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备选答案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
二、多项选择题(下列各题备选项中至少有两项符合题意。)
三、判断题1. 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层层落实责任,坚决守住十六亿亩耕地红线。
对 错
B
[解析] 《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求要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层层落实责任,坚决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建立保护补偿机制,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有提高。
2. 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关键在农民。
对 错
B
[解析] 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关键在党。要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农村党的建设。
3. 因为人才不一定是党员,所以党可以不管人才。
对 错
B
[解析] 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必须坚持党管人才原则。
4. 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是存在和思维或物质和意识何为世界本原,即认识论问题。
对 错
B
[解析] 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是存在和思维或物质和意识何为世界本原,谁是第一性的问题,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个方面,是物质和意识有无统一性,即人们的思维能否认识现实世界,思维能不能正确地反映存在的问题,即认识论问题。
5. 形而上学用孤立、静止的观点看待世界,它认为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对 错
B
[解析] 形而上学用孤立、静止的观点看待世界,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孤立存在、静止不变的,否认发展变化的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而辩证法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待世界,认为世界上的事物和现象,是普遍联系和发展变化的,其发展变化的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6.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对 错
B
[解析] 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
7. 1939年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作了完整的概括,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对 错
B
[解析] 1939年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第一次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和总路线的内容。1948年,他在《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作了完整的概括,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8.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概括起来,就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两个基本点”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对 错
A
[解析]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概括起来就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决定的。“两个基本点”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的立国之本。坚持改革开放,是我们的强国之路。
9. 文化是相对于物质文明而言的。
对 错
B
[解析] 精神文明是相对于物质文明而言的,文化只是精神文明的一部分。故题干是错误的。
10.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主要理论来源是法国启蒙主义思想、英国文艺复兴思想和古希腊哲学。
对 错
B
[解析] 马克思主义吸收和改造了人类思想文化的一切优秀成果,特别是18世纪中叶和19世纪上半叶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成果。它的主要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
11. 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是市场经济的理论基础,对我国的经济改革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对 错
A
[解析] 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是市场经济的理论基础,“看不见的手”这一观念培育出来的市场经济制度,尽管有缺陷,但却是迄今为止人类全部的智慧所能找到的唯一一种被实践证明能够成功地组织经济活动的经济制度。其对我国的经济改革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12. 核算国民经济活动的核心指标是国民生产总值(简称GNP)。
对 错
B
[解析] 核算国民经济活动的核心指标是国内生产总值(简称GDP)。
13. 资本家对劳动工人的剥削即是对劳动工人剩余价值的剥削。
对 错
A
[解析] 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凝结,体现了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
14. 一定时期内在建未完工程的数量越大,则投资需要量就越少;反之亦然。
对 错
B
[解析] 一定时期内在建未完工程的数量越大,则投资需要量就越多;反之亦然。
15. 社会生产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生产力。
对 错
A
[解析]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人类社会基本矛盾中最根本的矛盾。在这一矛盾统一体即社会生产方式中,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它总是处在不断发展和变动的过程中。
16. 三次产业分类法是根据社会生产活动历史发展的顺序对产业结构划分的方法。
对 错
A
[解析] 三次产业分类法是根据社会生产活动历史发展的顺序对产业结构的划分。产品直接取自自然界的部门称为第一产业,对初级产品进行再加工的部门称为第二产业,为生产和消费提供各种服务的部门称为第三产业。
17.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有制的具体实现形式可以多样化。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和混合所有制经济。
对 错
B
[解析] 公有制经济,是指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18. 瓦格纳所说的税收的“社会正义原则”是指税收具有公共性。
对 错
B
[解析] 瓦格纳所说的税收的“社会正义原则”是指税收具有公平性,税收负担应公平合理地分配于社会成员之间。
19. 小吴是某大学的学生,他可以花50元购买学校的校园演唱会门票。一场演唱会2小时,他买票要花1小时排队。而他还可以去从事一份100元/小时的兼职。由于校外人士购买门票要花300元,所以有人愿意给小吴200元买他的票。那么小吴去看演唱会的机会成本是400元。
对 错
A
[解析] 小吴看演唱会的机会成本源于两部分:(1)看演唱会的时间。即2×100=200(元)。(2)门票的价值。在这里,门票的价值可以从两个方面考虑:①小吴买票的成本,是50+100=150(元);②小吴把票卖出去的收益(因为他用了票就不能再卖它,所以产生机会成本),是200元。明显在这里面,200元是门票的最高可能性收益,而他放弃了,因此,200元就是门票的机会成本。所以小吴看演唱会的机会成本=看演唱会的时间成本+使用门票的机会成本=200+200=400(元)。
20. 在经济发展过热、物价上涨、经济运行主要受供给能力制约时,政府应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
对 错
B
[解析] 扩张性财政政策也叫积极的财政政策,通常是在经济增长滞缓,经济发展主要受需求不足制约时,政府通过增加经济建设支出和减少税收,通过增加政府投资和补贴等手段来刺激总需求增长,降低失业率,拉动经济增长。在经济发展过热、物价上涨、经济运行主要受供给能力制约时,政府应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通过减少财政支出、增加税收、抑制总需求、缩减政府开支、压缩投资规模等手段,稳定物价,给经济“降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