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二、辨析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判断正误并简要说明理由。
1. 教学方法是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教的方法。
(1)该观点错误。
(2)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方法。教学方法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具有双边性的特点。
(3)把教学方法完全归结为教师教的方法,忽略了学生学的方法,容易影响教学质量。
(4)因此,该观点错误。
2. 智者是西方最早的职业教师。
(1)这种观点正确。
(2)智者(又称诡辩家),在荷马时代是指精神方面的某种能力和技巧,以及拥有这些能力和技巧的人。到公元前5世纪后期,“智者”一词,被专门用来指以收费授徒为职业的巡回教师。他们云游各地、授徒讲学,成为西方最早的职业教师。智者的出现使得职业教师已经逐步取代原有的“大众教师”(如诗人、剧作家、神职人员等),教育工作已经开始职业化。
(3)该观点揭示了“智者”在西方教育以及教师职业化中的重要地位。
(4)因此,该观点正确。
3. 对本身没有逻辑意义的材料人为赋予某些意义以便记忆,也是一种形式的有意义学习。
(1)该说法错误。
(2)有意义学习的产生的客观条件是学习材料本身必须具有逻辑意义,而且有意义学习所产生的是非人为的,实质性的联系。
(3)题干中对不存在逻辑意义而人为赋予意义的学习并非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的一种形式。
(4)因此,该观点错误。
四、分析论述题每小题30分,共90分。
1. 试述当前小班教学的发展状况,并说明实行小班教学应注意哪些问题。
(1)小班教学在发达国家基础教育各阶段已经普遍实行,许多国家在教育法中规定每班学生人数通常在15~25人之间。近年来,我国的一些大城市也开始了小班教学的尝试。
(2)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实行小班教学有以下问题应当给予注意。
A.取消教师分科任教或延缓教师分科年限。在许多实行小班教学的国家和地区,通常采取教师包班的方式,而不是分科任教。在小学阶段尤其普遍,甚至在一些班额仍然较大的国家和地区(如日本和我国台湾),在小学也是教师包班。
B.改革现有的班级制度以保证给予学生均等的机会。在大多数国家,小学阶段没有严格的班级组织,不存在正副班长、班委、组长等相对固定的角色,各种活动所需要的工作由所有学生轮流承担。
(3)目前国内的小班教学改革,处于刚刚开始的阶段,基本上只是缩小了班级规模。随着这一改革的深化,上述问题都应当逐步地加以解决,否则,改革的效果将是有限的。
2. 试述杜威的“五步教学方法”与陈鹤琴活教育的“四阶段教学论”的异同,以及对当今教学实践的启示。
(1)杜威从批判传统教育的形式主义教育方法出发,提倡反省思维,即指对某个经验情境中的问题进行反复的、严肃的、持续不断的思考,其功能在于求得一个新情境,把困难解决、疑虑排除、问题解答。杜威因此提出了著名的解决问题的“五步教学法”:
第一,学生要有一个真实的经验的情境;
第二,在这个情境内部产生一个真实的问题;
第三,占有必需的知识和材料,进行必要的观察;
第四,提出解决问题的种种方法;
第五,对方法进行检验。也可以简单概括为:情境一问题一资料一方法一检验。
当然,杜威认为,教师在教学中可根据具体情况省略其中的某个步骤。
(2)“做中学,做中求进步”是陈鹤琴“活教育”教学方法的基本原则。认为“做是学生学习的基础,也是‘活教育’教学论的出发点”,他强调儿童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在活动中直接经验的获取。他还提出“活教育”教学的四个步骤,即实验观察,阅读思考,创作发表,和批评研讨。四个步骤是教学过程的一般程序,不是机械、割裂的,体现了以“做”为基础的学生主动学习。
(3)二者的相同点:
A.都强调学生在真实的社会情境中,通过亲身的体验、观察、操作和实践来认识、思考,都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B.都不排斥对书本知识,产生问题后,要通过一定的阅读,占有必须的知识和材料,然后才能更好地进行实验和检验。
C.杜威视科学思维的方法为革除社会弊端、实现社会理想的最重要手段,并且还与民主主义联系起来,认为科学思维的方法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陈鹤琴的“活教育”思想体系也是基于当时的教学刻板,束缚孩子的身心和创造力的发展,提出要培养“现代中国人”的社会理想。二者教学论提出的社会背景相似。
(4)二者的不同点:
A.杜威的五步教学法是基于某个经验情境中的问题出发,围绕问题,进行反复地思考,通过真实情境获取答案。陈鹤琴的教学四阶段论更强调学生在实际做的过程中产生经验,然后探寻。
B.陈鹤琴的教学四阶段论强调对学习收获的创造表达,以及形成小组,通过集体的智慧和力量进行批评研讨,这一点在杜威的教学法中没有突出的体现。
C.杜威的五步教学法中的检验环节更强调针对同一问题提出不同的方法,更多是个体对不同方法的实施效果进行检验,更强调方法论和思维训练。
(4)对当今教育改革和实践的意义:强调学生要具有问题意识、进行主动学习;强调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通过实际操作学习;强调学生的探究学习,以及思维方法的训练。
从下列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两题都答,只按第1道的成绩计入总分。3. 儿童观察教师写在黑板上的生字,然后会模仿着把这些字写在自己的练习本上。当教师按照笔画顺序写生字时,儿童如果能够聚精会神地观察,他便能在认知上模仿教师的书写经验,在头脑中把这些记录下来,他甚至能在放学几个小时之后继续按照原来的顺序和样子写出生字。请根据上述材料回答:
(1)这个案例体现了什么学习理论?
(2)这个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这种学习具有直接学习不可比拟的优势,怎样理解?
(1)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2)社会学习理论的主要内容:
第一,对学习实质的认识。班杜拉认为,人类学习的实质应当是观察学习。大部分的人类行为是通过对榜样的观察而习得的。观察学习是人类学习的一个主要途径,它避免了发生尝试错误和暗中摸索的过程,从而缩短了学习过程。班杜拉认为,通过直接经验而进行直接学习只是学习的一种形式,而通过直接经验进行的任何学习,只要通过观察榜样示范就能够进行。
第二,对学习过程的认识: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复制过程和动机过程。
(3)观察学习的优势在于:
首先,在观察学习中,学习者可以迅速掌握知识和行为模式,缩短学习过程,而直接学习需要一个长时间的尝试错误过程。
其次,观察学习可以不受限制,从各种示范中获得大量的知识和行为模式。而直接学习往往是通过个体经验获得零散琐碎的知识和行为模式。
再次,观察学习省时省力而且不会因失败而造成重大损失。
4. 认真阅读下面一段访谈记录,请一一列举出这段访谈存在的不足之处。
访谈问题:家长对孩子教育问题的看法
访谈者:一位35岁男子,在北京某大学从事教育管理工作
受访者:一位47岁男子,在北京某大学任教,有一位17岁的女孩
访谈者:您的孩子上小学前,您对她是如何要求的?是否让她参加一些学习班?
受访者:她上小学前我们让她参加绘画班。1983年我去美国时给她买了一个电子琴,注意对她在心灵上进行陶冶。1986年孩子上小学,上小学前本来不在本校幼儿园,我们托人给她送到了外面的一个幼儿园。
访谈者:为什么给她送到那个幼儿园?
受访者:那里条件好,老师的素质高,对孩子的影响好。
访谈者:那里的条件怎么好?您看重的素质是什么呢?
受访者:那里的老师都是幼师毕业的,而且本校幼儿园没有整托,那里有整托。
访谈者:在那里学习什么?
受访者:拼音、诗歌、美术等等,学到了一些东西。但是那里也有一个毛病,吃完晚饭以后六、七点钟就让孩子上床了。老师走了以后孩子就开始闹了,有人放哨,老师一来放哨的就打一个暗号,孩子们就假装睡觉。所以孩子从小就学会了撒谎,用撒谎来保护自己。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她在幼儿园里年龄最小,所以总是受欺负。
访谈者:您孩子上小学的情况如何?
受访者:孩子上小学时,我们又有两个错误的选择。本来孩子是划片上小学,上本校的附小。我们托人让孩子上了外面的一所小学。第一个错误的选择是孩子年纪小,比一般的孩子小一岁。第二个错误是让孩子上实验班,要求五年级的时间上完六年的课程。由于孩子年级小,在实验班里学习比较吃力。老师对学习吃力的孩子通常采取批评的态度,她总是感到压抑。
访谈者:您的孩子在中学的情况怎样?
受访者:中学有一段时间出现反弹,也许是因为在小学太压抑了,在中学阶段就要反弹。她自己想扬眉吐气,她个子高、跑得快,在体育上出风头。
访谈者:学习成绩怎样?
受访者:学习成绩属于中等。初中毕业时面临两个选择,或者是上普通高中,或者上中专。我们没有替她选择,而是与她商量,向她摆出路,哪条路都行,让她自己选择。她坚决不去高中,而是报考了一个中专。我们上门看了,还不错。
访谈者:她在这个学校学习情况怎么样?
受访者:也许是她自己选择的,所以学习比较努力,学习成绩也不错。她自己有很强的奋斗精神,表示什么课都要学好。
访谈者:你们作为父母对孩子的学业有什么希望或要求?
受访者:我们的想法是,我们根据你的情况,你能够学到什么程度,我们提供你到什么程度。
访谈者:如果您的孩子学完中专就不再学习了,您怎么看?
受访者:我们也不会干涉。
访谈者:据我所知,一般的家庭对子女大都有一个比较明确的期望,而您和您的爱人似乎有所不同。您是怎么看这个问题的呢?
受访者:一般的家庭有一个明确的期望,但是我觉得这样做不符合人的发展。人的发展必须有内在的动力。现在的孩子都比较早熟,一般都有自己的判断。作为父母,只能对孩子进行引导,而不能强求。孩子如果没有自己的内在动力,是发展不好的。我们对孩子的要求是比较严格的,不允许孩子有奢侈的要求,不准超过允许的范围。我们注重孩子的营养,孩子打扮得比较朴实。我们经常在一起聊天,用间接的方式,上诱导的方式,而不是直接的方式。
——转自陈向明著:《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298。
这段访谈记录的不足之处包括,
访谈者:您的孩子上小学前,您对她是如何要求的?是否让她参加一些学习班?
受访者:她上小学前我们让她参加绘画班。1983年我去美国时给她买了一个电子琴,注意对她在心灵上进行陶冶。(1.这是一种什么类型的“陶冶”——可继续追问)1986年孩子上小学,上小学前本来不在本校幼儿园,我们托人给她送到了外面的一个幼儿园。
访谈者:为什么给她送到哪个幼儿园?
受访者:那里条件好,老师的素质高,对孩子的影响好。
访谈者:那里的条件怎么好?您看重的素质是什么呢?
受访者:那里的老师都是幼师毕业的,而且本校幼儿园没有整托,那里有整托。
访谈者:在那里学习什么?
受访者:拼音、诗歌、美术等等。学到了一些东西。(2.学到了什么东西?——可继续追问)但是那里也有一个毛病,吃完晚饭以后六、七点钟就让孩子上床了。老师走了以后孩子就开始闹了,有人放哨,老师一来放哨的就打一个暗号,孩子们就假装睡觉。所以孩子从小就学会了撒谎,用撒谎来保护自己。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她在幼儿园里年龄最小,所以总是受欺负(3.具体发生了什么事?“撒谎”和“受欺负”对孩子的成长有什么具体的影响?)。
访谈者:您孩子上小学的情况如何?
受访者:孩子上小学时,我们又有两个错误的选择。本来孩子是划片上小学,上本校的附小。我们托人让孩子上了外面的一所小学(4.为什么?——受访者没有说明,但这个信息似乎非常重要,应该追问)。第一个错误的选择是孩子年纪小,比一般的孩子小一岁。第二个错误是让孩子上实验班,要求五年级的时间上完六年的课程。由于孩子年级小,在实验班里学习比较吃力。老师对学习吃力的孩子通常采取批评的态度,她总是感到受压抑(5.具体发生了什么事?其他孩子是如何对待她的?老师是如何批评她的?她学习方面感到吃力?她感受到受压抑有什么表现?这几件事情之间的因果关系:年龄小+实验班—学习吃力—老师批评—受压抑,是否如此明确?)。
访谈者:您的孩子在中学的情况怎样?
受访者:中学有一段时间出现反弹,也许是因为在小学太受压抑了,在中学阶段就要反弹。她自己想扬眉吐气,她个子高,跑的快,在体育上出风头(6.体育对她意味着什么,“体育好”的学生在学校里处于什么地位?)。
访谈者:学习成绩怎样?
受访者:学习成绩属于中等。初中毕业时面临两个选择,或者是上普通高中,或者上中专。我们没有替她选择,而是与她商量(7.当时家长有什么具体的考虑?他们相互之间是如何商量的?),向她摆出路,哪条路都行,让她自己选择。她坚决不去高中(8.为什么?她对高中有什么情绪和想法?),而是报考了一个中专。我们上门看了,还不错。
访谈者:她在这个学校学习情况怎么样?
受访者:也许是她自己选择的,所以学习比较努力,学习成绩也不错(9.什么情况属于不错?)。她自己有很强的奋斗精神,表示什么课都要学好。
访谈者:你们作为父母对孩子的学业有什么希望或要求?
受访者:我们的想法是,我们根据你的情况,你能够学到什么程度,我们提供你到什么程度。
访谈者:如果您的孩子学完中专就不再学习了,您怎么看?
受访者:我们也不会干涉(10.为什么不干涉?什么情况属于“干涉”?家长对孩子的未来有什么设想?)。
访谈者:据我所知,一般的家庭对子女大都有一个比较明确的期望,而您和您的爱人似乎有所不同。您是怎么看这个问题的呢?
受访者:一般的家庭有一个明确的期望,但是我觉得这样做不符合人的发展。人的发展必须有内在的动力(11.“内在的动力”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应该重点探讨)。现在的孩子都比较早熟,一般都有自己的判断(12.他似乎在暗示他的孩子在这方面有所表现,应该继续询问)。作为父母,只能对孩子进行引导,而不能强求(13.什么情况属于“强求”?是否有具体的例子说明?)。孩子如果没有自己的内在动力,是发展不好的。我们对孩子的要求是比较严格的,不允许孩子有奢侈的要求,不准超过允许的范围(14.家长的范围在哪里?具体所指是什么?如果孩子违背了这些要求,家长是如何做的?“要求严格”表现在哪里?)。我们注重孩子的营养,孩子打扮的比较朴实。我们经常在一起聊天(15.效果如何?是否还采取了其他的措施?为什么这么做?),用间接的方式、诱导的方式,而不是直接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