其最大区别在于,商品经济
A.以交换为目的
B.以使用价值为生产目的
C.所有制是私有制
D.所有制是公有制
A
B
C
D
A
[解析] 自然经济是一种以自给自足为特征的经济形式,以使用价值为生产目的。商品经济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A正确。
26. 使用价值不同的商品之所以能按一定比例相交换,是因为它们都有价值,而价值可以互相比较是因为
A.价值是一切劳动产品所共有的属性
B.价值在质的规定性上是相同的
C.价值是具体劳动创造的
D.价值和使用价值具有同一性
A
B
C
D
B
[解析] 使用价值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是一切劳动产品所共有的属性,但价值并不是一切劳动产品所共有的属性,只有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即商品)才具有价值,A错误。使用价值不同的商品之所以能按一定比例相交换,就是因为它们都有价值。商品价值在质的规定性上是相同的,因而彼此可以比较,B正确。具体劳动形成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实体,C错误。D不符合题意。
27. 马克思说:“一个物可以是使用价值而不是价值。在这个物并不是由于劳动而对人有用的情况下就是这样。”这说明
A.价值和使用价值互为前提
B.使用价值与价值不可兼得
C.劳动产品一定是商品
D.商品一定是劳动产品
A
B
C
D
D
[解析] 马克思的这句话是要强调,商品一定是劳动的产品。不是劳动产品,即使有使用价值(如空气、天然草地、野生林等),也不是商品。D正确。劳动产品不一定是商品,如果只是用来满足自己需要而不是用来交换的,就不是商品。C错误。商品的价值以使用价值为前提,有价值的一定有使用价值;但使用价值不以价值存在为前提,也就是说,有使用价值的不一定有价值。A错误。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二者不可兼得是指要获得商品的价值,就必须放弃商品的使用价值;要得到商品的使用价值,就不能得到商品的价值。B不符合题意。
28. “我们从小麦的滋味中尝不出种植小麦的人是俄国的农奴,法国的小农,还是英国的资本家。使用价值虽然是社会需要的对象,因而处在社会联系之中,但是并不反映任何社会生产关系。”马克思的这段话表明
A.商品的使用价值在质上是一样的
B.商品的使用价值与具体劳动无关
C.使用价值是历史范畴
D.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
A
B
C
D
D
[解析] 商品的价值在质上是相同的,因而它们可以相互比较。商品的使用价值在质上是不一样的,不同的商品有不同的使用价值。A错误。具体劳动形成商品的使用价值。B错误。使用价值是永恒的范畴。C错误。使用价值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反映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一切劳动产品共有的属性。商品的价值实体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在本质上体现了生产者之间的一定社会关系。D正确。
29. 马克思说:“就使用价值说,有意义的只是商品中包含的劳动的质;就价值量说,有意义的只是商品中包含的劳动的量,不过这种劳动已经转化为没有质的区别的人类劳动。”这里所说的没有质的区别的人类劳动是指
A.抽象劳动
B.具体劳动
C.脑力劳动
D.体力劳动
A
B
C
D
A
[解析] 商品是劳动产品,生产商品的劳动可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马克思也称之为有用劳动。抽象劳动是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体力和脑力消耗。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形成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实体。上述马克思所说的没有质的区别的人类劳动是指抽象劳动,A正确。
30. 马克思指出:“在同一时间内,劳动就一种属性来说必然创造价值,就另一种属性来说,必然保存或转移价值。”这一段话说的是
A.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及其作用
B.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及其作用
C.私人劳动和抽象劳动及其作用
D.个别劳动和社会必要劳动及其作用
A
B
C
D
B
[解析] 抽象劳动创造价值,具体劳动保存或转移价值,B正确。
31. 马克思指出:“如果物没有用,那么其中包含的劳动也就没有用,不能算作劳动,因此不形成价值”,这段话说明
A.价值的存在以物的有用性为前提
B.价值的存在与物的有用性互为前提
C.物只要有用就有价值
D.物越是有用就越有价值
A
B
C
D
A
[解析] 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其对立性表现在: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二者不可兼得。其统一性表现在: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一种物品如果没有使用价值,即使人们为它付出了劳动,也没有价值;一种物品尽管具有使用价值,但如果不是劳动产品,也没有价值(因此,不能说物越是有用就越有价值)。A正确,B、C、D错误。另外,商品的价值不仅有质的规定性,而且还有量的规定性。商品价值的质即实体是凝结在商品中的劳动。商品价值的量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而劳动量则是按劳动时间来计量的。
32. 马克思说:“一切商品对它们的所有者是非使用价值,对它们的非所有者是使用价值。”也就是说,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不可兼得。“不可兼得”的意思是说
A.要获得商品的价值,就必须放弃商品的使用价值,反之亦然
B.使用价值和价值没有统一性
C.没有使用价值就没有价值
D.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
A
B
C
D
A
[解析] 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其对立性表现在价值和使用价值二者相互排斥,不可兼得。不可兼得是指,要获得商品的价值,就必须放弃使用价值;要得到商品的使用价值,就不能得到商品的价值。对于商品生产者而言,他生产商品并不是为了取得使用价值,而是为了取得价值,只是为了取得价值,才关心使用价值。商品生产者只有将商品的使用价值让渡给商品购买者,才能取得价值。A正确。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B错误。C、D不符合题意。
33. 在商品生产过程中,生产资料的价值是借助生产者的
A.具体劳动而增殖
B.具体劳动转移到新产品中
C.抽象劳动而增殖
D.抽象劳动转移到新产品中
A
B
C
D
B
[解析] B是正确选项。具体劳动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随着生产资料的物质形态在生产中的改变,生产资料的价值也就转移到新的产品中去,在新产品中再现。生产资料原有价值多少,转移多少,不发生价值增殖,A错误。抽象劳动是形成价值的劳动,所以C、D也不正确。
34. 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私人劳动要得到社会的承认,必须通过
A.商品的有用性来体现
B.商品的广告传播来体现
C.商品的交换来体现
D.商品质量的鉴定来体现
A
B
C
D
C
[解析] 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这一矛盾只有通过商品交换才能得到解决。商品只有卖出去了,实现了价值,商品生产者的私人劳动才得到社会的承认,才变为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所以正确答案是C。A“商品的有用性”、D“商品质量的鉴定”是对商品使用价值的评价,B“商品的广告传播”只是为商品交换准备条件,并没有实现商品交换,因而它们都不能证明商品生产者的个别劳动的社会性质。
35. “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应该是
A.劳动和土地是价值的源泉
B.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土地形成价值
C.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外部条件,土地才是价值的真正源泉
D.劳动不是它所生产的使用价值或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
A
B
C
D
D
[解析] 财富或者说使用价值的生产,除了劳动者外,还必须有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当我们说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的时候,总是以自然物质的存在为前提的。所以,具体劳动不是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具体劳动与自然物质共同构成使用价值的源泉。注意:抽象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36. “既然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来决定,那么一个人越懒,越不熟练,他的商品就越有价值,因为他制造商品需要花费的时间越多。”这个说法的错误在于混淆了
A.具体劳动时间和抽象劳动时间
B.简单劳动时间和复杂劳动时间
C.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
D.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A
B
C
D
D
[解析] 商品价值的量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而劳动量则是按劳动时间来计量的。决定商品价值量的,不是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而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D正确。
37. 马克思指出:“不管生产力发生了什么变化,同一劳动在同样的时间内提供的价值量总是相同的。但它在同样的时间内提供的使用价值量会是不同的:生产力提高时就多些,生产力降低时就少些。”这表明,提高劳动生产率会使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和个别商品的价值量发生变化,即
A.商品数量增加,个别商品的价值量增大
B.商品数量增加,单位时间内生产的总价值量增大
C.商品数量增加,个别商品的价值量不变
D.商品数量增加,个别商品的价值量减少
A
B
C
D
D
[解析] D正确。生产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提高劳动生产率会使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增加,个别商品的价值量减少,但单位时间内生产的总价值量不变。A、B、C错误。注意:一定要看清楚题目问的是单位时间内的价值量还是单个商品的价值量。如果是单位时间内的价值量,正如题干中马克思这句话所讲,不论劳动生产率怎样变化,同一劳动在同一时间内生产的价值量是不变的,因为商品价值的量是按劳动时间来计量的,既然单位时间是固定的,那么,单位时间内的价值量也就是固定的了。如果题干问的是单个商品的价值量,则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因为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增加了,而单位时间内的价值量不变,所以,单个商品的价值量就减少了。
38. 俗话说:“一分钱一分货”,但是在实际的商品交换过程中,既有“一分钱二分货”的现象,也有“一分钱半分货”的现象。这说明
A.价格并不反映价值
B.价格的变化都是价值变化的表现
C.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
D.供求关系变动决定商品的价值量
A
B
C
D
C
[解析]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经济规律,它的基本内容和客观要求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的价格围绕价值自发波动。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由于供求关系变动的影响,商品的价格总是时而高于价值,时而低于价值,不停地围绕价值这个中心上下波动。从较长时间来看,价格高于价值的部分和价格低于价值的部分能够相抵,商品的平均价格和价值是一致的。C正确。价格的变化并不都是价值变化的表现,价值不变的情况下,受供求关系变动影响,价格也会变化,B错误。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A错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D错误。
39. 商品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的价值形式以及货币形式四个阶段。货币的本质是
A.商品的等价物
B.商品交换的媒介物
C.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D.商品相对价值形式
A
B
C
D
C
[解析] “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这是货币区别于一般商品的本质。C正确。A、B、D都与货币的本质不符,是错误选项。
40. 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其完备的外在表现形式是
A.商品与商品的对立
B.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对立
C.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对立
D.商品与货币的对立
A
B
C
D
D
[解析] 价值形式的演进产生了货币,它是最发达的价值形式,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在物物交换阶段,表现为商品与商品之间的对立;货币产生后,商品分为两极,一极是商品,它们各有特殊的使用价值;另一极是货币,它是一切商品价值的代表,这样,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其外在表现是商品与货币之间的对立。可见,正确选项是D。A是货币出现之前物物交换阶段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矛盾的表现;B项是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的表现;C项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41. 充当贮藏手段的货币
A.必须是现实的货币
B.可以是观念上的货币
C.必须是足值的金属货币
D.必须是现实的货币,但不一定是足值的货币
A
B
C
D
C
[解析] 货币作为贮藏手段,必须是足值的金属货币或金属条块,C正确。A符合流通手段;B符合价值尺度;D符合流通手段,这三项都与题意不符合。注意:虽然教材上对货币的五种基本职能并没有展开阐述,但是2014年真题第19题通过一个实例具体考查了对这个知识点的理解,同学们应该结合这道真题和本书类似的习题来加深理解。
42. 在市场上,一台彩色电视的标价是7000元,此时执行价值尺度职能的货币是
A.实在的货币
B.信用货币
C.观念上的货币
D.现金
A
B
C
D
C
[解析] 题干明确提示一台彩色电视的标价是7000元,此时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货币履行价值尺度职能时,观念的货币就可以了,C是正确答案。现金与货币职能无关,实在的货币是流通手段的特点,信用货币是从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职能中产生的,所以,A、B、D错误。
43.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写道:“实际上,在商品市场上同货币所有者对立的不是劳动,而是工人。”这说明资本家购买的是
A.工人的劳动
B.工人的人身自由
C.工人的劳动能力
D.工人的消费能力
A
B
C
D
C
[解析] 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劳动力成为商品,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第一,劳动者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自己的商品来支配;第二,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自由”得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价值所必需的物质条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家购买的不是工人的劳动,而是雇佣工人的劳动力,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劳动力的使用即劳动。C正确,A错误。资本家与工人的关系不是完全占有,也不是人身依附,而是基于劳动者的完全的人身自由,B错误。D是明显的错误项。这里要特别注意区分劳动与劳动力。
44. 劳动力商品在使用价值上的重要的特点是
A.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
B.随着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消失,价值也消失
C.劳动力价值的构成包含着一个历史的和道德的因素
D.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A
B
C
D
A
[解析] 四个选项的内容都与劳动力商品有关,而且内容本身都是正确的,但从题目要求看,最符合题意的是A。
45. 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劳动力的价值是借助于
A.具体劳动转移到新产品中
B.抽象劳动转移到新产品中
C.具体劳动再创造出来而增殖
D.抽象劳动再创造出来而增殖
A
B
C
D
D
[解析] D正确。抽象劳动不是转移而是创造价值,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把生产资料的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
46. 货币所有者只有购买到劳动力这种特殊商品,货币才能转化为资本,这是因为
A.劳动力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
B.实际生产过程中所耗费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必须得到实物的替换
C.劳动力商品是资本的本质
D.劳动力商品在消费过程中能够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
A
B
C
D
D
[解析] 资本是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这是资本的本质。劳动力商品在使用价值上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它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它在消费过程中能够创造新价值,而且这个新的价值比劳动力本身的价值更大。货币所有者购买到这种特殊商品,能够获得剩余价值,货币也就转化为资本。D正确,C错误(劳动力商品不是资本的本质)。商品都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因此,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不是劳动力这种特殊商品的特点,A错误。B讲的是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不符合题意。
47. 与其他商品相比,劳动力商品价值的决定的一个重要特点是
A.由生产它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B.可以还原为劳动者维持自己及其家属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C.由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决定
D.劳动力价值的构成包含着一个历史的和道德的因素
A
B
C
D
D
[解析] 在不同的国家或在同一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由于生产力水平、自然条件、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差异,决定着生产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数量和构成是有区别的。这是劳动力商品区别于其他商品的突出特点。劳动力价值的最低界限,是由生活上不可缺少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决定的。D正确。A是商品的共同点;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包括三个部分:维持劳动者本人和家属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及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B不准确;C是错误的表述,劳动力的价值并不由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决定,而是由生产它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因此,A、B、C都不是正确选项。
48. 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实质是
A.获取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
B.使劳动力成为商品
C.凭借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占有雇佣工人的剩余价值
D.使社会两极分化
A
B
C
D
C
[解析] 资本主义是一种以雇佣剥削为特点的制度。资本家凭借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在等价交换原则的掩盖下,雇佣工人从事劳动,占有雇佣工人的剩余价值,这就是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实质。A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决定性动机,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B是雇佣劳动制度形成的前提;D是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造成的社会后果,是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C是唯一正确的选项。
49. 在不同的剥削制度下,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不同。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与工人的关系是
A.完全占有
B.人身依附
C.基于劳动者的完全的人身自由
D.私人占有
A
B
C
D
C
[解析] 从历史上看,奴隶社会制度、封建社会制度和资本主义社会制度都是剥削制度,所不同的是,在不同的剥削制度下,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不同。在奴隶社会,奴隶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是以奴隶主对奴隶的完全人身占有为基础的。在封建社会,农民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是以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为条件的。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而劳动者则一无所有,只能靠出卖劳动力为生。与以往的剥削制度不同,资本家与工人的关系不是完全占有,也不是人身依附,而是基于劳动者的完全的人身自由。资本家只能通过购买劳动力的方式,将出卖了劳动力的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结合在一起进行生产并取得剩余价值。C是正确答案。
50. 价值增殖过程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这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主要方面。所谓价值增殖过程,是超过了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的形成过程,这里的“一定点”指的是雇佣工人
A.转移生产资料价值的时间
B.转移劳动力价值的时间
C.创造使用价值的时间
D.再生产自己劳动力价值的时间
A
B
C
D
D
[解析]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不仅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同时是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殖过程。在价值增殖过程中,雇佣工人的劳动时间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必要劳动时间,用于再生产劳动力的价值;另一部分是剩余劳动时间,用于无偿地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雇佣工人的劳动超过了用于再生产自己劳动力价值(必要劳动)的时间这个一定点的时间,都是生产剩余价值的时间(剩余劳动时间)。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D正确,A、C错误。劳动力价值不是像生产资料价值那样,是转移到新商品中去的,而是由劳动力再创造出来的,B错误。
单项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深色:已答题 浅色:未答题
提交纠错信息
评价难易度
提交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