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材料分析题(每小题14分,共42分)
1. 材料:科学课上,张老师指着实验仪器说:“每个杯子底部都有一团纸,谁能将杯子放入水中而纸不湿呢?”
学生马上投入到实验中。他们要么将水槽中的水倒出一些,要么给杯子加上个盖,要么在杯中塞些异物。
对学生给予肯定后,张老师故弄玄虚地说:“不添加辅助材料,把杯子倒着放入水中,纸也不会湿。你们信吗?”同学们个个惊得睁大了眼睛。
学生疑惑道:“倒着放还能不湿?”
张老师:“能!”
学生又动了起来。第一次失败了,第二次失败了……大家再次将疑惑的目光投向张老师,张老师回以肯定、鼓励的目光。
突然,一个男生喊了起来:“老师,我成功了!没湿!纸真的没湿!”
“老师,我也成功了!”
“我也成功了!”
……
趁着大家那股高兴劲儿,张老师话锋一转:“你们还有什么疑问吗?”
“当然有了,为什么杯子倒扣在水中,杯子都被水淹没了,而纸却不湿?”有学生急迫地问。
张老师启发道:“大家想一想,你们最初的实验,纸为什么湿了?后来又为什么不湿呢?再动手试一试,仔细观察。”同学们歪着身,瞪大眼,聚精会神地反复实验着:竖着将杯子倒扣在水中纸不湿;倾斜着将杯子放入水中纸变湿;先竖着将杯子倒扣在水中,再将杯子倾斜时有气泡产生,纸变湿。
同学们跳跃起来:“原因找到了。有气泡产生说明杯中有空气,有空气占据着空间,纸才不湿。”
……
张老师后来在备课本中写道:“学生对科学探究的过程,就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充分地思考、质疑,主动获得知识的过程。”
问题:请结合材料,从教师观的角度,评析张老师的教学行为。
[答案要点]
材料中张老师的教学行为是正确的,践行了现代新型和新课改下的教师观要求。
(1)教师要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材料中张老师在科学课上,开展“将杯子放入水中而纸不湿”的实验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引导学生积极探究,培养了学生善于思考和动手实践的能力,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2)教师要从“教书匠”转变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和反思的实践者。材料中张老师在教育教学中善于研究,设计有趣的科学实验,在课后又认真反思总结,提高了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水平,也培养了学生思考质疑和探究科学的品质。
(3)从教师教学行为上来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在对待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赞赏、民主、互动。在对待教学上,强调帮助、引导、启发。材料中张老师及时肯定和鼓励学生的发现,并适时地引导、启发学生,使得学生不仅快乐地完成本课学习任务,还培养了学生进行科学实验的兴趣和乐趣。
2. 材料:刚接班的宋老师在班上设置了一个“微语”本,要求同学们各取一个昵称,每天可以在“微语”本上写下自己的感想。同学们都非常兴奋,纷纷在本子上留言,坦陈进入六年级后的心声。
一天,宋老师在“微语”本上发现一个署名为“霜美人”的留言,字里行间透出失落和伤感。“霜美人”是谁呢?他(她)怎么了?带着疑惑,宋老师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比对字迹,发现“霜美人”原来是一个大眼睛的小女生——李小霜。
经了解,原来小霜自幼父母双亡,从小就由爷爷奶奶抚养,家庭拮据。但小霜学习十分努力,成绩优秀,每年都被评为优秀学生。学习之余,她还坚持自己的业余爱好——舞蹈。一天,宋老师对小霜说:“我刚接手咱们班,对学生不了解,不如你当我的助手,好吗?”小霜爽快地答应了。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宋老师对小霜更加关注了,在生活上关心、照顾她,学习上严格要求她。同时,利用班会等机会,让小霜展示舞蹈特长。慢慢地,小霜在“微语”本上的留言渐渐不再显得忧伤了。在协助宋老师的班级工作上,她也很主动,十分负责,人也自信多了。
在学校组织的迎新年联欢会上,小霜别具创新地用报纸折叠了一套晚礼服,在舞台上走秀。演出很成功,小霜的脸上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问题:请结合材料,从教师职业道德的角度,评析宋老师的教育行为。
[答案要点]
材料中宋老师的行为符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主要表现在:
(1)爱岗敬业。爱岗敬业是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爱岗敬业要求教师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志存高远,勤恳敬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对工作高度负责,不得敷衍塞责。材料中宋老师发现“霜美人”留言的失落和伤感,她给予关注,并积极引导,体现了宋老师对学生和工作的尽职尽责。
(2)关爱学生。关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灵魂。关爱学生要求教师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健康发展。材料中宋老师通过“微语”的留言关心班里每个学生,对于小霜也是积极关注和照顾,才使得小霜逐渐开朗,越来越主动和自信。
(3)教书育人。教书育人是教师职业的天职与任务。教书育人要求教师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品德,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材料中宋老师对小霜生活上关心照顾,学习上严格要求。利用班会等机会,让小霜展示舞蹈特长。帮助小霜走出困境,促进了小霜的健康成长。
材料: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能够代表中华文化的符号数量众多,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定非汉字莫属。这不仅因为汉字是中华文化的载体,更是因为汉字本身就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从她产生的那一刻起,汉字就担负起承载中华文化的重任,几千年来与中华文化相伴而行,尽管饱经沧桑,却能同舟共济,共同谱写了中华文明的不朽篇章。
汉字的强大生命力,源自她与所记录的汉语的高度适切性。
瑞典汉学家高本汉曾评价说:“中国不废除自己特殊的文字而采用我们的拼音文字,并非出于任何愚蠢和顽固的保守性。中国的文字和中国的语言情形非常适合,所以它是必不可少的。”
首先,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特别先秦两汉更是如此。汉字一字一个音节的特点,正与汉语词汇的这种特点相适应,从而形成了字词之间清晰的对应关系。虽然汉语词汇后来逐渐走上了复音化道路,但这种字词对应关系仍是整个汉语词汇系统的根基。
其次,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自古以来方言分歧就极为复杂。早在《论语》中就已出现“雅言”一词,指的就是当时的“普通话”。如果采用直接记录语音的拼音文字,必将导致不同方言区文字的分裂,并最终导致文化的分裂。而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字形并不具备精确的表音功能,这正好弥补了拼音文字的弊端,可以在不同方言区之间起到统一的交际作用。文字的统一,有利于维护文化的统一,进而维护国家的统一。
汉字的强大生命力,源自于她自身系统的不断调适和完善。
一种文字能否长期充当全民的交际工具,关键在于这种文字能否有效满足社会和语言发展的需求。语言中词汇越来越丰富,这就要求文字一定要具有能产机制,文字的字符数量能随之增加;社会发展中需要记录的事务日渐繁多,这就要求文字越来越方便书写,以有效提高记事速度。汉字发展的总体方向,恰恰满足了这两方面的重要需求。
较早产生的汉字多为象形字,个性化很强,数量也相当有限。尽管人们后来摸索出用两个或几个象形字组合造字的会意方法,也仍然无法满足语言日渐丰富的需求。如果解决不了能产性的问题,汉字很可能像其他几大古文字一样,转而走向拼音文字的道路。但充满智慧的中国先民们,在早期朴素辩证哲学的启发下,运用“一阴一阳之谓道”的思想理念,将一元化的象形方法转化为二元化的形声机制,产生了由形符和声符组合而成的形声字。这种音义结合的构形方式,因其很大的优越性、区别性、能产性和系统性被广泛应用,也使汉字的长期生存成为可能。
在书写方面,汉字由早期的整体象形性,到小篆的完全线条化,再到隶楷的彻底笔画化,一直朝着方便书写的方向进行系统性调整,有效满足了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特别是计算机问世以来,汉字又通过形码和音码等多重手段,很好地解决了电脑输入和呈现的问题,粉碎了“计算机是汉字的掘墓人”的预言。
(摘编自王立军《汉字:中华文化的独特符号》)
问题:3. 文中引用高本汉的话说“中国的文字和中国的语言情形非常适合”,其“适合”具体表现在哪里?请简要概括。
[答案要点]
①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汉字一字一个音节的特点,正与汉语词汇的这种特点相适应。②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自古以来方言分歧就极为复杂。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字形并不具备精确的表音功能,这正好弥补了拼音文字的弊端,可以在不同方言区之间起到统一的交际作用。
4. 文章在论述“汉字的强大生命力,源自于她自身系统的不断调适和完善”这一观点时,其结构特点是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要点]
文章在论述该观点时,其结构特点是总分的结构特点。
①第七段总说了汉字有效满足社会和语言发展的需求。第八、九段分别从汉字如何在自身系统中调适和完善以满足语言和社会发展需求方面进行了论证。
②第八段从汉字本身产生发展角度来说,中国先人在早期朴素辩证哲学的启发下,运用“一阴一阳之谓道”的思想理念,将一元化的象形方法转化为二元化的形声机制,产生了由形符和声符组合而成的形声字。这种音义结合的构形方式,因其很大的优越性、区别性、能产性和系统性被广泛应用,使汉字的长期生存成为可能,满足了语言日渐丰富的需求。
③第九段从汉字书写角度来说,汉字由早期的整体象形性,到小篆的完全线条化,再到隶楷的彻底笔画化,一直朝着方便书写的方向进行系统性调整,特别是计算机问世以来,有效满足了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
三、写作题(本大题共50分)
1. 阅读下面的材料,写一篇文章。
当年济南老火车站被拆,是这座历史文化名城长久的痛。这一建于100多年前的哥特式老建筑,被誉为“20世纪初世界上优秀的交通建筑,是当时中国可与欧洲著名火车站相媲美的建筑作品”。最近,当地媒体就复建展开新一轮调查投票,想弥补当年的遗憾。
综合上述材料所引发的思考和感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论说文。
要求:
用规范的现代汉语写作。角度自选,立意自定,标题自拟。
略
[解析] 本段材料围绕要不要复建已经拆除的老火车站进行争论,是一则关注社会现实的材料。
无论考生写同意或不同意复建,根本立意点在于我们应该吸取教训,敲醒警钟,不能总是等破坏后修建,而应积极弘扬和保护中国的优秀文化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