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说文1.
团结·互助
根据以下材料,写一篇700字左右的论说文,题目自拟。
《动物世界》里的镜头:一群体型庞大的牦牛正在草原上吃草。突然,不远处来了几只觅食的狼。牦牛群奔跑起来,狼群急追……终于,有一头体弱的牦牛掉队,寡不敌众,被狼分食了。
《动物趣闻》里的镜头:一群牦牛正在草原上吃草。突然,来了几只觅食的狼。一头牦牛发现了狼,它的叫声提醒了同伴。领头的牦牛站定与狼对视,其余的牦牛也围在一起,站立在原地。狼在不远处虎视眈眈地转悠了好一阵,见没有进攻的机会,就没趣地走开了。
[范文] 没有比团队更强的队
李 强
巴西世界杯落幕了,德国队夺冠。7场比赛打入18球,队中有8个人进球,与拥有梅西等巨星的阿根廷队相比,德国队胜在整体、赢在团队。诚如有人所言,一两个球星决定比赛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团队精神”才是当今足坛的制胜秘诀。这次世界杯上,德国战车、橙衣军团、高卢雄鸡莫不如此,甚至还有一个久违的面孔也因此重回舞台:那就是比利时队。
小组赛全胜,进入八强,创造了比利时队1986年以来的最好成绩。但在此之前,这支球队登上新闻的常见方式是不断爆出的球队内讧。其结果,是他们缺席世界杯长达12年。此番精诚合作的比利时队,出人意料的战绩,正应了写在比利时国徽上的那句话:团结就是力量。队员间的团结、相互间的默契,足以令人生畏。没有比团队更强的队,团结的力量如此之大,其中的深刻启示,岂止在体育领域?
对“团结就是力量”这句话,国人并不陌生,以其命名的歌曲,已为几代国人传唱。“千人同心,则得千人之力;万人异心,则无一人之用”,更是横亘千年的古训。放眼我们的社会生活,从行政运作,到科研攻关,从流水线生产,到企业经营管理,都不是一个人的战斗,需要各个部门、各个环节、各个成员的通力协作、顺畅衔接,才能动如行云流水、静如山岳屹立,激发蓬勃向上的力量。
当前,创业兴业、改革攻坚,无不面临难啃的硬骨头。那些“孤家寡人”、包打天下的“超人”,难以长久。更重要的是,一个部门、一个单位,少了团队精神的感召,缺了团结氛围的凝聚,将会磕磕绊绊、举步维艰。不少教训就警示我们,心不齐、风不正,遇事相互拆台,履责相互推诿,甚至背后使绊子、捅刀子,一盘散沙的队伍,何谈凝聚力和战斗力,又如何能攻坚克难、善作善成?
习近平同志曾经说过,懂团结是真聪明,会团结是真本领。对于领导干部来说,带队伍是一门综合能力测验,既要有思想认识,还得有实践能力。曾经四分五裂的比利时队,何以拧成一股绳?关键在于主教练威尔莫茨双管齐下,一方面与球员深度沟通化解隔阂,一方面铁腕治军严禁拉帮结伙,这才打造出一支精锐之师。
这正说明,抓团结不是搞好人主义,领导者应秉持一颗公心,一碗水端平,一把尺子量到底,只有这样才能让众人心服口服。多下活血化瘀的苦功,多做寻求“最大公约数”的努力,才能让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现实中,一些领导干部喜欢划出“小圈子”,搞“顺我者昌”那一套,自以为是“驭人之术”“管理之道”,殊不知,这种做法恰恰导致离心离德,结果是乱了军心、散了人心、误了事业。
“力量不在胳膊上,而在团结上”。一位管理学家发现,世界杯中大部分进球,都是“团队精神”的结果,即使是球星,也需要“打配合”。绿茵场上的竞技规律,与社会发展的内在法则不谋而合。不管我们身在何处,有力的团队就像凸透镜,把分散的力量集中到一点;就像扩音器,把微吟变成呐喊,把一起改变世界的声音传递到无穷的远方……
[解析]
事实论据 众箭难折
国王阿豹有20个才能出众的儿子,每个人都自恃本领高强,不把其他人放在眼里。久病在床的阿豹觉得自己日子不多了,便召集儿子们来到床前,吩咐道:“你们每个人都放一支箭在地上,随便折断一根即可”,其一子轻而易举完成。随后阿豹要求把剩下的十九根箭捆起来折断,儿子们折腾得满头大汗也没法折断。
一支箭很容易折断,但许多箭合在一起就很难折断。兄弟也是如此,只有20个人紧密团结,齐心协力,才可以战胜一切困难,保卫国家安全。
中国的“女排精神”
2016年中国女排齐心协力,凭着团队配合的强大力量,逆转取胜,时隔12年再次登上奥运会最高领奖台。中国女排是一支每逢大赛必牵动国人神经、撼动国人情感的队伍,时刻诠释着“女排精神”。从20世纪80年代中国女排喊出“团结起来,振兴中华”开始,中国女排就已经超越运动本身,成为一股凝聚时代精神的向上力量了。而近十年来,中国女排跌入低谷,这时,郎平主动回国担任教练一职,将中国女排的姑娘们重新凝聚在一起,不管累,还是伤,大家一起扛。大家一条心拧成一股绳,“女排精神”回来了!里约奥运会上,她们团结一心,齐心协力,通过强大的团队力量取得了最终的胜利。如果说,有一种力量可以让人坚韧不拔,那便是团结的力量;如果说有一种力量可以让人自信满满,那便是团结的力量;如果说有一种力量可以让人心头一暖,那便是团结的力量。这就是“女排精神”带给我们的感动。
狼的团结
我们讲团结协作精神,有必要研究狼的成功捕猎过程。狼是群动之族,攻击目标既定,群狼起而攻之。头狼号令之前,群狼各就其位,各司其职,嚎声起伏而互为呼应,默契配合,有序而不乱。头狼昂首一呼,则主攻者奋勇向前,佯攻者避实就虚而后动,后备者厉声而嚎以壮其威……独狼并不强大,但当狼以集体力量出现在攻击目标面前时,却表现出强大的攻击力。在狼捕猎成功的众多因素中,严密有序的集体组织和高效的团队协作是其中最明显和最重要的因素。
2.
程度·分寸
论说文:根据下述材料,写一篇700字左右的论说文,题目自拟。
水满则溢,月满则亏。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范文] 人生路上的度量衡
凡事都要有个度,常言道:过犹不及,欲速则不达。人生如衡,分辨似称,只有用心把握好这个度,我们才能进退有节,处事得当。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处之有度,让我们明白如何面对自己和他人。面对贪婪阴险的秦王,蔺相如强争力谏,渑池会,为赵国护尊维言;完璧归赵,尽显英雄本色。而面对同朝之相,他明白“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所以弃个人之私,谋国家之利,而没有以廉颇之道还治廉颇之身。处之有度,最终使赵国“战胜于朝廷”,也使“廉蔺之交”成为千古美谈。
反之,忽视“有度”,可能好心办坏事。“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触龙如是说。当年,太后弃国家安危于不顾,毅然袒护太子,不让太子冒险救国,引起群臣不满。这就是爱之过度,对一切全然不顾,这就会走到事物的反面。
“度”是大学问。古今中外的仁者智者、贤人哲人在他们的学说中都有对“度”的论述。唯物主义讲量变引起质变,这是度;儒学讲究中庸,不偏不倚,这也是度;达尔文谈“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还是度。无论自然还是社会,无论人文还是科学,都讲求适度,一旦度发生变化,结果就会发生变化。可见,守度不是人生小技巧,而是人生大本事。
由此联想,把握好一个度,才能把握住人生的精彩。华盛顿在连任两届总统之后,毅然选择了离开,因为他懂得功成身退的道理,终成一代杰出领袖。而拿破仑一味地扩张,野心膨胀无度,最终兵败滑铁卢,客死孤岛之上。如果当初他能把握好扩张的度,又何至于落得如此悲惨下场?
雨水可以滋润万物,而泛滥则会成灾;阳光可以福泽苍生,而过强则会酿祸;爱可以温暖人生,而溺爱则是错误。
把握好一个度,我们才能把握好人生的精彩。
[解析]
事实论据 登山运动员罗丽莉的尺度
罗丽莉是第一位登上8201米的“国奥友峰”的汉族女性。2006年,在攀登珠穆朗玛峰时,当她到达8680米高度时,她却停下了,退回山下。无数人替她惋惜,因为她离创造奇迹仅有百步之遥。但她却说:“我只能到达那里,那儿是我生命的极限。”她把握了自己生命的限度,因此她活了下来,为自己蓄积足够的能量再次去挑战极限奠定了基础,终于在2009年登顶珠穆朗玛峰,刷新了纪录。罗丽莉把握了生命的度,没有急于求成,所以她受到了人们的钦佩。
刘翔拿捏分寸
刘翔,中国体育田径史上,也是亚洲田径史上第一个集奥运会冠军、室内室外世锦赛冠军、国际田联大奖赛总决赛冠军、世界纪录保持者多项荣誉于一身的运动员。刘翔在世界级比赛中数十次夺冠,为中国田径运动做出了贡献,成为了当之无愧的“翔飞人”。但在北京奥运会上,他因伤退赛,有一些人始终认为他不够鞠躬尽瘁、欺骗观众,还讽刺刘翔是“刘跑跑”。面对观众的质疑,刘翔依然选择退出比赛,为自己的身体着想。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与恢复,刘翔得以重回赛道,重返巅峰,2009年10月在十一届全运会上夺冠,11月亚洲田径锦标赛夺冠,12月香港东亚运动会夺冠。在身体状况与比赛荣誉之间,刘翔有着自己的判断,而拿捏好这之间的分寸十分重要。若是他一意孤行,浴血奋战,纵使完成比赛,也是对身体的较大损害,反而可能影响未来做贡献。他选择暂时退出,疗养身体,才令其以后夺得了更多的荣誉。
周到所有人——何炅主持的分寸
何炅是主持界资历很深而又非常受欢迎的主持人。他智商情商双高,善于应变,被称为“救场王”,马东在奇葩说中高赞其周到。何炅主持了20年的《快乐大本营》,面对数以千计的明星,从内地的到港台的,从国内的到国外的,有一线“大咖”,有当红小生小花,有刚刚出道的新人,他可以做到让每一位来节目的明星都获得愉悦的录制经历。他不会对大咖明星刻意亲近讨好,也不会对“小咖”嘉宾轻视,他从不吝啬对每一个人的赞美,也不拒绝任何一个在游戏环节中需要帮助的人,他可以上上下下前前后后照顾到所有的人。对明星嘉宾一视同仁,从不因嘉宾的名声高低而厚此薄彼,这样的分寸,没多少人拿捏得住。时时刻刻把握好分寸,谈何容易。
适度的重要性
“度”是大学问。古今中外许多学说中都有对“度”的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辩证唯物主义讲“度”。例如,量变到一定程度后才会发生质变。儒学讲究中庸,不偏不倚;老子主张顺其自然,适应自然;佛学谈心理平衡;达尔文谈“适者生存”。可见,守度不是人生小技巧,而是大本事。
一根弹簧在其弹性限度以内,怎么拉都行,一旦超过了这个度,弹簧就无法复原了。做人做事,为人处世也有一个“度”的问题,“度”的这一边可能是一片灿烂,“度”的那一边却可能是乌云密布。日常生活中的“度”,几乎处处可见。对人怀仁慈之心,做事行善良之举,的确是人的美德;但是,恰到好处才是善。父母对子女的真爱应该是教人自立,激人自强。过度的爱反而会害了子女。行善的范围也要讲究度,岂能像唐僧那样对妖怪讲慈悲?岂能像东郭先生那样对恶狼讲善良?岂能像《伊索寓言》中那位农夫那样对毒蛇讲怜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