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符考试题库B12
现在是:
试卷总分:150.0
您的得分:
考试时间为:
点击“开始答卷”进行答题
交卷
评分
存入我的题库
晒成绩
打印模式
隐藏答案解析
打印
下载
背景
字体
较大
大
中
小
较小
退出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分类模拟14
一、单项选择题
1. “警示教育”所产生的强化作用属于______。
A.外部强化
B.自我强化
C.替代强化
D.积极强化
A
B
C
D
C
[解析]在解答本题时,会对考生形成干扰的选项是A项。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中提出了三个强化,即直接强化、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直接强化是学习者因为表现出所观察到的行为而受到激励。替代强化是指观察者因看到榜样受到强化而得到的强化。如看到班级的其他同学学习成绩好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自己也好好学习。自我强化是社会向个体传递某一行为规则和标准,当个体的行为表现符合甚至超过这一标准时,他就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自我奖励。在题干中,“警示教育”是通过别人的事例来教育和告诫当前的听众,故而是替代强化。A项看起来好像也对,但是“外部强化”在心理学中不算是专业术语,在选择题中如果出现这种选项,一般都不能选为正确答案。在这里,虽然警示也是来自外部的,但是相对来说,替代强化更准确。
2. 教学评价的依据是______。
A.量化指标
B.常模参照
C.学绩测验
D.教学目标
A
B
C
D
D
[解析] 教学目标是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所以对教学进行评价的依据是教学目标最终是否得到落实。ABC三个选项并不能作为评价依据,而在应试教育背景下,很多老师会以学生成绩的优劣作为评价标准,这与应试教育的功利性有关,而评价的依据应是学生的掌握目标。只要学生掌握了该知识点即可,不需要与其他人进行比较。
3. 小红非常喜欢文学作品,所以上语文课时特别认真。这种学习动机属于______。
A.认知的内驱力
B.附属内驱力
C.生理的内驱力
D.自我提高的内驱力
A
B
C
D
A
[解析] 奥苏伯尔认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主要由三个方面的内驱力组成,即
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
。其中,认知内驱力是一种要求理解事物、掌握知识、系统地阐述并解决问题的需要,它以求知作为目标,从知识的获得中得到满足,是学习的内部动机。
4. 教育史上传统教育派与现代教育派的代表人物分别是______。
A.夸美纽斯和布鲁纳
B.夸美纽斯和杜威
C.赫尔巴特和布鲁纳
D.赫尔巴特和杜威
A
B
C
D
D
[解析] 赫尔巴特是传统教育派的代表,其代表著作是《普通教育学》;杜威是现代教育派的代表,其代表著作是《民主主义与教育》。
5. 童年期的主要活动是______。
A.游戏
B.学习
C.运动
D.劳动
A
B
C
D
B
[解析]6、7岁到11、12岁,又称学龄初期。学习成为儿童的主要活动,通过识字、阅读和写作,小学生从口头言语逐步过渡到书面言语。思维开始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这时的抽象逻辑思维仍须以具体形象为主。通过集体活动,小学生的自我意识进一步发展,对自我已有一定的评价。对道德概念的认识已从直观具体的、比较肤浅的认识逐步过渡到比较抽象的、比较本质的认识,并开始从动机与效果的统一来评价道德行为。关于童年期儿童的特征考生要做到能够再认,这些是常考选择题的知识点。
6. 阳阳因为想得到妈妈和老师的表扬而刻苦努力学习,她的这种学习动机表现属于______。
A.认知内驱力
B.自我提高的内驱力
C.附属的内驱力
D.求知欲
A
B
C
D
C
[解析] 奥苏伯尔认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至少包含三方面的内驱力,即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认知内驱力是要求了解、理解和掌握知识以及解决问题的需要,它以求知作为目标,从知识的活动中得到满足,是学习的内部动机。自我提高内驱力是指个体由自己的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的需要。它不直接指向知识和学习任务本身,而是把学业成就看做是赢得地位和自尊的根源。附属内驱力是指个体为了获得长者的赞许和同伴的接纳而表现出来的把工作、学习搞好的一种需要。
注:解答奥苏伯尔学习动机选择题时,只需要掌握关键词即可,当题干中出现兴趣、好奇心、爱好这些词时,直接选认知内驱力;当题干中出现排名、尊重、地位这些词时,就选自我提高内驱力;当题干中出现父母、长辈、老师等词时,就选附属内驱力。
7. 下列能体现循序渐进教学原则的是______。
A.时教必有正业
B.君子之教,喻也
C.藏息相辅
D.不陵节而施
A
B
C
D
D
[解析] 选项中的论述都出自《学记》。A项中“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与C项“藏息相辅”都说明的是正课教学与课外活动、课内与课外的关系。B项“君子之教,喻也”即教师进行教学要引导、启发学生,说明了教学的启发性原则。D项“不陵节而施”即不超过学的人的接受能力而进行教育,说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8. 在人类教育史上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学说,开教育中注重人的发展之先河的教育家是______。
A.苏格拉底
B.柏拉图
C.赫拉克利特
D.亚里士多德
A
B
C
D
D
[解析] 亚里士多德师承柏拉图,主张教育是国家的职能,学校应由国家管理。他最先提出儿童身心发展阶段的思想,赞成雅典健美体格、和谐发展的教育,主张把天然素质、养成习惯、发展理性看作道德教育的三个源泉,但他反对女子教育,主张“文雅”教育,使教育服务于闲暇。
9. 张老师在教《我爱故乡的杨梅》时,用多媒体播放江南雨水的美景,为学生创设真实、具体、生动的场景,他所运用的教学方法是______。
A.现场教学法
B.情境教学法
C.演示教学法
D.示范教学法
A
B
C
D
B
[解析]
情境教学法
是以情感陶冶(体验)为主的教学方法的一种,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入或创设以具体形象为主的有一定情绪色彩的情境,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体验情感的教学方法。
10. 班级授课制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对世界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到了19世纪70年代开始遭到批判,最早提出对班级授课制进行改造的是______。
A.圣路易编制法
B.道尔顿制
C.特朗普制
D.设计教学法
A
B
C
D
B
[解析] 最早提出对班级授课制进行改造的是道尔顿制。道尔顿制由美国的帕克赫斯特于1920年在马萨诸塞州道尔顿中学所创行。
11. “教育主体确定,教育对象稳定,有相对的稳定的活动场所和设施等教育实体出现,教育初步定型”,这些特征的出现标志学校教育制度进入______。
A.前制度化教育阶段
B.制度化教育阶段
C.非制度化教育阶段
D.学校萌芽阶段
A
B
C
D
A
[解析] 前制度化教育是人类教育史上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一般认为,在奴隶社会初期出现了定型的教育组织形式即实体化教育——学校是其重要的标志。学校的产生,意味着教育活动的专门化,教育形态趋于定型。学校具有以下特点:①教育主体的确定;②教育对象的相对稳定;③形成系列的文化传播活动;④有相对稳定的活动场所和设施等;⑤是由以上种种因素结合在一起而形成的独立的社会活动形态。故选A。
12. 课程资源按存在方式区分,可以分为______。
A.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
B.显性课程资源和隐性课程资源
C.素材性课程资源和条件性课程资源
D.物质形态的课程资源和精神形态的课程资源
A
B
C
D
B
[解析]课程资源有多种分类方式,按课程资源的空间分布区分可分为校外课程资源和校内课程资源。按课程资源的存在方式区分可分为显性课程资源和隐性课程资源。显性课程资源指看得见摸得着,可以直接用于教育教学的课程资源,如教材、计算机网络等。隐性课程资源指以潜在方式对教育教学活动施加影响的课程资源,如学校风气、社会风气、师生关系、家庭氛围等。隐性课程资源具有间接性和隐蔽性的特点。课程资源按存在形态区分可分为物质形态的课程资源和精神形态的课程资源。
二、简答题
1. 简述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1)班主任是班级建设的设计者;(2)班主任是班级组织的领导者;(3)班主任是协调班级人际关系的主导者(艺术家)。
2. 儿童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有哪些?
(1)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发展的顺序性,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儿童从出生到成人,他们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过程,具有一定的顺序性。
(2)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阶段性是指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不同发展阶段之间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的,上一阶段的发展水平影响下一阶段发展方向的选择。因此,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阶段年龄特征和主要矛盾。
(3)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要求教育要抓住关键期
个体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发展变化是不平衡的。例如:青少年的身高和体重有两个生长的高峰期。其次是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生理方面:神经系统、淋巴系统成熟在先,生殖系统成熟在后。心理方面:感知成熟在先,思维成熟在后,情感成熟则更晚。
(4)身心发展的互补性,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互补性反映了人的身心发展各个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它首先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技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挥得到补偿;其次,人的心理机能和生理机能之间也具有互补性。
(5)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
年轻一代在兴趣、爱好、意志、性格等方面也存在着个别差异,教育工作应该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做到“因材施教”、“长善救失”,使每个学生都能迅速、切实地提高。
三、材料分析题
材料:某小学六(3)班是全校有名的乱班,上课纪律混乱,打架成风。班上有一名“在野学生领袖”,喜好《水浒》人物,爱打抱不平,常常“为朋友两肋插刀”。打架时,只要他一挥手,其他人就蜂拥而上。班上正气不能抬头,班干部显得软弱无力,全班同学的学习成绩逐步下降。
问题:
1. 如何将乱班教育转化为优良的班集体?
[答案要点] 培养优良班集体的方法包括:①确立共同的奋斗目标;②选择和培养班干部,形成班级骨干力量;③培养良好的班风,形成健康向上的集体舆论;④坚持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教育活动。
2. 如何正确对待和教育转化“在野学生领袖”?
[答案要点] 教育转化“在野学生领袖”的方法有:①严格要求,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约之以规;②利用其特长为班集体做好事,争荣誉;③将“在野学生领袖”转化为“正式学生领袖”。
一、单项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二、简答题
1
2
三、材料分析题
1
2
深色:已答题 浅色:未答题
提交纠错信息
评价难易度
提交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