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三、材料分析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 材料:刚参加工作不久,我被学校推上了班主任的岗位,由于第一次当班主任,我想只有在学生中树立起威信,才能管好学生。于是,我在班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是调整班干部,换上我信任得力的助手;二是每天尽可能待在班上监视学生的行为;三是平时不和学生嘻嘻哈哈,尽量保持严肃的面孔,让学生有一种望而生畏的感觉;四是不论是学校还是学生组织的活动,我都要亲自过问,亲自参加;五是在课堂上我以“严”字当头,对学生批评得多,表扬得少。当班主任一个学期了,我认为我对班主任工作是尽职尽责了,对学生也做到了仁至义尽,但学生并不喜欢我,学生表面上好像“怕”我,但我在学生中的威信却不高,教育效果也不是很好。
问题:上面是一位教师在担任班主任时的感受,请结合实际谈谈班主任该如何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师生关系总是建立在一定社会背景之中的,与师生双方密切相关,受多种因素制约。但就教育内部而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要靠双方共同努力,其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作为班主任,要想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了解和研究学生。班主任要和学生有共同语言,就必须了解和研究学生,包括了解学生的思想意识、道德品质、兴趣、需要等,但这种了解应建立在平时点滴的观察中,而不是整天待在教室监视学生。
(2)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学生观就是教师对学生的基本看法,它影响教师对学生的认识及其态度与行为,进而影响学生的发展。材料中的班主任就没有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任何活动都亲自过问,完全不相信学生的能力。
(3)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材料中的班主任经常批评学生,却极少表扬学生就是不热爱学生的表现。
(4)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材料中的班主任平时不和学生嘻嘻哈哈,尽量保持严肃的面孔,让学生产生一种望而生畏的感觉,这就是不善于与学生沟通的表现。
(5)努力提高自我修养,健全人格。教师的素质是影响师生关系的核心因素。班主任要想使师生关系和谐,必须做到以下几点:加强学习和研究;经常进行自我反思;培养自己多方面的兴趣和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学会自我控制。
2. 材料:李老师是一位热情、责任心强的语文老师。
(1)新的学期开始,李老师都会精心布置教室,在教室里张贴很多名言警句和生动有趣的图画,在窗台上摆放许多花草,显得教室很有生机。
(2)李老师在教习字词的时候,通常会运用很多技巧。例如,同学们经常混淆喝水的“喝”和口渴的“渴”,李老师就跟同学们说:“喝水用口,渴了要水。”同学们再也不会混淆这两个字了。又比如,很多学生分不清“买”和“卖”,李老师就说:“多了就卖,少了就买。”
问题:请用心理学原理分析该老师的做法。
(1)这位热情的教师的出发点虽然很好,但事与愿违,反而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影响学生集中学习的效果。根据无意注意的规律,有趣的图画、室内的花草这些新异的刺激物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尤其对低年级学生来说,他们容易把注意分散到欣赏图画、花草上,而影响了听课。
(2)李老师的这种教法非常好。①李老师应用了意义识记的教学方法,意义识记的效果优于机械识记。机械识记是指只根据材料的外部联系或表现形式,以简单、重复的方式进行的识记。意义识记是在理解的基础上,依据材料的内在联系或已有知识之间的联系所进行的识记,它是学生识记的主要形式。在意义识记中,理解是关键。凡是有意义的材料,必须让学生学会积极开动脑筋,找出材料之间的联系;对无意义的材料,应尽量赋予其人为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识记,记忆效果就好。②李老师还应用了学习策略中精加工策略的教学方法。精加工策略是指把新信息与头脑中的旧信息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其要旨在于建立信息间的联系。联系越多,能回忆出信息原貌的途径就越多,即提取的线索就越多。精加工越深入细致,回忆就越容易。使用精加工策略可使学生的知识记忆深刻,并且在提取信息的时候也更加容易。
四、教学设计题(本大题任选1小题作答,多答只按第1小题计分,共40分。考生可按照所学专业方向选择作答,第1小题为中文与社会,第2小题为英语,第3小题为音乐。)
《静夜思》是小学一年级语文课文中的一首诗,请根据你的知识完成以下问题。
1. 根据你的理解,简要赏析这首诗。
《静夜思》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只是用叙述的语气,写远客思乡之情,然而它却意味深长,耐人寻味,因此,千百年来,仍如此广泛地吸引着读者。夜晚庭院是寂寥的,皎洁的月光透过窗户射到床前,带来了冷森森的秋宵寒意。诗人朦胧地乍一望去,在迷离恍惚的心情中,真好像是地上铺了一层白皑皑的浓霜;可是再定神一看,周围的环境告诉他,这不是霜痕而是月色。月色不免吸引着他抬头,秋月是分外光明的,然而它又是清冷的。对孤身远客来说,最容易触动旅思秋怀。凝望着月亮,也最容易使人产生遐想,想到故乡的一切,想到家里的亲人。全诗从“疑”到“举头”,从“举头”到“低头”,形象地揭示了诗人内心活动,鲜明地勾勒出一幅生动形象的月夜思乡图,抒发了作者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
2. 若指导一年级学生学习,试拟定这首诗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目标:会认、会写课文中的生字词,认识新偏旁“攵”;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能够在对诗词的反复阅读中感受到古诗中所描绘的美好意境,勾勒出浓浓的思乡情。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美好意境,激发学生对阅读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3. 根据教学目标为这首诗设计一则符合教学要求的教学导入。
教学导入
猜谜导入,揭示课题:老师知道,咱班小朋友的肚子里装着很多诗,称你们为小诗人一点儿也不过分。那么,小诗人们,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则谜语,请你们猜一猜。
有时落在山腰,有时挂在树梢,
有时像面圆镜,有时像把镰刀。
(谜底:月亮)
小朋友们,你们喜欢月亮吗?从古至今,有许多诗人和你们一样也很喜欢月亮,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关于月亮的古诗——《静夜思》。会背这首诗的请举手!能不能背给老师听听?(生背)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播放李白的图像,认识唐代诗人李白)今天咱们这些小诗人要好好地学习大诗人李白的《静夜思》。
请认真阅读下列材料并按要求作答。
4. 教学目标的四要素是什么?并简述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的四要素包括行为主体、行为、行为条件和行为表现程度。行为主体是行为动作的发出者。行为目标的主体必须是学生。行为指通过学习,学习者在学习结束后“能做什么”和“知道什么”。行为条件说明行为在什么条件下产生。它是完成行为的前提,表示学习者完成行为时所处的情境。行为表现程度或标准是规定上述行为的最低标准,即达到所要求的行为的程度。
5. 为该课时设计知识与技能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会使用What's for break-fast/lunch/supper? Where's/Where are...? There be+n.+prep.phr.
6. 为操练阶段设计两个教学活动(第一个必须是意义性操作;第二个必须是交际性操作)。
Activity 1 Look and Say(意义性操练活动)
两个学生一组,进行对话交流。一个学生在纸上画各种各样的食物,另一个学生把所画出来的食物用英语说出来。然后两人互换角色,进行练习。
Activity 2 Role play(交际性操练活动)
两个学生一组,分别扮演餐厅的服务员和顾客进行会话。例如:
S1: What's for your breakfast?
S2: A bottle of milk. Where is the milk?
S1: It's on the table.
然后两个学生互换角色,进行对话练习。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材料并按要求作答。
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任务。7. 简要分析歌曲的特点。
歌曲特点:《卖报歌》是由四个乐句构成的一段体结构,全曲为五声宫调式,

拍。歌曲旋律明朗流畅,节奏平稳坚定,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浓郁的生活气息。歌曲既反映了孩子们对旧社会的控诉,又表现了孩子们对光明的未来充满希望的心情和乐观主义精神。这首歌曲篇幅虽然较短小,但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和教育意义。
8. 若指导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学习这首歌曲,拟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①认识“童声”,用自然、轻快的声音演唱《卖报歌》。
②通过听辨与比较,选择打击乐器为歌曲编配伴奏。
③聆听歌曲,感受跳跃、活泼的音乐形象,培养乐观的生活态度。
9. 依据拟定的教学目标,设计导入环节并说明理由。
导入环节
师:每当国旗升起时,我们都要唱什么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你们知道这首雄壮、振奋人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曲作者是谁吗?(聂耳)
①学生齐唱国歌。(课件播放《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视频)
②认识、了解聂耳。(课件展示聂耳的图片,师讲解资料,并配文字)
③介绍《卖报歌》的创作背景。
老师以讲故事的形式介绍《卖报歌》的创作背景。(课件展示聂耳创作《卖报歌》的故事背景资料,并配背景音乐)
【设计理由】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歌曲演唱做课前导入,一下子使全班同学的思想集中起来,课堂气氛浓烈起来,并在无形中再现了爱国主义的情景。讲解这首歌曲的曲作者聂耳的生平简介以及聂耳创作这首歌曲的背景故事,让学生对报童们的苦难生活有更直观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