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12. 阅读某教师《孤独之旅》备课笔记的片段,按要求答题。
8月7日:下载资料,在网上观看根据课文内容拍摄的电影,对比故事情节的异同。
8月8日:研读教材,从中寻找关于本课教学的灵感。
8月9日:阅读大量与作者、课文有关的论文资料,做好阅读笔记。
8月10日:设计教学简案。这是一篇小说,“文意把握”可以有四种方法:
①一句话阐释标题:利用课文内容阐释“孤独之旅”的含义;
②一句话概括课文:《孤独之旅》写了这样一个故事;
③一句话品析课文:我看《孤独之旅》对“孤独”的描写;
④一句话评价人物:杜小康是这样一个孩子。
最适合我班学生的可能是第二种方法。
对上述内容的相关分析,正确的是______
- A.电影资源对教师备课没有实质性的作用
- B.文意把握的具体要求制约了学生的思维
- C.文意把握的四种方法在教学中难度相当
- D.学情是备课过程中设计教学方案的依据
A B C D
D
[解析] A项,适当的多媒体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B项,文意把握的具体要求限定了学生的思维,避免了学生的思维跑偏,并没有制约学生的思维。C项,“难度相当”错误,文意把握的四个方向由易到难,逐层深入。
13. 阅读《苏州园林》教学实录的片段,按要求答题。
师:我来讲讲分析说明文的方法,大家看大屏幕。
(投影“三步跨栏法”:①指出说明方法;②分析说明效果;③概说对象特征)
首先看第一步,了解说明方法,请看大屏幕。
(投影“分析范例”: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有些室内墙壁下半截铺水磨方砖,淡灰色和白色对称。屋瓦和檐漏一律淡灰色。)
这几句话采用了作比较的方法,鲜明生动地说明了苏州园林极少使用彩绘的特点。
师:为了比较苏州园林和北京园林的不同,我给大家找了两张图片来说明。
(投影北京园林和苏州园林的图片)
把两图放一起就相当于列图表来比较。我们还可以打比方,如果说苏州园林是小家碧玉,那么北京园林就是——
生:大家闺秀!
师:对!为了让大家更好地体会苏州园林和北京园林的区别,我又采用了列图表和打比方两种方法。所有的说明方法都是为了更好突出说明对象的特征。
下面大家小组合作,从课文中找出作者使用的说明方法。
对上述内容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______
- A.分析范例能帮助学生掌握说明方法的辨别策略
- B.第一个例子能呈现作比较这一方法的使用效果
- C.教师在教学中一共总结出两种常见的说明方法
- D.整体教学过程讲练结合,层次清楚,思路清晰
A B C D
C
[解析] C项,该教师在教学中一共总结出了三种常见的说明方法,分别为作比较、列图表、打比方。
14. 阅读综合性学习“寻觅春天的足迹”教学实录的片段,按要求答题。
师:春天是一个诗情画意、充满生机的季节。你们最想用哪些词语来形容春天呢?
(学生积极分享:春和景明、春光明媚、春暖花开、春色满园……)
师:听了大家的形容,老师的心情“如沐春风”。
(众学生笑)
师:古往今来,文人墨客都喜欢书写对春天的感受。你们记得哪些描写春天的诗句呢?大家来简单赏析。
生:“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写出小草在春雨滋润下刚刚萌发的样子。
生:“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写出柳树在春风中端庄优美的身姿。
(学生赏析了很多诗句)
师:大家积累的诗句还真不少。诗人喜欢描写春天,画家喜欢描绘春天。下面,你们来做一回诗人,当一次画家。每人画一幅春景,配上喜欢的诗句,一会儿轮流展示。
对上述内容的相关分析,正确的是______
- A.考查学生的词语积累偏离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
- B.诗歌赏析体现了综合性学习跨学科的教学特点
- C.教学中插入绘画干扰了学生对诗句的深入品味
- D.展示学习成果可以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A B C D
D
[解析] A项,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生活实践的紧密结合。考查学生的词语积累没有偏离综合性学习的要求。B项,诗歌学习仍然是语文学科的学习,没有体现综合性学习跨学科的教学特点。C项,教学中插入绘画有利于学生对诗句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