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符考试题库B12
现在是:
试卷总分:150.0
您的得分:
考试时间为:
点击“开始答卷”进行答题
交卷
评分
存入我的题库
晒成绩
打印模式
隐藏答案解析
打印
下载
背景
字体
较大
大
中
小
较小
退出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模拟88
一、单项选择题
1.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某建设项目所处的声环境功能区为1类区,项目建设前后评价范围内敏感目标噪声级增高量为2dB(A),此建设项目声环境评价应按______开展工作。
A.一级评价
B.二级评价
C.一级或二级评价
D.三级评价
A
B
C
D
B
[解析] 该项目位于1类区,按二级评价开展工作;项目建设前后敏感目标噪声级增高量为2dB(A)<3dB(A),按三级评价开展工作。但在确定评价工作等级时,建设项目符合两个以上级别的划分原则,应按较高级别的评价等级评价,故为二级评价。
2.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声环境评价等级为一级,在缺少声源源强的相关资料时,应通过______取得,并给出相应的条件。
A.类比分析
B.类比测量
C.系统分析
D.引用已有的数据
A
B
C
D
B
[解析] 一级评价项目在缺少声源源强的相关资料时,应通过类比测量取得,并给出类比测量的条件。
3.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在噪声超标原因分析时,对于通过城镇建成区和规划区的路段,还应分析______是否符合城市规划部门提出的防噪声距离。
A.建设项目与敏感目标间的距离
B.建设项目与交通线路的距离
C.建设项目与工业区的距离
D.建设项目与商业建筑的距离
A
B
C
D
A
[解析] 对于通过城镇建成区和规划区的路段,还应分析建设项目与敏感目标间的距离是否符合城市规划部门提出的防噪声距离的要求。
4. 某拟建工程的建设会影响到世界自然遗产地,工程占地仅为0.8km
2
,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生态影响》,此工程的生态影响工作等级为______。
A.一级
B.二级
C.三级
D.四级
A
B
C
D
A
[解析] 自然保护区、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地属特殊生态敏感区。特殊生态敏感区的项目,不管工程占地多大,评价等级都为一级。
5. 某拟建水库占地面积2km
2
,影响区域涉及部分原始天然林,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生态影响》,此工程的生态影响工作等级为______。
A.一级
B.二级
C.三级
D.四级
A
B
C
D
C
[解析] 原始天然林属重要生态敏感区,而且该拟建水库占地2km
2
(≤2km
2
),因此其生态影响工作等级为三级。
6.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生态影响》,工程分析时段应涵盖工程全过程,以______为调查分析的重点。
A.勘察期和施工期
B.施工期和运营期
C.运营期和退役期
D.勘察期和运营期
A
B
C
D
B
[解析] 工程分析时段应涵盖勘察期、施工期、运营期和退役期,以施工期和运营期为调查分析的重点。
7.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生态影响》,生态现状调查时,在______,应做专题调查。
A.项目投资额较大时
B.项目评价范围较大时
C.有敏感生态保护目标时
D.项目评价等级大于二级以上时
A
B
C
D
C
[解析] 在有敏感生态保护目标(包括特殊生态敏感区和重要生态敏感区)或其他特别保护要求对象时,应做专题调查。
8.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生态影响》,对影响区域生态敏感性的调查,如涉及______应逐个说明其类型、等级、分布、保护对象、功能区划、保护要求等。
A.特殊生态敏感区和重要生态敏感区
B.特殊生态敏感区
C.重要生态敏感区
D.居住区和文教、行政办公卫生区
A
B
C
D
A
[解析] 对影响区域生态敏感性的调查,如涉及特殊生态敏感区和重要生态敏感区时,应逐个说明其类型、等级、分布、保护对象、功能区划、保护要求等。
9.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生态影响》,______是指根据建设项目的特点和受其影响的动、植物的生物学特征,依照生态学原理分析、预测工程生态影响的方法。
A.列表清单法
B.图形叠置法
C.生态机理分析法
D.景观生态学法
A
B
C
D
C
[解析] 生态机理分析法是根据建设项目的特点和受其影响的动、植物的生物学特征,依照生态学原理分析、预测工程生态影响的方法。
10.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生态影响》,凡涉及不可替代、极具价值、极敏感、被破坏后很难恢复的敏感生态保护目标(如特殊生态敏感区、珍稀濒危物种)时,必须提出可靠的______措施或生境替代方案。
A.修复
B.补偿
C.避让
D.重建
A
B
C
D
C
[解析] 凡涉及不可替代、极具价值、极敏感、被破坏后很难恢复的敏感生态保护目标(如特殊生态敏感区、珍稀濒危物种)时,必须提出可靠的避让措施或生境替代方案。
11. 某机械加工(非精密加工)工业园区占地5km
2
,根据《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______可不纳入该工业园区环境空气影响分析与评价的主要内容。
A.开发区能源结构及其环境空气影响分析
B.集中供热厂的污染源排放情况及对环境质量的影响预测与分析
C.工艺尾气排放方式、污染物种类、排放量、控制措施及其环境影响分析
D.区外环境主要污染源对区内环境空气质量的影响分析
A
B
C
D
B
[解析] 空气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主要内容包括:①开发区能源结构及其环境空气影响分析;②集中供热(汽)厂的位置、规模、污染物排放情况及其对环境质量的影响预测与分析;③工艺尾气排放方式、污染物种类、排放量、控制措施及其环境影响分析;④区内污染物排放对区内、外环境敏感地区的环境影响分析;⑤区外主要污染源对区内环境空气质量的影响分析。
12. 根据《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开发区区域环境保护对策包括对开发区规划目标、规划布局、总体发展规模、产业结构以及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的调整方案,
下列关于调整方案的说法错误的是______。
A.当开发区区域环境敏感性较高时,应考虑选址的大规模、大范围调整
B.规模调整包括经济规模、土地开发规模、资源利用规模的调整
C.当开发区发展目标受外部环境影响时,在不能进行选址调整时,要提出对区外环境污染控制进行调整的计划方案
D.一般情况下,开发区边界应与外部较敏感地域保持一定的空间防护距离
A
B
C
D
B
[解析] 根据《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开发区区域总体发展规模的调整包括经济规模和土地开发规模的调整。
13. 根据《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区域环评中,对于拟接纳开发区污水的水体,应根据______水质标准要求,选择适当的水质模型分析确定水环境容量。
A.建设单位上级部门提出的
B.建设单位提出的
C.环境功能区划所规定的
D.环评单位建议的
A
B
C
D
C
[解析] 对于拟接纳开发区污水的水体,如常年径流的河流、湖泊、近海水域,应根据环境功能区划所规定的水质标准要求,选用适当的水质模型分析确定水环境容量。
14. 某设区的市建设高新技术开发区,依据《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以下可不列入“环境影响评价重点”的是______。
A.确定该开发区主要相关环境介质的环境容量
B.该市A产业结构与布局环境影响分析论证
C.该开发区集中供热方案的环境可行性论证
D.识别该开发区区域开发活动产生的主要环境影响因素
A
B
C
D
B
[解析] 环境影响评价重点包括:①识别开发区的区域开发活动可能带来的主要环境影响以及可能制约开发区发展的环境因素;②分析确定开发区主要相关环境介质的环境容量,研究提出合理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方案;③从环境保护角度论证开发区环境保护方案,包括污染集中治理设施的规模、工艺和布局的合理性,优化污染物排放口及排放方式;④对拟议的开发区各规划方案(包括开发区选址、功能区划、产业结构与布局、发展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环保设施等)进行环境影响分析比较和综合论证,提出完善开发区规划的建议和对策。
15. 根据《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开发规划目标的协调性分析可采用______说明开发区规划发展目标及环境目标,与所在区域规划目标及环境保护目标的协调性。
A.矩阵的方式
B.列表的方式
C.数学分析法
D.系统分析法
A
B
C
D
B
[解析] 开发规划目标的协调性分析可采用列表的方式说明开发区规划发展目标及环境目标与所在区域规划目标及环境保护目标的协调性。
16. 根据《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对开发区水环境容量与废水排放总量,如预测的各项总量值均低于基于技术水平约束下的总量控制和基于水环境容量的总量控制指标,可选择______的指标提出总量控制方案。
A.最大
B.中间
C.其中之一
D.最小
A
B
C
D
D
[解析] 如预测的各项总量值均低于上述基于技术水平约束下的总量控制和基于水环境容量的总量控制指标,可选择最小的指标提出总量控制方案。
17. 根据《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开发区对典型工业行业,可根据清洁生产、循环经济原理从原料输入、工艺流程、产品使用等进行分析,提出______与减缓措施。
A.替代方案
B.治理方案
C.改进方案
D.防治对策
A
B
C
D
A
[解析] 对典型工业行业,可根据清洁生产、循环经济原理从原料输入、工艺流程、产品使用等进行分析,提出替代方案与减缓措施。
18. 根据《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试行)》,为了体现规划环评的作用,在评价时应尽可能地采取______的方式。
A.自我评价
B.专家评价
C.第三方评价
D.公众评价
A
B
C
D
A
[解析] 为了体现规划环评的作用,应尽可能地采取自我评价的方式,及早介入,参与综合决策;规划环评的方法既可以是定性的,也可以是定量的。
19. 根据《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试行)》,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现状调查中,应针对规划对象的特点,提出相应的指导原则,但不宜提______原则。
A.全面性
B.针对性
C.超前性
D.可行性
A
B
C
D
C
[解析] 现状调查应针对规划对象的特点,按照全面性、针对性、可行性和效用性的原则,有重点地进行。
20.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试行)》中规划分析的基本内容不包括______。
A.规划目标的协调性分析
B.规划环境目标的确定
C.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范围的确定
D.规划方案的初步筛选
A
B
C
D
B
[解析] 规划分析的基本内容包括:①规划的描述;②规划目标的协调性分析;③规划方案的初步筛选;④确定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内容和评价范围。
21. 根据《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试行)》,规划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包括预测和评价______对环境保护目标、环境质量和可持续性的影响。
A.该规划方案
B.不同规划方案(不包括替代方案)
C.不同规划方案(包括替代方案)
D.主要规划方案
A
B
C
D
C
[解析] 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包括预测和评价不同规划方案(包括替代方案)对环境保护目标、环境质量和可持续性的影响。
22. 根据《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一级环境风险评价的完整工作内容是______。
A.对事故影响说明影响范围和程度,提出应急措施
B.对事故影响说明影响范围和程度,制定应急措施
C.定量预测,提出防范措施,制定应急预案
D.定量预测,说明影响范围和程度,提出防范、减缓和应急措施
A
B
C
D
D
[解析] 一级环境风险评价应按本标准对事故影响进行定量预测,说明影响范围和程度,提出防范、减缓和应急措施。
23. 根据《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环境风险评价工作程序的第一步骤是______。
A.源项分析
B.后果计算
C.风险识别
D.风险评价
A
B
C
D
C
[解析] 评价工作程序的基本内容:①风险识别;②源项分析;③后果计算;④风险计算和评价;⑤风险管理。
24. 根据《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技术规范—生态影响类》,以下不属于公路建设工程验收调查的重点是______。
A.核实实际工程内容变更情况
B.环境保护制度执行情况
C.汽车尾气对公路收费人员身体健康的危害
D.工程环保投资情况
A
B
C
D
C
[解析] 工程验收调查重点包括:①核查实际工程内容及方案设计变更情况;②环境敏感目标基本情况及变更情况;③实际工程内容及方案设计变更造成的环境影响变化情况;④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及其他环境保护规章制度执行情况;⑤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及环境影响评价审批文件中提出的主要环境影响;⑥环境质量和主要污染因子达标情况;⑦环境保护设计文件、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及环境影响评价审批文件中提出的环境保护措施落实情况及其效果、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要求落实情况、环境风险防范与应急措施落实情况及有效性;⑧工程施工期和试运行期实际存在的及公众反映强烈的环境问题;⑨验证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对污染因子达标情况的预测结果;⑩工程环境保护投资情况。
25. 根据《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技术规范—生态影响类》,生态影响类项目环保竣工验收调查时,原则上采用建设项目______经环境保护部门确认的环境保护标准与环境保护设施工艺指标进行验收。
A.环境影响评价阶段
B.初步设计阶段
C.可研阶段
D.修订新颁布的环境保护标准
A
B
C
D
A
[解析] 原则上采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阶段经环境保护部门确认的环境保护标准与环境保护设施工艺指标进行验收,对已修订新颁布的环境保护标准应提出验收后按新标准进行达标考核的建议。
26. 根据《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技术规范—生态影响类》,生态影响调查的现场勘察时,勘察区域与勘察对象应基本能覆盖建设项目所涉及区域的______以上。
A.90%
B.80%
C.70%
D.60%
A
B
C
D
B
[解析] 现场勘察全面覆盖项目建设所涉及的区域,勘察区域与勘察对象应基本能覆盖建设项目所涉及区域的80%以上。
27. 下列属于专题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的是______。
A.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
B.火电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C.水利水电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D.机场建设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A
B
C
D
A
[解析]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由总纲、专项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和行业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构成,专项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包括环境要素和专题两种形式。B、C、D三项均为行业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28. 根据《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下列二级标准的污染物浓度限值错误的是______。
A.SO
2
1h平均浓度限值为500μg/m
3
B.PM
10
24h平均浓度限值为100μg/m
3
C.PM
2.5
24h平均浓度限值为75μg/m
3
D.NO
2
1h平均浓度限值为200μg/m
3
A
B
C
D
B
[解析] 根据《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PM
10
二级标准24h平均浓度限值为150/μg/m
3
。
29. 根据《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工业生产尾气确需燃烧排放的,其烟气黑度不得超过林格曼______。
A.1级
B.2级
C.3级
D.4级
A
B
C
D
A
[解析] 工业生产尾气的烟气黑度不得超过林格曼1级。
30. 根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在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二级保护区内,关于排污口的建设,下列表述正确的是______。
A.禁止新建排污口
B.已在保护区内的企业可新建排污口
C.能够达标排放的废水可新建排污口
D.经当地政府批准后可新建排污口
A
B
C
D
A
[解析] 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二级保护区内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标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的Ⅰ、Ⅱ类和Ⅲ类水域中划定的保护区内,禁止新建排污口。
二、不定项选择题
1.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对于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的基本要求,下列说法正确的有______。
A.调查的有关参数应结合各专项评价的工作等级和调查范围筛选
B.现场调查和测试优先,其次才搜集和利用现有的有效资料
C.与建设项目有密切关系的环境状况应全面、详细调查,给出定性的数据并做出分析或评价
D.对一般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调查,应据评价地区的实际情况,适当增减
A
B
C
D
AD
[解析] B项错误,充分搜集和利用现有的有效资料,当现有资料不能满足要求时,需进行现场调查和测试,并分析现状监测数据的可靠性和代表性;C项错误,与建设项目有密切关系的环境状况应全面、详细调查,给出定量的数据并做出分析或评价。
2.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社会环境影响评价涉及的内容包括______。
A.征地拆迁
B.基础设施
C.移民安置
D.人群健康
A
B
C
D
ABCD
[解析] 社会环境影响评价包括征地拆迁、移民安置、人文景观、人群健康、文物古迹、基础设施(如交通、水利、通信)等方面的影响评价。
3.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关于公众反馈意见的处理要求,说法正确的有______。
A.对每一类公众反馈意见要在归类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综合评述
B.对每一类公众意见,均应进行认真分析
C.对每一类公众意见,应回答采纳的理由,但对不采纳的意见无需说明理由
D.按“有关团体、专家、公众”对所有的反馈意见进行归类与统计分析
A
B
C
D
ABD
[解析] 按“有关团体、专家、公众”对所有的反馈意见进行归类与统计分析,并在归类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综合评述;对每一类意见,均应进行认真分析、回答采纳或不采纳并说明理由。
4.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下列关于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范围确定原则的表述,正确的有______。
A.划定评价区范围时,若无明显主导风向,可取东西或南北向为主轴
B.选取评价范围边长时,平原取下限、复杂地形取上限,对于少数等标排放量较大的一、二级项目,评价范围应适当扩大
C.若界外区域包含有环境敏感区,则应将评价区扩大到界外区域
D.若评价区包含有荒山、沙漠等非大气环境保护敏感区,可适当缩小评价区范围
A
B
C
D
ACD
[解析]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范围确定的原则有:①建设项目的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范围,主要根据项目的级别确定,此外还应考虑评价区内和评价区边界外有关区域的地形、地理特征及该区域内是否包括大中城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环境保护敏感区。一般可取项目的主要污染为中心,主导风向为主轴的方形或矩形。如无明显主导风向,可取东西或南北向为主轴。②对于一、二、三级评价项目,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范围的边长,一般分别不应小于16~20km、10~14km、4~6km。平原取上限,复杂地形取下限,对于少数等标排放量较大的一、二级项目,评价范围应适当扩大。③考虑到界外区域对评价区的影响,对于地形、地理特征和排放高度、排放量较大的点源的调查,还应扩大到界外区域,各方位的界外区域的边长大致为评价区域边长的0.5倍。④如果界外区域包含有环境保护敏感区,则应将评价区扩大到界外区域。如果评价区包含有荒山、沙漠等非环境保护敏感区,则可适当缩小评价区的范围。
5.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大气环境污染源调查时,对于颗粒物的粒径分布内容的调查应包括______。
A.颗粒物粒径分级(最多不超过20级)
B.颗粒物的分级粒径(μm)
C.各级颗粒物的质量密度(g/cm
3
)
D.各级颗粒物所占的质量比(0~1)
A
B
C
D
ABCD
[解析] 颗粒物的粒径分布调查的内容包括:颗粒物粒径分级(最多不超过20级),颗粒物的分级粒径(μm)、各级颗粒物的质量密度(g/cm
3
),以及各级颗粒物所占的质量比(0~1)。
6.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一级评价项目大气环境影响预测内容包括______。
A.全年逐日气象条件下,环境空气保护目标、网格点处的地面浓度和评价范围内的最大地面日平均浓度
B.长期气象条件下,环境空气保护目标、网格点处的地面浓度
C.长期气象条件下评价范围内的最大地面年平均浓度
D.非正常排放情况,全年逐日或逐次小时气象条件下,环境空气保护目标的最大地面日平均浓度和评价范围内的最大地面小时浓度
A
B
C
D
ABC
[解析] 非正常排放情况,全年逐时或逐次小时气象条件下,环境空气保护目标的最大地面小时浓度和评价范围内的最大地面小时浓度,排除D项。
7.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______与气象观测资料的调查要求有关。
A.项目的评价等级
B.评价范围内地形复杂程度
C.项目的行业
D.污染物排放是否连续稳定
A
B
C
D
ABD
[解析] 气象观测资料的调查要求与项目的评价等级有关,还与评价范围内地形复杂程度、水平流场是否均匀一致、污染物排放是否连续稳定有关。
8.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对于大气环境一级、二级评价项目,需附上______基本附件。
A.环境质量现状监测原始数据文件
B.气象观测资料文件
C.预测模型所有输入文件及输出文件
D.污染源调查清单
A
B
C
D
ABC
[解析] D项为附表,A、B、C三项都是一级、二级评价项目的基本附件。
9. 下列关于大气污染源排放速率标准分级的说法,错误的有______。
A.位于一类区的污染源执行一级标准,位于二类区的污染源执行二级标准
B.位于三类区的污染源执行二级标准
C.一类区禁止新、扩、改建污染源
D.一类区现有污染源改建执行新污染源的一级标准
A
B
C
D
BCD
[解析] A项错误,一类区禁止新、扩建污染源,一类区现有污染源改建执行现有污染源的一级标准。
10.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下列关于地面水污染源的简化要求,说法错误的有______。
A.根据污染源的具体情况,排放形式可简化为点源、线源、面源,排放规律可简化为连续恒定排放和非连续恒定排放
B.在地面水环境影响预测中,通常可以把排放规律简化为连续恒定排放
C.无组织排放从多个间距很近的排放口排水时,可以简化为点源
D.评价等级为三级时,海湾污染源简化与大湖(库)相同
A
B
C
D
AC
[解析] A项错误,根据污染源的具体情况,排放形式可简化为点源、面源,排放规律可简化为连续恒定排放和非连续恒定排放。C项错误,无组织排放可以简化成面源;从多个间距很近的排放口排水时,也可以简化为面源。
一、单项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二、不定项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深色:已答题 浅色:未答题
提交纠错信息
评价难易度
提交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