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题1. 一些大学生毕业后,宁愿留在大城市里当保姆、擦皮鞋,也不愿意回到地方和基层。针对这种现象。谈一谈你的看法。
当前存在这样一种现象,许多年轻人在毕业之后顶着巨大的生活压力和竞争压力,宁愿留在大城市里当保姆、擦皮鞋,也不愿意回到地方和基层,为的只是在大城市求得一席生存之地。一方面反映了部分年轻人在自我认识和就业观方面存在一定的误区,也从另一方面反映了大城市与地方和基层之间存在的巨大差异。
大学毕业生之所以会做出这种选择,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第一,大城市有着地方和基层无法比拟的客观优势,如工作机会多、信息发达、医疗社保更为完善和文化资源更为丰富等,虽然目前所从事的是保姆和擦皮鞋这样工作,但是仍然希望留在大城市等待更好的机会;第二,许多毕业生对自身的定位不明确,没有正确的并且适合自己的就业观和职业发展规划,他们大多对大城市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希望利用大城市的资源和优势,通过打拼和奋斗获得成功;第三,由于政策宣传不到位和社会认知的偏差,许多毕业生对地方和基层的认识存在误区,片面认为这些地方穷困落后,没有发展潜力,因此宁可在大城市从事着与自身学历和能力不相匹配的工作,也不愿回到地方和基层尝试。
为了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改变当前大学生就业与学历以及能力不匹配的现状,促进地方和基层的建设,需要学校、政府等共同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高等教育中应该加强对学生正确择业观和就业观的培养,通过开设就业指导课程等方式,帮助毕业生正确认知自己并选择适合自身的职业道路。
其次,应加大对地方和基层目前发展现状的宣传,改变整个社会对这些地区的认知误区,让毕业生看到地方和基层的发展潜力。
最后,加大对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增加财政投入,转变地区发展方式,并给予到这些地区支援工作的毕业生以政策支持和补助,提高毕业生到此就业的吸引力。
除此之外,要改变大学生毕业之后留在城市就业的现状,还需要年轻人自身调整就业观念,准确定位自身,并树立远大的职业理想,为自己制定符合实际情况的职业发展规划,真正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
2. 中国传统孝道是应该值得弘扬的,但二十四孝图里的一些行为,如“卧冰求鲤”的做法引发现代人对“孝”的争议,请谈谈你的看法。
“卧冰求鲤”的故事被推为“二十四孝”之首,是一则古老的民间传说故事,大意是说古人王祥为了继母在寒冬时节用身体使河水中的冰融化最终求得鲤鱼,其孝心最终感动的继母,被后世广为流传。但是“卧冰求鲤”的故事在现代人看来却显得有些没有必要,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在古代受技术水平的限制,物质资源缺乏,如果放在今天,食物的获取早已打破了季节的限制,要想在冬天吃到鲤鱼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其实,由于故事距今甚远,其真实性还有待后人的考究,但是“卧冰求鲤”的故事实际上反映的是一种“孝”的精神,孟子曰:“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孝”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美德,这种精神永不过时,我们应当将这种精神发扬光大。
目前,我国已经提前进入了老龄化社会,社会保障制度和体系尚未完善,绝大多数的老人仍然需要依靠子女赡养来安度晚年。许多子女不尽赡养义务的负面的新闻频频曝出,更提醒了我们弘扬“孝”文化的必要性和迫切性。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对于社会的和谐稳定、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国家应当尽快完善社会主义保障制度和体系,为进入老龄化社会做好充分的应对,同时,也可以相对减轻年轻人的负担,使其更好地发展自身。而作为年轻人,我们应当将“孝”文化继续发扬光大,尽心尽力赡养父母。而国家、社会、学校、家庭等主体都应当从自身出发,努力共建“父慈子孝”的和谐社会。
3. 每年九、十月份是跳槽的黄金季,80后、90后成为跳槽的主力,在80后和90后的职场人中,已有跳槽经历的比例高达54%。谈一谈你对这一现象的看法。
我们都知道九、十月份是跳槽的“黄金季”,同时也是各大公司招聘的“黄金季”。一般情况来看,我国高校毕业生是在每年的六、七月份,毕业生迫于压力往往会先选择一份工作,而到了九、十月份时刚好是试用期3个月的时候,许多人工作一段时间后发现并不适合自己,所以在此时选择了跳槽。随着80后、90后逐渐成为白领一族的主力军,他们也成为了跳槽的主力。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与年轻人在择业时的“盲目”有很大的关系。
我国的大学教育注重对学生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培养,许多专业在课程设置方面严重与实践脱节,导致了培养出来的人才与企业所需不符。虽然许多学校要求学生要进行暑期实践,但是专业课老师和就业指导中心并未对学生进行合理引导,而暑期实践往往都只是流于形式,并未起到培养学生工作能力和社会经验的作用,学生在短期实践之后仍然对未来职业没有清晰的规划。因此,学生在毕业之后往往会迫于就业压力而盲目择业,所以,频繁跳槽也成为了必然结果。
虽然跳槽的原因可能是自身发展受到了限制而不得不采取的做法,但是频繁跳槽并不利于刚刚步入社会的大学生积累行业经验,也容易给HR留下太过浮躁、不踏实的印象。
因此,想要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引导,改变80后、90后频繁跳槽的现状,就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
全日制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应以就业为导向,分别改革课程设置,全日制本科要将理论课程与企业所需充分结合,高职类院校应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高校就业指导中心也应充分发挥自身作用,将职业生涯规划作为一门必备课程,帮助大学生能够清晰准确地进行职业规划,避免心浮气躁的择业心态。作为大学毕业生自身也要努力提高自身能力,在大学时期就开始有意识的培养自己的专业能力,尽量使自己所学能够对日后的工作起到帮助作用。
4. 目前,大学生炒股的人有很多,有些学校一个班有三分之二的人都在炒股,其中也有一些人挣了钱。针对这一现象,你怎么看?
随着前段时间股市行情高涨,吸引了不少包括大学生在内的人群入市,甚至有的学校一个班里有三分之二的学生都在炒股,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与近期股市行情有很大的关系。对于这个现象我是这样认为的:
一方面,我们应该看到大学生炒股有其积极的一面,可以培养金融意识,特别是对于学习财经、金融投资类专业的大学生,股市是他们的“第二课堂”,提前进入股市可以学到许多实战经验,对于未来从事金融行业的工作有很大的帮助。
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看到,大学生的本职任务应该是学习,炒股可能会耽误一部分时间,不免会使有些人“不务正业”,影响到正常的学习生活。大学生作为年轻一代,初入股市的时间还不长,出于博彩心理的人比较多,在经验方面也相对欠缺,对于损失的承受能力往往比较低。同时,我国大学生群体主要的经济来源还是依靠父母,所以缺乏一定的资本,如果可以赚到钱还好,但是一旦遇到波动或者“熊市”,那么不仅会赔上自己的生活费,严重的话还会影响到整个家庭的经济状况,让父母为自己的炒股“买单”。
因此,高校和家庭应当对这一大学生炒股进行合理的引导:学校方面应当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金钱观,在炒股问题上不可采取“一刀切”的方式禁止,而是要建议学生“量力而行,切忌本末倒置”,不要将过多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股市中。使大学生端正炒股的心态,不可抱有试一试的博彩心理。鼓励学生将“炒股”作为锻炼自己的方式之一,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理性判断,在股市中要进退有度。还可以虚拟炒股,在网上注册财富账户,全部流程都模拟真实股市,但是不用投入真金白银,避免了金钱的损失。家庭方面也应当从小为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无论家庭经济条件好与不好,都应该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金钱观,而不是用溺爱的方式为孩子的炒股“买单”。
5. 习近平总书记在“五四”青年节时勉励年轻人:“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看法。
习近平主席将“第一颗扣子”比作人生的第一步,勉励广大青年迈好人生第一步,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勤学、修德、明辨、笃实,在践行核心价值观中创造自己的精彩人生。深入浅出地强调价值观的养成对于青年的重要性,也说明了如果人生的第一颗扣子就错了,那么后面的人生也无从谈起。
古语云:“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合抱之木,生于毫末。”青年是国家未来的栋梁,对于国家而言,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关乎一个时代核心价值的质量和分量,如果未能将第一颗扣子系好,那么将会影响个人的未来乃至国家的未来。因而,在漫长的人生之路伊始,系好人生的第一颗“扣子”,就等于打好了基石,进而志存高远,勇立潮头,在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引领下,不负青春大好年华,脚踏实地,用青春梦想铸就中国梦想。否则,就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因此,作为一名银行从业人员,我也会用习总书记的这句话来勉励自己,在今后的工作中,身体力行、不畏艰难,甘于奉献、勇于创新。要高调做事,低调做人。在日常工作中,主动接受各种锻炼,全方位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只有在处理各种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才能增加自身的临危处事能力,在以后遇到此类事情时,做到心中有底。作为新时期的年轻人,在工作之余要拓宽视野,多和有经验的同时交流沟通,要善于学习、接受新鲜事物,在不断学习新知识的生活、工作中如沐春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相信在迈出第一步时的方向是正确的,那么今后的道路也将会是更加平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