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填空题1. 宋代林亿等将《______》校订编次而成《金匮要略》。
2. 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______。
3. 虚劳以______气血虚损为立论依据,治疗着重补益______,调整阴阳平衡。
5. 宿食在胃者,治疗用______法,停滞在肠者,用______法。
7. ______者,其腹大,不能自转侧,胁下腹痛,时时津液微生,小便续通。
10. 趺厥,主要表现为只能前行而不能后退,是______经脉受伤的缘故。
六、简答题1. 桂枝附予汤证、白术附子汤证、甘草附子汤证有何异同?
桂枝附子汤、白术附子汤、甘草附子汤三方都有附子,都用治风湿阳虚证,但各有特点。桂枝附子汤、白术附子汤用治表阳虚的风湿证,桂枝附子汤证风重于湿,治宜祛风除湿温表阳;白术附子汤证湿重于风,治宜除湿祛风温表阳。甘草附子汤用治表里阳虚的风湿证,特点是表里阳气俱虚,风与湿并重,治宜祛风除湿温表里阳。
2. 附子粳米汤证和大建中汤证有何异同?
两证同属脾胃虚寒腹痛剧烈之呕吐,但有偏湿与偏寒之异。附子粳米汤证的病机是水湿内停,临床可见腹痛如刀切,肠鸣,胸胁逆满;大建中汤证的病机是寒气攻冲,临床可见腹部上冲皮起,上下攻冲作痛,等。
3. 栀子大黄汤和茵陈蒿汤在功用、主症、病位、药物组成上有何区别?
栀子大黄汤的药物组成为栀子、大黄、枳实、豆豉,其功用为和胃除烦,主症为心中懊恼,病位在心下;茵陈蒿汤的药物组成为茵陈、大黄、栀子,其功用为利湿通便,主症为食谷即眩,腹满,小便不利,病为在腹部。
八、病例分析题1. 林某,男,38岁。长途奔于烈日之下,中暑身热,体温40℃,汗出,烦渴引饮,间有谵语,大便味臭,小便色赤,脉大而虚,舌苔黄燥。
试写出辩证分析、病名、证型、治法、方药及药物剂量。
辩证分析:患者病由中暑所致,暑为阳邪,其性升散,耗气伤阴,暑热伤人,而见高热,热迫津外泄而见汗出,津液受伤,而见口渴欲饮,热扰心神,而见谵语,大便味臭,小便色赤为热盛于里之征, 脉大而虚,舌苔黄燥为暑热内盛,津气耗伤之征。
病名:中
证型:暑热伤及气津
治法:解暑清热,益气生津
方药:白虎加人参汤加减
生石膏30g(先煎)知母15g甘草6g人参6g
粳米20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