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在下列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意的)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题的备选项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符合题意。) 三、填空题1. (贵阳市)对于道德行为表现和情感领域的成就,最常见的评价手段是______的评价手段。
2. (遵义县)教师引导中学生运用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回答问题,从而获得新知识、巩固已学过的知识的方法是______。
3. (金沙县)桑代克认为:只有当两种学习中存在______时,一种学习才能影响另一种学习。
4. (金沙县)自我意识包括______、______、______三种主要成分。
5. (台江县)教师职前教育分为______和______。
6. (大方县)在我国,学科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编排通常采取直线式和______两种。
7. (赤水市)在韦纳归因理论的六个因素中,将成败归因于______因素,最有利于学生向积极的方向发展。
8. (正安县)瑞士心理学家______的发生认识论认为,个体认知发展依次经历了感知运算水平、前运算水平、具体运算水平、形式运算水平的发展过程。
9. (松桃县)技能是通过______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
10. (贵阳市)新课程提倡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______、______。改变过去的那种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
四、判断题1. (金沙县)在教育实践中,“言教”要重于“身教”。“言教”会让学生能够理解教师的教育目的,更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对 错
B
[解析] 相比较而言,“身教”能够以更直观的方式感染学生,因此,它更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3. (石阡县)教育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根据是法律制度的存在。
对 错
B
[解析] 教育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失是由法律事实引起的。
4. (惠水县)课程标准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和最高要求。
对 错
B
[解析] 课程标准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基本要求而非最高要求。
5. (台江县)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则需要承担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支持者以及控制者角色。
对 错
B
[解析]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因此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而不是控制者。
五、简答题1. (贵阳市)简述技能与习惯的区别。
[答案要点] (1)技能是越来越向一定的标准动作体系提高,而习惯则越来越保持原来的动作组织情况。习惯是保守的,技能则不断地向一个标准趋近。
(2)技能有高级、低级之分,但没有好坏之别。习惯则不同,它根据对个人和社会的意义有好坏之分。
(3)技能和一定的情境、任务都有联系,而习惯只和一定的情境相联系。技能是主动的,需要时出现,不需要时就不出现,习惯则是被动的。
(4)技能要有一定的客观标准做对照,而与习惯做对照的,则只是上一次的动作。这就是说,技能形成中除了自己的动觉反馈外,还需要别的反馈,如外部感觉等。
2. (松桃县)什么是注意?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注意品质?
[答案要点] 注意是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或对象的指向性与集中性。良好注意品质的培养:
(1)要培养学生广泛而稳定的兴趣;
(2)要加强意志力的锻炼,培养“闹中求静”的本领;
(3)要养成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培养良好的注意习惯;
(4)要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有针对性地培养良好的注意品质。
3. (桐梓县)班主任工作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案要点] (1)了解和研究学生;
(2)有效地组织和培养优秀班集体;
(3)协调校内外教育力量;
(4)学习指导、学习活动管理和生活指导、生活管理;
(5)组织课外、校外活动和指导课余生活;
(6)建立学生档案;
(7)操行评定;
(8)班主任工作计划与总结;
(9)个别教育工作;
(10)班会活动的组织;
(11)偶发事件的处理。
4. (仁怀市)简述建立学制的依据。
[答案要点] (1)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3)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
(4)人口发展状况;
(5)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国外学制的影响。
5. (黄平县)怎样帮助学生降低考试焦虑?
[答案要点] 考试焦虑的矫正可通过以下方法:
(1)自信训练。让学生正确认识考试的重要性,摆正考试的位置,不要把考试看成是至高无上的东西。
(2)进行放松训练或系统聪敏等,放松训练有意念放松法和肌肉放松法。
(3)考试焦虑还可用想象系统脱敏法降低。
六、论述题1. 某校王老师,开始从事初中数学教学,由于教学得法.深得同事和学生的好评。由于工作需要,王老师开始从事小学数,教学。由于教学对象和内容发生了变化,王老师感觉自己的教学有点力不从心,教学效果不明显。为此,王老师本人感到非常困惑。
请根据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论述王老师产生教学困惑的原因及解决困惑的对策。
[答案要点]
(一)儿童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12岁)、形式运算阶段(11、12岁以上)。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1)开始出现感觉和动作的分比;(2)儿童的思维开始萌芽;(3)儿童已经获得客体永久性;(4)主体与客体的分化;(5)因果关系的初步形成。
2.前运算阶段(2~7岁):
(1)出现语词或其他符号,开始出现表象和形象图式;(2)儿童的概念是具体的、动作的,而非抽象的,思维具有不可逆性;(3)泛灵论;(4)以自我为中心;(5)单维思维。
3.具体运算阶段(7~11、12岁):
(1)具有了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能够进行逻辑推理;(2)掌握守恒关系;(3)去自我中心;(4)具体逻辑思维;(5)多维思维。
4.形式运算阶段(11、12岁以上):
(1)命题之间的关系;(2)假设——演绎推理;(3)抽象逻辑思维;(4)可逆与补偿;(5)思维的灵活性。
(二)困惑:材料中初中数学教师所面临的学生处于形式运算阶段;小学数学教学所面临的学生处于具体运算阶段。教师困惑的原因是没有抓住每个阶段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尤其是要注意小学生是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初中生是抽象逻辑思维为主。
(三)对策:
1.教师要了解学生发展的整个过程,了解个体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注意学生发展的主动性和内发性;
2.不同认知发展阶段儿童年龄差异较大,因材施教;
3.皮亚杰提出建构主义的发展观,教学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基础上;
4.小学生直观性教学配合讲解;而初中生注意推理、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