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判断题1. 生产者预期某商品未来价格将下降,就会减少该商品当前的供给。
对 错
A
[解析] 影响商品供给数量的因素主要包括:该商品的价格、生产的成本、生产的技术水平、相关商品的价格和生产者对未来的预期。生产者对未来的预期是影响一种商品供给数量的因素之一,如果生产者对商品价格的未来预期是下降,生产者往往会缩减生产,减少商品供给。
2. 在房地产市场上,我们看到房价在不断上升,而销售量不降反升,这说明需求定律不成立。
对 错
B
[解析] 需求定律是指在其他因素不变时,某种商品的价格上升,这种商品的需求量会下降;相反,价格下降,其需求量会增加。房价与销售量同时上升,现实中一定存在了其他因素发生变化,比如消费者心理预期、收入水平提高、政策的变化等,这不符合需求定律中“其他因素不变”的假定条件,所以价量齐升不违反需求定律。
3. 如果需求曲线是一条直线,则直线上各点的需求价格弹性是一样的。
对 错
B
[解析] 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表示商品需求量的变化率对于商品价格的变化率的反应程度。如果用e
e表示需求价格弹性系数,Q表示商品的需求量,P表示商品的价格,则需求价格点弹性的公式可表示为:

其中

表示Q对P的导数。当需求曲线为直线时,

在每一点上相同,但

在每一点上不相同。故e
d在每一点上是不一样的。
4. 消费者剩余是消费者的主观感受。
对 错
A
[解析] 消费者剩余是消费者在购买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时愿意支付的最高总价格和实际支付的总价格之间的差额。消费者剩余是消费者的主观心理评价,它反映消费者通过购买和消费商品所感受到的状态的改善,因此消费者剩余是消费者的主观感受。
5. 当在一个用每条轴表示一种物品量的图上作图时,无差异曲线通常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负的)的直线。
对 错
B
[解析] 无差异曲线是用来表示给消费者带来相同效用水平的两种商品不同数量的组合。无差异曲线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征:①在同一坐标平面上的任何两条无差异曲线之间,可以有无数条无差异曲线;②在同一坐标平面图上的任何两条无差异曲线不会相交;③由于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所以通常情况下,无差异曲线是凸向原点的曲线,而不是直线。
6. 假设你只能得到两种物品——苹果和橘子。假设苹果和橘子的价格翻了一番,你的收入也翻了一番。你消费的苹果和橘子不发生任何变动。(提示:考虑预算约束线的斜率。)
对 错
A
[解析] 令预算约束线为M=PXX+PYY,其中M表示消费者的收入,PX和PY分别表示苹果和橘子的价格,X和Y分别表示苹果和橘子的消费量。若苹果和橘子的价格以及收入同时翻一番,那么预算约束线不变,因此预算约束线与无差异曲线的交点也不会移动,故消费的苹果和橘子不发生任何变动。
7. 边际产出大于零,则总产量将随着投入的增加而上升,平均产量则不一定上升。
对 错
A
[解析] 边际产出大于零,意味着增加投入可以增加总产量,而平均产量则不一定增加。在生产的初始阶段,平均产量会随着投入的增加而增加;但当平均产量超过边际产量之后,平均产量会下降。
8. 生产函数

则该生产过程呈规模报酬递增。
对 错
B
[解析] 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为:Q=ALαKβ,其中Q为产量,K和L分别为资本和劳动投入量,A为衡量技术水平的参数,α劳动力产出的弹性系数,β为资本产出的弹性系数。若α+β<1,表示该生产过程呈规模报酬递减。题中(1/4)+(1/4)=0.5<1,因此该生产过程呈规模报酬递减。
四、简答题1. 解释为什么涨价未必增收。
这里用需求的价格弹性和厂商的销售收入之间的关系来解释“涨价未必增收”。
厂商的销售收入等于商品的价格乘以商品的销售量。在此假定厂商的商品销售量等于市场上对其商品的需求量。这样,厂商的销售收入就又可以表示为商品的价格乘以商品的需求量,即厂商销售收入=P·Q,其中,P表示商品的价格,Q表示商品的销售量即需求量。
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ed)表示商品需求量的变化率对于商品价格的变化率的反应程度。这意味着,当一种商品的价格P发生变化时,这种商品需求量Q的变化情况,进而提供这种商品的厂商的销售收入P·Q的变化情况,将必然取决于该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的大小。所以,在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和提供该商品的厂商的销售收入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1)对于ed>1的富有弹性的商品,降低价格会增加厂商的销售收入;相反,提高价格会减少厂商的销售收入,即厂商的销售收入与商品的价格成反方向变动。这种情况便说明了“涨价未必增收”。这是因为,当ed>1时,厂商降价所引起的需求量的增加率大于价格的下降率。这意味着价格下降所造成的销售收入的减少量必定小于需求量增加所带来的销售收入的增加量。所以,降价最终带来的销售收入P·Q值是增加的。相反,在厂商提价时,最终带来的销售收入P·Q值是减少的。
(2)对于0<ed<1的缺乏弹性的商品,降低价格会使厂商的销售收入减少;相反,提高价格会使厂商的销售收入增加,即销售收入与商品的价格成同方向变动。这是因为,当0<ed<1时,厂商降价所引起的需求量的增加率小于价格的下降率。这意味着需求量增加所带来的销售收入的增加量并不能全部抵消价格下降所造成的销售收入的减少量。所以,降价最终使销售收入P·Q值减少。相反,在厂商提价时,最终带来的销售收入P·Q值是增加的。
(3)对于ed=1的单位弹性的商品,降低价格或提高价格对厂商的销售收入都没有影响。这是因为,当ed=1时,厂商变动价格所引起的需求量的变动率和价格的变动率是相等的。这样一来,由价格变动所造成的销售收入的增加量或减少量刚好等于由需求量变动所带来的销售收入的减少量或增加量,所以,无论厂商是降价还是提价,销售收入P·Q值是固定不变的。
综上所述,在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大于或等于1时,涨价不会增收,只有在商品是缺乏弹性,即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大于0小于1时,才会出现涨价增收的现象。
2. 影响需求的因素包括哪些?
一种商品的需求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需求必须是指消费者既有购买欲望又有购买能力的有效需求。影响需求的因素主要有:该商品的价格、消费者的收入水平、相关商品的价格、消费者的偏好和消费者对该商品的价格预期等。它们各自对商品的需求数量的影响如下:
(1)关于商品的自身价格。一般说来,一种商品的价格越高,该商品的需求量就会越小。相反,价格越低,需求量就会越大。
(2)关于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对于大多数商品来说,当消费者的收入水平提高时,就会增加对商品的需求量。相反,当消费者的收入水平下降时,就会减少对商品的需求量。
(3)关于相关商品的价格。当一种商品本身的价格保持不变,而与它相关的其他商品的价格发生变化时,这种商品本身的需求量也会发生变化。例如,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当馒头的价格不变而花卷的价格上升时,人们往往就会增加对馒头的购买,从而使得馒头的需求量上升。
(4)关于消费者的偏好。当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偏好程度增强时,该商品的需求量就会增加。相反,偏好程度减弱,需求量就会减少。
(5)关于消费者对商品的价格预期。当消费者预期某种商品的价格在下一期会上升时,就会增加对该商品的现期需求量;当消费者预期某商品的价格在下一期会下降时,就会减少对该商品的现期需求量。
3. 说明需求函数斜率与需求价格弹性的联系和区别。
需求函数斜率是指价格和需求量的实际变化量之比;需求价格弹性是指需求量相对价格变化作出的反应程度,即商品价格变化百分之一所引起的该商品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其中使用的是价格和需求量的百分比的变动,而非实际变化量。
设需求函数为P=f(Q)是Q的连续可微函数,用ΔP和ΔQ分别表示价格和需求量的变化量,用e
d表示需求价格弹性,则需求价格弹性的计算公式为:

而需求函数的斜率为

(1)需求函数斜率与需求价格弹性的联系:需求曲线的斜率的大小会影响需求价格点弹性的大小,即弹性系数与需求曲线的斜率成反比。
(2)需求函数斜率与需求价格弹性的区别:①需求价格弹性不等于斜率,线性需求曲线(直线)上每点斜率都相同,需求曲线上每点的弹性却不同。例如在需求曲线中点,弹性等于1;在需求曲线上方,弹性大于1;在需求曲线下方,弹性小于1;在纵轴截点,弹性为∞;在横轴截点,弹性为0。除特殊情况外,任何一点的弹性都是不同的。②弹性用百分比表示,不受计算单位的影响,斜率则不然。③需求价格点弹性不仅受需求曲线斜率的影响,而且还取决于价格一需求量的比值

,即取决于曲线上的点的位置。
4. 价格管制对供需平衡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政府根据不同的经济形势会采取不同的经济政策。政府的价格政策主要有最高限价和最低限价两种。
(1)最高限价对供需平衡产生的影响
最高限价也称为限制价格。它是政府所规定的某种产品的最高价格。最高限价总是低于市场的均衡价格。
如图所示,开始时,产品市场的均衡点为E,即均衡价格为P
e,均衡数量为Q
e。P
0为限制价格(P
0<P
e),当价格为P
0时,需求量为Q
2,供给量为Q
1,商品供不应求,Q
2-Q
1为实行最高限价后的产品短缺的数量。最高限价会导致消费者排队抢购和黑市交易。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往往又不得不采取配给的方法来分配产品。此外,生产者也可能粗制滥造,降低产品质量,形成变相涨价。
最高限价 (2)最低限价对供需平衡产生的影响
最低限价也称为支持价格。它是政府所规定的某种产品的最低价格。最低限价总是高于市场的均衡价格的。
如图所示,开始时,市场均衡点为E,即均衡价格为P
e,均衡数量为Q
e。P
0为支持价格(P
0>P
e),当价格为P
0时,需求量为Q
1,供给量为Q
2,产品供过于求,Q
2-Q
1为实行支持价格后的产品过剩的数量。为了解决过剩的数量,政府通常收购市场上过剩的产品。
最低限价
六、论述题1. 如果政府:(1)对某种商品的所有生产者给予单位现金补贴会对该商品的供给曲线产生什么影响?(2)与上述相反,对该商品的所有生产者征收单位销售税,将会对该商品的供给曲线产生什么影响?(3)对一种商品的所有生产者来说,实行最低限价或最高限价与给予单位补贴或征收单位销售税有何不同?
假设市场上生产者的供给函数为:P=f(Q)=a+bQ。初始的市场均衡如图所示,均衡点A,在均衡点处,市场的均衡价格为P
0,均衡产量为Q
0。
供求曲线 (1)如果政府对某种产品的所有生产者给予单位现金补贴,会使每一价格水平下的供给量都增加。假设补贴为1,也即生产者的供给函数变为:P=f(Q)=a+bQ-1,因此每一生产者的供给曲线将向右下方移动至S
1,移动的垂直距离等于单位现金补贴。此时新的均衡点将移至B点,均衡价格为P
1=P
0-1,均衡产量为Q
1。
(2)如果政府对该种产品的每一生产者征收单位销售税,会使每一价格水平下的供给量都减少。假设销售税为1,也即生产者的供给函数将变为:P=f(Q)=a+bQ+1,其结果与(1)的情况正好相反,即每一生产者的供给曲线将向左上方移动至S
2,移动的垂直距离等于单位销售税。此时新的均衡点将移至C点,均衡价格为P
2=P
0+1,均衡产量为Q
2。
(3)如果政府采取最低限价或最高限价方式干预市场经济活动,其结果可能使市场难以达到均衡。
①当实行最低限价时,如图所示,开始时,市场均衡点为E,即均衡价格为P
e,均衡数量为Q
e。P
0为最低限价,由于P
0>P
e,此时对生产者来说实行最低限价会提高其生产的积极性,从而导致市场上的产品供给量Q
2>Q
e。而此时产品的需求量仅为Q
1(Q
1<Q
e),所以市场上产品供过于求。为了解决过剩的数量,政府通常收购市场上过剩的产品。
最低限价 ②当实行最高限价时,如图所示,初始时,产品市场的均衡点为E,即均衡价格为P
e,均衡数量为Q
e。P
0为最高限价,由于P
0<P
e,此时对生产者来说实行最高限价会降低其生产的积极性,从而导致市场上产品的供给量仅为Q
1(Q
1<Q
e),而此时产品的需求量为Q
2(Q
2>Q
e),所以市场上产品供不应求。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往往又不得不采取配给的方法来分配产品。此外,生产者也可能粗制滥造,降低产品质量,形成变相涨价。
最商限价 综上所述,如果政府对该产品的生产者给予单位补贴或征收单位销售税,均衡点虽会改变,但仍然由产品的市场供给曲线和市场需求曲线交点来决定。这时政府通过市场发挥作用,而不是干预市场的运行。为了达到某种日的,政府通过市场机制发挥作用要比直接干预市场的运行更有效。
2. 俗话说“谷贱伤农”,即粮食丰收反而会带来农民收入的下降,请分析背后的经济学原因,并说明政府在农业领域可以发挥哪些作用。
(1)“谷贱伤农”的含义
“谷贱伤农”指风调雨顺时,农民收获的粮食数量增加,但是卖粮收入反而减少的现象。该现象的经济学逻辑是: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粮食丰收使得粮食价格下降,并且粮食价格下降所造成的收入的减少量大于粮食产量增加所带来的收入的增加量,最终导致农民收入减少。
(2)“谷贱伤农”的经济学分析
造成“谷贱伤农”这种经济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农产品的需求的价格弹性往往是小于1的,即当农产品的价格发生变化时,农产品的需求往往是缺乏弹性的。其分析如图所示。
“谷贱伤农”的经济学分析 图中,农产品的需求曲线D是缺乏弹性的。农产品的丰收使供给曲线由S的位置向右平移至S'的位置,在缺乏弹性的需求曲线的作用下,农产品的均衡价格大幅度地由P
1下降为P
2。由于农产品均衡价格的下降幅度大于农产品的均衡数量的增加幅度,最后致使农民总收入量减少。总收入的减少量相当于图中矩形OP
1E
1Q
1和OP
2E
2Q
2的面积之差。
(3)政府在农业领域可以发挥的作用
由于粮食是需求缺乏弹性的商品,粮食丰收会降低农民的收入,这会降低农民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因此政府需要采取措施保证农民的收入,具体来说,可以采取以下两个措施:
第一,政府以保护价收购。即在农业丰收时,为了避免粮食价格大幅度下降,政府设定粮食收购保护价。这就保证了农民能够以较高的价格出售粮食,从而使得粮食丰收时,农民也可以获得更高的收入,保证了农民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第二,对农业生产进行补贴。政府叮以采取直接补贴的形式,对进行农业生产的农民进行财政补贴。这种补贴实质上降低了农业生产的成本。农民不会因为粮食丰收反而收入减少,这保证了农民未来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3. 今年我国住宅价格随市场需求增加而不断上涨,在进入房地产开发市场不存在任何准入限制,而且所有建筑用地都通过招标拍卖获取的条件下,通过某种手段控制房地产开发商的利润(如披露开发成本,限制向开发商贷款,征收高额税赋等),是否能有效限制房价上涨?请简要说明你的理由,如果不能,你认为最有效的手段是什么?
(1)在进入房地产开发市场不存在任何准入限制,而且所有建筑用地都通过招标拍卖获取的条件下,通过某种手段控制房地产开发商的利润,在短期内仍然无法有效抑制房价上涨。分析如下:
①房地产市场不存在准入限制导致土地需求和价格上涨,从而增加开发成本和房产价格。
短期内,土地的供给总量是固定的,土地供给曲线如图所示,是一条垂线。如果不对房地产开发商准入进行限制,这就有可能增加对土地的需求,反映到图中体现为土地需求曲线从D右移到D',从而使土地价格从P
0上升到P
1。土地价格上涨会导致房地产开发商开发成本的提高,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房价的提高。
房地产市场不存在准入限制导致土地需求和价格上涨 ②“披露开发成本,限制向开发商贷款,征收高额税赋”等单方面限制厂商利润的做法无法有效增加住宅供给,从而无法从根本上抑制房价。房价归根到底是由房地产市场的供给和需求决定的,在需求不断增加,但是供给无法迅速增加的情况下,房价是无法迅速回落的。
国家通过披露房地产开发成本,可以加强国家规划、国土、房地产管理部门之间的公开透明化运作,同时可有效制止房地产开发企业哄抬房价、偷税漏税和违规强制拆迁等行为,中介服务机构也不能任意抬高或压低被拆迁房屋评估价格等,这样会有效促进土地的有效利用,提高房产供应质量,可以在一定程度限制房价的上涨,防止开发商牟取暴利,但是仍然无法有效地大幅度增加住宅的供给。
国家通过限制向开发商贷款则可以改善房地产供应结构,如通过规定对项目资本金(所有者权益)比例达不到一定比例或未取得土地使用权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和施工许可证的项目,商业银行不得发放任何形式的贷款;对经国土资源部门、建设主管部门查实具有囤积土地、囤积房源行为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商业银行不得对其发放贷款。这样可以避免大量投机性房地产开发商进入市场哄抬房价。但是限制贷款有可能减少住宅等的供给,从而达不到抑制房价过快上涨的目的。
对房产开发商征收高额税赋这可能会增加房产开发商的成本,房产开发商可能会将税赋向购买者转嫁,从而会提高房产的价格。
(2)为了防止房价上涨过快,根本措施是有效地调节房地产的供给和需求,抑制房地产投机性需求过快增长,建立政府主导的廉租房以及小户型房的供给,转移或缓解住房需求,同时有效增加住宅开发数量和质量。
①抑制投机性住房需求,政府应该利用房产税、资产利得税等手段来增加投机者的投资风险,降低其投资收益,从而起到抑制投机性需求的目的。
②为了确保广大居民的住宅需求,政府可以建立廉租房制度,加快廉租房建设,提高廉租房供给来满足一部分低收入者的住宅需求。
③增加土地供给,从而降低开发成本,有效增加住房的供给,从而可以有效解决房价增长过快的问题。
④政府还可以对小户型住宅的开发给予一定的优惠,从而引导开发商增加小户型住房的供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