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1. ×小区建筑施工重大伤亡事故。
1.工程概况
××小区建筑面积为8000m
2,工程总造价为8000万元。由××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开发建设,××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总承包,室内外装饰、外脚手架及施工升降机拆除等工程施工由××建筑安装工程有限公司分包。该工程于2000年12月25日开工,2001年12月31日主体工程完工,2002年9月2日装饰工程完工,2002年9月9日开始拆除外脚手架及施工升降机(外用电梯)。
2.设备情况
施工升降机是××机械工具有限公司生产的人货两用施工升降机(以下简称升降机),该升降机经技术鉴定后,于2001年7月取得质量技术监督局颁发的特种设备制造安全认可证,价值300万元。根据升降机安装拆除专项施工方案的要求,该升降机的拆卸程序为:
(1)将吊笼提升到高处,停放在顶部向下数第三排的横杆上,并用脚手架钢管固定。
(2)拆除曳引机和对重笼围栏。
(3)拆卸对重箱。
(4)拆卸曳引钢丝绳、吊笼、安全钢丝绳及安全绳坠重。
(5)切断主电源,拆除电控箱的电源线和控制线等。
(6)拆卸中间滑轮、对重滑轮和上下滑轮。
(7)拆卸天梁、顶横梁、横杆、斜杆、吊笼导轨和对重导轨、立角钢、附墙装置、井架门。
(8)拆卸曳引机。
该升降机吊笼防坠装置共有四种,即悬停系统、防坠安全器、应急防坠和防松、断绳保护装置。而这四种安全防护装置最终都将通过安全钢丝绳来发挥作用。
3.事故经过
9月9日下午2时30分左右,机修班组负责人王一带领王二、王三、王四进入施工现场,对升降机进行降层拆卸工作(从17层降至15层),王一在一楼看护,其余三人到升降机顶进行拆卸工作。首先拆去了用于防止吊笼坠落的安全钢丝绳。3时30分,在执行上述拆卸程序(4)的时候,曳引机卷筒钢丝绳突然在卷筒处断裂,吊笼坠落至15层后撞到垫设的两根钢管,垫设在15层上的两根钢管由于无法承受吊笼的冲击而弯曲,与吊笼一起坠落至楼底,吊笼内三人经医院抢救无效,先后死亡。三人在医院的抢救费5万元,每人抚恤费10万元,公司停工一个月,损失300万元,升降机修复费用100万元。
请根据以上情景,回答下列问题:1.请确定这次事故的事故类别。
2.请确定这次事故的起因物、致害物。
3.请确定这次事故存在的不安全状态和不安全行为。
4.请计算这次事故造成的损失工作日和直接经济损失。
1.此次事故的事故类别:起重伤害
2.此次事故的起因物、致害物
起因物:曳引机卷筒钢丝绳(或起重机械)。
致害物:吊笼(或起重机械)。
3.此次事故存在的不安全状态和不安全行为
不安全状态:钢丝绳有缺陷(或设备、设施、工具、附件有缺陷)。
不安全行为:违规先拆除了安全钢丝绳(或造成安全装置失效)。
4.此次事故造成损失工作日:18000日;直接经济损失:135万元。
(四)1. ××化工厂位于市开发区,占地3.3万m
2。厂区东面1km是国道,东面1.5km是条河;南面0.5km是大片农田;西面0.5km和1km处分别有两家化工厂;北面紧邻一条公路,北面1km是一个城镇,北面3km处是一条高速公路。该厂主要生产各种粘合剂,现场储存有大量的危险化学品和大量待运成品,其中丙烯腈是一种重要原料。
该厂准备开展一次应急响应的通信功能演习,计划于2005年3月31日开展。当天天气情况是:晴,最高气温17℃,最低气温6℃,风向北风,风力3~5级。事故应急指挥中心设在办公楼内。演习地点设在办公楼北面的一片空地,空地的北面和东南面分别有两个出口。演习计划将盛有丙烯腈的储罐运到这片空地,但是为了防止演习发生意外事故,储罐只剩余约1/5体积的丙烯腈。
演习导演人员将储罐阀门打开,让丙烯腈流出并聚集在储罐的围堤内,与空气接触后,迅速产生刺激性蒸气。储罐附近有3名工作人员因吸入有毒蒸气而昏倒在地,不省人事,剩下1名工作人员在昏倒前成功报警。工厂其他工人闻到刺激性气味后,立即纷纷从东南出口自行逃离工厂。启动应急预案后,厂长立即向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环境保护局两个主管部门报警。
为增强演习的效果,该厂演习前进行了全员培训,重新复习了工厂的应急预案,让所有人员了解在紧急情况下自身的责任,并且知道自己在演习过程中应该向谁汇报、对谁负责。此外,还将演习的程序、内容和场景和演习程序向全员做了介绍。
请根据以上情景,回答下列问题:1.请指出上述演习计划中四处不正确的做法。
2.请依据《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编制导则(单位版)》,写出该厂编写与实施应急预案的主要步骤。
1.演习计划中四处不正确的做法
(1)在有毒有害气体泄漏时,事故指挥中心不应该设在事故现场的下风向。
(2)演习泄漏时不应该采用真正的有毒化学品。
(3)根据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启动应急预案后,用人单位应立即报告当地负责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督管理综合工作的部门和公安、环境保护、质检部门,而本演习只汇报了两个部门。
(4)开展演习响应行动人员培训时不应该介绍演习的场景。
2.该厂编写与实施应急预案的主要步骤
(1)预案编制准备:①成立预案编制小组;②制订预案编制计划;③收集资料;④进行危险辨识和风险分析;⑤应急能力与应急资源评估。
(2)应急预案的编写。
(3)应急预案的评审和发布。
(4)应急预案的实施。
(5)应急预案的演习。
(6)应急预案的修订与更新。
(五)1. ×年×月×日0时30分,××厂磷铵车间化工一班值长陈××、班长秦××、尹××、王××等人值夜班,交接班后,到各自岗位上班。陈××、秦××两人工作职责之一包括到磷酸工段巡查,尹××系盘式过滤机岗位操作工,王××系磷酸工段中控岗位操作工,其职责包括对过滤机进行巡查。5时30分,厂调度室通知工业用水紧张,磷酸工段因缺水停车。7时40分,陈××、尹××、王××三人在磷酸工段三楼(事发地楼层)疏通盘式过滤机冲盘水管,处理完毕后,7时45分左右系统正式开车,陈××离开三楼去其他岗位巡查,尹××在调冲水量及角度后到絮凝剂加料平台(距二楼楼面高差3m)观察絮凝剂流量大小,尹××当时看到王××在三楼过滤机热水桶位置处。经过1min多,尹××突然听见过滤机处发生惨烈的叫声,急忙跑下平台楼到操作室关掉过滤机主机电源,然后跑出操作室看见王××倒挂在过滤机导轨上。尹××急忙呼叫值长陈××和几个工人,一齐紧急施救。当时王××大腿卡在翻盘叉(随平台转动设备)与导轨之间,已明显骨折。施救人员迅速倒转过滤机后将王××取出,并抬到磷酸中控室(二楼)进行紧急现场抢救,但终因伤势过重于8时25分死亡。
经事故调查组多次现场考证、比较、分析,一致认为致伤原因如下:
(1)死者王××自身违章作业,这是导致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一是王××上班时间劳保穿戴不规范,钮扣未扣上,致使在观察过程中被翻盘滚轮辗住难以脱身,进入危险区域;二是王x x在观察铺料情况时违反操作规程,未到操作平台上观察,而是图省事到导轨和导轨主柱侧危险区域,致使伤害事故发生。
(2)王××处理危险情况经验不足,精神紧张是导致事故发生的又一原因。当危险出现后,据平台运行速度和事后分析看,王××有充分的时间和办法脱险。但王××安全技能较差,自我防范能力不强。
(3)车间安全教育力度不够,实效性不强。王××虽然参加了三级安全教育,且现场有规章、有标语,但出现危险情况后,针对性、适用性不够,说明车间安全教育力度、深度和实效性不高,有待加强。
(4)执行规章制度不严。通过王××劳保用品穿戴和进入危险区域作业可以看出,虽然现场挂有操作规程,但当班人员对王××的行为未及时纠正,说明职工在“别人的安全我有责”和安全执规、执法上还有死角,应当引以为戒。
事故教训和防范措施:
(1)加大安全教育力度,注重针对性,加强实效性,特别是第二、三级安全教育要讲个性,讲个体,讲个案,不留死角,不留隐患,做到安全知识和技能人人理解,人人掌握。
(2)加大安全工作的执规、执法力度,切实做到“我的安全我负责,别人的安全我有责”,相互监督,相互关心。
(3)对事发地点盘式过滤机周围增设一圈防护栏,并悬挂安全警示牌。
(4)加强节假日的安全工作管理,教育职工认真做到劳逸结合,有张有弛,警钟长鸣。
(5)加强安全管理,认真扎实地落实安全工作严、实、细、快的工作作风。勤查隐患,狠抓整改,防患于未然。
请根据以上情景,回答下列问题:1.针对以上事故,控制危险、危害因素的对策措施有哪些?
2.简述机械安全的定义。
3.现代机械安全应具有几方面的特性?
4.人机系统常见的事故及其原因是什么?
1.消除、预防和减弱危险、危害因素的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是事故预防对策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实质上是保障整个生产过程安全的对策措施。
根据预防伤亡事故的原则,控制危险、危害因素的基本对策如下:
(1)实行机械化、自动化。机械化可以减轻劳动强度,自动化可以消除人身伤害的危险。
(2)设置安全装置。安全装置包括防护装置、保险装置、信号装置及危险牌示和识别标志。
(3)定期进行机械强度试验。
(4)保证电气安全可靠。电气安全对策通常包括防触电、防电气火灾爆炸和防静电等。
(5)按规定维护保养和检修机器设备。
(6)保持工作场所合理布局、工作地点整洁。
(7)配备个人防护用品。选用特种劳动防护用品时,必须选用取得国家指定机构颁发的特种劳动防护用品生产许可证的企业生产的产品,产品应具有安全鉴定证。
2.机械安全是指机器在按使用说明书规定的预定使用条件下,执行其功能和在对其进行运输、安装、调试、运行、维修、拆卸和处理时对操作者不发生损伤或危害其健康的能力。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1)在机械产品预定使用期间执行预定功能和在可预见的误用时,不会给人身带来伤害。
(2)机械产品在整个寿命周期内,发生可预见的非正常情况下任何风险事故时机器是安全的。
3.现代机械安全应具有的特性:①系统性;②防护性;③友善性;④整体性。
4.人机系统常见的事故有:①卷入和挤压事故;②碰撞和撞击事故;③接触伤害。
人机系统常见的事故原因是:①机械设备存在先天性潜在缺陷;②设备磨损或恶化;③人的不安全行为。