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在下列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意的)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备选答案中,至少有两个正确答案。) 三、填空题1. 义务教育实行的是“______、______”的管理体制。
2. 问题解决的过程分为4个阶段,即______、明确问题、提出假设和检验假设。
3. 苏格拉底的问答分为三步,第一步为苏格拉底讽刺,第二步叫做定义,第三步叫做______。
4. 教师成长的公式即______+______=成长。
5. 孔子提出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所蕴涵的教学法是______。
四、判断题3. 马戏团中的狗,在训兽员的精心培养教育下,智力得到发展,学会了十以内的加减法。
对 错
B
[解析] 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在动物中不可能实施教育活动。所谓狗会“算术”,是狗经过训练而形成的条件反射。
4. 柯尔伯格研究道德发展的方法是系统研究。
对 错
B
[解析] 柯尔伯格研究道德发展的方法是两难故事法。
5. 讲授法就是注入式教学。
对 错
B
[解析] 在启发式教学思想指导下的讲授,是启发式教学,而在注入式教学思想指导下的讲授,则是注入式教学。
8. 现代教育研究的研究者与被研究者的关系是人—物关系或我—他关系,他们之间是无法沟通和交互作用的。
对 错
B
[解析] 现代教育研究的研究者与被研究者的关系是人—人关系或我—你关系,强调他们两者之间的对话、交流和沟通。
五、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5分)1. 简述我国中小学课程改革的基本趋势。
[答案要点] (1)课程结构日趋合理化;(2)课程内容综合化;(3)课程形式多样化;(4)重视智力开发与学生能力培养;(5)重视个别差异。
2. 简述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基本方法。
[答案要点] (1)加强理论学习;(2)勇于实践磨炼,增强情感体验;(3)虚心学习他人,相互砥砺提高,学习先进教师优秀道德品质;(4)确立可行目标,坚持不懈努力。
3. 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答案要点] 在教学实践中,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1)学习动机的培养。
①了解和满足学生的需要,促进学习动机的产生;
②重视立志教育,对学生进行成就动机训练;
③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概念,获得自我效能感;
④培养学生努力导致成功的归因观。
(2)学习动机的激发。
①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兴趣,维持好奇心;
②设置合适的目标,控制作业难度;
③表达明确的期望,提供及时的反馈;
④合理运用外部奖赏,有效运用表扬;
⑤对学生进行竞争教育,适当开展学习竞争。
4. 教师职业的专业性质(或专业特点)是什么?
[答案要点] (1)教师是为社会服务的,是培养人的事业;
(2)教师的形成要经过比较长时间的专业训练;
(3)教师对自己专业范围内的事情有比较大的自主权,能够负责处理。即教师有自己的专业权力;
(4)教师有自己的专业团体;
(5)教师在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上综合起来看比较高。
5. 教学方法优选的标准是什么?
[答案要点] (1)与教学目的和任务相适应;(2)与教学内容相符合;(3)与学生心理特征、知识水平相适应;(4)与教师特点相符合;(5)与教学条件相符合。
六、论述题(共10分)1. 请运用多元智力理论谈谈你对新课程主张的“尊重学生个性,关注个体差异”的理解。
[答案要点] (1)美国哈佛大学加德纳教授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论已经被教育界广泛接受,并且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效果。多元智力理论告诉我们,除了被广泛认同的言语智力、逻辑—数学智力这两种智力以外,人们实际上存在着视觉一空间智力、音乐智力、运动智力、自知智力、人际智力等多种智力,只不过这些智力在不同的人身上表现得不完全一样,这就形成了不同的个性特长和个体差异。
(2)学生个性特长不同是客观的存在,这就要求教师尊重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尊重学生的个性特长,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尊重他人的优良品格。
(3)学生的个体差异也是客观存在,这就要求教师努力发现其差异,正确引导学生发挥特长,创造条件培养其特长,同时对学生相对薄弱的方面加强指导和锻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提高。
七、案例分析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某校初中班主任李老师在批改作业时,发现学生高某的作业本中夹了一封写有×××收的信件,李老师顺便拆封阅读了此信。这是高某写给一位女同学的求爱信,李老师看了十分生气,后来在班会上宣读了此信,同时对高某提出了批评。次日高某在家留了一张字条后离家出走。高某家长找到李老师理论并要求将高某找回。李老师解释说:“我作为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是我的职责,我批评高某是为了教育和爱护他。他是从家中出走的,与我的工作没有关系。”
请问:1. 李老师的哪些做法不正确?试述你的判断所依据的法规及条款。
[答案要点] 李老师私自拆阅学生高某信件的行为和在班会上宣读高某信件的行为是不正确的。因为上述行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相关规定。
2. 李老师的解释是否正确?为什么?
[答案要点] 李老师的解释不正确,因为李老师有对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的职责,但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必须建立在尊重学生人格、平等相待的基础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教师要“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尊重学生、平等对待学生是教师的最基本的职业道德,不能借口教育和爱护学生而侵犯学生的合法权益。本案例中李老师不适当的教育方式对学生高某的离家出走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3. 一名年轻的老师第一次走上讲台,这是一个学校普便认为的差班。刚走向讲台,一个男生就站起来问道:“老师,您喜欢不喜欢差生?”老师没有回答,反而微笑地看着他,问道:“你会不会把自己心爱的旧玩具丢掉?”男生想了一会,回答道:“应当不会,我会好好珍藏的。”老师面向全班同学,庄重地说:“我也不会,你们都是我的弟弟妹妹,如果你们有什么缺点,我会帮助你们改正,直到你们改好为止。一名差生是各个方面都不及格的学生,而你们只不过是某些方面有所缺陷。我想,通过努力,大家都会成为优秀的学生。在我的眼里没有差生,只有不努力的学生。”学生们都感动地鼓起掌来。
请运用所学知识,结合上述案例分析这段材料体现了哪些德育原则?
[答案要点] 材料主要体现了以下德育原则:
(1)导向性原则
导向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导向性原则是德育的一条重要原则,因为学生正处在品德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一方面他们的可塑性大;另一方面,他们年轻,没有参加社会锻炼,缺乏社会经验与识别能力,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学校德育要坚持导向性原则,为学生的品德健康发展指明方向。
该教师并没有将该班的学生认定为差生,使学生建立了信心,为以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即通过努力一定可以成为优秀的学生,这些体现了导向性原则。
(2)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赖与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该教师没有将该班学生当作差生对待,做到了爱护和尊重学生,同时又要求该班学生要努力,做到了严格要求学生,体现了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3)因材施教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
该教师根据该班学生的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从正面鼓励教育,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