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设计]
学吹竖笛
一、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竖笛演奏,对竖笛产生学习兴趣,建立学习的信心、提高合作意识、培养集体主义精神。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示范、模拟、对比、无声指法练习等方法,迅速掌握基本呼吸方法及演奏指法。
3.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竖笛的构造,学会竖笛演奏姿势并掌握基本呼吸方法;掌握sol、la、si、do'四个音的奏法,完成练习曲,能够用所学的四个音进行简单的音乐创作,培养创造性。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掌握竖笛“缓吹”的方法和sol、la、si、do'四个音的奏法并学习练习曲。
2.教学难点:吹出干净动听的音色。
三、教具准备
八孔竖笛一支、八孔竖笛多媒体课件、八孔竖笛构造及演奏姿势图、竖笛演奏曲音频。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中学时代》这首歌曲,它告诉我们,中学时代是幸福、美好的时代,也是求知、探索的时代,今天就让我们开启竖笛学习的大门,去探索新的音乐领域,奏响一曲曲动听的旋律吧!
(二)新课教学
1.简介八孔竖笛
(1)出示竖笛音孔构造图幻灯片。
(2)介绍竖笛起源,播放竖笛演奏视频。
(3)简介八孔竖笛的构造和发音原理。
教师:观察自己的竖笛,看看竖笛可以分成几个部分?每个部分分别叫什么名字?
学生回答。
教师:我们要学习吹奏的高音八孔竖笛,是一种从顶端吹奏的小型哨嘴笛,分为笛头、笛身、笛尾三个部分(观看竖笛构造图幻灯片)。它音色柔和、甜美,可转调,极富有歌唱性。这种笛体积小、重量轻、携带方便。手指指距近,吹奏时气息用量小,很适合我们学习、演奏。
(4)吹奏竖笛应该注意卫生。可准备干净的手帕,用后及时擦洗。提醒学生不要交换使用竖笛,以防“病从口入”。
【设计意图】通过这样的设计,学生能在学习吹奏竖笛之前对竖笛有所了解,从而降低学习的难度,并且提醒学生注意良好的学习习惯,以防“病从口入”。
2.学习吹奏竖笛的姿势
(1)持笛方法(出示幻灯片)。
教师:持笛时左手在上,右手在下,左手拇指按住笛身背面上方孔为零孔,左手食指、中指、无名指按1、2、3孔。右手拇指轻抵住笛身背面中间,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按4、5、6、7孔。(教师边讲解边示范,并指导学生练习)
学生自由练习持笛方法。(强调无声状态)
(2)演奏姿势(出示幻灯片)。
教师:竖笛吹奏时可采用坐姿、站姿两种姿势。不论哪种姿势,身体都要自然端正,竖笛与身体的夹角保持40度左右,肩放松,上臂自然下垂。手指、手腕放松,用第一关节的指腹按音孔,指腹与音孔平行,开放音孔,手指不宜抬得过高。
学生进行按指练习,可以请演奏姿势好的学生做示范。要求嘴角微内收,双唇放松并有控制地含住吹口,含入的深度约一厘米。
学生按演奏姿势要求演奏筒音。
3.介绍吹奏方法
教师:刚才大家演奏的竖笛音色怎样?“刺耳”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要演奏出美妙的音色,还必须学会吹奏时的呼吸方法。吹奏时气流强弱不同,也能获得不同的音高。如:开同一个音孔,气流强,获得的音则高;气流弱,获得的音则低。所以,同学们要练习好气息控制。根据音高吹气,力量恰当,使发音既轻松又充分,音色圆润明亮,全闭音孔必须缓吹,犹如在近距离吹一支点燃的蜡烛,使之充分颤动而不熄灭。
学生:(1)做“按指”“缓吹”练习,教师辅导学生演奏干净的筒音。
(2)单吐练习:用舌尖顶住上牙的牙根,用气息轻轻地把舌尖冲开,待声音发出后舌尖有弹性地返回到原来的位置。这时舌尖就像一个通气阀门。
【设计意图】逐步向学生介绍吹奏竖笛的方法,持笛方法——演奏姿势——吹奏方法,循序渐进,一步一个脚印,为学生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4.课堂练习
(1)讲解sol、la、si、do'四个音的吹奏方法。
教师:我们现在认识的是C调四个音的指法,待大家熟练掌握后,再进行转调的学习。
①发si音时,闭O孔及1孔。
②发1a音时,闭O孔及1、2孔。
③发sol音时,闭O孔及1、2、3孔,注意抬指不要过高,缓吹气。
④发do'音时,闭O孔及2孔,注意抬指不要过高,缓吹气。
学生随图谱无声练习sol、la、si、do'四个音吹奏。
(2)回声游戏:教师先吹奏,学生模拟。如:
通过游戏的方法,请学生分组练习,直到掌握为止。
(3)学习练习曲。
教师出示曲谱,并用钢琴演奏乐曲。
学生随琴演唱乐曲。
教师:请大家按竖笛演奏姿势准备好,口唱旋律,随老师手指按图谱练习乐曲指法。
学生:①口唱旋律,随教师手指按图谱练习乐曲指法。
②齐奏练习曲。
教师:同学们,演奏时要注意气息平稳,音孔按严。
学生齐奏练习曲。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的方法,让学生感受学习的乐趣。
(三)创编活动
教师:请学生用sol、la、si、do'四个音进行音乐创作。
教师出示节奏,请学生用学会的四个音进行组合,现场吹奏。
请同学们一起吹奏学生习作中创作较好的乐曲,并为乐曲配打击乐伴奏。
【设计意图】通过这样的设计,学生能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并且能够提高学生的创编能力。
(四)课堂小结(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