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材料分析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 材料:时下,有一些课堂中,常常遇到这样的情景,老师说:“同学们喜欢哪段就学哪段,大家自由组合,选择同一学习内容的同学坐在一起。”于是,课堂成了“自由市场”,学生们交换位置,你争我抢,自由民主的气氛洋溢着整个空间。
问题:作为教师你对这一教学现象怎么看?
[答案要点] 这种现象确实非常的普遍。表面上看,是注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尊重学生,培养孩子的人性化阅读。实际上,教学流于形式,没有深入实际。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部分教师没有很好地把握新课标。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上面的案例,忽视了教师引导的功能。学生作为学习者,他们的认知思路要在老师的牵引下才会逐渐清晰,而上面的案例中的学习会处于一种杂乱、无效的状态。引导学生的读,一要有目的,二要有方法,三才是选择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对于课堂上的换座位朗读,我个人认为值得商榷。课堂教学要注意课堂秩序,如果以牺牲课堂效率为代价,那是得不偿失的。读之前可以对学生提出问题,要读出什么,读懂什么,还要明确地说明怎样读懂,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这些基础上,学生可以有自己的学习习惯。
2. 以下是《豌豆荚里的豌豆》课堂教学片段:
师:刚才我们同学都说到这两种果实里的种子不一样,如果我们要把黑板上的小问号去掉,该怎么办?
生:剥开……
师:要剥开我们得注意,这些果实里头的种子宝宝呀都是一个一个小生命,我们要怎么剥才不会伤害到它们?
生:我觉得应该从柄开始。
生:动作要轻轻的。
师:我也建议大家,可以先把豌豆荚的柄拉下来,这条丝先把它拉下来,再剥开,这样可能会更容易。而且这时候不要让种子宝宝满地洒,老师给你准备的这张纸巾可以摊开,在这张纸巾上把它剥开。但是油菜荚更加细嫩,你们要特别小心,我建议大家可以从尾部开始,大家可以看看,这尾部是没有种子的。
学生以4人小组为单位,把豌豆荚和油菜荚小心剥开;教师巡视指导。(如果拉不开,可以从这边上小心地剥开,尽量不要伤害到里面的种子宝宝。老师给你的仅仅是建议,不一定要完全按照老师的方法去做;我想你们自己动脑子肯定能够找到更好的办法。)剥开后学生不断发出惊叹!对他们来说是第一次看到两种果实里的种子宝宝。
师:谁找到了两类种子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你来告诉大家。
问题:试结合上面的教学案例说说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应如何恰当地发挥指导作用。
[答案要点] 小组合作学习离不开教师的组织和引导。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组织形式,只有与实际的教学效果联系起来才能评价它的优势和劣势。教学组织形式是反映课堂师生、生生之间相互作用的外部结构形式。要使合作学习卓有成效,教师要精心设计分组学习的各个环节,不仅要从学情分析、目标设置、任务安排、组织形式、策略选择、过程展开、反馈评价等全程设计,还要加强实时监控和指导,注意对各个小组的合作学习进行观察和介入,为他们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使小组合作学习不偏离正确的教学轨道。合作学习的效果同教师的科学指导是分不开的。
(1)科学划分学习小组。划分学习小组,是合作学习的基础。分组之前,教师对全班学生的学习情况要进行全面了解与分析。要了解他们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等。调查了解的方法,可采用问卷、测验、谈话、看学习档案等形式,在此基础上进行分组,并分别提出适当的教学目标。如果是一个全新的集体,教师对学生以及学生彼此之间还缺乏基本的了解时,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自我评述或者用以前的成绩作参照进行初步分组。经过一定时间的了解之后,根据小组协作的不同阶段重新分组。
常见的分组形式有以下三种:①差异组合式,即异质分组。教师可以先确定一项关键属性作为分组依据,将性质不同的学生混合编组,常见的是依照学生成绩的好与坏进行分组。②就近分层式,即同质分组。选择一项关键属性作分组依据,将性质相近的学生放在同一组。③自由组合式。由学生自由组合学习小组,这类小组里的成员大多兴趣、爱好相投,感情相融,有利于开展共同学习。
(2)精心设计合作学习任务。开展集体探究活动探寻学习任务,要注意合理控制难度,选择恰当的设问角度,问题要具有启发性,表述要简洁、明确。学习任务的设计除了从知识点角度设计相关的实验、讨论题目外,还可以特意设计一些培养学生合作技巧、能够促进小组成员交流能力提高的题目,让学生能够真正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又得到锻炼。
(3)促进学生全面参与合作学习。首先,要加强对学生的教育。一方面,要教育学生充分认识到分组学习的特点和优越性,认识到沟通、交流对提高自己的重要性,既要珍惜机会,积极主动地完成自己负责的任务,又要善于融入团队的整体工作,学会同其他学生配合、互动,支持他人,倾听他人意见,互动交流,协同完成任务,达到共同提高和发展的目的。另一方面,要教育学生学会互相尊重,让学生认识到每个同学都有表达自己观点的权利,但同时也有倾听别人观点的义务,不管自己的观点多么重要,发言者必须控制在一定的时间之内,不能侵占别人的时间和机会。其次,要指导每个小组进行明确的分工,使每个成员都有明确的职责,从制度上保证全员参与。要使每个成员都有明确的角色意识,如做记录、监督发言时间、概括整理本组观点、代表小组在全班发言等,这些职责需要事先明确;另外,这种分工要采取轮流转换的形式,以保证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担任不同的角色,得到全方位的锻炼。
(4)指导合作学习的方法。教师要指导学生合作学习的方法,使学生懂得合作学习和个人学习的区别,懂得如何讨论、如何交流、如何归纳、如何帮助等,懂得与其他同学进行真正的对话,以优化合作的过程。指导学生养成讨论结束后进行小结和归纳的习惯。
(5)进行科学、客观的评价。评估工作是课程的收尾工作,也是决定合作学习成功与否的关键环节。客观准确的评价工作应是对分组学习的画龙点睛,对学习小组成员日后更好地开展合作学习,起着良好的反馈和促进作用。
四、教学设计题(以下两题任选1小题作答,全部作答只按前1小题计分,共40分)
阅读材料,并按要求作答。
爸爸的咳嗽
自从我家搬进新居以后,不知怎的,爸爸得了一种奇怪的咳嗽病——有时咳得厉害,有时咳得轻些,有时却又像没病似的。
后来我发现,每当我家朝南的窗户打开,东南风吹进来时,爸爸就咳得厉害。难道爸爸的咳嗽和东南风有关系吗?我悄悄地记着观察日记:
2月22日 阴天 北风 不咳嗽
3月8日 晴天 东南风 咳嗽厉害
3月10日 雨天 北风 咳嗽轻了
4月19日 多云 南风 有点儿咳嗽
4月21日 阴有雨 北风 不咳嗽
4月22日 晴转多云 南风 有点儿咳嗽
5月1日 晴天 东南风 咳嗽厉害
啊,果然如此!
有个星期天,爸爸妈妈带我到奶奶家去。走出家门不远,一阵东南风吹来,我们闻到一股呛人的气味,爸爸突然咳嗽起来。我抬头一望,远处硫酸厂的烟囱冒出的烟气正随风飘来。我猜测着,爸爸的咳嗽,大概就是这烟气造成的吧?
我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医生伯伯。他说,爸爸得的是过敏性支气管炎。硫酸厂排出的是有毒的二氧化硫气体,对二氧化硫过敏的人,一闻到它,咽喉就过敏,引起咳嗽。爸爸就是对二氧化硫过敏的人。我为替爸爸找到了病因而高兴。
从此,只要刮东南风,我就把朝南的窗户关紧。这样,爸爸就不咳嗽了。但是,我多么希望治理好环境污染,就是开着窗户,爸爸也不咳嗽呀!
问题:1. 记叙文的六要素有哪些?
[参考设计] 记叙文的六要素分别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 以高年段小学生为对象,拟定教学目标。
[参考设计] 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目标: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并理解词语的意思;读通全文,初步了解课文的大意,完成相关练习;能用正确的语气朗读句子;懂得写观察日记的目的和方法;能理解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方法。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着重抓住“我”两次猜测的句子帮助学生理解课文1~4节。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懂得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养成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培养仔细观察,认真分析的学习品质。
3. 根据拟定的教学目标,设计本课的导入环节,并说明设计意图。
[参考设计] 导入环节如下:
联系学生的生活积累,设疑导入。
①在黑板上书写“咳嗽”二字。
②同学们,现在大家谈谈对“咳嗽”的了解,咳嗽一般由哪些原因引起?
③你们想不想知道爸爸的咳嗽又是由什么引起的呢?
设计意图:小学生体质较弱,都有过生病咳嗽的经历,从“咳嗽”二字入手,能够让学生有话可说,能够锻炼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最后,提出的问题在学生脑中留下悬疑,使学生产生一种迫不及待想要去研读课文的兴趣,有助于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
阅读材料,并按要求作答。
可以用这样的算式来表示:
做一做
问题:4. 试分析有余数除法的规则。
[参考设计] 有余数除法的规则包括:①除数不能被整除;②余数比除数要小。
5. 如指导低年段小学生学习本节课内容,试确定教学目标。
[参考设计] 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用竖式表达有余数除法的方法;在操作中理解竖式每一步的含义。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在具体情境中让学生经历有余数除法的过程,理解余数的含义,建立有余数除法的概念。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结合生活情境,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在分糖的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分享。
6. 根据拟定的教学目标,设计本节课的导入环节,并简要说明理由。
[参考设计] 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导入:
今天,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些小礼物,是什么呢?想不想知道?(好)那我们倒出来看看,是什么?喜欢吗?(老师倒出袋子里五颜六色的糖果)老师为每个小组都准备了14块糖,如果每人分一块,这些糖最多能分给多少人?咱们一起分一分。如果每人分2块呢?能分给几个人?好,我们每个小组来说一下分糖的结果。我们看到有的小组分完以后还有剩余,如果用教学上的除法来表示应该是怎样的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有余数的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