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符考试题库B12
现在是:
试卷总分:150.0
您的得分:
考试时间为:
点击“开始答卷”进行答题
交卷
评分
存入我的题库
晒成绩
打印模式
隐藏答案解析
打印
下载
背景
字体
较大
大
中
小
较小
退出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模拟87
一、单项选择题
1. 下列关于各类环境标准之间的关系,说法错误的是______。
A.环境方法标准是制定、执行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的主要技术依据之一
B.污染物排放标准是实现环境质量标准的主要手段、措施
C.环境基础标准是为制定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方法标准确定总的原则、程序和方法
D.环境质量标准是环境质量的目标,是制定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唯一依据
A
B
C
D
D
[解析] D项错误,环境质量标准是环境质量的目标,是制定污染物排放标准的主要依据之一,但并不是唯一依据。
2.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环境影响因素识别是在了解和分析建设项目所在区域______的基础上,分析和列出建设项目的直接和间接行为,以及可能受上述行为影响的环境要素及相关参数。
A.土地利用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环境功能区划、生态功能区划及环境现状
B.发展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环境功能区划、生态功能区划及环境现状
C.国土利用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环境功能区划、生态功能区划
D.发展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环境功能区划、生态功能区划
A
B
C
D
B
[解析] 环境影响因素识别在了解和分析建设项目所在区域发展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环境功能区划、生态功能区划及环境现状的基础上,分析和列出建设项目的直接和间接行为,以及可能受上述行为影响的环境要素及相关参数。
3.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根据评价范围______,确定各评价因子所采用的环境质量标准及相应的污染物排放标准。
A.各环境要素的历史特点
B.各环境要素的现状特点
C.各环境要素的环境功能区划
D.各环境要素所影响程度
A
B
C
D
C
[解析] 根据评价范围各环境要素的环境功能区划,确定各评价因子所采用的环境质量标准及相应的污染物排放标准。
4.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做好水平衡的原则是根据______。
A.清污分流、一水多用、节约用水
B.集中处理、一水多用
C.早期介入
D.节约用水
A
B
C
D
A
[解析] 根据“清污分流、一水多用、节约用水”的原则做好水平衡,给出总用水量、新鲜用水量、废水产生量、循环使用量、处理量、回用量和最终外排量等,明确具体的回用部位。
5.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预测和评价的环境因子应包括反映______。
A.评价区一般质量状况的常规因子
B.建设项目特征的特性因子
C.评价区一般质量状况的常规因子和建设项目特征的特性因子
D.评价区质量状况的特性因子和建设项目的常规因子
A
B
C
D
C
[解析] 预测和评价的环境因子应包括反映评价区一般质量状况的常规因子和反映建设项目特征的特性因子两类。
6.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污染物总量控制的原则是______。
A.节能减排
B.满足污染物达标排放
C.满足环境质量要求
D.满足清洁生产
A
B
C
D
A
[解析] 在建设项目正常运行,满足环境质量要求、污染物达标排放及清洁生产的前提下,按照节能减排的原则给出主要污染物排放量。
7.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大气环境三级评价工作分级判据的条件是______。
A.P
max
<10%且D
10%
<污染源距厂界最近距离
B.P
max
<10%或D
10%
≤污染源距厂界最近距离
C.P
max
<10%或D
10%
<污染源距厂界最近距离
D.P
max
≤10%或D
10%
<污染源距厂界最近距离
A
B
C
D
C
[解析] 大气环境三级评价工作分级判据为:P
max
<10%或D
10%
<污染源距厂界最近距离。
8.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某项目大气污染源距离厂界最近距离为500m,采用估算模式计算各污染物的最大影响程度为20%,最远影响距离为800m,
该项目大气环境评价应为______。
A.一级
B.二级
C.三级
D.二级或三级
A
B
C
D
B
[解析] 大气污染源距离厂界最近距离为500m,最远影响距离为800m,即D
10%
不小于污染源距厂界最近距离,P
max
=20%>10%,两个条件都不满足三级评价;一级评价两个条件是“且”的关系,肯定不是一级评价;二级评价判定的条件为三级和一级以外的其他条件,故为二级评价。
9.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对于建成后全厂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都有明显减少的改、扩建项目,评价等级______。
A.可低于一级
B.为三级
C.不低于二级
D.不高于二级
A
B
C
D
A
[解析] 对于建成后全厂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都有明显减少的改、扩建项目,评价等级可低于一级。
10.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对大气环境三级评价项目,其监测制度是______。
A.作1期监测
B.可不作监测,必要时可作1期监测
C.作1期不利季节
D.作1期有利季节
A
B
C
D
B
[解析] 一级评价项目应进行2期(冬季、夏季)监测;二级评价项目可取1期不利季节进行监测,必要时应作2期监测;三级评价项目必要时可作1期监测。
11.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按预测模式的模拟形式大气污染源分为______。
A.2类
B.3类
C.4类
D.5类
A
B
C
D
C
[解析] 按预测模式的模拟形式,大气污染源分为点源、面源、线源、体源4种类别。
12.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对于二级评价项目,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调查要求是:调查距离项目最近的常规高空气象探测站,______的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
A.近3年内的至少连续2年
B.近3年内的至少连续1年
C.近5年内的至少连续2年
D.近5年内的至少连续3年
A
B
C
D
B
[解析] 对于二级评价项目,调查距离项目最近的常规高空气象探测站,近3年内的至少连续1年的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
13.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在分析典型小时气象条件下,项目对环境空气敏感区和评价范围的最大环境影响时,应绘制______。
A.评价范围内出现区域小时平均浓度平均值时所对应的浓度等值线分布图
B.评价范围内出现区域日平均浓度最大值时所对应的浓度等值线分布图
C.预测范围内的浓度等值线分布图
D.评价范围内出现区域小时平均浓度最大值时所对应的浓度等值线分布图
A
B
C
D
D
[解析] 分析典型小时气象条件下,项目对环境空气敏感区和评价范围的最大环境影响,分析是否超标、超标程度、超标位置,分析小时质量浓度超标概率和最大持续发生时间,并绘制评价范围内出现区域小时平均浓度最大值时所对应的浓度等值线分布图。
14.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基于估算模式计算大气环境防护距离时,计算污染源强的排放浓度是取______。
A.实际排放浓度
B.场界排放浓度
C.未经处理的排放浓度
D.削减达标后的排放浓度
A
B
C
D
D
[解析] 有场界排放浓度标准的,预测结果应首先满足场界排放标准。如预测结果在场界监控点处(以标准规定为准)出现超标,应要求削减排放源强。计算大气环境防护距离的污染物排放源强应采用削减后的源强。
15.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若评价时间不够,河流一级评价至少应调查______。
A.平水期和枯水期
B.丰水期和枯水期
C.丰水期和平水期
D.丰水期
A
B
C
D
A
[解析] 河流、河口、湖泊、水库的一级评价,若评价时间不够,至少应调查平水期和枯水期。
16.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一般情况,海湾三级评价应调查评价工作期间的______。
A.大潮期和小潮期
B.小潮期
C.大潮期
D.枯水期
A
B
C
D
A
[解析] 海湾的一、二、三级评价都应调查大潮期和小潮期。
17.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某河多年平均流量为13m
3
/s,河流断面形状为矩形,河宽12m,在取样断面上应设______取样垂线。
A.1条
B.2条
C.3条
D.4条
A
B
C
D
A
[解析] 从“多年平均流量为13m
3
/s”可判断此河为小河。而小河在取样断面的主流线上设1条取样垂线。
18.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某大型湖泊,平均水深为15m,则应在水面下0.5m及______以下,距底0.5m以上处各取1个水样。
A.逆温层
B.0℃等温层
C.斜温层
D.5℃等温层
A
B
C
D
C
[解析] 根据《环境影响技术评价导则—地面水环境》,对于大、中型湖泊、水库,当平均水深≥10m时,在水面下0.5m及斜温层以下,距底0.5m以上处各取1个水样。
19.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某评价河段的断面宽深比为25,最大弯曲系数0.8,该河段可简化为______。
A.矩形弯曲河流
B.矩形平直河流
C.非矩形平直河流
D.非矩形弯曲河流
A
B
C
D
B
[解析] 河流的断面宽深比≥20时,可视为矩形河流;河段最大弯曲系数>1.3时,可视为弯曲河流,否则可以简化为平直河流。
20. 某项目地面水环境影响评价等级为一级,污水排入附近大河,距排污口下游4km有集中饮用水源。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预测该项目混合过程段的水质最低应选用______模式。
A.零维
B.一维
C.二维
D.三维
A
B
C
D
C
[解析] 大、中河流一、二级评价,且排放口下游3~5km有集中取水点式或其他特别重要的环保目标时,均应采用二维及三维模式预测混合过程段水质。因此,该项目混合过程的水质最低选用二维模式。
21.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地下水环境评价中,排放规律可简化为______排放。
A.连续恒定
B.不连续恒定
C.连续不恒定
D.不连续不恒定
A
B
C
D
A
[解析] 污染源简化包括排放形式的简化和排放规律的简化。根据污染源的具体情况排放形式可简化为点源和面源,排放规律可简化为连续恒定排放和非连续恒定排放。在地面水环境影响预测中,通常可以把排放规律简化为连续恒定排放。
22.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中,根据建设项目对地下水环境影响的特征,将建设项目分为三类。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某一建设项目属于Ⅱ类建设项目,则其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的划分依据不包括______。
A.该建设项目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类型
B.该建设项目所处区域的环境特征
C.该建设项目对环境的影响程度
D.该建设项目的规模
A
B
C
D
D
[解析] 根据《环境影响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Ⅰ类和Ⅱ类建设项目,分别根据其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类型、建设项目所处区域的环境特征及其环境影响程度划定评价工作等级。
23.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地下水二级评价项目,需掌握评价区评价期内至少一个连续水文年的______的地下水动态变化特征。
A.枯、平水期
B.平、丰水期
C.枯、平、丰水期
D.枯、丰水期
A
B
C
D
D
[解析] 地下水二级评价项目,需掌握评价区评价期内至少一个连续水文年的枯、丰水期的地下水动态变化特征。
24.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地下水污染源调查因子应根据______选定。
A.所在地区的环境特征
B.拟建项目的污染特征
C.环境功能区
D.相关法律法规、标准
A
B
C
D
B
[解析] 地下水污染源调查因子应根据拟建项目的污染特征选定。
25.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Ⅱ类建设项目应重点依据______,评价地下水水位(水头)降低或升高诱发的环境水文地质问题的影响程度和范围。
A.地下水水质变化
B.地下水流场变化
C.地下水水量变化
D.地下水水位变化
A
B
C
D
B
[解析] Ⅱ类建设项目应重点依据地下水流场变化,评价地下水水位(水头)降低或升高诱发的环境水文地质问题的影响程度和范围。
26.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同一敏感点既受到固定声源影响,又受到流动声源影响时,应______。
A.进行固定声源环境影响评价
B.进行流动声源环境影响评价
C.分别进行噪声环境影响评价
D.进行叠加环境影响评价
A
B
C
D
D
[解析] 同一敏感点既受到固定声源影响,又受到流动声源影响时,应进行叠加环境影响评价。
27.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运行期声源为流动声源时,应将______作为环境影响评价时段。
A.工程预测的代表性时段
B.工程预测的运行近期时段
C.工程预测的运行中期时段
D.工程预测的运行远期时段
A
B
C
D
A
[解析] 运行期声源为流动声源时,将工程预测的代表性时段(一般分为运行近期、中期、远期)分别作为环境影响评价时段。
28.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对于工业噪声,一般以______为评价量。
A.等效连续A声级
B.A声级
C.声功率级
D.A计权声功率级
A
B
C
D
A
[解析] 稳态噪声测量1min的等效连续A声级。工业噪声属于稳态噪声。
29.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某改建的中型建设项目,其所在声环境功能区是居住、商业、工业混杂区,此建设项目声环境影响应按______进行工作。
A.一级评价
B.二级评价
C.三级评价
D.二级或三级评价
A
B
C
D
B
[解析] 建设项目所处声环境功能区为《声环境质量标准》规定的1类、2类地区,应按二级评价进行工作。1类区指适用于以居住、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科研设计、行政办公为主的地区;2类区指适用于商业金融、集市贸易为主的地区,或者居住、商业、工业混杂区。
30.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评价范围内具有代表性的敏感目标的声环境质量现状需要实测,是______评价的基本要求。
A.一级
B.二级
C.一级和二级
D.三级
A
B
C
D
A
[解析] 对敏感目标,二级评价以实测为主,可适当利用评价范围内已有的声环境质量监测资料;三级评价,可利用评价范围内已有的声环境质量监测资料,若无现状监测资料时应进行实测。
二、不定项选择题
1. 根据我国环境标准管理的有关规定,省级人民政府可组织制定______。
A.环境基础标准
B.监测方法标准
C.污染物排放标准
D.环境质量标准
A
B
C
D
CD
[解析] 省级人民政府可组织制定地方标准,地方标准包含排放标准和质量标准。
2. 下列有权制定地方环境质量标准的机构有______。
A.自治区人民政府
B.自治州人民政府
C.省人民政府
D.直辖市人民政府
A
B
C
D
ACD
[解析] 地方环境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制定。自治州人民政府不是省级政府机构,属于地市级。
3.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对于环境质量和区域污染源现状调查,下列说法正确的有______。
A.污染源调查时注意点源与非点源的分类调查
B.各环境要素的质量现状进行评价后要说明环境质量的变化趋势
C.先收集评价范围内各例行监测点、断面或站位的近期环境监测资料或背景值调查资料,后监测
D.根据调查和评价结果,要分析存在的环境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或途径
A
B
C
D
ABCD
[解析] 环境质量和区域污染源现状调查与评价包括:①根据建设项目特点、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和当地环境特征选择环境要素进行调查与评价;②调查评价范围内的环境功能区划和主要的环境敏感区,收集评价范围内各例行监测点、断面或站位的近期环境监测资料或背景值调查资料,以环境功能区为主兼顾均布性和代表性布设现状监测点位;③选择建设项目等标排放量较大的污染因子、影响评价区环境质量的主要污染因子和特殊因子以及建设项目的特殊污染因子作为主要污染因子,注意点源与非点源的分类调查;④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或相关标准规定的评价方法对选定的评价因子及各环境要素的质量现状进行评价,并说明环境质量的变化趋势;⑤根据调查和评价结果,分析存在的环境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或途径。
4.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一般情况,下列______需进行环境影响预测。
A.生产运行阶段正常排放
B.生产运行阶段非正常排放
C.生产运行阶段事故排放
D.服务期满
A
B
C
D
ABC
[解析] 建设项目服务期满应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并未要求进行预测,排除D项。
5.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关于建设项目环境管理与监测的内容,说法正确的有______。
A.对于非正常排放时可能出现的环境风险问题,应提出预防与应急处理预案
B.对于施工周期长、影响范围广的建设项目应提出施工期环境监理的具体要求
C.应按建设和运营的不同阶段,有针对性地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环境管理措施和监测计划
D.应有针对性地提出不同阶段的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目标
A
B
C
D
BCD
[解析] A项错误,对于非正常排放和事故排放,特别是事故排放时可能出现的环境风险问题,应提出预防与应急处理预案。
6.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环境影响评价应体现完整性原则,根据建设项目的工程内容及其特征,对______进行分析、评价,突出环境影响评价重点。
A.工程内容
B.影响时段
C.影响因子
D.作用因子
A
B
C
D
ABCD
[解析] 根据建设项目的工程内容及其特征,对工程内容、影响时段、影响因子和作用因子进行分析、评价,突出环境影响评价重点。
7. 某工程位于农业用水严重缺乏的地区,所在区域未开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该建设项目进行合理性分析时,应______。
A.分析该项目建设与所在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的相容性
B.调查该建设项目在所在区域的地位
C.明确该建设项目占用区域土地资源承载力的合理份额
D.分析该建设项目选址是否符合相关规划的环境保护要求
A
B
C
D
ABCD
[解析] 建设项目应进行水资源利用的合理性分析,需根据建设项目耗用新鲜水情况及其所在区域水资源赋存情况,尤其是在用水量大、生态或农业用水严重缺乏的地区,应分析项目建设与所在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的相容性,明确该建设项目占用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的合理份额。此外,建设项目还应进行环境合理性分析,需调查建设项目在所在区域、流域或行业发展规划中的地位,与相关规划和其他建设项目的关系,分析建设项目选址、选线、设计参数及环境影响是否符合相关规划的环境保护要求。
8.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关于专项评价工作等级的调整,说法正确的有______。
A.可根据建设项目所处区域环境敏感程度、工程污染特征进行适当调整
B.评价工作等级调整的幅度可以超过一级,并应说明调整的具体理由
C.可根据建设项目所处区域生态影响特征及其他特殊要求进行适当调整
D.评价工作等级调整的幅度不超过一级,并应说明调整的具体理由
A
B
C
D
ACD
[解析] 专项评价的工作等级可根据建设项目所处区域环境敏感程度、工程污染或生态影响特征及其他特殊要求等情况进行适当调整,但调整的幅度不超过一级,并应说明调整的具体理由。
9.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工程分析的内容包括______。
A.污染影响因素分析
B.环境现状调查
C.工程基本数据
D.原辅材料、产品、废物的储运
A
B
C
D
ACD
[解析] 工程分析的内容包括:工程基本数据;污染影响因素分析;生态影响因素分析;原辅材料、产品、废物的储运;交通运输;公用工程;非正常工况分析;环境保护措施和设施;污染物排放统计汇总。
10.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对于异地搬迁建设项目,在工程分析时,需说明______。
A.现有工程的基本情况
B.污染排放及达标情况
C.存在的环境保护问题及拟采取的整改措施
D.异地搬迁的原因及与产业政策相符性分析
A
B
C
D
ABC
[解析] 改扩建及异地搬迁建设项目需说明现有工程的基本情况、污染排放及达标情况、存在的环境保护问题及拟采取的整改措施等内容。
一、单项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二、不定项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深色:已答题 浅色:未答题
提交纠错信息
评价难易度
提交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