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四、分析论述题每小题30分,共90分。
1. 根据材料分析该课堂教学体现了哪一教学原则,并说明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如何体现这一教学原则的。
一位教师讲《祝福》一课,向学生提出一道很有意思的思考题:“祥林嫂是怎么死的?”这个问题在学生看来似乎是没有疑问的。有的回答是“冻死的”,有的回答是“饿死的”,也有的说“穷死的”。教师紧接着问:“既然祥林嫂是冻死的、饿死的,那么为什么她死前要‘我’回答人死后有没有灵魂、有没有地狱,死掉后一家人能不能见面呢?”当学生谈了自己的看法后,教师接着又提出一个更为深刻的问题:“‘我’回答了祥林嫂的问话后,为什么心里觉得很不安,为什么又想到自己的答话怕对她有些危险?这些描述心理活动的话,跟祥林嫂的死有什么关系呢?”经过老师的启发,学生发现了新问题,思维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教师便因势利导,指导学生仔细钻研课文。经过一番热烈争论,有的学生居然提出了祥林嫂是“自杀”而死的这个新的看法,并且举出课文中的原话作为自己立论的根据。教师在学生发表见解之后,进一步阐述了作者写祥林嫂的“死”所包含的深刻意义。
(1)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很好地体现和贯彻了启发性教学原则。
(2)通过提出一系列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是该教师贯彻启发性教学原则的关键。首先该教师通过提出“祥林嫂是怎么死的?”这一切中要害、发人深思的问题,启发学生独立思考,活跃了学生的思想,接着又通过提出“既然祥林嫂是冻死的、饿死的,那么为什么她死前要‘我’回答人死后有没有灵魂、有没有地狱,死掉后一家人能不能见面呢?”“‘我’回答了祥林嫂的问话后,为什么心里很觉得不安,为什么又想到自己的答话怕对她有些危险?这些描述心理活动的话,跟祥林嫂的死有什么关系?”这一系列的问题对学生进行启发和积极引导,从而使学生的认识步步深入,最终获取了新的知识。
(3)教学就应当是这样一个不断启发、引导学生去分析矛盾和解决矛盾的过程。
2. 试从科举考试的发展历程出发分析科举制度衰落的必然性,以及清末废除科举考试的历史进步意义。
科举制作为一种选士制度,在中国社会已经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其产生到衰亡都是历史发展的结果。
(一)科举制度的演变过程
科举制度的产生、发展和消亡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从汉代的“察举制”说起,“察举”是汉代选官的一种制度,是由地方官依据一定的科目和标准层层推荐,以名声为主,为后世科举考试开了先河。魏晋南北朝时期推行“九品中正制”,依家世和才德区分地位高低,然后授官,这种腐朽的方法后来无法适应社会现实,科举考试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
(1)在隋唐时期科举制正式确立并加以完善。隋炀帝创设的进士科被认为是科举考试制度产生的标志。科举制度在唐代逐步完善,形成一套较为完备的考试制度。唐代参加科举的考生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生徒,二是乡贡。由中央、地方官学经过规定的学业考试合格,选送到尚书省应试的,称为生徒。不是由馆、学而学有所成的士人,自己向所在州县报考,经县、州考试选拔报送尚书省应试的,称为乡贡。唐代科举考试的方法有帖经、墨义、口试、策问、诗赋五种。这一时期,科举制为国家选拔人才起了很大的作用。
(2)宋朝的科举制度基本沿袭了唐制,但是也根据实际情况作了改革,总的来说是科举的地位提高。一方面,扩大科举的录取名额;另一方面,提高及第者的地位和待遇,对屡试不中的士人,有“特奏名”、“赐出身”,为后世恩科之始。与此同时,科举考试也变得更加严格,内容上废除帖经、墨义、诗赋等传统科目,改试经义。考试办法上,采用糊名、誊录,这对防止徇私舞弊起了一定的作用。
(3)明清时期科举考试突出进士一科,采用八股文,即考试采用排偶文体,它有固定的格式和一系列“清规戒律”,有不少繁琐苛刻的要求,每篇文章由八个部分组成,以《四书》、《五经》命题,内容的解释必须以程朱理学为准,不得自由发挥。这时的科举越来越束缚人们的思想,学校教育渐渐成为科举考试的附庸,形成空疏学风,毒害世人。
(4)清末清政府为了缓和人们的不满情绪,维持其统治,自1901年开始废除科举,主要经历了三步:第一步,改革科举内容,废八股、改试策论;第二步,递减科举中额;第三步,科举制度完全废止。光绪三十一年,即1905年清政府下诏“力停科举以广学校”宣告科举制最终废除。
(二)科举制衰落的必然性
任何一种制度都有其产生发展的必然规律,科举制度是顺应历史的潮流而应运而生的,发展到明清时期,已经畸形生长,由于渐渐不适应社会实际而出现种种弊端:
(1)科举考试步骤日益繁琐,使广大学子将一生时光置于其中,思想被局限于科举的狭小空间里,无真才实学,不仅形成空疏学风,也为国家的人才选拔工作带来巨大困难。
(2)科举考试使得学校完全成为科举的附庸。科举考什么,学校也跟着注重什么,完全屈从科举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科举的种种弊端就直接影响着学校教育。学校的教学内容日益脱离实际而局限于儒家经典,考试方法的死记硬背导致学校工作只求记诵不求实学与理解而充满教条主义恶习,严重阻碍了中国近代科学知识和新的教育形式的引进,阻碍了中国教育的现代化。
(3)清末的科举制度还败坏了社会风气。由于科举考试的最终取舍是由封建统治阶级所决定的,录取标准又渐以权势地位转移,以致这种制度产生之初就为营私舞弊和贪污受贿打开了大门,这种情况到清末愈演愈烈,严重败坏了社会风气,对社会的发展极为不利。
总之,这一切弊病都在宣告科举制的灭亡已经到了时期,科举制的废除成为一种必然。
(三)清末废除科举的历史意义
在科举制已经弊病丛生的情况下,清政府采取废除科举制的政策,虽非出于本意,但却造就了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标志着长时期封建时代的旧教育在形式上宣告结束,一个新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教育制度正在形成。
(1)科举制的废除首先在形式上标志着旧式教育的瓦解。科举制的废除使新教育和新式学堂在中国大地上得到蓬勃发展。新的教育得到空前的发展机会,这是科举制废除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结果。
(2)科举制的废除有利于资产阶级的现行教育体制的建立。从幼儿园到研究院的完整学制体系,女子教育的出现,学校教育内容中西方自然科学知识的出现。这一切都呈现出科举制的废除打破了传统的教育局面,不仅扩大了百姓受教育的机会,也帮助中国在教育上与西方接轨。
(3)科举制弊端的影响依然存在,清末科举制的废除只是一种形式上的废除,遗留下来的科举心理还渗透在人们的思想中,渗透在教育体系之中。废除科举并没有为现代教育清空场地,在科举制废墟上建立起来的现代教育制度,总有科举制的阴魂不散。
从下列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两题都答,只按第1道的成绩计入总分。3. 学生小王总是在快要考试时才会花很多时间看书,平时几乎从不花时间来复习老师的课堂教学内容。在复习时,小王常常是课本上有什么内容就看什么内容,什么内容在前就先看什么内容,什么内容在后就后看什么内容,看的时候往往死记硬背,以致学习成绩不理想。
请你结合教育心理学学习策略的相关内容来给小王提出一些更有效的学习建议。
(1)案例中的学生小王,最大的问题是在学习中不能主动地来使用各种学习策略以帮助促进学习的效果和效率。
(2)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从这个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到学习策略学习者为了完成学习目标而主动使用的。它是有效学习的需要。学习策略是学习者制定的学习计划,由规则、方法、技能等构成,它可以通过学习、练习获得的,并能通过训练得到提高。
(3)学习策略可以分成下面几种,认知策略是个体对信息进行处理和加工时所采用的方法和技巧,包括复述策略、精加工策略、组织策略。元认知策略是个人对自己的认知过程进行调节和监控的方法与技巧,包括计划策略、监视策略和调节策略。资源管理策略是辅助学生管理可用的环境和资源的策略,包括时间管理策略、学习环境管理策略、努力管理策略和学业求助策略。(注意:一定要联系材料与现实情况)
4. 有一个健康教育工作者正在设计一项研究,其目的是对六所城市中学生的饮食习惯进行调查。饮食习惯涉及这样的一些因素,如学生吃喝什么东西、什么时候进餐等。
(1)假设使用访谈法对随机抽取的学生进行访谈,请为该访谈设计3~4个样题。
(2)你如何核对受访者是否有粗心或不诚实的答案?
(1)访谈样题:①您认为吃早餐有什么好处?②您平时喜欢吃零食吗?③您对晚餐有什么营养上的考虑?
(2)在教育研究中总会或多或少地出现一些粗心或不诚实的回答。核对的方法主要是在调查过程中密切注意研究对象的所有言语信息和非言语信息,尤其是我们容易忽略的非言语信息,如研究对象通过表情、动作等流露出来的相关信息。如果能有效地抓住这些信息、不失时机地追问、掌握访谈的技巧,就可以有效地核对是否出现一些粗心或不诚实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